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金在清小提琴作品音乐会举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金在清小提琴作品音乐会近日举行。金在清从艺50年、从教40年,创作了40余首(部)小提琴乐曲、小提琴协奏曲及弦乐四重奏,为小提琴乐曲民族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12版(副刊)
专栏:

  老诗人的“志”
陈辽
“诗言志”,好诗是和“志”联在一起的。七旬老诗人王知十的新著《滴血的花蕾》(南京出版社出版),正是在艺术形象、佳词妙句中自然地表达了革命老诗人的“志”。
北国是老诗人战斗过的地方。他于七旬华诞时又重游北国,写下了系列诗篇。在泰山山麓的冯玉祥将军墓前,诗人借冯玉祥将军的话表彰了冯玉祥将军,也道出了老诗人自己的“志”:“只求为民”/心里装着庶民百姓的苦与乐/“此志不移”/将军的诤言与泰岱共辉煌(《冯玉祥将军墓》)。“我便是我”;“只求为民”;“此志不移”。这是冯玉祥将军的自白,但在这里,又是老诗人王知十的“志”之所在。《愚公宣言》,更可视为老诗人的宣言:“我们都是愚公的子孙/我们都是愚公的后裔/我们都有愚公精神/我们都踏着愚公的足迹/我们为了搬掉压在肩头的大山/我们朝朝暮暮挖山不息”。
老诗人认为,“开创新天地”,一定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要热情肯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新人新风,要坚决反对社会生活中尚存在的阻碍社会前进的歪风邪气,两者都不可少。因此他礼赞为祖国医学事业贡献了一生的林巧稚。与此同时,他也抨击了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阴暗面;揭露了“看手相”者“愚弄众人”的丑恶表演;讽刺了拍卖电话号码“168,888”(谐音是一路发,发发发)的愚昧行径。在老诗人看来,上述现象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不相容的:“国格玷污了!/人格摧毁了!/道德沦落了!/良知凋谢了!/人权剥夺了!/法律践踏了!”(《人狗同笼》)褒精神文明,贬精神污染,都表现了诗人的凌云之志和敢与恶鬼争高低之志!
《滴血的花蕾》是王知十同志继《闪光的航迹》、《爱的风帆:沧桑篇》、《相思树》、《行云集》之后出版的第五部诗集,我们期待着王知十同志写出更多更好的“言志”之诗!


第12版(副刊)
专栏:

  年轮
李宏三摄影
程永照配诗
一圈又一圈
莫不是时间老人
给大地留下的声波
切莫问
青春几何
大地悠悠
竟令人类世世代代
梦绕魂牵
日日倾听着
岁月的回声
洒一地春天的种子
唱满天丰收的喜悦
人类拥抱着大地
大地增添着年轮


第12版(副刊)
专栏:

  无花果
刘立文
我时常思念着一种奇特的植物——无花木。曾有人问过我:“你追求过怎样美丽的人生?”我回答说:“无花果”。
无花木,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常见的一种果树,它结出的果子就叫无花果。无花果,呈奶黄色,皮薄肉细,软糯多汁,气味芳香,甘甜如蜜,吃起来很像鲜嫩爽口的奶油椰丝点心,其风味颇似岭南的香蕉,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人们还冠它以一个个爱称:有隐花果、蜜果、奶浆果、品仙果等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称之为“映日果”。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而且营养价值颇高,富含葡萄糖、果糖,又有蛋白质、维生素A、C和柠檬酸、钙、铁等成分,有滋补、润肠、开胃等作用,并具有驱虫、消炎、止泄痢、治咽喉痛、降低胆固醇等功效。果熟时节,在村镇集市上,果农们将一个个扁圆的金黄金黄的无花果,用巴掌宽的绿叶垫衬着,盛在柳条筐里,摆摊在街边路旁,它散发出的醉人的果香,令过往路人垂涎。
记得十几年前,我入伍后来到了新疆,在荒凉偏僻的戈壁滩上的一个哨所前,我也发现了三个一簇,两个一对地在艳阳下闪烁着的无花果。我仔细地观察这种奇特的植物后发现,原来无花果其实也是有花的,只不过是它隐藏在囊状花托内,不易被人察觉罢了。植物学中称之为隐头花序,所以平时人们只能看见果实,而见不到花了。待果实生长到1/3大时,把它切开,用放大镜才可以看到盛开的花朵。看起来它似乎落后于那些炫目耀眼的花朵儿,但是我认为这正是它形象高大之所在。
后来,我一直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到过新疆的不少部队,在很多地方都见到了无花果,还听到了不少赞美它的佳词丽句,这给了我极大的宽慰。原来它还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这更增添了我对它的崇敬之情。
也有很多人称我们的边防军人是“无花果”,初听起来觉得不太对味,但细细品来个中滋味是不难得知的。
驻疆空军某部机务处主任徐炎昭,是全师的技术业务尖子。他的家就在有“花都”之称的洛阳城,紧靠着市劳动人民公园,那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与艰苦的西北边陲有着天壤之别。家乡的一些好心人曾劝说他:“老徐,早点回来吧,扔下老婆孩子,一个人在边疆苦个什么劲啊?凭你的本事,还愁转业后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但他却有他自己的主意:“甘蔗不能两头甜,为部队建设付出点代价,值得。”父亲病危住院时,他因部队工作紧张未能回家;后来他父亲病故了,临终前也没能赶上见一面。当他回去给父亲坟头添土时,看到坟上插着44根裹着白纸的柳树条,表明有44位乡亲给父亲送葬。可是,在这送葬的人群里,唯独缺少自己的亲生儿子。
还有一位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干就是26年的雷达团团长徐鹏怀,家在莺飞草长的江南水乡。如今,家乡的变化很快,生活富裕了,而他却是家里的“困难户”。转业时他对战士们说:“当兵后,虽然我家庭失去了照顾,经济上失去了不少财路,但我得到的也很多,那就是吃苦和奉献的精神。这就是资本,这就是生活力量的源泉。吃过这样的苦,作过这样牺牲的人,今后还有什么苦不能吃,还有什么事能难得住!这难道不就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吗?”
是的,有那么一类花儿为攫取溢美的赞辞而争艳斗丽,那些歌喉宛转的鸟儿就放声高啼,直啼得这些花儿飘飘悠悠;有些花儿姿色妩媚,似乎在祈求人们的垂青,而伴随而来的却是花儿的枯萎!无花果好像生就了一副依仗自力的风骨,它虽只长了一抹不大显眼的淡红色,却显现出一副“何求美人折”的不凡气度。它自珍、自爱,埋下头去,每根枝、每片叶同生存,共兴旺,深深地根植于沙土砾石间,吸吮养分、露珠,为颗颗果实的饱满香甜而日夜辛勤地劳作。这样的花儿,虽然不易被人发现,却无疑是可爱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它“结果”的心志是那样的坚韧不拔,“求实”的情意是那样殷切浓厚,“立身”的品格是那样的纯净高洁。
我想,对于这样一种超乎寻常的植物,我是否应该赋予它一首歌呢?


第12版(副刊)
专栏:

  让大海作证
李存修
一艘远洋巨轮静静停泊在黄埔港。
在这个古老与年轻、历史与现代相交的华南最大码头,茫茫珠江水面沐浴着冬日洒下的暖人光束。南风轻拂,在大江上留下片片波纹,吸引着阳光在一层层波尖上雀跃,欢迎乘风破浪、漂洋过海11年后始返故里省亲的“华铜海”轮。江对岸林木覆盖,郁郁苍苍,那是黄埔军校旧址,它也隔江送来历史的感知。
面前的这条庞然大物,长230米,宽30米,高60米,如果搬上陆地,将会是座十几层高的巍峨壮观的大楼。在水中,它是条巨大的散装船。自1984年从黄埔起锚离去,已安全行驶82.5万海里(180多万公里),等于绕地球航行了38圈,创纯利上亿美元,人均创利43.68万美元。
中国漂浮在大海上的远洋巨轮成百上千,我慕名专程来到“华铜海”,怀着一颗虔诚敬佩之心离开陆地,手握扶梯一级级上了甲板,又一步步下到机舱。一个既熟悉又新奇的环境吸引了我,概念与现实在我头脑中对接,想象与希冀在思维中互相渗透。我边走边看,仔细揣摩着这条船的里里外外。
我入旅游行道几十年,长年在火车、汽车、飞机、轮船上度过,交通运输工具是旅游业一步不能离的依赖。待登上“华铜海”轮一看,眼界大开,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在外国,轮船10年左右即换代;在国内,不到20年就早该淘汰。可这条足有21年船龄的老船,不仅外壳油漆得鲜艳锃亮,透发着年轻的气息,内舱设备与机械保养得亦如同新船,毫无老旧之感。此次停靠黄埔为卸货,舱内机器仍照常运转,从那均匀的奏鸣与亢奋的旋律中,我体味到仍有一股急于出港搏击风浪,征服海洋的意志与力量。
短促的访谈中,我听说了两件事:
10年前,有一次“华铜海”在美国康福特港卸完矿砂,租船的外方公司电示该轮立即开往新奥尔良装粮食并备舱。两港间航程仅36小时。租家认为“华铜海”不可能在途中把舱备好,便电告船长在船抵港后雇用当地人备舱。
船长心中盘算:租家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正是中国海员创造奇迹的机会。于是,他发动大家在航行中备舱。船员们怀着一颗为国争光的决心,昼夜苦干。舱内水花四溅,灯光溢射,使得在驾驶台上的美国引水员不住地伸出大拇指。
果然,次日港方严格验舱,一次通过。不仅缩短了船期,节省了开支,更重要的是“华铜海”轮在国际上树起了自己的形象。
还有一位被誉为“拚命三郎”的轮机长。
1993年2月,白令海海面一片灰暗,风雪交加。6.5万吨的巨轮被咆哮狂怒的海浪揉得如同一片柳叶。
由于船舶的剧烈摇晃,主机到辅机的海水阀阀头突然爆裂,海水从裂口喷射而出,水柱高近三米,情况严峻而危急。
轮机长率先奔到机舱,抓起一件棉袄迎着水柱扑了上去。因海水压力大,棉袄几次被冲开。他毫不迟疑,用自己的身子堵了上去……在冰冷的海水里,经过一个多小时拚着性命的协同奋战,故障终被排除,可他全身冻成了一个紫人。
“华铜海”人年复一年地漂荡在大海上,在对险恶风浪的搏斗中,在与艰难困苦的抗争中,在与漫长岁月的熬磨中,炼出了他们的传家宝“八字船风”:协作、上进、吃苦、奉献。靠这八个字,他们遨游大海,创造效益,立信于世界,为祖国争取了荣誉。我想:国有国风,党有党风,军有军风,民有民风。凡有人群的地方如果都能刮起这“八字风”,我们的民族在世界上又该是怎样一种形象呢?
攀上高高的甲板,顺江流南望,狮子洋,伶仃洋,南中国海,茫茫无涯。“华铜海”轮在大海这个舞台上,表演得多么威风潇洒啊!我们每人都有一方或大或小的舞台,能否都演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祖国,无愧于自己的一幕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