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从实际出发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沈荣法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今后15年经济建设总的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使社会生产力有一个大的发展。这是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关系、更新发展思路的重大决策,为我们吴江市今后经济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吴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运行比较健康,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30亿元左右,人均已超1.6万元。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困扰我们发展的矛盾也十分突出。如资金十分紧缺,外来劳力大量增加,经济效益不太理想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深层次上来分析,根子还在于我们过去多年来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外延扩大再生产的粗放经营路子。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们必须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毫不动摇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坚持从吴江的实际出发,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体来说,要扎扎实实地在六个方面下功夫。
发挥集体经济基础坚实的优势,发展规模经济,加快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集约化经营的进程。重点抓住一批骨干企业和集团,联结和带动一批中小企业,组建高层次的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形成规模优势,不断提高规模效益。丝绸行业是吴江的传统支柱行业,80年代后期以来,通过四轮技术改造,引进大批国外先进设备,生产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但是集约化程度不高,已组建的吴江丝绸集团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目前面临较大的困难。我们打算尽快完善这个集团的运行机制,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再创吴江丝绸的新辉煌。其他行业和农业、流通业等领域都要走规模型、集约化经营之路。
重管理,求效益,促发展,走内涵挖潜为主的发展路子。首先要全面建立和加强国有、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机构,健全和完善相应的投资责任、资产占用、资产日常管理、资产收益和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完善我市在总结群众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生产要素承包、资产滚动增值”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规范股份合作制等,从组织上、制度上、机制上保证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其次要强化对企业经营者的资格审查和培训制度。要经常、有效地对企业经营者的政治思想素质、经营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查,把国有、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权交到可以信任的人手中。同时,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培训,把他们集中起来学政策、学法律、学管理、学市场经济知识。再次要坚持不懈地抓企业内部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素质。
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措施,促进经济、科技、教育的紧密结合,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优质、低耗、高效、快速的经济发展路子。要继续着力抓好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步伐,大力培养实用专业人才,造就跨世纪科技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进一步抓好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加速产品、工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组织和引导各类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合作,下决心组建一批科研生产联合体,积极应用新技术,不断开发新产品,大大提高我们的企业素质和产品档次。
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和国内跨地区的横向联合。要抓住国家宏观调控下国内各地区经济结构布局的重新调整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等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吴江的自身优势,努力盘活存量资产,进一步加强同国内外大城市、大企业、大财团的联合,借助他们的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优势,提高质量,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综合经济效益。从吴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看,合作的领域要进一步拓宽。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开拓有利于发挥自身优势的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尤其是在农业、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上求突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看,合作的观念要更新。既要敢于当“主角”,也要甘于当“配角”。支持一些骨干企业、优势企业去“投靠”外地的大公司、大集团,让它们去闯大市场、干大事业。
正确处理好生产总量与市场容量、生产数量与品种质量、生产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在下功夫调整行业结构的同时,瞄准国内外市场,加强新产品研制开发和名特优产品培育,做到行行有名牌,厂厂有“拳头”,使吴江经济的整体素质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
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要继续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的手段,夯实农业基础,保证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有较大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一个新台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业和流通业。同时,要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国民素质、节约土地资源、加强环境保护等放到重要位置,从而确保吴江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吴文英
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讲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政治方向问题,首先是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问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树立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纺织工业正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了这一条道路,在改革开放中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当前在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纺织工业作为传统的民族工业,作为加工工业,受市场的冲击比较大,特别是国有企业面临着种种矛盾和困难,但这绝不是公有制带来的,也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而是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和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造成的,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表现。不能因为国有企业的困难就动摇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就怀疑公有制的优越,就丧失基本的政治信念。对于这点我们总会党组始终有一个清醒地认识。去年我们加大了改革、改组、改造的力度。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不少国有纺织企业通过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深化改革,增强了活力,提高了效益。实践证明,国有企业经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通过资产存量的战略性调整,组建集团,是完全可以搞活、搞好的。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坚决维护中央的权威,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既是政治原则问题,也是政治方向问题。我们这样一个大党,担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艰巨任务,需要全党团结奋斗,必须在事关大局的重大问题上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组一班人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宏观决策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上来。1993年3月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确定了纺织工业部撤销,建立中国纺织总会。党组首先统一思想,坚决贯彻,立即行动,做了大量的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工作,加紧了机构调整、理顺关系、人员分流安置等工作。6月份挂牌,8月份新机构正常运行,很快地落实了撤部建会的部署。实践使我们体会到,与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必须把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同完成党的现阶段任务和执行现行政策统一起来,把方向上的坚定性同方法上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把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同脚踏实地地完成党赋予的任务统一起来,不断开拓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坚持以基本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领导干部一定要高度重视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因为,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理论上的坚定,政治上才能坚定,才能分清是非,不轻信和传播境外报刊制造的流言蜚语,不相信那些奇谈怪论,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见微知著,善于识别从“左”的或右的方面干扰党的基本路线、危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和行为,并旗帜鲜明地进行坚决有效的斗争。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还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21世纪。作为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首先要成为政治家。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把握住政治方向。从80年代开始,我们在召开纺织行业工作会议的同时,也召开纺织行业政研会,做到两个文明一齐抓,两项任务一齐下,两个成果一齐要,在制定纺织工业“八五”计划、“九五”计划的同时,我们也分别制定纺织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在全行业树立了“辛苦我一个,美化亿万人”的行业精神,在机关始终坚持“高效、文明、廉政”的机关文化。去年实行了各级领导干部“一岗双责”的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工作负责,也要对本单位的政治思想工作负责,为纺织工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保证。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中实现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对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有了这样的世界观才会精神高尚、眼界开阔、胸怀坦荡、生活充实,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无保留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在解决世界观、人生观方面我们注重抓住了四个环节,一是大力弘扬典型,学习先进,在组织学习孔繁森、李润五、李国安等英模人物的同时,认真组织学习了纺织行业顾鼎元、付万才、马恩华等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杰出人物。去年在京召开了两次学习马恩华事迹报告大会,开展了学习马恩华,树立共产党员形象的大讨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健全了党的生活制度,严格了党内监督,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不断求得进步;三是把反腐败斗争列入党组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强调领导干部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严于律己,带头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实行了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四是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讲理想、讲奉献,始终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增强抵御腐朽思想的能力。


第9版(理论)
专栏:

  当前工会工作的总思路
张国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认真研究这些变化及其对我国工运事业的影响,对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会工作的总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用人单位的用工、分配、保险、福利等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之间的劳动行政关系。这种劳动制度,对保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势在必行。1984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第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国有企业由政府的附属物开始变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由此带来了三种新情况:一是投资者、经营者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明晰;二是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企业逐步成为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责任共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三是过去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掩盖着的劳动关系领域中的矛盾和问题表面化,突出出来。
第二,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使劳动者在企业中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某些变化。在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有不同的特点,职工在企业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单一的公有制企业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职工既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又是劳动力的提供者。至于在公有制不占主体或主导地位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关系则具有劳资关系的性质。但是,这些企业职工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身份没有变。不能把这些企业职工的身份完全等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私营企业中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形成,统包统配的劳动用工制度已经废止,国家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确认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这一改革不仅使企业能够根据生产经营和工作岗位的特点,在劳动力市场上选择必要数量、相应素质的劳动者;同时,劳动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素质、意愿和市场价格信号,选择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从而使劳动目的、劳动形式、劳动过程和劳动者的需要统一起来。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使我国劳动关系逐步转向市场化、契约化。
第四,由于市场竞争和利益机制的驱动,各类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出现了具体利益追求目标的差异,相互之间就会出现摩擦和碰撞。一方面,有些经营者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劳动者提出不合理要求的现象。二者相比,某些经营者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更为突出,由此导致了劳动争议有所发展,集体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
第五,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一些企业要破产,一些企业被兼并,一些企业要重组,必然会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关系中又出现了另一个特点,就是复杂而多变。
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对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职工需要工会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企业需要工会帮助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党和国家需要工会把职工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的周围,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工会的很多工作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为开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机遇。
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使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工会自身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存在脱离群众的危险。1994年底,全国总工会召开十二届二次执委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会工作的思路作了调整,从面上看,认识是比较一致了。但从深层次看,还存在着思想认识和工作不够到位,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法和干部素质不够适应的问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对工会如何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如何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认识有差异;二是对工会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主要表现在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劳动关系的力度不够。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不够适应,主要是指我们这套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工作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随着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需要调整和改革。另外,工会干部的素质还不适应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对工会工作的要求,需要充实、培训和提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会工作的总思路
《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全国总工会作出了关于贯彻实施《劳动法》的决定,提出了以贯彻实施《劳动法》为契机和突破口,带动工会各项工作,推动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把工会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更好地发挥工会工作总思路。这既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会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工会自身改革和建设的总要求。按照这个总思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会应当把突出维护职能和确立清晰的工作路数提到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
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会是职工利益代表者和维护者的身份和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企业的党委、行政和工会都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党委和行政都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心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利益,在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基础上不断改善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工会是广大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团体,是“保护工人利益的堡垒”。在与企业发生矛盾的时候,广大的普通职工常常处于弱者地位,需要工会代表和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
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与工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工会不是党组织,不能对改革和建设实施政治领导;工会不是政府,不能对国家的改革和建设实行宏观调控和总体规划;工会也不是经济组织,不能直接搞生产经营。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团体,工会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开展工作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做好人的工作上。通过工会工作,把广大职工群众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马克思曾经说过,离开了权利和利益,任何积极性都无从谈起。需要指出,我们讲的维护,是指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和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统一。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两个维护”的结合部。因为,“合法权益”是符合总体利益的,与“总体利益”相悖的要求,往往是不合法的。工会只有充分运用《劳动法》和《工会法》赋予的各项权利,理直气壮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才能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作用。
强化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的作用,是突出工会维护职能的重要环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由政府、工会和企业方面的代表三方协调劳动关系的格局正在形成。建立由政府、工会和企业方面的代表参加的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是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制度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
面对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工会工作需要有清晰的工作路数和工作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工会工作的重点首先是抓好贯彻实施《劳动法》,确立以平等协商和签订集体合同为重点的工作路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法律法规、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规范性文件,它们相互补充,不可或缺。劳动合同主要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它很难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错纵复杂的劳动关系。劳动法律、法规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准则,由于劳动法律、法规对劳动标准大都只规定最高或最低界限,不可能对各个企业具体的劳动标准作出统一的规定。不可能对各个企业具体的劳动标准作出统一的规定。集体合同则科学地解决了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关系的调整问题。它是从整体上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的重要法律制度。参与立法和参与决策是工会代表职工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从源头上保护职工权益的有效途径。
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是我国劳动法律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法》颁布实施后,各级工会采取有力措施,建立职工民主监督网络,组织职工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实行民主监督。与此同时,各级工会还与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紧密配合,督促企业清理不符合《劳动法》的规章制度,发挥了一定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