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强化企业治安保卫机制
——鞍钢治安保卫工作调查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国有企业周边行”采访小分队
我国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周边经常发生严重偷盗和哄抢国有资产的现象,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而且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强和改善国有大型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是“堵管理漏洞、增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1993年以来,鞍钢公安保卫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在治理周边环境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为全国国有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闯出了一条新路。
鞍钢公安保卫部部长刘贵涛1993年上任以来,对鞍钢的治安保卫工作实行高定位、高起点。
在认识上实行高定位、高起点。首先,鞍钢公安保卫部认识到,目前,鞍钢正处在转换机制、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势必会出现一些导致企业经济效益流失的管理漏洞。堵塞这种管理漏洞,企业的治安保卫部门责无旁贷。其次,鞍钢公安保卫部认识到,深化改革,会触及许多职工的利益关系,从而会引发某些不安定因素。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在这期间必须加强。第三,鞍钢公安保卫部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境外敌对势力会加强对鞍钢这种大企业的侵蚀渗透和窃取经济情报的活动;企业中的一些意志薄弱者受拜金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引发犯罪。企业内部治安环境是否稳定,已成为影响人心稳定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此,建立良好的企业治安保卫机制,已成为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在任务上实行高定位、高起点。刘贵涛多次提出,要“围绕”、“紧贴”鞍钢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开展企业保卫工作,企业治安保卫工作必须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使企业的治安保卫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在组织上实行高定位、高起点。一是明确了职能。鞍钢公安保卫机构对内称鞍钢公安保卫部,与鞍钢机构体制相适应;对外称鞍钢公安分局,与国家公安体制相衔接。二是理顺了关系。鞍钢所属的两个矿山公司的公安处归鞍钢公安保卫部管辖,改变了鞍钢内部公安机构长期各自为战的被动局面,形成了整体合力。三是精简了机构。把内部24个职能部门精减合并为8个职能处室,警力向一线倾斜,提高了战斗力。四是强化干部管理。通过严格考核,择优提拔任用一大批处、科级干部,打破了在干部任职调动上长期存在的一潭死水的被动局面,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干警的积极性。
为更好地完成任务,鞍钢公安保卫部建立起一整套治安保卫机制:
首先是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工作机制。鞍钢公安保卫部曾对鞍钢所属的10个企事业单位职工思想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他们在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职工纸醉金迷,是导致当前企业内盗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调查,他们还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如固定资产流失严重、经济大案接连发生、购销渠道混乱、干部用公款吃喝玩乐等,并就此提出了改进管理的建议,受到了鞍钢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
其次是“一体两翼”的治安保卫预防机制。所谓“一体两翼”,就是以治安部门为主体,以其他警种和基层保卫组织为两翼。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创造稳定的环境,他们加强了治安部门与其他警种和基层保卫部门的联系,对治安联防和群防群治组织加强领导和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实行了“四控制”:一是加强对可能犯罪的有关人员的控制;二是加强对要害部位和重要生产设施的控制;三是加强对易发案部位的控制;四是加强对枪支的控制。为预防事故发生,1995年他们就防火问题开展16次全面大检查,共检查208个单位、4594个部位,查出隐患3112项,边查边改2935项,实现了重特大、爆炸、破坏事故的发生率为零。
第三是对重大案情从重从快处理的打击机制。他们在预防的基础上,对出现的重大案件进行有效的打击。1993年前鞍钢矿渣山屡遭盗窃,每年企业损失达5000多万元。鞍钢公安保卫部新领导班子上任不久,便大刀阔斧地对违法收购站点和违法人员进行打击和治理,稳定了周边治安秩序,3年来未发生回潮现象。他们针对企业内少数人横行厂区,称霸立棍,打骂职工和企业领导,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案情,开展了打击“厂棍”、“厂霸”的专项斗争,抑制了邪恶势力,促进了厂区稳定,直接服务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鞍钢公安保卫部还制定和完善了《刑侦工作纲要》,把追赃率、破案率、捕教率作为考核自己工作的指标,每年都为企业挽回巨额经济损失。1995年他们破获重大案件406起,特大案件35起,重、特大案件破获率分别为92.5%和100%。
第四是建立和实行廉政勤政机制。近年来,鞍钢公安保卫部着力树立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先进典型,评出10名专业能手,共有218名干警立功受奖,119名干警被评为先进,同年查处违法违纪干警和经警10多人。鞍钢公安保卫部领导班子明确提出:“干部做样子给干警看,干警照着干部的样子干”。为提高干警的思想觉悟,鞍钢公安保卫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大力提倡“团结、自律、奉献、争先”的优良品质,教育广大干警不做有损于他人和组织的事情;不要看重已取得的荣誉,要注重追求新的贡献。廉政勤政机制的建立,使鞍钢公安保卫部在企业中建立了良好的信誉,也为全体干警开展工作明确了行为准则。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探索中国工业布局新思路
张其才撰著的《中国工业布局及发展目标》一书,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借鉴了发达国家工业布局的经验,比较全面地探索了我国工业布局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工业布局的设想。综合起来,该书具有三个特点:
探索了工业布局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作者认为,合理的工业布局,有利于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效地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各地的经济优势,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维护工农、城乡和各民族之间的正常关系,搞好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工业布局,特别是宏观布局一旦失误,就会牵动全局,造成长时间大范围的严重损失。
探索了与工业布局紧密相关的问题。作者认为,临水性是工业布局的一般要求,能源是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采矿业是工业布局的基础,基础设施是工业布局的前提,工业合理布局与生态环境优化等等,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不能片面孤立地解决工业布局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地加以解决。
探索了我国工业布局的设想。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条件、现有的工业基础和生产力分布情况,以及国内外市场需要和人口分布等客观因素,作者认为,从地理上说,我国可划分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带,要优先发展东部沿海经济带,待打好工业基础、积累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之后,再向中西部经济带推进,实现全国的大发展。该书对经济工作者和有关部门进行工业布局的正确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晓军)


第9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安全生产的理论和实践
——吉林白山市电业局安全生产调查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堵漏增效”调研组
  编者按:我国正在实行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吴邦国副总理1995年12月19日给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组委会的来信中指出:要在两个根本性转变过程中,“赋于企业管理新的内容、方式和手段,实现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的更新和转换,向科学管理要效益。”(见1995年12月25日本报一版)这一意见对加强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今天这里刊登的两篇典型经验,体现了这一指示的精神,发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堵管理漏洞、增经济效益”的宣传进一步开展,更好地实施“管理效益工程”。安全生产和治安保卫工作是当前企业管理中的两个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堵塞这两个方面的管理漏洞,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我们相信,通过强化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工作,企业经济效益就一定会大大提高,也必然会全面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创造《安全立体防护法》,将安全生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是吉林白山市电业局的一个创举。在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他们的理论和实践无疑有着普遍的推广意义。
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安全生产观念
长期以来,安全生产对一些企业来说,往往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乃至不要的状况;对安全生产的管理,一般是粗放型、简单化。1988年以前,白山市电业局在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方面,都处在全省电力系统的落后位置上。白山市电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刘东杰1988年上任之后,决心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切实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安全生产观念。
从理论上明确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相互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安全生产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也就是树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
从理论上明确安全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责权利在企业里已经分解到人。因此,安全生产的责任也要分解到人,使安全生产成为一个系统工程。
从理论上明确安全生产是一个常态和动态过程。以往抓安全生产,往往只是满足于事前工作布置、口号宣传及出了事故后的批评检查。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对安全生产实行常态和动态的分解,并把安全生产真正贯彻到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的全过程中去。为此,安全生产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经验为指导,以行政命令作为主要管理手段的简单化做法,建立起一套安全生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刘东杰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安全立体防护法》。
《安全立体防护法》的构成
《安全立体防护法》改变过去那种安全生产只有领导重视的单一化管理模式,把安全生产按职责定位划分为6个体系:决策体系、执行体系、服务体系、监督体系、控制体系和反馈体系。其中,决策体系是关键,执行体系是基础,服务体系是保证,监督体系是根本,控制体系是前提,反馈体系是依据。在具体实施中,这6个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的功能,形成人人分兵把守,个个高度警惕,真正做到超前控制、科学防范,从而使生产活动得以安全、顺利地进行。
《安全立体防护法》改变过去那种安全生产只有领导责任的模式,把安全生产的责任层层分解:决策体系的责任是:指导思想正确,在生产经营中,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工作目标明确,安全生产年年有阶段性目标;方法措施得力,通过职代会、局务会、生产调度会,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决策体系的有效控制之中,并规定决策体系成员要“五到现场”,即复杂操作或大型作业到现场,大型作业安全措施的制订到现场,事故调查与处理到现场,带电作业到现场,检查工作到生产现场或作业现场。执行体系的责任是:凡是运行、检修、试验、施工作业等必须做到安全挂帅,规章先行。一线工人要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工作任务,明确操作方法,明确安全和质量要求;三个保证:即保证听从指挥,保证百分之百执行规程,保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三不伤害: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服务体系的责任是:企业党群部门及其下级组织都要把企业安全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参与管理和考核监督。在安全生产上做到“党包党、团包团、工会包会员”,全局围绕安全转。监督体系的责任是:技术、安监系统除了抓好常规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反事故措施、春秋两季安全大检查外,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超前防范上,强化现场监察,严格管理。控制体系的责任是:超前控制,打安全生产的主动仗,做到“四不放过”:即对上级检查提出的问题不放过;对考核中受到批评的问题不放过;对本单位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故、障碍、异常现象不放过;对系统内较大事故应吸取的教训不放过。反馈体系的责任是:班组长主持开好班务会,总结一天的工作,把安全工作方面的问题层层反馈上去。《安全立体防护法》根据对6个体系规定的责任,实行严格考核,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标准。
为实施《安全立体防护法》提供保障
为了使《安全立体防护法》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白山市电业局从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
强化职工岗位培训,不断增强职工的整体素质。为了使《安全立体防护法》真正能够贯彻落实到人,白山市电业局对职工进行了广泛普遍的培训教育。对一线工人,他们开展“三包三保”活动,即老师傅对新入局的青年工人包安全、包技术、包成长;青年工人对老师傅要做到保证听从指挥,保证虚心学习,保证完成任务。各生产单位组织老师傅和青年工人签订帮带合同,并将帮带合同交电业局备案,电业局每年组织一次验收,逐个进行考试考核;对新技术、新业务则定期进行开发性培训,大范围、多层次地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狠抓设备更新改造,创建安全生产的可靠载体。白山市电业局许多设备都是六七十年代投入运营的,多数设备进入了“更年期”。为此,局里每年制定设备更新改造计划,共投入资金4125万元,改造更新各种设备314台套,大部分设备达到一级设备水平,进而提高了安全供电的可靠性。
在安全生产的考核过程中,实行重奖重罚。全局列出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考核,从物质利益上激发了职工开展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安全立体防护法》的效果和引出的思考
《安全立体防护法》的制定和实施取得了重要的效果。截至1995年12月31日,白山市电业局实现安全生产1362天,是全省唯一连续3年实现无考核事故的供电企业,被电力部授予“安全文明生产达标企业”;全局的经济效益连创历史最高水平,连续3年名列省电力系统前茅。刘东杰本人获得多项荣誉称号。他提出的《安全立体防护法》被电力部门评为优秀科研成果。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以下一些有益的启示:
第一,《安全立体防护法》是改革的产物。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安全生产的责任与其他经济责任一样,不能及时到位,更不能层层分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责权利相统一,真正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有关企业应该尽早结束安全生产粗放型、简单化的管理方式。
第二,《安全立体防护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刘东杰同志把自己数十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予以理性的思考和概括,提出了《安全立体防护法》,以指导全局的生产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事例充分说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以堵住企业管理的漏洞,增加经济效益。
第三,《安全立体防护法》是强化管理、细化管理的产物。《安全立体防护法》的理论和实践证明,在许多存在突出问题的方面,只要强化管理、细化管理,就能出效益。安全生产的管理是这样,其他方面的管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第9版(理论)
专栏:

  推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农民收入增加
张成起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
抓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粮食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全局的特殊产品,不仅是国计民生的基本保证,而且也是推进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必要条件。粮食增则大局稳。正如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所指出的,必须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粮食生产的社会效益大、比较效益低,各级政府必须对粮食生产加大保护和扶持的力度。
十四届五中全会对“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发展提出两大任务:一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要完成这两大任务,我们必须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近几年,河北廊坊市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集约经营增效益为目的,发展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全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土地适度集中。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有序流动,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的作用,形成粮食作物的大户承包和区域化种植的格局,从而保证了粮田面积和粮食总产的基本稳定。二是投入相对集中。各级政府支农资金向粮食生产倾斜,以解决粮田的灌溉除涝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发展稳产高产田,建设吨粮田。目前,廊坊市粮田基本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和灌溉防渗管道化,使粮食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市里还着力调动各级农业技术人员承包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重点推广了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资金和技术投入相对集中,提高了粮食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种粮收益,促进了粮食生产。1995年,全市粮食单产比1990年提高240公斤;粮食总产量比1990年增长44%,平均每年增产1.22亿公斤;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0年增长1.3倍,年平均递增16.2%;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多元,比1990年增加1500多元。这就为大幅度调整农业结构创造了条件,为推进农业“两个转变”消除了后顾之忧。
提高经济效益是农业稳定发展的核心
提高经济效益是农业稳定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稳定发展农业关键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收益。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既影响农民的收益及投入的积极性,也必然限制农民实际投入能力和水平,进而动摇农业的基础地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益,扩大农业投入和积累。
近几年来,廊坊市在稳定粮田面积,确保粮食增长的前提下,利用毗邻京津的地域优势,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做瓜、果、菜、花、肉、蛋、奶、鱼这八个字的文章,积极发展高效农业。据统计,1995年全市农民人均从高效种植业上获得的纯收入为441元,从畜牧养殖业中获得的纯收入为320元,合计占当年人均全部纯收入的33%。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对农业投入的水平不断提高,农业自身积累不足的问题逐渐缓解,从而使全市的农业生产在新的形势下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在总体上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求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方式。传统农业及其生产组织方式,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同生产社会化相联系的。推进产业化,就必须打破农业自给自足和小生产的局限。廊坊市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大幅度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同时,以农业主导产品和产业为核心,以利益关系为纽带,实行“合纵连横”,形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所谓“合纵”,就是一方面延长农业生产链条,发展种养加一条龙;另一方面延长农产品经营链条,搞供产销一体化,即依托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和基地建设等,组织生产经营,初步形成了基地带产业、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所谓“连横”,就是面向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以农林、畜牧、水利、供销、粮食等涉农部门为主,立足于基层,着眼于生产,组建服务实体或集团,向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咨询、良种及农资供应、栽培及防疫技术、产品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对生产基地和养殖大户实行承包服务。“合纵连横”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形成了农业经济的“大十字”格局,使廊坊市农业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前进了一步,在“两个转变”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