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深山乐园
潘仕明
手里的一本《白山行》,早把我们带到向往已久的白山深处,那里驻扎着一支久负盛名的武警中队,抬眼向营区望去,只见道路两侧和营区四周,全是一排排整齐的树林,如同一排排训练有素的战士,昂头挺胸站立在深山的岗位上,把营区装点得那么热烈非凡,风光无限。我忽想起这里的战士乐园,又在何处呢?
战士乐园就在营房的后山坡上,原来,这里是一片山石杂木相间的陡坡,战士们用一腔热情和艺术想象去创造,便有了神话般的奇迹。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景点是谈心亭,墨绿的石基托着红色的铁柱,顶上飞檐是三个铁皮造型的和平鸽,表示战士永远向往和平;亭檐是红心与圆环相连而成,象征着这个大家庭里的人心心相印。此亭虽然不算复杂,但构思精巧,寓意深刻。陪我们来的刘干事说:它的背后,有一个生动的故事哩……
那是三年前的深秋,一个老兵在退伍之际,发现两名战士倚在营房一角谈心,也许是双方都进入了角色,以至雨水把衣服都浸湿了,他们竟然一点也没有觉察。这名老兵忽来了灵感,他骤然想:如果建一个专门谈心的亭子,就不会被雨水打湿了,那该有多好啊!他的想法得到了老兵们的一致赞同,说干就干。老兵们有的画图,有的捡石头,有的焊钢管,很快地,这个专门供官兵们谈心用的亭子便在这个荒坡上诞生了。亭台内专门设立了谈心和下棋用的石凳和石桌,两侧还分别写下了“尊干”、“爱兵”四个大字。顶上的三个五角星,就似官兵之间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火花,是那么绚丽,那么动人。
随着小径向前走去,一座独特的小桥立于溪间,它虽长不过二米,高不过一米半,但构思独特,来历不凡……这小溪上原不是一座桥,而是在山溪两旁分别卧着一龙一虎。龙虎相对,事出有因:原来,这两个景点分别是二班和五班修建的,两个班各有所长,二班军事好,考核会操回回拿第一;而五班呢?文化素质高,不管是理论学习还是文化活动总是压二班一头。年轻人不服输,不知不觉较上了劲,由于把握不好,把劲使歪了,二班在小溪右边修建卧虎石,五班则在左边修了一个卧龙石,一龙一虎,怒目相视,引起了中队干部的思索和重视。党小组会上,两个老兵班长都流下了羞愧的眼泪。于是,两班拆了相争的龙和虎,携手建了一座连心的桥。落成那天,下着大雨,两班战士齐刷刷地站在桥两侧,大家手挽着手,唱起了“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到一起……”从此,这座桥不仅架在了小溪之间,也架在了战士的心坎上。
说起深山乐园的来历,人们便想到了中队的“破烂王”李恩发,他当年曾是这深山中队的指导员,面对“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后山荒草坡,石头比草多”的生活环境,他提出了“要想立住脚,先得挖个窝”的口号。有一次他从外地开会回来,发现江边有一块挺怪的石头,就把它抠出来洗净背回了中队,摆在了中队的花坛里,成为深山乐园的第一景。在他的影响下,全中队开始了拣破烂活动,石头、砖头、铁片、铜丝都成了他们搜寻的珍宝,经过官兵们的艺术加工创造,便有了“扎根石”、“长城”、“连心桥”、“安全飞向一百年”等千姿百态的30多个景点。这些景观虽然算不上精巧绝伦,也算不上雄奇壮观,但那是战士的艺术品,那里面有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也有他们的艺术创造。
当我们离开白山的时候,老兵们正忙着建造新的景点。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他们中队的《乐园一字歌》:
一条小路就是一串故事;
一道石阶就是一组诗行;
一个景点就是一曲赞歌;
一棵花草就是一个理想;
…………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老有所为——《老干部工作概论》
由赵文斌同志主编的《老干部工作概论》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关于“老有所为,安度晚年”的精神为指导,在总结老干部工作特别是近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着重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干部工作的领导、老干部发挥作用、接受安置、医疗保健等工作问题作了新的研究和探索。书中还对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以及国外的退休制度加以介绍。(钟)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陈龙传》获“金盾文学奖”
日前,公安部授予长篇传记文学《陈龙传》“金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
修来荣的这部长篇传记文学作品,以新中国公安侦查工作奠基人之一的陈龙同志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为主线,生动而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抗联将军;从延安时期侦查工作的负责人,成长为新生的共和国公安部领导者的艰险的战斗历程,讴歌了老一辈公安战士出生入死、无私奉献、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崇高品质,较成功地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公安保卫工作者的英雄形象。
《陈龙传》于一九九四年《啄木鸟》上连载后,在社会上,尤其在公安干警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九九五年,《陈龙传》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发行。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五颜六色(版画) 宋恩厚


第12版(副刊)
专栏:

  我观《神马赋》
艾藻松
在重庆看了获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七项奖的大型京剧《神马赋》,由重庆市京剧团演出。这出戏的剧情不复杂,说古时的一个封闭山庄,因将军朱大猛卸甲后带回来一尊铜马塑像,给山庄带来生机活力,却引出一场轩然大波:儿媳李芳娘有感受孕,无生育力的儿子朱玉宗欲扼杀新生婴儿,一场尖锐激烈的扼杀与保护新生命的斗争展开了……这个看似荒诞无稽却又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扣人心弦,让千余观众(包括许多青年观众)一气看毕不离座,这在多年京剧演出中实属罕见!
《神马赋》吸引人,不仅在本子(编剧)的魅力,而且在导演、音乐、舞美、灯光和演员的探索和创新。
拉开大幕,没有传统古装京戏人物出场的程式,不见刻板的旗幡龙套、一桌二椅,省略开闭幕、搬道具、走过场的烦琐,但见简洁紧凑而随剧情发展的人物场景出没,和现代化舞美设计、灯光、烟幕的景致移动,使满台生辉,色彩纷呈,极具观赏性。再听音乐,不仅有中西合璧的大型乐队伴奏,和京味浓郁的唱腔,还吸收了地方戏(川剧)中的帮腔、锣鼓、念唱等,甚至让个别配角儿以方言穿插,寓庄于谐,生动有趣,添色不少。尤其饰第一主角李芳娘的被誉为“川剧唱腔女状元”的沈铁梅,客串京戏,唱做俱佳,赢得阵阵喝彩。她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唱腔中偶尔揉进一二句如歌的川腔和醇甜的歌曲,三位一体,堪称一绝。
《神马赋》的脱颖而出,令人耳目一新,来自重庆市京剧团的改革精神:他们广揽人才,从福建、湖北、上海、北京和重庆等地特邀编剧、导演、舞美、灯光、作曲、主角和配乐等;他们大胆革新,从京剧形式内容、“唱念做打”入手,简化程式,加快节奏,运用电器声光、舞美设计进行“蒙太奇”场景组合,大大地拓展了京剧舞台的视野和声乐表现力。这与前些年京剧改革的“着时装、配西乐、弃做工”相比,无疑是大动作。当然也引起争议。有人说,《神马赋》不像京剧,是大杂烩。然而200年前京剧的诞生不也是熔“徽汉昆秦”于一炉的“大杂烩”吗?
《神马赋》还不成熟。譬如角色不尽如人意,表演稍嫌粗糙,但毕竟是迈出了探索革新的一步。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人生的思索
余心言
宪文走完了他的人生路。他给我们留下了近500篇杂文,这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对人生沉思的纪录。
宪文是一个勤奋的人。他是用业余时间来写杂文的,身体又不好,长期有肝病,居然有这么多成果。这件事本身说明了他对人生的态度。
重要的是他的文章的内容。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这个观点在现在有些人当中有点吃不开。他们说只要表现自我就行了。表现自我与别人什么相干?何必要写成文字?何必要拿出去发表?是把自己当作猴耍来给别人参观吗?宪文的文章不是这样。他没有自我欣赏、自我吹嘘、自作多情、顾影自怜、无病呻吟这一套。他很清楚地知道,文章是给别人看的,总要于读的人有益。宪文是共产党员。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他写杂文也就是拿杂文来为人民服务。他认为杂文应当给人思想的启发、知识的充实,并且以尽可能精彩的文笔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为人民服务。宪文这样做了,因此也就赢得了比较多的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
宪文的写作涉及的领域极广,但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解放初期,议题比较集中在进入新社会需要树立的新的人生观;“文革”结束后侧重于拨乱反正;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矛盾、新挑战,如何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成为宪文注意力新的聚焦点。可以说他的作品都是应时之作。这也是杂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但他的作品虽然分别写于几十年之间,却又保持着一贯性,都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对于人生实事求是的思考,使我们今天读他早期作品,没有过时的感觉,把早期和晚期作品放在一起,也无互相抵牾之处,只见他的思想日见深刻。
宪文博学多闻。读他的作品每给人以琳琅满目之感。这一点来自他的勤奋。他生病时我去看他,只见他满桌子卡片。那文章中看似信手拈来的资料、典故,实际上都是认真工作的结果。他奉献给读者的都是扎扎实实的东西。这同那些信口开河,卖弄小聪明、不懂装懂,以为时髦的人相比,又是一种鲜明的对照。
把宪文的一部分杂文选编出版,是对宪文的纪念,更是因为这些杂文对今天的读者有用。上海文化艺术出版社这件事情是做得有意义的。
(本文系为曹宪文《人生漫思录》所作的序,本版略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