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过期食品不该降价销售
笔者近日见到有些个体户和商场公然在门前打出这样的招牌:因食品过期,实行大减价、大让利销售。笔者问一位购买者为什么要买过期食品,他说买了送礼。他指着一盒包装十分精美的饼干说,这种饼干没过保质期的很贵,过期的才十几元,买了送礼既体面又省钱。卖货的接着说,把保质期限改一下就行了,反正收礼者也不知道。
希望消费者增强保健意识,不要图便宜,购买变质食品损害他人健康。有关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
湖北襄樊市庞公乡政府 潘伟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建议与要求

  闹市区应设消费者投诉点
今年1月7日,我的朋友在河北邯郸市和平路北日月城大厦南边一家个体皮衣店,花780元钱买了一件棕色皮衣。只穿10多天,皮衣表面便出现多处皱裂,浆皮脱落。连续5次找店主要求处理,均无结果。无奈,我们一起到市消费者协会投诉,市消费者协会要我们写一份文字材料,去丛台区消费者协会投诉。因天气寒冷,路途又远,我的朋友只好自认倒霉,放弃了投诉念头。
有鉴于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在城市繁华地带设立消费者投诉点,并挂出醒目标牌,以方便广大消费者及时投诉。
河北邯郸市冀南水泥厂潘云昌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呼吁

  下大力气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
近几年,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在书报中或在人们的言谈中,乱用和错用汉语语言和文字成灾。
乱用错用成语。我曾在3篇不同的报告文学中,看到3位不同作者分别歌颂3位男青年,均错误地形容这3位青年正处在“豆蔻年华”。殊不知这一成语出自唐朝诗人杜牧《赠别》一诗,原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豆蔻年华”专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比喻她们含苞未放,哪能用来形容二三十岁的男青年?还有一篇文章捧某人“在弥留之际,坚持天天上班”。“弥留之际”是指一个人患重病即将死去,只剩下一口气了,怎能“坚持天天上班”?更荒谬的是,有一篇文章竟说“河南省地处黄河河套地带,所以常有水灾,洪水一来,造成赤地千里”。且不说,作者的地理知识极其贫乏,不知道“河套地带”是指宁夏、内蒙古和陕西境内一段黄河围着的地区,河南离河套远得很,而且这“赤地千里”成语的使用,也是完全错误的。“赤地千里”是指特大旱灾的,洪水一来,只能是汪洋一片。
乱造乱用词语。有位列车员,在车厢卫生间的一块木牌上写了“用便后请即冲洗”几个字。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错误,是因为这位列车员不知道“用”在汉语中有吃、喝的意思,如“用餐”、“用茶”、“用早点”等。还有一次,我到某高校去,见这所学校正在举行全校篮球赛,巨幅标语竟是欢庆校运动会“鸣金开战”。我国古代战争,开战时要擂大鼓,叫做“击鼓开战”,而收兵时要敲锣,叫“鸣金收兵”。这所高校运动会刚开始,就要“鸣金”,岂非自相矛盾?另外,现在许多工厂登广告,都把自己厂称做“该厂”,这无疑是错误的,正确的称呼应为“本厂”或“我厂”。
错误使用称谓。我国是文明古国,称呼人或自称,都有一整套传统称谓。对朋友谦称自己的家人,凡比自己辈数大或年长者,都叫“家×”,如“家父”,“家母”,“家叔”,“家兄”等;对比自己年幼或辈份低的家人则称“舍×”,如“舍弟”,“舍侄”等。尊称对方的亲人,则称“令×”,如“令尊”,“令堂”等。现在一些不熟悉我国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乱用这些称谓,如有人称别人父亲为“你家父”。还有一家报纸写信给读者,竟把对方的母亲称作“令尊大人”(正确的称呼应为“令堂大人”)。尤其使人想不到的是,某杂志上有篇文章称某人的亲生女儿为“他的胞女”,作者完全不懂“胞”原指胎儿的胞衣,“同胞”是指同一父母生的孩子。因此,只能有“胞兄”、“胞弟”、“胞姊”、“胞妹”,而不可能有“胞女”。
书报中错别字连篇。在五六十年代,报刊上很少有错别字,而书籍内可以说基本没有错字。近年来,错别字现象已十分普遍,几乎到了“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的程度。我看到一本书里印的司马迁《报任安书》,竟把“轩辕”二字错排成“斩辕”,连自己祖先的名字都弄错了。
商号、商品名称生搬硬套外语译音。当前商业界有一股风,即公司名称、商标以至商品不用中国名字,而起个洋名字。特别是商品用洋名字,尤其令人不解。如明明是饼干,偏偏不叫饼干,而叫“克立架”;明明是小饼子,却叫“曲奇”。最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是有些雪糕的名称竟是“士多啤梨”、“呍哩拿”或“布冧”,这些词语连现代汉语词典里也没有。经过反复琢磨,我才弄清原来“士多啤梨”是英语“草莓”strawberry的音译,“呍哩拿”是英语“香草”vanilla的音译,而“布冧”则是英语“李子”plum的音译。其中“冧”字不但人们读不出,而且《辞源》、《辞海》等辞典里都无此字。生造硬译这些汉字或词语,作者的动机是什么呢?为什么明明汉语里有现成的名称,却要硬译外文之音,故意为难消费者呢?这里面有没有“崇洋”的因素呢?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些年错用、乱用语言文字的问题非常严重。为了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也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让全社会行动起来,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努力!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贺祥麟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去年修的收录机今年仍未能取回
一九九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我单位将一小型收录机送到北京朝阳区爱华电器修理部修理,但这家修理部自去年国庆节后一直不开门营业,门口也没有张贴任何说明。我们找到市场管理单位“朝阳区劲松街道办事处”,又于去年十一月十日书面投诉到“北京市朝阳区消费者协会双井分会”。谁知“朝阳区消协双井分会”经过调查了解,在证明我们投诉属实的情况下,只是让我们少交部分修理费,而丝毫未对该部进行处罚。我们不同意这种“调解”,又与上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协及双井工商所多次联系,始终没有结果。
中国检察报社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

  多出精神精品
目前,部分精神产品的质量不容乐观。1994年11月至1995年6月,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对全国102种中小学教学辅导期刊的质量进行抽查,结果不合格的有94种,占被查刊物的92%;有一两处明显的知识性、科学性错误的刊物79种,占全部刊物的77%。报刊、图书的差错不仅容易造成新闻失实,还会误人子弟,贻害四方。当然,消灭差错,只是对出版物的起码要求。对精品来说,更重要的方面是在内容上。
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报纸,开展精品年活动无疑是对报刊、图书界的一次动员。江泽民总书记多次指出,宣传文化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提高报刊、图书质量,多出精品,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这一要求的前提,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我们呼唤更多、更好的精神精品涌现出来,为我们营造一个繁荣、健康、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
中国气象报社林完红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调查思考

  平陆农民的满意与不满意
最近,就农村政策、土地承包、科技兴农等问题,我们对平陆县5个村100位农民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满意,对地方上不大力宣传这些政策不满意。农民普遍反映,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联产承包、多种经营、发展乡镇企业、搞活农产品市场等政策,不仅给农村注入了活力,而且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普遍解决了温饱问题。也有一些农民反映,目前农村很少开会学习党的农村政策,有的村一年仅开一两次会,有的村一年连一次会也不开,村里订的报刊农民又看不到,所以农民对农村政策了解较少。据调查,35%的农民对有关农村的重要政策能及时了解,46%的农民表示能了解一些,19%的农民大部分不清楚。
对稳定土地承包满意,对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信息不灵不满意。土地承包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大多数农民认为土地承包应相对稳定,但应注意解决新增人口的吃饭问题。在调查中,69%的农民希望土地承包长期不动;31%的农民希望3至5年小调整一次,以解决新增人口的吃饭问题。此外,75%的农民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农民扩大了家庭经营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特长安排家庭经营活动,什么挣钱,就干什么。但也有农民反映,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缺乏,使农民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不少农民说:实行市场经济是好事,农民进入市场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信息,如同瞎子一样,干什么都没把握。
对科技兴农满意,对乡村农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科学技术推广不力不满意。大多数农民反映,近几年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和利用,使他们尝到了甜头。调查还发现,目前在农村科技推广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乡村农科机构不健全,科技人员缺乏,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给农民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造成了困难。不少农民说,他们急需合理施肥、良种选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知识。他们希望农科部门能多宣传、多指导。
对粮食提价,给农民带来实惠满意,对农用生产资料大幅度涨价不满意。据调查,大部分农民表示国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这是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的一项重大举措。但目前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扶摇直上,农民难以承受。不少农民说,国家提高粮价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几乎全被生产资料涨价吃掉了。
对强调反腐倡廉和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好转满意,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满意。72%的农民认为社会风气同前两年相比有所好转,“二五”普法活动的开展使农村学法、知法、懂法的人多了,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现象少了。村干部形象在农民心目中有所改善。68%的农民认为,大多数村干部能秉公办事,清正廉洁,能和农民同甘共苦,为农民利益和共同富裕而辛勤工作。80%的农民希望反腐倡廉、普法学法工作能常抓不懈,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严格执法,使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
山西平陆县农调队李国华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建议与要求

  希望邮递员把邮件送到家
去年,我订了一份刊物。在订刊时考虑到如果地址不详可能收不到,便把自己的地址写得很详细,还特意在门口挂了个信箱。可是,邮递员还是把刊物送到居民委员会主任家中。当然不只是刊物,有时连信件和汇款单等也被邮递员送到居委会。结果有些紧急信件未能及时收到,因而误了事。
希望邮递员同志再辛苦一点,把邮件送到收件人的家中。
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公安局应昊阳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答复反应

  正确看待“增值税专用发票难开”问题
你报1月15日读者来信版刊登题为《增值税专用发票难开》一文,反映当前一些商业零售企业在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以下简称专用发票)时的一些问题。为了使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规定,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简要说明如下:
一、商业零售企业开具专用发票是有条件的。第一,只有购货方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下简称一般纳税人),并持盖有一般纳税人戳记的税务登记证副本,商业零售企业才能开具专用发票。否则,商业零售企业有权拒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第二,不是所有的零售商品都可以要求开具专用发票,如烟、酒、食品、服装、鞋帽、化妆品等消费品都不得开具专用发票。但是,无论购货方是不是一般纳税人,从商业零售企业购买商品时都可以索取普通发票。
二、由于商业零售企业销售核算的依据或纳税依据并不是开具专用发票的金额,而是其实现的销售收入,也就是说销售收入一经实现,都要照章纳税。所以商业零售企业在不开具专用发票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地认为其存在偷漏税问题。
三、商业零售企业开具专用发票时另加17%的增值税是错误的。因为商业零售企业销售商品一般都是含税价格,当其开具专用发票时,必须将含税价格换算成不含税价格和税额单独填开,不得再另加17%(或13%)的增值税。
国家税务总局流转税管理一司稽核处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来信点滴

  提倡领导干部讲普通话
我国方言繁多,差异甚大,给人们相互交流带来许多不便。国家规定推广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都讲普通话,为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然而在电视节目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领导干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是满口方言,电视屏幕上不得不打出字幕。
我认为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应讲普通话,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利于推广普通话。
江西宜丰县双峰乡中学 王仕广


第9版(读者来信)
专栏:耳闻目睹

污染之患
三月二十一日,我们在柳州都乐公园都乐河边,目睹了这样一组画面:柳州县科委技术开发中心网箱放养草鱼、鲤鱼的试验被迫中断了,经过清理的网箱静静地浮在河面上(右上图);柳州大桥园艺场都乐村几户村民正含泪打捞网箱中被毒死的鱼(右下图)。这一切都是柳州白莲淀粉厂排放工业废水造成的(下图)。据环保部门检测,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耗氧有机物BOD5、COD及悬浮物分别超标四百八十五倍、三百二十六倍和四百一十倍。
广西柳州市 潘宏忠
焦自力 杨衍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