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人格的力量
姜杰
高尚的人格,是领导干部团结、影响、带动群众的重要力量。一个领导干部,靠什么树立高尚的人格?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
领导干部要堂堂正正做人。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堂堂正正做人,但领导干部尤其需要如此。领导干部要求别人不搞阴谋诡计,自己首先要光明磊落,表里如一,做到对上对下一样,人前人后一样,言论行动一样,切莫“上班道貌岸然,下班面目全非”,以至于“台上他说人,台下人说他”。要公正无私,爱憎分明,体恤民情,真心诚意地关心群众疾苦。要宽容大度,善解人意,能容得下各种性格的人,为了顾全大局,必要时甚至能忍受各种误解和屈辱。从普通公民到党员领导干部,不仅是职位的提高,更是责任的加重。这种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民“负责的公仆”。与群众的关系,只能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决不能颠倒之。现在,一些同志对别人高标准,对自己却低要求;管别人头头是道,管自己却马马虎虎,自己毁在自己手里。因此,领导干部对自我欲望,一定要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制,“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管住自己,就要把握住对与错、是与非、义与利、得与失等界限,常存“慎独”之心,时时戒备和警醒自己。只有“忘我”,才能超越自我,才能一身轻松,一身正气。
领导干部要清清白白做官。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有句名言:“做官亦不许发财。”党的干部,更应把清正廉洁作为自己的成事之基、立身之魂。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要忍得清苦,甘于奉献,乐于后富,以带领人民共同富裕为自己的第一职责和本分。那种不顾国情民意,一味地讲排场、比阔气、追豪华,只能冷落和失去民心;那种把权力视为金钱手杖的人,更为群众所不齿。领导干部允许有个人利益,但艰苦奋斗的传家宝永远不能丢,奢侈之风永远不能搞,享乐腐化的恶习永远不能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具有坚强党性的领导者,应当自觉以史为镜,以俭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现在,人民群众热切呼唤清官和清廉,极为鄙视那些私欲膨胀,贪得无厌的人。领导干部必须深谙“公生明,廉生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洁身自好,像孔繁森那样,“爱别人胜过爱自己”,以奉献为德,清廉为荣,谋私为耻,利己为羞。
领导干部要踏踏实实做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目睹许多国民党人变成军阀、政客,腐朽堕落,痛心疾首,呼吁“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这个呼吁,至今仍不失为警世之言,振聋发聩。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不是踏踏实实干事,而是想方设法谋私利,有的为了个人的升迁,不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浮夸,损害群众利益,这与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共产党人并不讳言做“官”,做“官”本身也是为人民服务的需要,但是,党的干部必须把做“官”与做事结合起来,并且以献身事业为第一位。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一个领导干部只有把精力和心思用在干事业上,勇于为事业献身,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并做出显殊政绩,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大量的事实已反复证明,历史只垂青那些踏踏实实干事业的人,而不会为那些处心积虑投机钻营、乞求官运亨通的人树碑立传。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尽自己所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第12版(副刊)
专栏:

  河边印象
王兆新
走来的春
用欢快的脚步
把河冰都踩碎了
水面上
浮动着冬的残骸
岸柳
像一些沉思的诗人
在构思着新的精美诗句
准备朗诵给
即将到来的葱茏世界


第12版(副刊)
专栏:

  窗
汪家明
窗,《现代汉语辞典》中释曰:“墙壁上通气透光的装置。”我认为,这样解释,不够完整。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窗观赏室外景物,就是其又一重要功能。窗在人们情感上所产生的作用,似乎更不应忽略。谁的美好记忆中没有一扇窗?
我小时候,住在青岛的一座英国式别墅中,房间有三扇大窗。窗的构造十分考究,窗框构成优美的图案,框梁上刻有线槽和花纹。白天,从窗子望出去,远处两株高大的橡树、一座红瓦房和著名的信号山(又名挂旗山)恰如镶在框中挂在墙上的画。而胜于画的是,随着朝晖夕阴、风雨雷电,这幅同样构图的画不断变化着色彩和情调,令我百看不厌,浮想联翩。夜里,熄了灯躺在床上,常常是看着窗外夜空中的星星月亮睡去;偶尔午夜梦醒,月光将窗外蔷薇的影子投到屋内墙上,影子随风微微颤动着,令小小的我忽然感到了人生的神秘和深邃永远难忘的是,我十四岁时学画,画的第一张写生就是这扇窗外的风景。还记得少年时代,在窗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茶花女》,读《普希金抒情诗集》,窗外小伙伴们的嬉笑声、咚咚脚步声,与这些书,与那扇窗一起刻进我心里
常书鸿有一幅名画,画的是一扇明亮的窗前,一盆正开的花和一只躺在花盆下的布娃娃。画中所表现的宁静、美好,甚至略含惆怅的意境,令人怦然心动。
古诗中有:“窗含西岭千秋雪”、“纱窗日落渐黄昏”、“故人剪烛西窗语”等句,均有画意。今人把眼睛视为“心灵的窗口”,多么形象的比喻!
钱钟书曾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与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须再到外面去找。”可惜的是,住在现代都市里,高楼密集,窗外难见蓝天绿树,阳光也有些稀罕,加之窗户的造型千篇一律,窗已不复为“窗”……
但愿我们的心灵之窗永远透明,但愿通过这扇窗,能够看到蓝天、绿树、春风,看到美丽的风景……


第12版(副刊)
专栏:

  雄哉,天柱
陈所巨
唯其雄,才这样正气凛凛,直刺青天,就连文在项背上的“中天一柱,孤立擎霄”八个大字,都似是一种亵渎。
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柱啊!
立在渡仙桥上,任山风鼓荡衣襟,乃至身体发肤,乃至那一袂幽蓝色透明的灵幻。在高接天宇、一览众山小的境界,倒真有一种融然漾然的灵异,那也许就是“仙”的感觉?
难怪汉武帝封禅此山为“南岳”,左慈、葛洪等借此山的一脉灵气而得道;也难怪古往今来皇天后土之上,官吏和子民皆蚁涌而来,或虔诚礼拜,有求于山;或宏志在胸,有借于山哩!无论帝王仙家官宦百姓,他们的心里或都有着对天柱山那一柱擎天的雄风豪气的敬畏罢。
我亦如斯,脚踏旋涌而起的山的波涛,极目潜、皖二水龙蛇般流利的狂书大草,心有灵犀,神驰八极,一旦与那金刚立挺的天柱峰相对,便禁不住呐喊:雄哉,天柱!
那是山么?当然是山。那真的是山么?或许不是。我一时间竟捉摸不透山和人的本质区别。是山,哪来的一身正气?非山,谁能耐得住那恒久毒酷的刑苦?
一路登攀上来,就觉得山真的好痛!百千万年,乃至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地质纪,山承受着时光和风雨的销蚀和鞭笞,更承受着比任何苦刑更残酷万倍的无边和无期的孤寂,山何以堪?
过神秘谷的时候,看见那些胡乱堆垒苍黑而无言的巨石,心便酸楚;那是山峰坍塌之后的断肢遗爪、败鳞残甲,也是一个失败者轰轰烈烈又陡然沉寂的全部遗憾。也许,那曾经有过的山峰更陡峭、更高峻、更加横空出世,唯我独尊。然而,不知何时,也不知何故就倒塌了。倒塌得如此彻底如此无奈如此的没有一丝一毫东山再起的机会!但你仔细观察和聆听一番,便知底细:即便粉身碎骨若此,哪一块石头不是保持着昂首向天的姿态?哪一块石头的内心不藏有一颗永不泯灭的雄心哩!
山不在高,有雄则刚,有刚则正。那雄风和刚正,不正是它令人钦服和敬畏的根本?
无疑,我面前的天柱峰不是失败者,它不曾坍塌,也不会低头。风鞭雨笞如此,晴和温煦依然;受皇封贵为“南岳”如此,失去封号亦然。无欲无私无畏,一派大丈夫气度。赤身的阳刚之神,那是天地间雄风正气的表率。
似乎是与天柱峰同时呼喊:我是谁?问天,问地,问无垠无极的空旷。谁在回答我,谁能回答我呢?
是不是山,是不是那尊遗世独立的阳刚的本体,是不是超然山外那缕透明的灵幻,或者,是不是借山的刚正本质立身于世的品高德馨者?没有人回答我,哪怕给我一些暗示和点化。
天柱峰只是唯一,我却无数;天柱峰可以趋近永恒,我只是茫茫时空的匆匆过客。若我是山,何以欲心太重;若我不是山,又何以那样渴望与山融合与同一呢?
我终于明白,山有山的方式,我有我的缘由。山则是山,我仍是我。
与天柱峰相对,似乎底气不足,似乎短缺些什么,那短缺的莫不正是铮铮凛凛的雄刚之气?竟使我遗忘了一些人生本质性的词汇了?譬如:正派无私、刚直不阿、见义勇为、清风两袖……
社会不需要太多软体动物,人们呼唤一座又一座天柱峰!
雄哉,天柱!雄哉,我们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立地擎天的雄威!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大地书讯
△由哈尔滨作家群集体推出的反映黑土地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的“火狐狸”、“雪狼”两大系列长篇小说,已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蒋巍、雪扬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延安女性风景》,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春风杨柳(版画)
陈大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