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百卷本《世界全史》付梓
为了使开放的中国更加了解世界,给普通读者提供一部完整、系统的世界文明史,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的百卷本《世界全史》业已付梓。该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数百位专家学者联合撰写,周一良、林耀华先生出任名誉主编。该书从策划、研讨到撰写、审定历时6年,是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卷本《中国全史》后完成的又一大型文化工程。(孙涵)


第10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高技术公司的文化哲学
有人说,电脑业是当今世界最波澜壮阔、也是最惊心动魄的行业之一。在这个行业中,几乎每天都有荣辱兴衰的故事在上演。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施振荣与宏碁电脑》一书向我们展示的,正是在电脑王国里一个普通中国知识分子艰难创业的故事。
海峡对岸的施振荣出身贫寒,接受过完整的中国文化教育,从未留过洋。在他创建宏电脑过程中,也曾一度照搬过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管理模式并遭到失败。由此,施振荣意识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应该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强调在讲究效率和责任之外加入对人性的尊重。为此他独创了“主从管理结构”,使每个人都能做主,同时也不能逃避责任。施振荣的“平民文化”哲学包含了每个企业员工之间的平等互敬,也包含着高级管理者的“平民意识”。在宏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会计抢搭副总经理的车外出收帐,技术开发人员在公司熬夜、睡行军床,并引以为荣。宏正是在这种企业文化氛围中被《亚洲商业周刊》评为“最受推崇的亚洲籍高科技公司”,让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为之感到骄傲。(苏人)


第10版(文化)
专栏:

  鸵鸟蛋上画鸵鸟
梦扬
对作者、对观者,这都是一次新奇的经历。
鸵鸟蛋不多见,举办以鸵鸟蛋为“画布”的画展在中国美术馆还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同平面图画相比,鸵鸟蛋彩画更有立体感,给人以全新的艺术感受。不信你看——
尹瘦石先生笔下的奔马。视线随着蛋壳的弧度转动,马蹄似乎在跃动,马鬓则在随风飞扬。特别是那匹浓墨渲染的黑骏马,栩栩如生,极具动感,让人想起一首题《黑马图》的古诗:“八尺龙媒出墨池,昆仑月窟等闲驰。幽州侠客夜骑去,行过阴山鬼不知。”
蓝天、白云、青草、绿树,和谐的色彩,明朗的笔调。草地上还有人在奔跑,虽然很小却有灵气。中国画院韦启美教授把蛋壳变成了缩小的地球。“天苍苍,野茫茫”,那种天、地、人浑然一体的震撼力鲜明而强烈。
鸵鸟蛋上画鸵鸟,可算其中最有情趣的作品了。那两只依偎在一处的鸵鸟,一只漆黑,一只灰白,一只扬着头高谈阔论,一只低着头侧耳倾听。听说这些作画的鸵鸟蛋都是孵不出小鸵鸟的蛋,可中央美院潘世勋教授给这只空洞的蛋壳填充了艺术生命。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蛋彩画古已有之,但取材多为鸡蛋壳、鸭蛋壳。画家王嘉瑞介绍说,用鸵鸟蛋作画与新兴的鸵鸟养殖业有关。鸵鸟蛋的孵化率只有50%多,剩下的蛋除去食用,还可以利用蛋壳作画。一只鸵鸟蛋表面积约是24只鸡蛋的表面积之和,而且它的表面肌理纹路明显、色泽呈乳白色,有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主办展览的中国鸵鸟养殖开发协会的有关人士说,鸵鸟蛋彩绘给蛋彩艺术注入了新内容,同时让人们认识了鸵鸟养殖业,为鸵鸟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随着鸵鸟养殖业的发展,也许这种新的艺术品会在不久的将来走进寻常百姓家,摆在您的案头。


第10版(文化)
专栏:

  市井俗趣如何登上大雅之堂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探索
宋元民间艺人流传下来的《平话三国志》到了明代文人手中,经过一番勾点涂抹,实现了精致化、典范化。《平话三国志》以一则秀才司马仲相阴司断狱的故事开头,分派韩信、彭越、英布转生为曹操、刘备、孙权,闹得高祖、吕后转生的献帝、伏后终生不得安宁,以此了结西汉初年诛杀功臣的冤案。这般牵强附会固然快意恩仇,但只宜作为小品,对这部大型历史小说来说未免过于离谱。《三国演义》把它弃置不用,改为一首卷头词,一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抒发对历史争战的超脱感和悲凉感,几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哲学渗透天理天数自然运行、借助人力又非人力所能挽回的神秘感。杨义研究员认为,这正是全书“潜隐的结构”,即不时以道家清冷超逸的眼光俯视这段群雄逐鹿、三国对峙的热闹历史,对干戈扰攘、是非混浊的人世间抱以千古悲悯,从而使《三国演义》具有宋元话本望尘莫及的千古魔力。
杨义在由社科出版社出版的新作《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指出,宋元民间说话风气大盛,但如果没有一批杰出文人出面梳拢,难以想象明清小说会与唐诗、宋词、元曲比肩而立,成为整整两个朝代的代表性文体。话本与文人各有优势,缺一就会趋于鄙陋或平庸。话本启示文人以开阔的人生视野和新鲜的叙事方式;而文人携带着丰富悠长的文化传统,超拔村俗、点铁成金,给话本平添了精致圆融的审美意味。话本大都有一个入话故事,作为说书场上等候听众的热场手段,由于临场发挥而难免草率。文人对入话故事作了强化和规整,与正话故事形成正反顺逆多种方式的精心牵合,激发读者对世道人心的反省。例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删去了话本中作为入话的所谓柳永题诗,因为“谁家柔女胜姮娥,行速香阶体态多”这类甜俗肉麻的文字只会降低小说的品位。修改后的入话故事说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因“不才明主弃”的诗句招致唐明皇不悦,任其归隐。在正话故事中,把话本中的轻薄文人柳永改造成一个笑傲权相、用真情于青楼名姬的风流才子,再与开篇孟浩然的“白首卧松云”相映衬,表现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悲剧命运,以及对命运的幻灭感、荒谬感。这样改动与原话本相比已远非同一个艺术档次。
杨义在1990年完成《中国现代小说史》而声誉鹊起后,又溯流而上,一探中国文学古老的源头,从形形色色的志怪、传奇、变文中窥探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心理原型和精神脉络。对古代小说由俗至雅、雅俗交汇的过程的历史考察,仅仅是该书“新见迭出、目不暇接”(钱中文先生语)的一小部分,但对今天的雅俗文化之争也不无启迪吧。(天沛)


第10版(文化)
专栏:

  做现代文明北京人
——北京“双休日行动计划”素描
孟扬罗先勇胡健
据《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请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纷纷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只有曾点说:愿意在暮春时节,穿上新做的春装,与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一起,到沂水边沐浴,再到舞雩台上兜兜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听了,长叹一声说:曾点的想法正得吾心啊!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人生是一项沉重的劳动。在中国,由于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比较突出,国民生存的压力、民族发展的制约十分严重,但千百年来竟然没有压垮中国人的脊梁,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文化举世罕见的韧性和智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休闲的艺术:在山水中寄情,在书画歌舞中遣兴,在浊酒清茶中释怀……
然而,对于古代大多数民众而言,在落后的生产力背景下长年劳作、含辛茹苦,毕竟不能充分地、尽情地享受闲暇。像今天这样社会规模的闲暇的确亘古未有。尤其是我国实行“双休日”以后,人们的闲暇时间骤然增加了一倍,能否及时充实由此而扩展的精神生活空间?于是,有了北京市以“做现代文明北京人”为主题的“双休日行动计划”。
走进博物馆,聆听历史的回声
历史在这里浓缩,生命在这里凝聚。众多的博物馆是北京城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吸引着渴望消闲又渴望充实的市民走近它。
3月23日,星期六,雪花飘飘。8点半,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门一开,便人流不断。上午有700多人走进展厅。门口检票的老师傅告诉我,过去来这里的大多是外地人和外国人,可最近一段时间,来参观的北京人也多起来了。上个星期天她特意作了一个统计,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北京家庭有100多家。这在以往是很难见到的。
“历史是不应被忘记的。因为大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小到一个人的精神气质里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传统的烙印”,一位搞教育工作的刘女士感慨地说。她是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来看展览的。她认为,小孩子可能对这些文物的价值理解不深,但让他们来亲身感受一下博物馆的氛围,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爱惜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北京143中学初二的一名女生说,她去过革命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各种实物、模型让她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了。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完了,孔庙举办的有关刘墉的实物展览却吸引了许多余兴未尽的北京人。很多人利用双休日来这里凭吊古迹,追忆古人。在元明清进士题名碑间徘徊,在传说中揭去严嵩乌纱帽的触奸柏前拍照,在十三陵刻石碑上寻找正与邪斗争留下的痕迹,电视荧屏上转瞬即逝的画面变得真切而持久了。
一些博物馆为增强吸引力也作出了很多努力,比如对儿童和学生实行免票或半票,制作详尽的文物说明等等。
关注健康,体会生命新感受
“健康快车”专栏一驶入《北京晚报》的版面,“乘客”便蜂拥而至。3月份开始举办的“健康快车”讲座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一露面,便赢得市民的普遍欢迎。家住东四附近的叶大爷是“健康快车”讲座的忠实听众。他告诉我,他去年从厂里退休,闲在家里,儿女大了不在身边,总觉得生活中缺少点什么,憋得慌。听听讲座,既有事干,又长知识。“我们辛辛苦苦一辈子,年岁大了,像机器一样该出毛病了。应该学点医学保健知识。”
3月24日上午9点,团结湖公园则是另一番景象。一进大门的一块空地上,30多位穿红戴绿的老人在喧天锣鼓声中踩着节拍有节奏地扭着东北大秧歌。她们的秧歌还扭出了花样,扭出了故事情节。一位穿着大红褂、手握旱烟袋的老太太扮成“媒婆状”,用红绸带围成“八抬大轿”;“新娘”头戴鲜花,坐在“轿中”;抬轿的人颠轿了,“新娘”在鼓点中前仰后合、左摇右摆。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足有30人,跟在花轿后面。原来她们在演一场“迎亲戏”,每个人都很投入,那一招一式都融进了老人对往事的温馨回忆,对祥和平宁的生活的珍惜。
走过假山,穿过小桥,打拳遛鸟、练气功、散步的人渐渐地涌入眼帘,广场上还聚集了不少跳交谊舞的男男女女……
3月31日上午9点多,笔者前往工人体育场。在北门有七八十对男女在一部录音机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围观者也有几百人。一对逛早市的年轻夫妇也跃跃欲试,可惜不会,立即有人走过来辅导他们,那热情、那真诚真令人感动。
在铁栅门上悬挂着海报:工人体育馆的乒乓球厅、网球厅、篮球厅向社会开放,欢迎爱好者参加。据北京市体委群体处的陈士钊介绍:北京已有87家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面向基层、面向市民、面向家庭。在东单体育馆、北京青少宫、工人体育场等地举行跳绳、飞镖、家庭接力、保龄、台球、游泳等趣味比赛,这些活动主要是起示范作用。我们的目的是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让人们逐步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人们的生存质量。
学习实用知识,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双休日英语面授班报名点,北京124中学一名初中生说:“五六十年代有一种说法: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现在这些不够了。到下个世纪,如果你不懂电脑、外语,不会开车,走到哪儿也打不开局面啊。”这话虽然有点绝对,但也真实地反映了北京市民对现代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渴望。有关部门因势利导,及时地在“双休日”计划中推出了双休日英语广播讲座和计算机技术培训。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教育台从今年3月初,陆续开办了不同层次的双休日外语广播讲座:《初学英语入门》、《中学英语学习指导》、《每日英语》续集、《21世纪英语》、《卡通儿童英语》、《广播日语》、《科普日语》、《英语2000》。内容的覆盖面很广,从学前儿童到大中专生都能各取所需、有所获益。教育台外语部节目制作人周敏介绍说:目前双休日英语广播讲座对边远郊区、师资力量弱的学校的学生帮助更大。打开广播等于请了一个家教,而且经济、实惠、质量过得硬。电台还在3月16日推出英语双休日面授班。从4月份开始,电台还面向市民推出英语广播演讲展示会。他们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演讲,通过电台在广播中陆续播出,供大家交流、欣赏。
计算机热在北京早已有之。而在双休日学计算机,则是市府机关开风气之先。今年正月初七是春节后第一个双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成人教育学院学计算机,标志着北京市双休日计算机培训计划正式启动。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教育培训中心报名处,负责招生工作的郭素珍说,参加计算机培训的有许多是单位的中年骨干。一位在航天工业总公司工作的田小姐告诉笔者,她刚从大学毕业,虽在大学学过一点计算机,但仍觉不踏实。她感谢双休日计划给她这个机会,使她对未来更有信心。(附图片)
瞧这一家子 张悦摄于天安门广场


第10版(文化)
专栏:

  追问人生追问历史
——《东方之子》主持人胡健剪影
本报记者祝华新
与那些稚气未脱、天真烂漫的青春型主持人不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访谈节目主持人之一胡健呈现给人的是一种练达、明快而不失蕴藉的东方知识女性形象。摄像机前的第一句提问往往就显示出她对访谈对象个性的独到体察,从而成功地调动起对方的谈话激情。故宫博物院的王世襄老先生对北京民俗游艺文化情有独钟,胡健的开场白是:“我看文章介绍您,您是从小玩到大的。您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纨绔子弟?”王世襄答曰:“不是,我这个人在吃喝嫖赌上一样都不会。我玩的都是比较低层的一些玩意儿。比如玩鹰玩狗,非得吃苦,整夜在坟地里蹲着,一撒手,鹰就飞出去几里地,你也得跟着跑出去。一般的念书人、纨绔子弟根本玩不了……”这位像古井一般深不可测的学问家自自然然地打开了话匣子,率真的性情一览无余。在与北京大学青年科学家陈章良的谈话开始前,胡健介绍说:“他有他的活法,既做大事,又做平常事,既尽心竭力,又不为之所累。于是,除了在他的实验室,除了在他的生物工程公司,你可能在球场、在河边与他相遇,他把忙视为开心。”不拘一格的串场引出了陈章良一段诙谐的自我表白:“我一直是让那些老教授骂的。人家认为科学专家应该是正经八百的,走到路上撞到了车,然后跟车说对不起,以为前面是个人。当我出现在电视里面咯咯乱笑的时候,那些老科学家说:这像话吗?”访谈刚开始,一个活泼的、舒展的新型科学家的形象已呼之欲出,令观众在佩服之余又感到十分亲切。
并不是每个访谈对象都能在摄像机前表现出最佳状态,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在亿万观众面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时的胡健自我感觉“就像给打飞碟的人发射盘子那样的发问机器”,穷追不舍,但又不是没有分寸、没有风度的死缠烂打。在制作“将军访谈”系列时,一些老将军谈起当年亲历的战役、谈起战友滔滔不绝,但就是不习惯谈论自己。然而,戎马生涯、威严仪表背后的平常心,正是《东方之子》在短短8分钟内“浓缩人生精华”的要旨。胡健一次又一次顽强地而又不着痕迹地把他们的思绪从遥远的过去拉回到今天,引向将军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有一次,为了引导将军谈预定话题,胡健的提问由事先准备好的8个问题一直增加到48个。将军们与胡健谈得投机,渐渐敞开了心扉。有的兴之所至,还唱起了一首当年的家乡民歌,居然是连他的家人也没有听过的。编导慧眼识宝,把这组镜头用在片头。一位知名女性在谈到收入时顺口提起自己是单身、用项不多。本来优秀女性的生活方式对她的成功肯定会有影响,但如果自己不提,别人也不便唐突地发问,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胡健敏捷地接过话茬:“您一直选择了单身生活这种生活方式,是因为单身所以才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工作上呢,还是因为工作太忙而使您不得不选择了单身这种生活方式呢?”对方的回答也非常出色。她承认这是个难题,也曾听到过有些说法和议论;但她不是个独身主义者,而只是没有选择到合适的生活伴侣;她还说到自己的失误,是少年时代爱看苏联小说把择偶对象过于理想化了……自然流露的情怀感动了多少荧屏前的观众。
有人这样评价胡健:“比你能说的没你好看,比你好看的没你能说。”胡健则说,《东方之子》选中自己做主持人是“冲着我的年龄来的”。近20年文字记者和业余写小说的经历使她对人的悲欢离合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对社会历史的进程有不懈的好奇心。她的访谈总给人一种不容回避的尖锐感和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她问曹禺:“您开始写话剧时,正好是话剧在我国刚开始兴起;可是现在话剧舞台有些不景气了,观众减少了,您怎样看待这个现象呢?”这位戏剧大师从容道出自己的信念:“这也不是说戏剧就完了,不会的。凡是一个强大的社会或者国家——中国是强国,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它一定有伟大的文化现象发生,所以必然会有好剧本、好的小说出现。”她与梁晓声讨论知青小说中的理想主义,引出一段称得上是理想主义的经典表述:“他一定得有一个理想,他不管在现实中如何地挣扎、如何地翻滚,他相信明天和后天会好起来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他哪怕做一件非常平凡的事,哪怕那个事情本身后来考证意义并不是很大,甚至根本就没有正面的意义,但在他做的时候,他相信他做的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从这番朴素的语言中,观众简直可以触摸到共和国一代人经历过的苦难和不变的衷情。
胡健相信,那个言论闭塞的时代已经过去,让每个访谈对象自由地表达人生、展示个性,再通过他们剪出一个时代的侧影,这就是她每周不辞劳苦往返于目前就职的工人日报和客串主持的中央电视台之间的全部意义。(附图片)
胡健采访漫画家华君武


第10版(文化)
专栏:

  烟柳画桥写新韵
——专家纵论杭州文化发展战略
本报记者赵相如杭州日报记者何如旦
“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如果讲经济实力,广州、上海更强;如果讲历史文化,西安是秦汉文化,有王者之风,历史文物多得多;如果单是讲风景,桂林也不差。但三者兼有的城市算起来就不多了,这就是杭州独特的优势。”不久前,在杭州市委、市政府举行的杭州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市委副书记沈者寿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则断言:经济和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两翼;杭州作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发展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为突出、作用更为显著。围绕今后15年杭州文化建设目标,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见仁见智,议论风生。
西湖:历史的课堂
望着古塔经幢、名人墓葬、古典园林点缀在湖山胜景之中,人们便觉得西湖不光有无与伦比的妩媚和清雅,更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在西湖岸边,举目远眺,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故事可述,停步闲憩之时,又会引发出一段典故。人们的思绪可以在不知不觉中飞翔在历史文化的浩瀚时空。杭州孕育和荟萃了众多为民族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忠臣义士、贤明州官,其上下浮沉、萍踪轶事、侠肝义胆多少年后还在启迪后人,给人以人文美、艺术美、伦理美的享受。西湖成了历史的课堂。
浙江省杂文学会会长魏桥谈到,杭州境内的文物共有1733处,密集度高,需要逐一加以研究、开发,保护好,利用好。西湖边就有岳飞、于谦、龚自珍、章太炎、秋瑾、鲁迅这些爱国者留下的足迹。同时,杭州已有了茶叶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博物馆网络。这些特色鲜明的场所完全可以作为良好的教材,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十分有利,使本市的、外来的人员一踏上杭州,爱国之情便油然而生。
留住昨天:现代文明的标志
如何处理好历史遗址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是困扰中外许多著名古城的难题。上海戏剧学院常务副院长荣广润教授提出,杭州要多考虑传统的文化特色。一些景区和建筑外观依然是传统的、历史的,里边设施可以是全部现代化的;还要处理好新城区与老城区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文化保留得好,恰恰是一个城市现代文明程度高的标志。
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厉德馨认为,杭州的文化建设不仅要满足本市人民的需要,还要考虑2000万左右国内外游客的需要,这是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特点所决定的。
剧作家沈祖安认为,现在对西湖文化的发展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有的建设了一些与西湖文化没有关系的景观,没有关系的大可不必去搞。有的是应该搞的,比如从留下到西溪,十里如画,有许多古迹,有待清理开发。
沈者寿副书记在听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发言之后说,杭州的湖光山色、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传统工艺、健身保养、市井民居无不含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都可以使人们在休闲、旅游中回味无穷。西湖之旅也就是文化之旅。
山水美,人情也要美
与会者形成一个共识:杭州文化发展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景观文化与市民文化的辉映、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进,形成一个具有浓厚人文底蕴、优良文化风尚、一流文化设施、发达的文化产业的现代文化体系,进而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乃至我国东南部的重要文化中心。
原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认为,要成为一个文化名城,首先要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一座现代化的文明城市离不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张炯建议,杭州要通过教育和立法、执法的过程,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使杭州不光山水美,人情也要美,各方面都要很美。上海学者王元化教授说:文化建设中除了考虑眼前效应外,还要考虑到长远效应,假如两者不能兼得也要宁可牺牲眼前的,为子孙后代去着想。文化建设很多方面不像一个科技发明那样有直接效应,它是间接地发挥效应,在陶冶人的性情的过程中逐步来提高人的素质。文艺报副主编吴泰昌建议说,文学艺术的发展是杭州西湖文化的重要内容,要让杭州的文学、戏剧、音乐等各方面都与历史文化名城相称。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成志伟对杭州的文艺工作者建议说,杭州地区具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加上当代的一些重要人物毛泽东、周恩来等和杭州、西湖都有密切的联系,这些构成了我们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北宋词人柳永盛赞杭州曰:“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里的“古”,可以追溯到秦朝那时。据史籍记载,杭州已有2200多年历史。人们期待着古老的杭州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青春。(附图片)
英灵永存的岳王庙
孤山西边的西泠印社 季维辛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