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归来
中国美术家代表团一行16人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大为率领下,于3月初至24日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华盛顿等城市访问。代表团参观了华盛顿国立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馆等各大博物馆,考察了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及画廊;并且与洛杉矶、旧金山等地的美术大学进行观摩及教学交流活动。并与旅美画家进行座谈。在美期间,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及美国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陈香梅女士会见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


第11版(美术)
专栏:百花园

花鸟画家王之海在80年代初的处女作《竹荫鸣秋》令人耳目一新,尤为王个簃老人推崇,之后相继推出的《玉川红叶稀》、《雪中芭蕉》、《蕉荫鸣幽》以及全国六届美展入选的《渔阳朝露》等作品,以立意新颖、构图奇绝、表现技巧轻松灵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十余年含辛茹苦的磨砺,使他的艺术语言基本形成他的个人风格。
进入90年代,他在艺术之旅的征尘中更加勤奋,首先更加重视生活对艺术的关系。他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生活,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观察那生生不息的花草树木,感悟造化的无穷机趣。进入知天命之年的王之海,正是他的艺术青春繁花似锦的时期。让我们祝愿他在艺术的道路上日有所进。 (美仪)
蕉荫鸣幽(中国画) 王之海


第11版(美术)
专栏:

  心囊万象入于一石
——为篆刻家胡擎元先生赴巴黎举办篆刻作品展作序
谢云
领会自然之妙,将人与自然谐和为一,是一种全神贯注的心理活动。金石篆刻学,是汉文化美学思想与自然之妙邂逅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因而也是汉文化入于金石的符号。
如果这种理解能成立,那么,我们拜谒大自然时,人与自然精神沟通,以金石为载体,以刀为笔,迂回于方寸之地,妙造汉文字的丽姿奇彩,把自我的精神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难道不是一种几近极致的艺术寻觅与创造吗?!
我们的先人世世代代生活于这个金石篆刻的创造里,在妙趣妙理的遨游中,获得了手的自由、心灵的自由;一支铁笔,在一块方寸之地,耕耘出大自然的万象万物。篆刻家运笔于金石,一唱三叹,如歌如鼓如马,于是有玉玺、金印、私钤、闲章,至今仍在不断探索、创造。
篆刻家胡擎元先生正是基于这种对于久远传统的深刻认识,躬身实践,体悟到具有高度美学意味的自然理念,心囊万象,入于一石。他的篆作气定神闲,雍容大度。刻刀嘶鸣,载负先人智慧,流淌着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勒秦月汉关,唐风宋雨,儒者文雅尽收其中。
胡擎元先生早期得力于秦汉印最多,刀法合度,风格高古。10年前为我刻一名章,笔性中和,清穆可赏。近年勇于变法,取金文古朴雄强,气概横绝,放刀驰骋,大疏大密,形成独特的风格。印章边款单刀出入自如,贯通文理,也是从汉印的基本功变化而来的。“内功”入化,“外功”兼备,方能正其果。
还须一提的是,胡先生为我编印之《邓小平文选》全三卷线装本作编号篆章及藏书印章,神采飞扬,为国人所珍重。对此,我曾作诗云:“文献喜完编,抚卷倍流连,满怀金石趣,雅集慕朱钤,高手奏刀至,作篆带紫烟。”
(附图片)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毫端锦簇吐纳乾坤
徐叶翎
上海美术馆年初举办“朱复戡遗作展”,表达了人们对这位金石书画大师的缅怀之情。
朱复戡的聪明才智从小就受到父亲和老师的重视。五岁开始学书法,6岁读《说文》、习篆籀。7岁时写集石鼓文对联。10岁为宁波阿育王寺书“大雄宝殿”。16岁出版字帖,17岁参加吴昌硕任会长的题襟馆画会。23岁出版《静戡印集》。后来与刘海粟一起赴法国留学,归国后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抗日战争爆发,他离沪到武汉避乱,花甲以后栖身岱麓二十载,直到耄耋之年才返回上海定居。
他少年时得到吴昌硕教导:“取法乎上,追商周秦汉人,以独辟蹊径,自成宗风。”这是个重要的转折,从此便不断变法,潜心艺术。到了70多岁,还矢志“犹向康庄迈步越”,“会当飞步攀峰巅”。
朱复戡少年时代就受到康有为、吴昌硕的称赞,他的老师张美翊尤其钟爱他。中年以后,张大千、刘海粟、马公愚、沙孟海等都很钦佩他,写了许多赞扬的题字,说他“度越前人,别开蹊径而自成宗派,实千年来一人而已”(马公愚评语)。周总理曾经说过:“现在研究钟鼎文的人很少。会写又能识的全国只有二三人了,其中一人在山东。”“其中一人”指的就是朱先生。
朱复戡博学多识,多才多艺,诗书画印无所不精。作品格调高雅,内涵丰富,是学者型艺术家。
朱复戡书法长于篆隶草行,广涉历代名家名迹,取精用宏而不泥古。他的篆刻,拟玺仿汉、封泥、肖形,将古今印式和边跋款识刻遍,形制之全,世所罕见。他的绘画也是匠心独具。青铜器作品多完成于80年代。中华宝鼎(世纪宝鼎)、荣氏宝鼎、诚则灵钟、震泽神鼋等等,器文并茂。文人作青铜器,朱先生一人而已。
朱先生对研究金石文字极有贡献。公元前223年秦始皇巡视泰山所刻的《泰山刻石》,小篆原为李斯所写,原文223字,因年代久远,只剩下9个半字。1962年朱先生按宋前165字拓本和《史记》所载全文,逐字考证,补齐全文,与原9个半字浑然一体,令人真假难辨。(见右图)
“从知无止境,务必动灵机”。朱先生善思,以“动灵机”悟得真谛。胸纳自然之浩气,博采众家之所长,出锦簇于毫端。对篆草研究致力尤多,提出“草从篆书出”的灼见,将篆书、草书标准化推进了一步。
(附图片)
补秦始皇泰山刻石(局部·书法)朱复戡
皇帝躬听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贵贱分明男女体顺慎遵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施于昆嗣化及无穷遵奉遗诏永承重戒
啼声偕起舞(中国画)朱复戡


第11版(美术)
专栏:品艺录

  气韵高古笔墨灵动
——霍春阳《兰竹图》赏析
刘万鸣
颇具实力的中年花鸟画家霍春阳绘画创作的艺术特点,是以民族文化为根本,去开创作品的新意,使作品在富有哲理的基础上具空灵之感。
《兰竹图》中兰竹以墨色处理,设色只以淡淡赭色平扫石面,看得出作者对古代“六法论”中“随类赋彩”的理解。画中竹子的画法,作者更多追求的是“意”和“韵”的表现,如竹杆舍于竹节的描写,重节奏、重笔法;竹叶在形与墨味的表现之间更强调后者,简单的几片竹叶中也有多变的墨色。竹子“意”的表达不停留于“小写意”,而至“大写意”。兰草用笔用墨更为简练,淡墨的兰花求动也求变,整体在动静、虚实间具有旺盛之感。画中石头的用笔,看似更为慎重,因为兰、竹、石三者,石为一画立笔者,兰、竹笔法是以石之笔法相生而出,所以画中石头在用线、用墨上都注意到了二者的过渡、连结,更注意到了空灵、气韵的表达,使兰、竹、石三者统一在共同的神韵之中。画面的整体感也应运而生。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美学所中国画研究中心副主任)
(附图片)
兰竹图(中国画)霍春阳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走笔

  不宜迁就
王朝闻
人们有共识的“诗画本一律”的论点,只有在“天工与清新”这些限制之下才能成立。如果从绘画长于状物不像诗那样长于言情这一差异来看,诗与画有分明不能一律看待的差别。在画论方面强调“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画家石涛,企图以绘画形式给陶潜的诗配画,他这绘画的抒情作用的局限性显得很明显。在他那题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里,出现了一个手持菊花的半身人物,形态虽有闲适感,可惜这样的画境,显得缺少诗境的“天工与清新”。
但是,不论是石涛的山水画还是朱耷的花鸟画,当作中国艺术文化观察时,我看不宜以西方抽象派艺术当作衡量它们得失的标准。如今某些鼓吹中国艺术应向西方艺术接轨的论调,近似一种釜底抽薪、取消中国艺术特性和威力的精神战术,这样的论点和新文化建设要求的保持与壮大中国气派的需要相对立。石涛、八大、齐白石或潘天寿的绘画自身,都有独特的发展过程;它们所体现的主客观的统一,和任何哗众取宠的主观主义的形式、风格、趣味与思想倾向风马牛不相及。倘若有人乐于向人家攀近乎,妄言中国绘画艺术落后的论调,不能认为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它对弘扬中华文化的庄严愿望,也许只能说是一场无意识或有意识的噩梦。不同文化背景出现的车轨各有各的尺度,艺术家那不可互相代替的艺术个性,也不宜用西方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一种尺度去衡量。如果忽视了双方的独特性而妄图硬去接轨,当心有没有发生车祸的危险。如果对待接轨问题持“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梦想,那又何必呢?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陈醉在广东举办画展
“陈醉书画展”日前在广东省揭阳市博物馆展出。展出了数十幅作品,有人物画、山水画及书法。陈醉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理论研究室主任。一直从事艺术史论的研究和创作工作。1988年曾以研究成果《裸体艺术论》填补了我国有关领域的空白,在海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后相继出版十余部著作。陈醉也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绘画风格拙朴清新,在传统的文化底蕴、笔墨功力的基础上融进了现代的观念,并常常体现出一种哲理探究的精神内涵。这次展出的绘画《女娲传》,以一种原始的风韵讴歌了人类母性的伟大,巨幅草书《大江东去》体现一种恢弘的气势,在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11版(美术)
专栏:

唐凤岐是一位有朝气和探索精神的中年画家。
他画山水,一改古代崇尚淡泊空寂、萧敬简逸的遗风,也不为追求小情趣的时俗所左右,而刻意营造幽深浩渺的意境,追求饱满浑厚的画风。幽深浩渺却不脱离现实生活,却充满了生活气息;饱满浑厚的画面并不给人拥挤之感。这是凤岐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把握山水画空间表现手法的体现。他笔下的河流原野,寥廓江天,野岸平沙,均犹如登高远望,给人心旷神怡之感。他写江河汇流百川而一泻千里,寄托着他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他还善于大胆用色,使他的画具有现代人的审美意识,更贴近观众。在他的笔下,落日的余晖、红艳的秋叶、袅袅的炊烟、空濛的山色,都让人感到亲切,具有真情。创作正值旺盛时期的唐凤岐,在向新的高峰攀登。(文一)
又是月明时(中国画)唐凤岐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顺德二樵书画院成立并举办顺德风情书画展
为研究和提高中国书画艺术、促进顺德市书画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顺德二樵书画院于1996年3月1日在顺德市成立。它有书画家45位,该书画院将组织书画家进行书画研讨和创作交流活动。
该书画院成立当日特举办“顺德风情书画展”,共100余件作品与观众见面,参展作品描绘了顺德古朴风貌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巡礼

由福建苍南县龙港镇政府、温州文联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王峰书画作品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王峰先生在教学之余坚持中国画、书法的创作。他展出的近百幅作品,其中有写意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及书法,作品意境幽雅。
迎春(中国画)王峰


第11版(美术)
专栏:

作曲家,玩数字您可没我随心所欲啦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