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迎接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
王梦奎
世界正处在世纪之交。制定一个跨世纪的纲领,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大事。去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未来1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以及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李鹏总理就此所作的《报告》,根据《建议》精神,绘制了我国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展现了中国人民迈向21世纪的宏图大略,使执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的意志和政府工作的指针。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作用。
(一)
“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宏伟的。这就是:“九五”时期,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看,2000年实现第二步战略部署的实际成绩,将会超过原先的设想。主要表现在,原定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提前5年实现,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在经济总量上要大于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按照《纲要》所提出的“九五”时期年均8%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将是1980年的将近6倍,比实现人均翻两番的要求多10%以上。2010年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相当于1980年的将近12倍。这样的经济增长成绩,不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经济史上,都堪称奇迹,值得大书一笔。按照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10年不是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而是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到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过渡:“更加宽裕”的小康水平,是由“小康”到“富裕”的必经之路;“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更加成熟和定型的制度的必经之路。我国现代化事业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议》以及《纲要》和《报告》都强调,在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可以断言,实现了2010年的奋斗目标,将为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实事求是的,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具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条件。经过建国以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有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处于迅速扩展的经济成长阶段,广阔的国内市场和比较高的储蓄率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的总体格局已经形成,继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和方针,为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从国际条件看,尽管世界仍然充满矛盾,但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未来15年世界和平和比较好的周边关系可望保持,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大规模的外敌入侵不大可能发生。我国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国内建设。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所谓抓住机遇,就是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条件,谋求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历史机遇并不很多。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抓住机遇,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现在的任务,是继续抓住机遇,把这一伟大事业进一步推向前进。
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中长期经济发展中也有不少制约因素。主要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突出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能力不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粗放,浪费严重,效益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口和就业压力大,特别是几亿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悬殊;社会腐败现象滋长,一些地方治安状况不好,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新的问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在国际关系中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同时,还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其他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对这些问题和困难作了充分的估计,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这是头脑清醒和有力量的标志。诚然,现代化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居安思危,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有利条件,注重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就能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在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
(二)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问题。强调实现两个转变,是《建议》以及《纲要》和《报告》不同于以往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的最大特色。两个转变都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又是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经过17年来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建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和骨干作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深刻的体制根源,也有非体制原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当务之急,是正确处理新上项目和利用现有基础的关系,注重技术改造和规模效益,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盲目铺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痼疾,真正把提高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从长远的发展来说,转变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我国人均耕地、水、森林和不少矿产资源都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又处在迅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资源消耗量大,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每年新增加的投入相当可观,积极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现代化建设必定能够取得更大的实际成绩。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应兴应举之事千头万绪。最根本的是,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建议》提出的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在工作部署和安排上,最重要的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现代化是目标,没有发展就没有现代化。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深化改革才能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稳定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又必须通过改革和发展才能长久保持。未来15年,既要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又要抑制通货膨胀,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既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富裕;既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又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革、发展和稳定都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处理好三者关系,避免大的社会震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发展和稳定都很重要,在具体工作部署和安排中,不同时期侧重强调某一方面也是必要的,提出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正进行改革和谋求发展的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尽管发展起点和改革目标不尽相同甚至大异其趣,都从实践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之重要。中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三者可以兼得,否则就可能一无所得。
(三)
值此世纪之交,在学习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制定的跨世纪宏伟蓝图的时候,不能不引起人们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和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签订“辛丑条约”。从30年代起日本大举入侵中国。我们的祖国受尽列强欺凌,是饱经内忧外患进入20世纪的。当时人们形容中国的形势危如累卵,面临着被列强瓜分豆剖和亡国的危险,是很确切的。中华民族没有停止过抗争和自强。从林则徐领导的焚烟抗英,中经太平天国革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孙中山所领导的推翻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以及全民族奋起的抗日战争,进行了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革命的划时代胜利。确如毛泽东所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纪元。建国以来,尽管在前进的道路上发生过严重挫折,毕竟实现了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社会改革,包括50年代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和17年来的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繁荣富强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现在全世界都看得见,旧中国贫穷积弱的面貌已经根本改观。改革开放以来所实施的“六五”、“七五”和“八五”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位次显著提前,生气勃发的中国成为亚洲乃至世界政治和经济中的活跃力量。可以预言,再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实现了《纲要》所确定的目标,我们国家的面貌就会有一个更大的变化。从现在起再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到下世纪中叶,我国就将以现代化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回顾既往,展望未来,作一番大跨度的历史思考,正可以进一步增强全民族实现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并且把这种信念转化为投身现代化事业的实际行动。中国正在现代化道路上大踏步前进,这在全世界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西方一家颇有影响的通讯社最近说:中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是“雄心勃勃的计划”,显示了中共“要把21世纪的中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国家”。这话说得不错。请看今日之域中,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12亿人民正团结奋斗,迎接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


第9版(理论)
专栏:

  学好党的基本理论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胡富国
当前,山西省一些地方正在深入扎实地开展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活动,以便进一步提高党员队伍、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通过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章,我们要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加强党性修养,坚持讲政治,始终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内一些同志对政治问题有所忽视。有的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一切应当围绕金钱转,只要能赚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办;有的埋头业务,不问政治,不懂政策,在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工作这个根本的政治问题上,表现含糊和动摇;有的不讲原则,抛弃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有的长期不重视政治学习,在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立场丧失,走向与党对立的道路。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这些问题。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必须头脑清醒,努力使自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家。
领导干部讲政治就是要坚持几个不动摇:一是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动摇。抓住了这一条,就抓住了把讲政治的要求落实到领导干部自身建设的根本。二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三是坚持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摆脱贫困,使人民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主要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四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既有物质文明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五是坚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动摇。开展党员学习活动,从根本上说,就是解决共产党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腐朽思想文化侵蚀面前,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坚持廉洁自律,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高举改革开放、艰苦奋斗两面旗帜,全面振兴山西经济。全面振兴山西经济,必须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一靠改革开放,二靠艰苦奋斗。要切实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首先是必须牢固树立改革开放的意识。山西经济要振兴,根本出路在改革,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其次是改革开放的工作要实。凡符合中央精神、省委已经明确了的改革开放措施都要坚决贯彻,尽快取得实效。加快改革开放,推动山西经济发展,不能靠别人,只能靠我们自己,靠艰苦奋斗。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带头艰苦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哪里最艰苦,哪里最困难,共产党员就要往那里冲。我们要在全体党员中大力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通过党员的模范作用带领全省人民,依靠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战胜一个个艰难险阻,苦干数年,使山西经济打个翻身仗。
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吏”,造就一支励精图治、敢打敢拚、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章规定,“必须紧密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高党的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从严治党,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我们事业成败的根本保证。从严治党的核心是“从严治吏”。毛主席早就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目前,就全省来说,大多数领导干部是好的,但也有些干部不称职。在他们当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滥用权力、失职渎职的官僚主义;存在着只说空话、不办实事、敷衍塞责、虚于应付的形式主义;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自由主义;存在着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物欲膨胀、以权谋私的个人主义;存在着放弃原则、随波逐流、四面讨好、八面玲珑的好人主义。此外,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腐败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侵害群众利益,损害政府形象,危害党的事业,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要从省委、省政府做起,从严治吏,自上而下地通过抓思想、抓纪律、抓制度、查政绩,推动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从严整治不负责任、不肯吃苦、不讲团结、不关心群众、不廉洁的问题。
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党必须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要实现振兴山西的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各级党组织必须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事事依靠群众,处处关心群众。”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要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支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应该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善于集中群众的正确意见,以便形成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和措施;要善于正确宣传解释我们确定的奋斗目标、工作任务,使之变成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要经常体察群众情绪,倾听群众呼声,真正了解他们想什么,盼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认认真真地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各种矛盾,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最近,省委作了一条规定:每月一天书记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群众。希望省里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都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这样,我们就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把山西的事情真正办好。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特区理论的系统探索
周文彰的新著《特区导论》(海南出版社出版),依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我国经济特区的实践,对我国经济特区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办、怎么样等问题,作出了系统的理论阐述。
该书以八章篇幅,依次论述了特区的地位和作用、特区的特征、特区的性质、特区工作的特点和重点、特区投资环境、特区意识、特区规范、特区的历史命运。这些论述,既有总结性和概括性特点,即对经济特区伟大实践进行了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又有规范性和探索性特点,即对经济特区和特区建设者“应该如何”作出了理论思考。
对于经济特区,人们可以从不同学科、用不同方法去研究,如经济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等等。《特区导论》是用哲学的视角和方法去研究经济特区的。作者抓住经济特区那些最一般、最根本的问题,发挥哲学思维之长,汲取各学科研究之果,对经济特区进行总体性的、概括性的研究和阐述。《特区导论》的这种研究和阐述,有助于消除人们存在的对经济特区的种种疑惑和误解,提高支持和办好经济特区的自觉性。正如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胡平同志为本书所作的序言所说,《特区导论》的出版,对于特区内外一切关注特区的人们,正确认识特区,正确对待特区,很有意义。
《特区导论》是以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阐释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有助于人们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黄美来)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重要的工作有益的探索
陈连清的论文集《农村思想教育探索》已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出版。该书收集了作者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五年的七十篇论文。
作者是一位基层宣传干部,这些论文大部分是他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有一部分是他对有关问题的理论探讨,内容扎实,可读性强,适合于宣传干部、特别是农村宣传干部阅读和借鉴。该书的许多观点是有见地的。例如,该书认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导作用,把农村干群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改革上来,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大厦”;二是激励作用,当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焕发出来以后,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它特有的优势,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三是矫正作用,当改革中出现某些偏差时,当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发生影响时,当改革还不被农民群众理解时,就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指点迷津。该书强调要用全新的观点来认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价值,如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工作具有直接的经济意义等。作者从自己所处地区农村的实际出发,从解剖典型入手,以小见大,所论较有说服力。正如中宣部副部长刘云山同志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作者这种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思想,并勤于动笔的作风是值得提倡的,而他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所作的探索,无疑也是有益的。” (周溯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