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耕地·我们的生命线

  为了增粮百亿斤
——河北耕地保护纵览
□毕小曼徐展
当21世纪逼近时,中国面临着每年耕地减少四五百万亩、人口增长一千四五百万的严峻局面。
世界在问中国: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
中国响亮地回答世界:靠中国的农民、中国的土地!
中央提出,到2000年,粮食生产要增加500亿公斤,达到5000亿公斤。
河北,这个拱卫京师的农业大省,竟承担了50亿公斤的任务,承担了全国增产计划的1/10。
站在50亿公斤的高度
50亿公斤不是个小数。河北目前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第五位,粮食总产1949年不到50亿公斤,1965年、1974年、1985年,分别上了三个台阶,目前达到250亿公斤左右,差不多10年上一个台阶。再增加50亿公斤,意味着5年要再上一个台阶,在本世纪末,使粮食总产达到300亿公斤。
处于环渤海经济带、依托京津的河北并不富裕。米袋子,对自给有余的河北来说,虽不轻松却也并不紧迫,下大功夫去抓粮食似乎不合算。然而,从大局计,他们还是把增粮百亿斤的重担压上了肩。为此,河北专门成立了以省长叶连松为首的指挥部,名称就叫“增产50亿公斤粮食领导小组”。增产50亿公斤粮食,首先靠耕地作保证。省土地管理局挑起了重担。他们提出:严格建设用地管理,每年耕地占用量控制在计划指标的10万亩以内;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严禁随意占用;加强对乡镇企业、开发区用地的管理;加大开发复垦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到2000年,从现有的2000万亩后备资源中,再开发耕地400万亩;搞好结构调整,解决好粮果、粮棉、粮菜争地的矛盾。
为耕地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粮食计,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计。站在50亿公斤的高度,河北的农业和耕地保护事业,就有了全局,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关心粮食,就得盯紧耕地
为了保证有更多的粮田,河北人打开了因地制宜,开发复垦的“立体战”。
迁安县原是个多山少地的穷县,新建的十几万亩“围山转”工程,使这里形成了连绵的“绿色工厂”群。绿油油的经济林,平展展的水平沟,让人留连忘返。“围山转”,是围绕山场所作的立体开发、综合治理。
地处平原的任丘,加大了土地开发的力度。市长郝建田说:“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保命田,我这一任市长任期届满时,保证不减少一亩耕地。”仅仅三个月,任丘就新开发土地3000多亩。
廊坊市把功夫下在万余亩砖厂废弃地上。永清第三砖厂通过5年的复垦,修起了6个鱼塘和一个750平方米的养殖甲鱼的暖棚,还有占地250亩的果园和可贮藏2.5万公斤水果的地窖。看着鱼鳖满塘、花果满园、树苗茁壮的景象,谁又能忘记当年这儿无土可取时职工们那种愁模样。
唐山则在煤矿塌陷的地下做文章。这里大平原下,蕴藏着一片巨大的煤海,然而,100多年的开采,仅开滦矿务局和地方小煤矿造成的塌陷地就有20多万亩,形成大积水坑53个,煤矸子山16座。唐山人把复垦列为大事。在古冶区的一个综合养殖试验场,笔者看到,绿色的植被,已经盖住了一望无际的黑色煤矸子山,不仅促进了农业生产,还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
关心耕地,就要关心农民
增产粮食50亿公斤靠谁?靠农民。但如果还是像前几年农民说的那样种一亩粮食换不回一条香烟的话,又有多少农民肯弯下腰种庄稼呢?关心耕地,就不能不关心耕地的主人——农民!
河北去年麦收时,在国家一再提高粮食收购价的基础上,每斤小麦由省加价6分。钱不多,但农民知道,这是省里给的,是从十分紧张的财政中挤出来的,尽管征购粮比议价粮每斤少两三毛钱,他们还是踊跃交齐了征购。
平泉县据说与美国玉米生产带处于同一纬度,是全国500个粮食主产县之一,又是河北省两高一优农业(高产、高效、优质)模范县。可同时,它又是河北省贫困县,综合实力在全省139个县中排86位,农业生产占财政收入仅为10%。
改变高产穷县,就要扔掉“高产”优势,另起炉灶,去搞工业或其它产业吗?不,县长王克的思路是,农业是立县之本,依靠农业,发展绿色企业;搞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整地用地功能,稳一块,活一块,选准粮、菜、果相互促进的最佳点,这样,必定能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在这个县,我们看到,县土地局没有花钱去买汽车,却投入100多万元搞土地开发。他们拍卖了8.5万亩“四荒”地使用权,热情的开发者投入120多万元,装点荒山秃岭,建起了160多个果园和农牧场。
农民种田是有热情的,要使这种热情持续下去,就要让农民在种粮中得到实惠。河北省提出为了增粮50亿公斤,希望国家采取措施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合理的粮食保护价格。(附图片)
李鸿康作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研究市场
□夏子
市场,像变幻莫测的海,刚刚还是碧波万顷,没准儿转眼就是浊浪排空,让人既爱又怕。大凡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打过几个滚儿的农民,都尝遍了甜酸苦辣的味道。
红果、白果、苎麻、蚕茧、螃蟹、鳗鱼……沉浮起落,冷冷热热,有的已经循环过几轮。去年让人钱袋大鼓,今年又可能赔个净光,弄得人大喜大悲,不知所措。可是也有人没有白白呛水,渐渐看出了些门道:虽然市场风云多变幻,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农产品市场,受自然的影响,供求的影响,政策的影响,时时处在变动之中,但农副产品由畅变滞、由滞转畅总有先兆,总有临界点。大家都种红果,市场容量有限,供过于求,价格必然下跌,反之亦然。道理虽然简单,可是当事者往往身不由己。什么东西热得太邪乎,也就快冷下来,冷到极点,也会慢慢升温。只是这个火候不好把握,需要占有信息,需要积累经验,需要用心琢磨,才能有比较准确的判断,才能少呛水、少翻船、少交学费。特别是像鳗鱼这种成本高、风险大、又以外销为主的产品,更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的行情,保持头脑冷静,留下回旋余地。越来越多的农民正逐渐成熟起来,市场行情好时不盲目追风,暂时受挫,也不忙着砍桑、毁茧、杀猪、宰鸡。抓住应该抓住的机遇,避免可以避免的损失,这其中学问不小。
愿大家都来研究市场经济的大学问。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人民日报传信息三千吨玉米售空
编辑同志:
自3月25日贵报刊出“龙安桥玉米滞销”的来信后,各地求购玉米的电话、电报不断。
27、28日,山东聊城阳谷的冉相真打来长途电话求购玉米。29日上午,贵州铜仁地区种子公司来电报。下午,河南汝州的巩建涛来电报求购玉米。这一天就打来几封电报。
不到10天工夫,龙安桥镇一共售出玉米3370吨,为全镇盘活资金300多万元。目前,这个镇的广大农民手里拿着用玉米换来的现金争相购买种子、化肥。人民日报社可给我们农民办了一件大好事!
黑龙江省富裕县龙安桥镇夏振清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产品市场波动透析⑦

  佛山鳗鱼缘何狂跌
□辜立新吴学军
风云突变
广东佛山市(下属顺德、南海、三水、高明4个县级市)是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基地,鳗鱼养殖面积10万亩,占全省鳗鱼产量的80%,烤鳗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养鳗成了珠江三角洲所有三高农业中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行当。
近年来,鳗鱼的价格一直上扬,养鳗的经济效益为“四大家鱼”的10倍以上,亦远胜于桂花鱼、鲈鱼等其它优质鱼。不少需要扶贫的管理区由此迅速走上小康之路,涌现出成百上千个十万百万富翁。被誉为“鳗王”的顺德市勒流镇养殖大户梁建中,去年投资上亿元养殖鳗鱼3080亩;南海市建筑大王、民间企业家公会会长戴庆元也从不景气的建筑业中抽出资本,投资2500万元养殖鳗鱼800亩。正当人们一如既往地期望养鳗能继续获得高回报时,风云突变,鳗鱼价格自去年9月以来,急剧下滑,规格鳗的价格从去年5月每吨15万元,一路下跌到今年3月的每吨7.9万元,跌破成本价,不少农户血本无归,债台高筑。
无形的手
近年来,养鳗的高回报和不少农户由此成为富翁的示范效应,使养殖面积陡增,南海市1995年鳗鱼养殖面积比1994年整整增长了1倍。佛山市活鳗产量足可加工出5万吨烤鳗。与广东鳗鱼热相反,占世界烤鳗消费80%的日本,由于泡沫经济使然,经济由高速增长走向低速,价格不菲的烤鳗需求由12万吨锐减至10万吨,90%以上供出口的佛山鳗鱼在国际鳗鱼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下跌就不足为怪;同时,国内鳗鱼需求也在下降,宏观调控和加强廉政建设,机关、企业接待费用也相继紧缩,而一般老百姓多没有能力享受这些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价钱也高的鳗鱼。国内外两个鳗鱼市场同时出现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也就在情理之中。
办法总比困难多
鳗鱼养殖已经成为佛山市农业经济的最大支柱,没有鳗鱼养殖业的佛山农业,在今天是不可思议的。冷静分析,寻求对策,鳗鱼养殖还是大有希望。
一是有形的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能通过有形的手帮助农户渡过价格急剧波动的难关,尤其是在信贷方面给予更大的倾斜。鳗鱼养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投入,养殖一亩水面的鳗鱼至少要6万元成本,在这次6个月连续下跌的市道中,农户亏损不少,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多数养殖户还没有说放弃养鳗。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农民悟出一个道理,既没有永升不降的产品,也无永跌不升的产品,跌入谷底就孕育着希望,只要信贷方面给予支持,绝大多数的养殖户对鳗鱼仍信心十足。
二是行业自救。顺德、南海于1995年分别成立了优质水产商会和优质水产协会,商会和协会不要满足于沟通市场信息,交流养殖经验、拓宽销售渠道,应审时度势,制定对每个养殖户有一定约束力的最低销售限价,防止中小养殖户低价抛售拖累整个大市。实际上,国内外鳗鱼市场供大于求,并没有严重到个个亏本的程度,只要控制少数农户低价抛售,鳗鱼完全可以回到合理的价位。
三是降低成本。传统的养殖方式和经营方法已经没有更多的潜力可挖,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规模经营,只有规模经营才能降低鳗苗、增氧设备、电、饲料、人工、鱼药、捕捞等方面费用,才能通过科技进一步提高鳗鱼的成活率。
四是回避风险。毋庸置疑,鳗鱼养殖仍大有希望,但农户单纯养殖鳗鱼,也会有产品单一的风险,广大农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养殖经验和水质条件,适当混养其它优质鱼,即使某个产品遭受价格严重下跌打击,“东边不亮西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如顺德市陈村镇有一位农民,去年看到大家一拥而上养殖鳗鱼,估摸鳗鱼价可能会下跌,于是,他一改以往高度纯养为适度混养。果然,鳗鱼跌破农户保本价,该农户仅靠混养的鲮鱼一项,就使全年的养殖仍保持一定的利润。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家肥“香”遍常宁
□刘启宏
编者按:常宁农民的帐算得好精明!多施农家肥,的确是很划得来的事儿,肥了田,改了土,省了钱,又清洁了环境,对自家,对社会,都有百利而无一害。
春耕时节,正是用肥高峰,愿各地的乡村干部都帮着农民把这笔帐算算清。不仅为了今年多打粮食,而且为了今后农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倡导积造、施用农家肥,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农家肥在更多的地方“香”起来。
眼下,在湖南省常宁县农村的垄田、果园,随处可见粪堆粪坑,农家肥在常宁“香”遍全县。入春以来,全县有25.1万农民,3000多名干部齐出动,积肥780万担,亩均近百担。全县600多个村房前屋后的垃圾、1500口水塘的塘泥、农村牛栏猪圈、厕所的粪肥均被全县农民一“抢”而空。
农家肥为何“香”遍常宁?笔者在该县胜桥乡采访时,碰到一位正在担粪的老农,他掰着指头,根据他种田经验算了四笔帐:一是农家肥增值帐。100担农家肥只需两个劳动日便可以进田入土,每个劳动日算10元,也就是20元。农家肥基本不需要成本,如1亩田施100担农家肥的话,亩产可增50公斤,净赚80元;二是农家肥与化肥的关系帐,现在化肥价格猛涨,如种田全靠化肥的话,一季早稻每亩田仅化肥一项共需资金105.1元,但是一亩田施100担农家肥,化肥用量可减少4/5,仅需21元,施用农家肥每亩可节约成本近70元,何乐而不为呢?三是农家肥与土壤结构关系帐,农家肥腐植质多,肥效耐久,能改良土壤,而单一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因此,必须逐年增加化肥用量,在80年代,每亩只需25公斤氮氨就够了,到去年,每亩增到了50公斤氮氨,还要磷肥、钾肥等,如果长期用下去,怎么得了!四是农家肥的社会效益帐。农家肥如果不用来种田、培果,放在房前屋后,只能污染环境,塘里的塘泥如不清,对蓄水、防洪、养鱼都十分不利。老农的四笔帐是他种田50多年的经验之谈,也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引导全县农民细算四笔农家肥帐,动员各乡镇制定积肥规划,大积农家肥,这样一来,全县节约肥料投入达1400多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盼储粮灭鼠新技术
现在我们农民的小粮仓越来越充实了,可眼下鼠害严重,粮食收获后损失数量大。为切实减少农民储粮过程中的损失,我们迫切希望有关部门和专家介绍传授一些科学储粮的技术知识和简便易行可靠的灭鼠方法,把储粮过程中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陕西西乡县花镇乡任万忠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农民办技校
江西省樟树市洋湖乡小溪村残疾青年徐述,克服重重困难创办农民技术夜校。10年来,该校已培养各类农民技术人才3000多名,推广实用技术20余项,赢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小溪村人多地少,过去由于农民从事单一的种植业,加上缺乏科学技术,直到1985年,人均纯收入尚不足400元。1986年9月,身为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徐述在家人的支持下,腾出一间住房做教室,并用自己的积蓄买进1000多册科技书当教材,开办了小溪村农民技术夜校。该校开设了农作物栽培、养殖、饲料加工等课程,由3名兼职教师轮流义务为农民讲课。他还坚持每年自费订购10多种科普报纸杂志,供前来学习的农民阅读,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各类科技信息。全村320户农户利用所学到的多项实用技术发展生产。办学10年,山乡巨变,小溪村人均纯收入迅速增加,去年达到了1600多元。
徐述创办的农民技术夜校不仅带富了本村,还把致富本领传授给了河坊、塘西、东边等7个邻近村的农民。徐述自办农民技术夜校,矢志普及科学技术受到了省、地、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他先后荣获得了宜春地区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光荣称号。 (龚学峰程永康万里平)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藕乡藕香
□李永红桂方州
全国著名的莲藕之乡——湖北省孝感市毛陈镇,早在清初就享有“莲藕之乡”的美称。这里盛产的莲藕,生食甜、炒食脆、炖食粉,筒粗、皮薄、节长、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以往,由于只注重抓粮,将低湖田、浅水塘改藕种粮以及农民单家独户种植,规模小没有发挥应有效益。从1990年起,镇委、镇政府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农行300万元贷款扶持下,连续5年重点开发,现在全镇莲藕种植面积达2.5万亩,是1989年的5倍,年产鲜藕5万吨,年产值7000多万元。
镇委书记刘德清告诉我们:“莲藕已成为毛陈的经济支柱,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22元,莲藕收入就占1/3。”
焦湖村是这个镇低湖田面积较大的村,过去600多户人家饱受“种粮受渍涝,多半收稻草”之苦。近几年,他们家家户户种藕,全村出现了3个藕种繁育专业户,21个莲藕贸易货栈,靠莲藕发家致富的农户占全村的一半以上。
农民唐大安原先穷得叮当响,近几年,靠种藕脱了贫,靠贩藕致了富。去年经他的手发往广州、长春等地的莲藕达300多吨,纯收入2万多元。在货栈里,他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几年前,他与几个村民收购了一车莲藕运往东北某城市销售,没想到“不识货”的北方人对此不感兴趣。一连几天,尽管他们叫破了嗓子,还是无人问津,于是,他们找来砂锅,在寒冷的街头煨出藕汤,让路人品尝。尝过的人觉得味道确实不错,于是你称三斤,他称五斤,一传十,十传百,一车藕很快便抢购一空。回来一算帐,除去一切开支,每人还净赚300多元!于是他们又赶紧运去两车,这次他们车还没停稳,当地的菜贩子就抢购一空。回来时,还带回十几辆运藕的北方车……就这样,毛陈莲藕一步步走上北方人的餐桌,成为北方大众食谱上一道备受青睐的菜肴。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和去年的世界妇女大会,都特地从这里调去一批莲藕哩!
在107国道毛陈路段,专门从事莲藕运销的贸易货栈竟多达60多个。目前,全镇已有5000多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其中一半人以经销莲藕为主,仅此一项,每年就可增收800多万元。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春耕生产即将开始,农民们还是像以前一样,把农家肥作为首选肥料。这不,辽宁省大石桥市永安镇八家子村村民张家珍兄弟二人准备把他们承包的40亩地全部用上农家肥。 张徐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省鄢陵县,在县农行的支持下,培育花卉1600种,行销全国各地,使农户年均收入达3000多元。郭松林摄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东省南海市大沥镇在华南农业大学的帮助下,一九九三年创办了全国第一个水稻机械化育秧工厂。经过几年的实践,增产效果显著,今年已大面积推广到附近的镇区和县市。图为农科人员在给秧苗淋水。吴继祥郭集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