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学习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李卫星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是贯穿国家建设各个发展阶段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中,科学地阐述了把握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对于指导我们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防建设作为保卫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的防务建设,其基本功能,是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要独立自主地、和平地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国防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近代中国被外强欺侮的历史充分说明,一个国家经济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没有强大的国防作为保障是不行的;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也是不行的。当今时代,国防现代化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国防实力要与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相称,要与国防所承担的任务相适应,只有这样,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防建设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
我国加强国防建设完全是为了自卫,不能也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我们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贯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其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侵略,维护、捍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这一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基本特征是:不谋求世界或地区的霸权,不在外国派驻军队,不在外国建立军事基地。因此,加强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仅对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将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将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周边环境也大为缓和。在这样情形下,还要不要加强国防建设?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对此认识并不是很清醒,有的同志甚至认为,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是不是可以“暂时放一放”。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纵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局势,可以清楚地看到,“冷战”虽然结束,天下并不太平,世界范围内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世界性的军备竞赛正在高技术领域继续进行,许多国家正在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新的武器装备,以增强国防威慑能力。我国周边还存在着诸多不安定的因素,特别是在世界由两霸争夺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作为蓬勃发展的大国,地位日渐突出,某些西方大国出于其全球战略利益的考虑,不愿看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妄图牵制甚至遏制我们的发展。这一切都表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充满着严峻斗争,其中包括军事领域里的斗争。在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奔向新世纪的过程中,我们面对一个变化深刻而又错综复杂的世界,为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相当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反对霸权主义对和平的破坏,遏制战争的爆发,这些艰巨任务的完成,没有强大的国防是难以胜任的。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国防建设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加强国防现代化,提高军队素质,增强国防实力,不只是党和人民赋予军队的神圣使命,同时也是党政军民的共同大事。国防建设涉及到国家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贯穿于平时和战时的全过程。搞好国防建设,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普及国防知识,动员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国防建设。邓小平同志曾强调,要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向人民群众进行生动实际的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观念。国家要根据需要和可能,支持和加强国防建设;各级党组织、政府和全国人民要关心国防建设,支持军队完成各项任务,一起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这是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跨世纪蓝图胜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江泽民同志依据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着重指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依托,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这是新时期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
正确认识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是实施国防建设正确决策的基本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客观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为适应这一变化,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国防建设必须转变指导思想,由立足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来。他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世界大战难以打起来,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国家应抓住机遇,扎扎实实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而“国防的现代化,只有建立在国家整个工业以及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此,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要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在大局下面行动,并使国防建设的目标、任务、途径、措施与此相适应,使两者协调一致地发展,“在现有的国力下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
邓小平同志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思想,精辟地论述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生存与发展是任何国家战略利益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国防作为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个国家的国防状况尽管受着许多因素的制约,但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国防性质和建设方向,经济发展水平则制约着国防力量的总体规模、武器装备保持的水平和支撑、控制战争的能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经济、军事装备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进行“四化”建设的。所以,国防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不仅脱离了新时期的客观实际,而且违背了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依赖于强大的经济基础的规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是大局,发展是硬道理,大家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照顾大局,千方百计地使我们的国家的经济发展起来。只有国家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就容易了。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国防现代化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可能。因此,军队要忍耐。这种忍耐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的等待,要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的经济建设,立足现有条件,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中积极谋求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发展,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邓小平同志的这些思想,从我国的国情、军情出发,严格遵循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规律,充分体现了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时代潮流,为毛泽东建军思想增添了时代内容,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新的里程碑。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军牢记邓小平同志的嘱托,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据有关资料,仅1980年至1994年,全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投入劳动日就达4亿多个,出动机械车辆2365万余次。几乎每一项国家重要工程都有我军官兵洒下的汗水。同时,3万多项军工技术转为民用,800多万军地两用人才投身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证明,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不仅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而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在大局下行动的自觉性,服从服务于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这个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一如既往地为“改革、发展、稳定”作贡献。要充分发扬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和传统,在抢险救灾、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突击作用。要用强大的精神支柱凝聚军队,引导教育官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五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上来,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为实现跨世纪蓝图奉献力量。
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并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如何处理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呢?江泽民同志为我们阐述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原则。
首先,“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它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符合保卫我国安全,反对外来侵略的需要。精兵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它不仅指的是数量上的“精”,而更重要的是强调军队编制结构、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上的“精”。“少”代替不了“精”,而要达到“精”,就要在结构的优化和装备的精良上下功夫。因此,要本着“精干、合成、高效”的要求,解决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某些方面体制不顺、结构不优、机制不灵、关系不畅的问题。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对遏制大战有所准备的同时,打赢最有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将主要依靠常备军。因此,要重视现代条件下的民兵工作,实行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后备力量制度,建立预备役部队,为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快出兵、出精兵奠定基础。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后备力量相结合,不仅是军队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需要,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因而是符合中国特色的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正确选择。
其次,“把握新时期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特点,增强我军在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和应急作战能力,着重提高军队素质,增强整体效能。”这是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又一条基本方针。加强训练是和平建设时期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主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风云的变幻,我军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可能遇到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作战条件、作战任务、作战种类和样式,都将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趋势,战争的形态也将发生变化。这些都对军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军人的意志、体魄、知识技术水平、应变能力,以及指挥人员的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军队干部队伍建设要贯彻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为军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使他们尽快地成为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合格人才;要学习现代战争知识,使干部学会指挥现代战争的本领;要从教育训练入手,不断提高教育训练的质量,增强整体效能,造就大批训练有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高超指挥艺术、能驾驭现代战争规律的指挥人才,使我军适应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自卫和应急作战的需要,把战斗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三,“要加强国防科研,提高部队装备现代化水平。”国防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武器装备现代化。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军队的指挥、控制、通讯和情报系统的不断改进、完善和发展,都将给未来战争带来许多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就难以战胜强大的对手。为了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我们必须把军队建设的目标定在世界先进水平上,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努力提高我军现代化建设水平。科研要走在前面,要立足自己搞科学研究,自己搞设计,走有中国特色的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道路。同时,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一些必要的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加以消化、改进,以促进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同时,还要看到,我军的武器装备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国防现代化,必须突出重点,将有限的军费和科研力量,重点使用在最重要、最急需、最能影响全局的方面,加强新型战略和战术武器装备研制和研制手段的更新改造,优先发展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所需要的有效武器装备。
第四,“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建立和完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提高军民兼容程度,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国防工业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确立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发展国防科技工业的指导方针,明确提出国防科技工业既要为国防建设服务,又要腾出更多力量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国防工业在完成军品生产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制造技术先进的民用产品,从“单一军民型”调整改造为“军民结合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部分军品实行合同订货制,并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实践证明,这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使国防科技工业将相当大的力量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实现了国防科技工业与整个国家科技工业的接轨,使大量闲置的技术、人才、设备得以充分的利用,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技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条件下,发展国防科技工业要继续坚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在保证国防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把战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与国家地方交通、通信建设结合起来;对战略物资储备实行储备物资器材和平时开发使用相结合,变消极储备为积极储备。这样可以增强平战转换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一体化发展,既是国防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有效形式,也是从根本上巩固国防的重要措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