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值得深读的好书
李树林
吴冷西同志的新著《忆毛主席》,以回忆录的形式,记述了毛主席是如何以一位政治家的韬略和胆识指导新闻工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阐述了毛主席关于新闻理论和实践的一系列根本性观点。联系江泽民同志在今年年初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讲话时指出的新闻工作者要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一定要讲政治”、“要坚持政治家办报”的指示,《忆毛主席》一书,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江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指示精神,对我们进一步搞好党的宣传工作,搞好国内外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该书名为《忆毛主席》,不同于回忆和专写毛主席的一般著作,而是从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的独特角度,惜墨如金地截取“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通过从1956年3月直到1966年3月整整10年期间对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报道,集中展示毛主席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该书第一部分写到,苏联发生的事件传至我国,毛主席紧急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研究分析情况和对策,书中详细记述了各位中央领导人纷纷发表意见,起草成文,在修改过程中字斟句酌,反复掂量,从文章的题目到署名、从文章的结构到具体的表述方式一丝不苟的情形,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新闻舆论的高度重视。再如书中记述的在炮击金、马事件和西藏平叛事件中,毛主席直接指挥军事、外交、宣传三条战线,以强大的宣传攻势,促进外交工作,配合军事行动,使新闻舆论成为达成既打武仗又打文仗,既斗争又团结策略和目的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该书聚焦于通贯全书充分体现的毛主席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根本观点。这些观点不是“载之空言”,而是“见之于行事”,如盐溶之于水,溶合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体现在毛主席对一桩桩重大历史事件的具体指导和处理的过程之中。如书中第三部分的毛主席对“政治家办报”的论述。毛主席说,写文章尤其是社论,一定要从政治上总揽全局,紧密结合政治形势。这叫做政治家办报。办报纸一定要联系政治,一定要服从大局。毛主席批评了当时某些宣传没有联系当时的最高国务会议和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批评他们不仅不是政治家办报,甚至也不是书生办报,而是死人办报。再如书中第二部分关于新闻的阶级性问题,阐述了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新闻观。毛主席说,新闻要新,但是不能没有“旧闻”,也还要有“无闻”。无产阶级的新闻政策是,第一有自由,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有自由,第二无自由,凡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无自由,即有限制。书中毛主席还一再指示,新闻报道,要注意头脑冷静,要当促进派,但要当冷静的促进派,不能做冒失的促进派;要压缩空气,措词要留有余地;办报纸要讲究宣传艺术;要注意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等。这些观点今天看来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还实事求是地记述了毛主席晚年错误的发展轨迹和在新闻工作上的反映。如1958年大跃进,各行各业放“卫星”,敢想敢做的呼声压倒一切,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宣传也跟着随大流,树典型,对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再如1964年文革前夕从学术讨论发展到批判“鬼戏”,进而错误的批判从文艺领域扩展到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直到上海《文汇报》抛出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革发难的信号。作者坦诚公允地交待了新闻工作在那个历史时期的失误和偏差,用历史的教训发出警示,作为新时期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全面地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指示精神,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提高政治觉悟,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吴冷西同志曾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领导岗位上工作过多年,是当时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见证人和目击者。该书所涉题材重大,作者以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对史料作了严谨精当的取舍,又出之以流畅、洗炼的文笔,从而使该书成为一部具有很高的学习和参考价值的好书。
(《忆毛主席》,吴冷西著,新华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献给孩子们一份礼物
徐汉明
《配画古典诗词选读丛书》在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全部出齐了。本套丛书现在顺利出版,作为本套书的责任编辑来说,算是完成了心上的一件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和广为传诵。我从小喜爱古代诗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一点古代诗词,了解古代文化遗产,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我每当工作之余,总喜欢找一些唐诗教他读教小儿背诵,每次东找一首,西找一首,很希望能有一本适合他阅读的唐诗课本,这样便产生了编一本有绘图的唐诗选读本的想法。在出版社的支持下,我开始了这套《配画古典诗词选读丛书》的编纂工作。
这套丛书是为孩子们编写的,因此我们在思想上很重视,小丛书要编出高水平,阅读对象是小读者,但我们所邀请撰稿的人却是大学者大专家。他们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参加撰稿的共有17人,参加绘画的共6人,都有高级职称。这些专家乐意为孩子服务,为献给孩子们一份文化礼品,他们精心地写作和绘画。
在设计这套丛书的时候,是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来进行编排的,共分为古诗、唐五代词、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清诗词等八册。每位作者有简要介绍,每篇之后有通俗的注释,每篇还有赏析式的阅读指导,能帮助读者对作品的正确理解。依据诗意,每篇还绘有一幅精美的图画。诗画结合,这是继承了中国儿童读物的传统,更适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一方面可以提高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对诗意的理解。一册在手,可以学诗,可以学画。
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我们要求撰稿人既要注意思想性,又要注意艺术性,尽量选那些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名家名作的短篇及容易绘画的诗。所选诗词,有的描写大自然美好风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有的咏史咏物歌颂英雄人物,有的抒发爱国激情,有的反映人们的友情和对故乡的热爱,有的表现古代征战和边塞生活。这些作品,写景豁人耳目,言情沁人心脾。通过阅读作品结合赏画,陶冶读者性灵,培养读者高尚的情操,提高读者文化艺术素养。


第11版(书评)
专栏:

  写出真实人生
李兆忠
在读《陈龙传》之前,我曾这样想过,一个普通的刑事侦探尚能给作家带来种种灵感和奇异的想象,那么,对于像陈龙那样的公安侦探系统的豪杰,新中国公安战线的创始人,围绕着他可以讲述的传奇故事一定多得可以车载斗量,作家一定可以用如椽之笔,纵横恣意挥洒一番。
事实上,这是一部严格忠实历史事实的人物传记,它记载了陈龙从参加东北抗联,一直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将近30年的曲折紧张的生涯。作者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结构全书,无论是写留学苏联,保卫延安,还是写跟随毛主席历险山城,挺进东北,还是写哈尔滨土匪大搜捕、巧计擒匪王,作者均根据史料和人物实地采访,从实道来,杜绝一切主观臆测,甚至是必要的想象。如此的写作,犹如带着脚镣跳舞,其难度之大不难想象。在作者的眼中,陈龙无疑是一座由无数可歌可泣故事汇集起来的精神丰碑,他的人格和胸襟,他那激动人心的经历和伟绩,也许是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形容和描述的,就像作者在《作者附记》中收尾的那样:“比起创造历史的先辈,任何一个作者都是渺小的”。
由于历史真实和公安保密的双重制约,使这部传记在整体结构上呈现某种不均衡并且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空白。“延安八年”称得上是全书最精彩的一章,其中对萧军投奔延安那段经历的描写,读后令人久久难忘;对延安整风时期“抢救运动”种种怪现状的披露,更是惊心动魄,由此引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是无穷无尽的。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中刻画陈龙,自然也是有力度的。陈龙作为一名高级公安领导坦荡的心胸,敏锐的头脑和大无畏的正义感,使人感受到了作者在追索历史真实面貌时,对于历史的高度负责、秉笔直书的胆识。


第11版(书评)
专栏:

  文艺调整时期的历史写照
林蕴晖
1975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国务院工作期间领导的全面整顿,是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的重要部署。文艺调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次文艺调整中的若干具体事件,虽曾有过一些报道,也有文章作过一些分析研究,但整个来说,还缺少对全过程的全面研究。因此,无论在事实经过、主要情节、相互联系、前因后果等方面,或不够周详完备,或失之片面,甚至有讹错之处。夏杏珍的新作《1975:文坛风暴纪实》可以说是填补了这个空白。读了以后,觉得其优点突出。
一是实。1975年的文艺调整,时间虽然只有四个多月,但事件颇多。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年代——毛泽东既要在全局上肯定“文化大革命”,又想要纠正某些他认识到的具体错误;“四人帮”又把持着宣传文化口的大权,每一事件都涉及到党中央上层的活动,都要经过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定夺。在当时,这个由下到上反映情况,取得指示、支持和由上到下的贯彻执行,过程曲折复杂,笼罩了一层神秘色彩,为一般人所不知晓。作者通过各方面搜集文献资料,追踪采访当事人和知情者,占有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搞清楚了每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当事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如:1975年7月,邓小平在毛泽东同他谈到“百花齐放都没有了”,指示文艺政策要调整以后,布置由胡乔木主持的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在调查文艺工作状况的过程中,如何意外发现“四人帮”有意识地砍掉毛泽东“百花齐放”方针的证据的,等等,许多鲜为人知的本末细节,书中都作了有根有据,有情有景的叙述和交待。
说它实,还在于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追求平实准确”,“不吹气掺水”。如:当年在文艺调整的那件事情中谁起了什么作用,一一有名有姓地如实写出,谁的功劳也不埋没。对江青等人的所作所为,主要写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不搞脸谱化。
二是深。如前所述,“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时期。毛泽东在1971年林彪事件以后,心态极其矛盾、复杂。作者在多处写到毛泽东作批示或谈问题的时候,都把与此相关的前后事情联系起来,如读什么书,读什么词,作了什么评论,流露了什么样的感情,使一件事情有景、有情。除增强了可读性外,更利于读者从毛泽东的内心活动去领会他指示的内涵。说它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并没有停留在一个个事件的表层,而是把文艺调整与1975年的全面整顿的全局紧紧连在一起,作为全党否定“文革”与肯定“文革”矛盾斗争的一个侧面来写。作者极有见地地指出,毛泽东制定了“百花齐放”的方针,但最后还不得不由他来对一个一个作品的生死作出判决,这里包含的经验教训是值得人们深长思之和认真吸取的。
三是活。全书文字生动活泼。背景描述,史料引用,点拨评说,夹叙夹议,文情并茂。避免了一般史书枯燥干巴的缺陷,可读性强,达到了雅俗共赏。
总之,这是一本把学术性、政治性、可读性结合得比较好的史书。当然,“金无足赤”。书中个别事实的表述也有欠准确的地方。
(《1975:文坛风暴纪实》,夏杏珍著,中央党史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全唐诗选本颇见功力
曲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唐诗与汉赋、宋词、元曲并称而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样式,古今一词,从无异议。汉注、唐疏、清代乾嘉学派的考据,亦为学术界所公认,未见他说。时至今日,对古籍进行新注、翻译仍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其间自有其学术发展的内部规律性,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反映出现代的人们对古代文化的需求和渴望。《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正是在这种潮流下应运而生的一部大型唐诗选本。
中国是诗歌之国,在3000余年的诗歌发展史中,唐诗以其涵天盖地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独领风骚,把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推向了巅峰,达到后人难以企及之高度。直到今天,人们所最喜吟诵的诗歌还是唐诗,可见其艺术魅力之强大。正因如此,自唐代开始,各种唐诗选本迭出不穷,对唐诗的流传和普及起了重要作用。在数以百计的唐诗选本中,《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以其选诗广,注释新,集评多而独具特色。
本书规模宏大,选诗广泛。共收唐五代652位诗人的作品8444首。正文分原诗、注释、集评三部分,个别篇章还加有按语。共分十卷,630万字,洋洋大观,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唐诗选注集评本。
(《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珍贵的抗战日记
袁晞
去年10月金肇野的抗日战争日记和通讯选《血沃长城》出版时,他已经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躺了一年多。我得到这本书还没读完又得知金伯伯去世的消息。这本书成了他留在人间的最后文字,也是他给我的最后礼物。
金肇野是我父辈的朋友,“九一八”事变后就在东北家乡参加了义勇军抗击日寇;后来流亡北平继续从事抗日活动,曾用木刻作品等多种文艺形式反映东北民众遭受侵略者蹂躏的苦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了八路军,在长城内外浴血抗战……80年代初我第一次见到金伯伯时,他已是华发苍颜的老人,常听他聊起抗战的岁月,虽然多是只言片语,他那入神的目光闪现的依然是万里江山,令我们后辈神往。这次细读《血沃长城》,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烽火历程。
《血沃长城》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风烟实录”,是金肇野1940年5月至9月在平北延庆跟随抗日英雄白乙化打鬼子汉奸时,在枪林弹雨中写下的日记;第二部分“战地撷英”,是他40年代发表在《解放日报》、《晋察冀日报》等报刊上的战地通讯。这些文字多是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完成的。在长城蜿蜒的高山峻岭,在行军打仗的间隙,金肇野常常是坐在土坡边、石坎上、山洞里,或是在老乡家的土炕头,一字一行,坚持不懈地写着。钢笔也是他的武器,有时墨水用完了就用红药水冲些水来代替,他保存了五十多年的笔记本中红蓝笔迹相间,不少页被雨水洇得模模糊糊。“日记”文字朴素极了,却极为真实生动地记述了抗日军民战斗生活的方方面面,作战、行军、劳动、吃饭、睡觉、聊天……虽然不都是可歌可泣,但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
书中收录的《记肖克将军》、《忆白乙化同志》等七篇通讯今天读来也称得上是新闻通讯的佳作,完全可以作为新闻系学生的范文。
日记和通讯仅仅是作者生活的片断,他也仅仅是千千万万反法西斯战士中的普通一员,他所记述的也只是世界大战的一个角落,但正是这每个“普通一员”组成的伟大力量、每个“角落”构成的广阔战场消灭了穷凶极恶的法西斯主义。金肇野这些文字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将和他那辈人的业绩一起长存人间。
(《血沃长城》,金肇野著,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展示古老诗学的辉煌
国藏新民
《中国诗学批评史》,这是陈良运教授继《中国诗学体系论》之后又一力作。这部系统、全面、有理论深度的学术专著出版,很有学术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诗学批评最为发达的国家,批评材料极为丰富,要做到取精用闳很不容易。本书在结构体系上,以诗歌观念的演进、诗歌本体的重构、诗歌精神的升华和诗学本体的深化,为三千多年诗学发展的四个层次;功利批评、文体风格批评、美学批评、流派批评是与之相对应的四种批评型态。将中国诗学批评的历史演进组合为一个整体,形成立体的架构;在具体展开中做到重点突出,采取“史中有专题、专题中有史”的新写法,既有代表性理论家和理论著作的深入剖析,亦有有关思潮及专题的综合概括,从而在近五十万字的篇幅中把握住三千年诗论史,做到精华不漏,要言不烦。
作者对我国古代诗论中的许多重要观念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讨。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宗教及文学实践中,阐明这些观念在逐渐演变中如何获得美学新质,成为诗学范畴的。这种探讨方式使作者在各个范畴演变的过程中,把握范畴并作出新的阐释,提出新的见解。例如:“诗境说”,就从“境”的原型说到道家、佛家的“境”,进而论述诗“境”中的“物境”、“情境”、“意境”的内在含义等等,经过这样的阐释,使读者对中国古代诗歌美学之中枢——诗境论的创立和发展,就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再如“诗言志”,过去被当作古代诗论的奠基石,但经过作者的追本溯源,发现原说并不确切。“诗言志”原是针对接受而言,而后才具创作质。
陈良运教授多年从事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有较深厚的积累,本书不仅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更常有立意精警之处。对于唐宋诗论,浓墨重笔,层层展开,强调唐宋两朝,是中国诗学批评发展史上的大转折时期,中国诗学体系的美学建构,至此才得到全面的确立。没有唐宋诗论的诗论史,实是没有中枢没有核心的诗论史。作者特别注意掇取历代诗学之精华而显示中国诗学之辉煌,全书字里行间洋溢着尊重优秀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当然,也不乏严正的批评意识。
(《中国诗学批评史》,陈良运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11版(书评)
专栏:

  大地书讯
徐山林的《黄楼诗草》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诗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秦迅)
大型书链《叩门岭南》面世。一套以此为名的文化评论丛书近日在广州面世。第一批有杨苗燕的《别等我在老地方——转型期文化景观》、钟晓毅的《穿过林子便是海——漫步边缘文化》、谭庭浩的《站在城头看风景——当代都市文化散点透视》、于爱成的《狂欢季节——流行音乐的世纪风》。
吴泽永选编的《中国当代散文精品大观》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
诗人峭岩的自选集《浪漫军旅》,近日由华艺出版社推出。
由胡士弘撰写的传记文学《钱学森》最近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记述了钱学森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国防事业奋斗一生的辉煌业绩。


第11版(书评)
专栏:

  多出些革命传统书籍
陈新
近年来,随着整个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我国文学艺术类书籍的出版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古今中外名著的成套推出,当代作家的作品集不断问世,无论是其出版册数的总和还是在获奖书籍中的比例,文学艺术类出版物都占据着显赫的位置。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每出版四种图书,其中就有一种是文学艺术类;在每五种全国性图书大奖中,也有一种是文学艺术类。由于这些图书绝大多数是读者自发购阅和喜闻乐见的,所以它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其潜移默化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也应看到,文学艺术类图书的出版也存在着某些不良倾向。一种是媚俗化,以“出版名著”为幌子,行复古媚外之实,把古人和洋人中的末流作家的末流作品,甚至是不入流的作家和作品,不加甄别,不加选择,统统拿来,贴上“名著”的标签,你争我抢,大量印刷、重复出版。另一种是低俗化,以“市场需要”为口实,把那些艳俗的、凶杀的甚至是露骨的性描写的,当作“文学作品”,一股脑儿地抛给市场,赚青少年读者的钱。某些人竭力推销这两种不良倾向的作品,都排斥革命传统题材的文学艺术类选题。
事实证明,广大读者对革命传统题材的文学艺术类书籍不但投以青睐,而且大有久违了的感觉,纷纷写信到文艺出版社建议多出版一些此类图书。1995年度,花山文艺出版社先后推出两套革命传统题材的文艺书籍,一种叫“共和国文学作品经典丛书”,另一种叫“代代读儿童文学作品经典丛书”。前一种包括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孙犁的《风云初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知侠的《铁道游击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杜鹏程的《保卫延安》、王愿坚的《党费》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和数十部中篇小说以及长诗和散文;后一种包括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华山的《鸡毛信》、管桦的《小英雄雨来》、李涌的《小金马》、柯蓝的《王孝和的故事》等25部中长篇小说。这两套丛书问世后,受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读者的热烈欢迎。作为丛书的责任编辑我先后接到许多读者的来信,他们有的赞许花山文艺出版社适时出版了两套好书,有的鼓励我继续为读者多编一些这类好书。尤其是中小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反响更为强烈。他们说,这两套革命传统题材的优秀图书政治性强、思想性强、艺术性高,大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知名作家的知名作品,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都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些作品所塑造的各种鲜活的艺术典型,当之无愧地进入了我国文学典型人物的艺术画廊。这些作品重彩浓墨所讴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以及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尊师爱教,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等民族美德、家庭伦常和社会公德等,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数以千万计的读者,哺育着几代人的健康成长……这是前人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学遗产。
近几年,党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革命传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不能丢,丢了会吃大亏。我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群众的期望。多出些具有革命传统精神的图书,同时也要多样化。多出精品是正路。(附图片)
《画说〈资本论〉》
由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