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女兵假日(中国画) 李绍周


第12版(副刊)
专栏:

  第一口油井
李淑珍
初春的三月,在江南已是花红柳绿,但在北国大庆,却仍是天寒地冻。我们冒着大雪前去参观第一口油井。北风呼啸着扑打着车窗,青年们望着窗外说:“当年,铁人在这样的天气里打井是真够劲。”一句话,把我的思绪一下拉到了35年前那创业的年代。茫茫草原,冰天雪地,缺车无路,钻机躺在火车上卸不下来。为了早开钻、早出油,铁人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吊车、拖车不够,他带着井队30多人把机器绑上绳子,垫上滚木,用人一步步拉,一点点挪,人拉肩扛只用了三天三夜就把60吨钻机就位了,40米高的井架竖起来了。打井缺水,就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几十吨的水用桶提、脸盆端。为了打好井,铁人率先跳进冰冷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第一口井就这样打出来了。千年封闭的大油田,终于打开了大门,乌黑的原油喷涌出来见了青天。这一幕幕想起来就令人激动,令人振奋。
今天这里已大变样,在铁人逝世20周年的时候,在第一口井旁修建了铁人纪念馆,被黑龙江省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国家定为二级文物保护单位。走进基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泥土的色彩朴实无华,坚实的底座让人想到了石油工人顽强的性格。我们在铁人王进喜的塑像前驻足仰望,铁人身披老羊皮袄,手扶刹把,两眼注视前方。望着铁人的雄姿,我仿佛又听到了他那特有的西北人粗犷的声音:“宁可少活20年,拚命拿下大油田!”铁人生前,我有幸见过他两次。一次是1965年,我们这些石油学校的学生,刚踏上大庆的土地,铁人王进喜就给我们上了第一课。那天,我们几千名学生坐在草原上,听铁人讲传统:“同学们,你知道大庆有多大?原油有多少?你乘一匹快马,一天一夜也跑不完大庆的土地,我们脚下就是个大油海,这些宝藏等待你们去开采!现在,我们虽然甩掉了石油落后帽子,但,我们还不是石油大国,原油产量还只是人家的零头,我们一定要赶上去,超过他们!”铁人的愿望十年后实现了。大庆原油高产稳产5500万吨已达20年。铁人的后辈们正继承他的传统,奋勇拚搏,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
我第二次见到铁人,是在1969年的秋天,我作为红旗手出席了大庆劳模会,会议期间,铁人刚从北京开会回来,就赶来看我们。他和劳模一一握手,走到我跟前,亲切地对我说:“小鬼,哪路模范?”我左手托起,右手做拿笔状。他高兴地说:“笔杆子,好哇,你手中的笔和刹把一样有分量。”铁人的话,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进的座右铭……
我们在风雪中,接受了铁人精神的洗礼,伫立我身后一排排一队队的青年怀着崇敬的心情仰望着、注视着铁人手扶刹把的雕像。在漫天飞雪中,铁人如巍巍铁塔,顶天立地……
雕像的后面,是铁人纪念馆,四个展厅陈列着铁人生前的实物,展现了铁人奋斗的一生。走出纪念馆,便来到了第一口油井,雪白的油井房上有个旗状的标牌,写着“王进喜同志带领1205钻井队打的第一口油井”。一个青年说:“这就是第一口井啊!”是的,从外观上看,这口井普普通通,并无奇特之处,但它在我们大庆人的心中,却如丰碑矗立,永世长存。走到采油树前,我俯下身子,静静地听着原油在管内哗哗流淌的声音。35年了,管内原油在不息地流淌着,流进了主干线,汇成滚滚的油龙,翻滚着、奔腾着,顺流南下,穿过东北大平原,冲出山海关,直奔秦皇岛,在码头装船漂洋过海。想到这儿,我情不自禁地直起了腰,昂起了头,一种石油工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油井旁的前面,是铁人和他的伙伴打井挖的地窨子,刨开冻土,挖个坑,上面用苇席简易盖上,当年打第一口井时就在这里休息。现在,这小土窨子的对面就是高大的现代化的厂房和住宅楼,不远处,纵横交错的公路伸向远方。相比之下,这小土窨子太小了,太简陋了。但是,如果没有这简陋低矮的小棚,就不会有今天舒适的高楼大厦;没有当年人拉肩扛踩开的路,就不会有今天宽阔而平坦的高速公路。没有第一口油井,就没有今天的千万口油井;没有那种无私无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不会有今日大庆!
离开第一口井,我们乘坐的大轿车行驶在油田宽阔的公路上,冰封雪冻的北国大庆,显得格外壮丽。一排排油井房,像哨兵一样坚守岗位;一台台抽油机躬身点头,一秒不停地忙碌着;高高的井架直插云霄;满载多元开发物资的车辆正疾驰向前。我仿佛看到新区会战的工人正挥旗远征……铁人和老一辈石油工人为之奋斗的大庆,正伸开双臂,迎接第二次创业的美丽的春天。
铁人又一次出现了,这次不是在第一口井,也不是在纪念馆,而是在我的心头。一个青年司机带头唱起了大庆人人会唱的歌曲:
高举红旗去战斗
踏着铁人脚步走……
整个车厢的人都唱了起来,汽车疾驰向前,歌声回荡在广阔的油田。


第12版(副刊)
专栏:

  工地上,女工程师
江长胜
正是你可以装点那一件件蝉翼般连衣裙的季节,穿的却是三紧式的白色细帆布工作服。脚手架上男子汉的视线,被你的认真和坚韧感动。
正是你最配戴那些水绿色、明黄色、淡粉色、雪白色凉帽的季节,戴的却是桔红色的硬邦邦的安全帽。咸涩的汗水,浸透了系得规规整整的帽带。
正是你可以尽情挑选那一双双沪式、广式、京式凉皮鞋的日子,穿的却是棕色翻毛牛皮工作鞋。稳实的脚印,把施工图化成竖的墙、横的梁……
在这立体交叉作业的工地,到处都有你忙碌的身影,有你果断而又耐心的语言,有你远大而又细微的目光,有你纤柔而又有力的手势,有你时而严肃时而微笑的酒窝
风华正茂的土建女工程师,在这跳板铺成的一层层脚手架上,和工友们谱写了一曲激人奋发的交响乐。


第12版(副刊)
专栏:

  都市之钟
——济南交警礼赞
郭廓
悄然立于河心岛上
俨然一副庄重神情
你不是悠闲的垂钓者
更不曾做过
一夜发迹的淘金梦……
身姿挺拔
双臂起落有序
像一座时钟的指针
分分秒秒不停歇
旋转标示出
时代的高速进程
指针似剪刀
剪碎城市黑夜的暗影
迎来一抹晨曦
倏然照亮了
七十二泉的瞳孔
旭日升自你的臂弯
明月栖在你的发丛
随着手臂的起起落落
祖国如网的交通动脉
流泻而畅通
泉城新景观——
魅力无穷的都市之钟!


第12版(副刊)
专栏:

  母亲的身影
孙和平
黎明中,母亲的身影和山岗叠映在一起了。
看呵,母亲弓着的脊梁上,斜斜地顶着一个竹篾圆盘——一个硕大而浑圆的圆盘,几疑是太阳摇荡在她的肩上,升腾起来,升腾起来……
在这收获豆麦的季节里,母亲的那些散落在小块土地上的成熟的希望和喜悦,就要一一被拾掇到圆盘里,镶嵌成一个金子般的太阳。
多少个黎明,母亲总是扛着月儿锄走向山岗,走向那斜斜散落着的小块土地。她那苍苍发丝上的云缕曾是沉郁的,而山岗是贫瘠荒凉的,那些小块土地哟,皱巴巴就像补丁。
可那一切都没被遗忘。
母亲默默深情地补缀着,像补缀儿女身上衣。
此刻,母亲又从黎明中走出来了。朦胧的身影在突兀的山岗上微微摇着,移动着。那山脊,绵绵长长像一条多情的臂弯,慢慢地把她拥在了怀里。
母亲的爱,母亲的一切,永远永远属于土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