1996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
美国总统克林顿18日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时说,美国要在东亚维持10万兵力。克林顿说,美日之间现在是“前进的伙伴关系”,美日将进一步加强在安全方面的合作。这位总统说,美日贸易关系中依然存在着摩擦,双方有必要在更多的领域开放市场。(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抨击美散布“导弹威胁论”
朝鲜《劳动新闻》18日发表评论说,美国军方保守势力不断渲染朝鲜“开发及配备导弹”,散布朝鲜的“导弹威胁论”,这是为美国在韩国及其周边地区增加军备的阴谋寻找借口。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总统候选人注册结束
俄中央选举委员会4月16日莫斯科时间18时已截止接受俄总统候选人的注册材料。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现任总统叶利钦、俄自民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和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已先后在俄中央选举委员会正式登记为俄总统候选人。包括俄国家杜马议员亚夫林斯基、费奥多罗夫和列别德在内的11名总统候选人的注册材料已送交俄中央选举委员会核实。全部正式总统候选人预计将于本月26日确定。(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热点对话

美日加强安保欲何为?
本报国际部编辑于青本报驻日本记者张国成
美国总统克林顿18日结束了对日本的访问,离东京前往莫斯科。克林顿在东京逗留的时间虽不长,却颇为引人注目。其原因,就是他与东道主谈了一个既老又新、十分敏感的话题:确认并加强日美安保体制。应该说,日美首脑会谈及其签署的文件为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旋律中增添了几分杂音。事态如果循着会谈结果发展,有可能为远东局势增加新的复杂因素。就此次克林顿访日,本报编辑与记者进行了对谈。
编辑:世界冷战格局瓦解后,日美领导人曾多次互访,谈的问题多是以两国间经济问题为主,其他问题为辅。这次正好相反,安全问题凸现,经济问题几乎听不到了。日美首脑凸现安保问题究竟出于什么背景?
记者:突出安保问题的确是此次克林顿东京之行的一个特点。其背景倒不是由于日美两国在远东地区遇到了什么现实威胁,而是出于两国领导人对冷战格局结束后,在两国出现的对日美安保体制的怀疑情绪的担心。
日美安保体制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日本在宪法不允许发展军事力量的情况下需要安全;美国出于同苏联的对抗,需要凭借日本地理位置以实现其远东战略。因此,日美安保条约于1951年签署,并于1960年修改而存在至今。这个条约奠定了所谓的日美安保体制。根据这个条约,美国得以在日本领土上保留有3万多公顷军事基地,4.7万名美军士兵,日本每年则要向驻日美军支付大量费用。
冷战结束后,日美两国都有人对这种态势的必要性提出了疑问。前些年,美国经济衰退,包括国会议员在内的一些人主张应收缩驻海外的军事力量。1990年,美国撤销了驻菲律宾的苏比克空军基地。在那时,日本在日美经济摩擦中所处的优势地位也使一些美国人主张不必再派兵保护日本。日本一些人出于国家形象、安全需要等各种考虑,也提出应逐渐缩小驻日美军基地。日本前首相细川今年访美时,明确建议把冲绳美军基地搬到关岛去。去年9月发生的冲绳事件,更加速了否定美军基地情绪的蔓延。
日美两国国内围绕驻日美军基地的这些议论,以及被称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亚洲对日美两国的巨大利益,使两国当局者认为有必要在冷战结束之后,新世纪到来之前,重申日美安保体制仍有其必要性。
至于两国间的经济问题,美国认为,日美经济关系总体上已大有好转,在1993年日美“框架协议”中提出的21个领域的问题,到现在只剩半导体、胶片和保险业这三个领域双方仍有争议。这些问题也不是通过首脑会谈立即能解决的。为了不影响此次日美首脑会谈的完满,双方同意这些问题继续在事务级进行磋商。
编辑:我们注意到,作为此次日美首脑会谈的成果,双方签署了《日美安保联合宣言》,其中提到日美两国将以“远东出现紧急事态”为设想,修改1978年制定的《日美防卫合作方针》。这是否就是近一个时期以来,被日本新闻媒介炒得很热的所谓对日美安保体制“重作定义”?
记者:这次两国首脑签署的《日美安保联合宣言》洋洋五千言。但核心有两点:1.重申冷战结束后日美安保条约依然是“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的基础”;2.双方一致同意设立专门委员会,开始修改1976年制定的《日美防卫合作方针》。这第二点,被此间舆论视为核心中的核心。一个时期以来,被新闻媒介炒得很热的所谓“重作定义”问题,其源盖出于此。
第二点全文是这样的:“为了增进日美两国已经构筑起来的密切合作关系,首相和总统一致同意着手修改1978年制定的《日美防卫合作方针》。日本周边地区发生的事态对日本的和平与安全产生重要影响时,两国将进行磋商与合作。两国首脑对此取得了一致意见。”后一句话暗示了修改的方向,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间舆论解释道,这实际上是把原文件中的“日本遇到紧急事态”扩大为“远东遇到紧急事态”。因此,日美安保体制已从“遏制苏联”向应付“远东紧急事态”转化,将从“一国型变成了地区型”,从“防卫型变成了攻击型”,日本也从“受保护型变成了参与型”。如果最后修改的结果果真如此,日美安保体制将发生质的变化。
日本舆论往往走在政策方针产生之前。近日来各种论调充斥报端,造成了颇为紧张的气氛。正在此时,又有一个日本经济团体向政府递了个条陈,鼓吹为保护日本的经济利益,日本应有“集体自卫权”。这样就使“重作定义”问题更加微妙复杂。所谓“集体自卫权”是相对“个别自卫权”而言的。后者是指本国遭到攻击时的自卫权,前者是他国遭到攻击时,与遭到攻击的国家共同进行反击的权利。这个论调一出现,立即受到了正义舆论的批评:进行集体自卫违反日本宪法第9条。尽管如此,如果日后修改防卫方针时真把“日本遇到紧急事态”扩大到“远东遇到紧急事态”,那么,“集体自卫权”将成为新方针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克林顿访日前,作为见面礼,日本还与美国签订了一个《日美物资和劳务相互提供协定》。这个协定规定在国际人道救援活动和联合国维和活动中,日本自卫队和美军得以相互提供物资和劳务等后方支援。过去日美之间这类活动都是个案处理,在海湾战争时,日本就对美军实施过后勤保障。如今把这类活动法律化了。由于这个协定标志着日本对美军后方支援的范围扩大到了日本以外的地区,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在处理这个问题时,顾及到了宪法的约束。美国迄今已与世界上19个国家签订了类似协定,但唯独与日本的这个协定作出了“仅适用于平时”的规定,同时,在物资中不包括武器和弹药。这表明日本在防卫问题上实际上在用渐进的策略,打“护宪”与“修宪”的擦边球。
日美首脑签署的联合宣言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但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宣言中仅表明将对过去的方针进行修改,因此暂时也还没有成为现实。但是,日本人民和亚洲人民都在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日本防卫政策的走向。
编辑:克林顿访日后,日美专门委员会将着手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方针》,并拟于11月拿出中期报告。因此,事情还处在发展中。人们对此既不能过早下结论,又不能对初露端倪的日本新防卫态势掉以轻心。你对此事的发展前景有何看法?
记者:战后,日本国内一直有人想在防卫问题上突破日本和平宪法。修宪的声音也时高时低。目前则处于高涨的时期。问题发生在今年,表面上看,克林顿似乎是想以外交成就助选,桥本也想以有所作为树立形象。但实质上,此事是日本二战结束50年后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大转变的一个组成部分。战后日本经济的膨胀,为它实现政治上的要求提供了物质基础;冷战结束又为它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提供了可能性。在日本有一部分人急于变“被保护者”为“参与者”,把防卫从日本本土扩大到“远东地区”。日本这部分人是不会放弃这种努力的,从这个意义上,人们对已露头角的日本新防卫态势的确不能掉以轻心。
但是,日本战后在和平宪法的约束下,已走过了50年和平发展的道路。人民尝到了和平发展的甜头。因此,任何突破宪法的防卫政策必将引起人民的警惕和反对。这就是为什么日本内阁的负责官员近来反复表态,“决不会为实现集团防卫权而修宪”的原因。
连日来,日本舆论确有为新防卫法摇旗呐喊、竭力鼓噪的。但也有许多正直的舆论对拟议中的新防卫方针提出了疑问:“在冷战后,日美安保条约为什么还是必要的?”“把日本的防卫扩大到远东地区,那么远东地区的范围如何界定?”“对于这样重要的事情为什么不经过必要的讨论?”更有舆论指出,冷战后,以日美同盟为中心维护地区安全已成过时模式,防止与和平解决地区纷争应以联合国为中心,有关地区国家共同参与。这种舆论将成为遏制新防卫方针的力量。
归根结底,日本和美国作为主权国家,可以商量自己的事。但是如果突破了双边范围,就会给地区和世界带来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新的复杂因素。


第6版(国际)
专栏:

  尉健行会见日政党领导人
新华社东京4月17日电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健行今天分别会见了日本社会民主党党首村山富市、新党魁党领导人武村正义。
尉健行对两党为推进中日友好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赞赏,并希望他们为发展中日两国友好关系继续作出新贡献。两党领导人都表示要更加重视发展日中两国政党的交流与合作,为发展日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作出努力。
尉健行昨天还会见了日本新进党党首小泽一郎、自民党干事长加藤弘一。


第6版(国际)
专栏:资料

  黎巴嫩南部“安全区”
1982年,以色列大举入侵黎巴嫩,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河山,受到全世界的谴责。联合国通过一系列决议,反对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5年联合国通过的425号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从黎巴嫩无条件撤军。
1985年以色列从黎巴嫩撤军的同时,在黎巴嫩与以色列边界地区建立了一个所谓“安全区”,即在黎南部纵深8至20公里的地段建立一个约850平方公里的“安全区”,由亲以色列的“南黎巴嫩军”控制,并派驻了以色列军队。黎巴嫩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直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有关决议,从黎巴嫩全部撤军。
此后,以色列在“安全区”不断进行投资,兴建了教育、社会、经济、医疗和军事等设施网络,企图永远占领这块土地。(晋洲)(附图片)
黎南部“安全区”示意图孙伟绘


第6版(国际)
专栏:

  加参院议长欢宴乔石委员长
乔石会见加拿大曼尼托巴省领导人
本报温尼伯4月17日电记者张德真、邹德浩报道:今天晚上,加拿大参议院议长莫尔加特为来访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举行晚宴。
莫尔加特参议长在致词中说,我们双方有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中国全国人大加强法制建设的措施,我们是非常欣赏的,乔石委员长的这次访问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与交流。
乔石委员长在祝酒词中说,几天来,在同参议长先生以及贵国其他领导人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中,我深刻感受到加拿大政府和人民对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的强烈愿望。中国政府和人民也抱有同样的愿望。我相信,我这次访问必将进一步加深互相了解,扩大双方的合作与交流。
出席今晚宴会的有乔石委员长夫人郁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张毅君及其他主要陪同人员。
本报温尼伯4月17日电记者张德真、邹德浩报道:今天上午,正在此间访问的乔石委员长会见了曼尼托巴省省长菲尔蒙和议长戴柯奎女士。
菲尔蒙省长说,曼尼托巴省与中国河南省已结成友好省,他曾经多次去过中国,到过河南,也到过黄河,不久,曼尼托巴省的农业部长将带领一些企业家去中国访问。他说,自从克雷蒂安总理1994年访华以来,曼尼托巴省已先后接待过12个中国代表团,这说明,曼尼托巴省同中国的友好关系正在发展。
乔石委员长说,中国河南省与曼尼托巴省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两省都是农业大省,二是河南省有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和一个大型玻璃制造厂,曼尼托巴省也有加拿大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和一个大型玻璃制造厂,所以很赞成两省发展友好关系。河南省是内陆地区,过去十几年经济发展较快,曼尼托巴省同河南省已建立友好关系,希望两省不断发展这种友好合作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资料

  黎巴嫩真主党
在黎巴嫩,存在着分属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80多个教派,而政党和组织多达260多个。在各教派中,以伊斯兰教什叶派人数为最多。真主党即是什叶派穆斯林的一个政治组织,成立于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期间,现任总书记为哈桑·纳斯拉拉赫。目前,在黎巴嫩南部、贝卡谷地、贝鲁特西区及黎巴嫩南部地区,都有真主党的指挥机构。真主党内设7个部门,分别负责思想、财政、政策、新闻、军事、社会和法律。真主党拥有民兵武装约5000人,其中有来自伊朗等国的志愿者。
真主党的宗旨是“在黎巴嫩消灭殖民主义,赶走以色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它主张在黎巴嫩推行霍梅尼倡导的伊斯兰革命,并得到伊朗等国的资助。1989年和1994年,以色列别动队两次潜入黎巴嫩南部,先后绑架了真主党领导人奥贝德和法德拉拉。(明河)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世界力量新组合
宋以敏
冷战后,世界力量的战略组合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重大变化。各国从新的形势出发,重新确定本国的联合、防范或一般相待的对象。力量组合基于力量划分这一客观存在,又同各国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政策有关,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呈现出以下特点:
在多极化趋势下,已经出现的多个世界力量中心和地区力量中心日益独立行事,相互制衡,形成多重层次、相互交叉、变化频仍的复杂组合。它们之间的合作与抗争,因时因事而异。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经济利益,其次是性质和内容均已发生变化的安全考虑。经济组合与安全组合的成员和目标都不一样,但两者的衔接趋于紧密。
世界三大主要力量组合正在形成和发展。经济上,北美、欧盟、东亚呈三足鼎立之势;政治上,美、欧、俄和美、中、日两个三角分别在欧洲和亚太发挥决定性作用。北美、欧盟和东亚这三大区域的经济规模现已达到大体均衡。在欧洲和亚太的政治和安全事务上,欧盟、美、俄和美、中、日两个三角分别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长远趋势是,美国的地位可能继续相对减弱,力量消长对欧盟、俄、日、中国有利。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重新确定在国际上依靠、联合与防范的对象。新形势下各国一般都不明讲视何国为敌,而是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战略目标,在不同的领域划分出不同的对象,对敌友作出新的诠释和界定。
美国的战略目标是称霸世界,不容许在欧亚大陆出现一个威胁美国主导权的大国,因此把它想象中最可能向它提出重大挑战的国家视为主要对手。1995年美国公开把世界各国分为四类:盟国、友国、盟友以外国家、“胡作非为”国家。它视后两类一是防范对象,一是现实威胁。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以在独联体实现一体化为基础,维持大国地位。它只愿同西方建立平等伙伴关系,但反对一国独霸世界。欧盟力争成为欧洲事务的主导者,既借助美国维护欧洲安全,又反对美国主导欧洲事务,同时积极向亚洲等地区扩展。日本迫切地要求彻底消除二战历史痕迹,要从经济大国发展成为政治大国。它继续主要依靠美国,又要摆脱美国的控制。
总的看来,冷战时期的斗争和联合界限分明,正让位给各种力量在相互参与、合作中进行激烈竞争、斗争。合作居主导地位,斗争一般不会失控。因为在冷战后的大国关系中,已失去几国联合共同反对某一特定大国的战略基础,而同他国交往与合作反而成为各大国加强自身的必要条件。另外,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加深,相互竞争加剧。


第6版(国际)
专栏:

  参观加拿大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时
乔石谈中国环保原则
本报温尼伯(加拿大)4月17日电记者张德真、邹德浩报道:今天下午,正在加拿大访问的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参观这里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所时就环境问题发表谈话。他说,中国关于环境保护的原则是,没有被污染的,坚决不要再污染;对已经造成污染的,要逐步加以解决。乔石首先听取了研究所总裁并首席执行官汉森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介绍。乔石说,我们对加拿大有关机构同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有密切的联系感到高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是经中国政府批准于1992年成立的非政府高级顾问组织。
乔石强调,中国非常重视环境与资源保护问题。八届全国人大专门增设了环境与自然保护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现在的问题是要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陪同乔石委员长参观的有乔石夫人郁文、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曹志等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国王会见张万年
据新华社曼谷4月17日电(记者张秋来、于尊成)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17日晚在会见正在泰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时说,泰中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友谊,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而且将对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起积极作用。
张万年说,近年来,中泰两国、两军和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得很好,这不仅对中泰两国,而且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有好处。
张万年还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普密蓬国王的亲切问候。普密蓬国王也请张万年转达他对江泽民主席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亲切问候。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在日内瓦发言
指责西方加剧人权委内部对抗
据新华社日内瓦4月17日电(记者陈维斌)中国副代表庞森17日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第52届会议上进行答辩发言,严厉驳斥欧盟代表对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的指责,指出这种做法严重加剧了人权委员会内部的对抗。
欧盟代表当天在讨论国别人权发言时,俨然以“法官”自居,点名指责60多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侵犯人权”的情况。
庞森说,欧盟代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对话与合作以促进世界人权的正义呼声置若罔闻,在去年的人权会议上对50多个发展中国家人权状况横加指责,今年又对60余个发展中国家大张挞伐,这完全违背了在国际法面前国家不分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的原则,从而加剧了人权委员会内部的对抗气氛。
他指出,促进人权要遵守公正性、客观性和非选择性的原则,而欧盟代表的发言却完全违反了上述原则,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对本国和自己盟国侵犯人权的情况却只字不提。西方国家总是将自己置于高人一等的地位,以教师爷和审判官自居,似乎发展中国家仍旧是它们旧日的属地和臣民。
庞森说,昔日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没能征服中国人民,今天它们假人权之名对中国进行的攻击、谩骂也不会改变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更无法阻止中国欣欣向荣的发展。


第6版(国际)
专栏:

  在第比利斯发表演讲
钱其琛谈国际形势
据新华社第比利斯4月17日电(记者黄慧珠)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17日在格鲁吉亚东西方关系国际研究中心发表演讲,纵谈国际形势,并重申了中国与外高加索地区国家发展关系的4项原则。
钱其琛说,当前,世界仍处在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之中。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世界加快向多极化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朗。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是,世界还充满着矛盾。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不安宁的根源。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妨碍着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各国政府和人民面临的两大课题。
钱其琛重申我国与外高加索地区国家发展关系的4项原则:第一,我们尊重该地区各国人民的选择,支持各国政府为维护独立和主权,发展经济所作的努力;第二,我们愿意看到各国友好相处,建立睦邻关系,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端;第三,充实中国与各国关系的实质内容,扩大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互利合作;第四,在国际事务中,包括在联合国范围内我们愿同该地区各国加强相互协调与合作。
关于中格关系,钱其琛指出,中格之间没有任何利害冲突。“我们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国承认并尊重格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支持格鲁吉亚政府为此作出的努力。双方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也相同或十分相似。总之,中格关系基础很好,我相信,经过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格关系还将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钱其琛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热烈掌声。格外长梅纳加里什维利以及格政界和学术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演讲会。


第6版(国际)
专栏: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
▲埃及总理詹祖里16日在开罗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国务委员陈俊生,双方就共同感兴趣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以及双边关系交换了意见。陈俊生16日还同埃及副总理兼农业部长瓦利举行了会谈,双方着重讨论了农业合作问题。
▲喀麦隆总统保罗·比亚16日在雅温得会见前来进行工作访问的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田曾佩时重申,“喀麦隆是中国可以信赖的朋友”。比亚对田曾佩在喀中建交25周年之际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在谈到国际问题时,比亚说,喀中两国在许多国际问题上观点一致,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着密切的磋商和合作。(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炮击造成近百黎难民丧生
本报联合国4月18日电记者许世铨、何洪泽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今天最强烈地谴责以色列炮击联合国驻黎巴嫩南部临时部队驻地,造成在那里避难的45名黎巴嫩难民死亡,100多人受伤,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另有3名斐济籍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受伤。
据悉,以色列于黎巴嫩时间今天下午2时15分炮击了联合国临时部队驻守在加拉镇附近的斐济营的总部,当时有560余名黎巴嫩难民在那里避难。
又讯据外电报道,到19日凌晨2点,已有94名黎难民死亡。(附图片)
图为救护人员正在抢救一名受伤妇女。(本报电视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决定继续全面袭击黎
据以色列电台广播,以色列政府17日决定继续对黎巴嫩实施大规模打击行动。以色列总理佩雷斯是在同以军总参谋长沙哈克中将和军方其他高级官员举行磋商后做出这一决定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波黑三方准备将重武器入库
国际维和部队代表丹尼尔斯17日晚在维特兹说,波黑三方已表示愿意按照波黑和平协议的规定,在4月19日午夜前将它们的重武器全部入库封存。由于在运输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完成撤出工作的时间可能会延长;但三方均表示会遵守协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