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与重构
赵树国
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产业结构的优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合理化、良性化、高效化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大发展的必备条件。世界上一些国家经济由强变衰,一些国家由衰变强,或由强变更强的事实说明,每当世界性产业结构转换之际,各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而引起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高低优劣。国际间的竞争是这样,处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下的区域性经济发展也是如此。
我国原有的区域产业结构基本上是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相融合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有许多先天不足:原有的工业产业大都是计划经济下按自给自足的供给服务思路办起的“五小工业”,考虑的是区域需求,并非是为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而兴建的;原有的流通领域是计划经济下保障供给的一种渠道,现在面临着多种经济成份竞争的严峻挑战;原有的农业一直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粮食生产还十分脆弱,林牧渔业作为过去多种经营的补充性副业分支,近几年才刚刚向产业化方面探索;作为最早进入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尽管是目前经济结构中发展活力较强的成份之一,但由于乡镇企业是在新旧体制夹缝中靠白手起家发展起来的,初次创业阶段资本积累和生存尚且艰难,一时还谈不上以科技进步作为主导因素来形成产业优势,而这方面的结构转换正是当前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要解决的主要任务。与市场经济规律和运行特点的要求相比,上述这种区域产业结构主要表现出三个大的反差:一是与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形成很大反差。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则。竞争要靠实力、靠规模效益、靠名牌产品、靠技术水平。而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明显存在着“二弱三缺”的问题,即基础产业弱和科技实力弱,缺乏具有支撑力和牵动力的主导产业,缺乏规模大、水平高的骨干企业和项目,缺乏过得硬、叫得响的名牌和骨干产品。这种结构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二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流动性特点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是,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生产要素是依据市场法则流动组合的,而这种流动又总是使各种生产要素流向能够产生更大效益、回报率更高的区域和产业领域。但由于现有产业结构不合理,加上体制条件不成熟,很难构成对国际国内资本的较大吸引力,因此造成发展机遇的大量丢失。三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区域关联性趋势不相吻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经济区域内的产业中心区、发达区与其他区域之间的最佳格局应该是优势互补,协作联结,形成产业链条的延伸和辐射。而现有的产业结构所能形成的区域性辐射作用却很小,因此必然造成地区间的发展既不平衡又不协调。
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经济基础和发展方向不同,实施产业结构的转换与重构,必须走因地制宜的路子,要以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的发展为背景,认清自己的比较优势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并不断创造条件发展这种比较优势。尤其要深入研究和认真把握好这样几个突出环节:
第一,突出抓科技拉动,依靠科技进步促使产业升级、结构转换。重点是新兴产业的开拓、传统产业的改造、骨干企业的塑造。要把有关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作为科技的主攻方向来突破,从中寻找新的发展生长点,促进科技成果、科技服务的商品化和经科教一体化。
第二,坚持增量调整与存量调整一起抓。在增量调整上,应重点围绕产业规划,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通过新上和技改(尤其是技改)方式投向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在存量调整上,应重点突出抓好企业改组,通过市场引导、政府干预等手段,促进生产要素在流动中实现优化组合。
第三,突出外向促动,努力构建外向型产业结构。充分运用开放引进的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转换特别是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培植,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四,注重相关因素的跟进,创造一种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要抓好人口控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和保护等项工作,争取经济和社会因素综合配套、协调共进。


第9版(理论)
专栏:

  讲政策讲管理讲适应
——谈做好宗教工作要认真贯彻“三句话”
叶小文
观察宗教问题需要总揽全局,审时度势;考虑宗教工作需要讲辩证法,实事求是。我们要充分肯定当前宗教方面的形势是好的,工作是有成绩的;又要客观、冷静地看到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宗教无小事,处理宗教问题是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要有政治观念、政策观念和群众观念。对这些问题一定要采取如列宁所指出的“特别慎重”、“十分严谨”和“周密考虑”的态度,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影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局。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宗教问题上要强调讲三句话:一是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二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三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李鹏同志日前在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的报告中也强调了这三句话。简而言之,就是讲政策、讲管理、讲适应。这是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
认真把握“三句话”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颁发了两个宗教方面的重要文件,一个是1982年颁发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一个是1991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这是新时期指导宗教工作的两个纲领性文件。1994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两个行政法规。通过贯彻执行这两个文件、两个法规和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团结了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保持了宗教方面的稳定。实践证明,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方面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道路,并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三句话”体现了两个文件、两个法规的基本精神,高度概括了党的宗教政策的精神实质,深刻揭示了宗教工作中必须把握的辩证关系和必须坚持的大原则、大方向。三句话包容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其要点是:
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和国际性;宗教无小事,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宗教与教育相分离的原则;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发展宗教方面的对外友好关系,既要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又要坚决抵制外国宗教中一切敌对势力的渗透;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巩固和扩大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有计划地培养年轻一代的爱国宗教教职人员,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的作用;作为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党和政府还有一系列具体的政策规定。
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一致的,不能把它们对立起来;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依法管理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一切宗教活动场所都要依法登记、加强管理;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这项工作必须加强,而绝不能削弱,更不能放弃管理;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必须掌握好政策,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宗教方面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宗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问题相关联,要善于体察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正确地加以处理;政府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要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要建立和健全宗教方面的法规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健全宗教工作机构,加强宗教工作队伍建设;基层党政组织要加强宗教工作;要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目的是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大宗教信徒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必须以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宗教界应当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方面继续前进,而不能倒退;引导宗教界发扬宗教中的某些积极因素,抑制其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团结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经济建设。
正确理解“三句话”的内在联系
江泽民同志讲的三句话是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的。贯彻执行宗教政策与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两者分别从政策角度和法制角度表述,其实质完全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在处理宗教问题上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违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过程,就是贯彻执行宗教政策的过程。但两者表现方式不同,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是宗教政策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管理具有强制性。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政策也好,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也好,目的都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三句话”体现一个原则,即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突出一个重点,即针对当前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准一个目标,即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当我们贯彻基本原则而强调“讲政策”时,当我们突出工作重点而强调“讲管理”时,当我们体现工作目标而强调“讲适应”时,当然都难免有所侧重而讲“一句话”,但这每“一句话”实质上都紧密关联着、体现着“三句话”。要把这三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就是理解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的精髓,是宗教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辩证法、坚持大原则和大方向的体现。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依法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是理解上的偏差,实践中必然走入误区。那种一讲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就对宗教问题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甚至对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活动也不闻不问、任其作乱的态度;一讲管理宗教事务,又不依法规,不讲政策,不懂宗教,不了解群众情绪,不会做群众工作,甚至不分是正常的宗教活动还是违法活动,一概加以限制或取缔的态度,都会对党的宗教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而贯彻政策、依法管理,如果忘记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全体宗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我们的宗教工作又会失去目标,迷失方向。
宗教工作中要深入领会、长期贯彻“三句话”
要用江泽民同志讲的“三句话”真正指导我们的工作,就要在广大宗教工作干部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武装头脑,化为自觉的行动。无论是思考重大问题,还是办理具体事务,都要保持清醒认识,把“三句话”的精神贯彻于每项工作、贯穿于整个过程。要通过学习和领会,始终把握住宗教工作的大原则、大方向,有效防止“左”右摇摆,出现偏差。
实事求是是“三句话”的灵魂。不能只把“三句话”停留在口头上,或当作教条,而要使之成为生动具体的实践。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宗教方面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掌握一手材料,认真调查研究,注重积累经验,努力增长才干。通过我们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把宗教工作向前推进,并在实践中以新鲜的经验和更为深刻、更为准确的认识,去丰富“三句话”的内涵。
这里要特别说明,“四个维护”——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提法,与“三句话”的基本精神完全一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鲜明的实践性。它最初来自党中央指导处理宁夏西吉伊斯兰教哲派械斗时提出的“两面旗帜”——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随后又在党中央指导班禅转世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为:“在我们国家,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在我们国家,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绝不允许违反国家法律,损害人民利益,制造民族分裂,破坏祖国统一。这是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如果把自己置于与国家法纪相对抗、与人民利益相对立的地位,就必然失去在我们国家应有的地位和前途,失去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尊重。当前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中的难点、热点,是对一些人借口宗教问题引发的事端难以及时处理。这类事端,往往是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交织在一起,不明真相的群众和别有用心的坏人搅和在一起。实践证明,旗帜鲜明地亮出“四个维护”,就比较容易教育和争取大多数群众,辨别和打击少数坏人;比较容易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于萌芽状态。“四个维护”也可以说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行为准则。所谓“相适应”,也就是要求宗教在“四个维护”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与之相冲突。
综上所述,宗教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其中第一位的是政治性。要在宗教事务中体现政治性,要把讲政治落实到具体的宗教事务中去。而在宗教工作中讲政治,首先就是要讲“三句话”,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认真贯彻这“三句话”。唯有如此,我们面对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才不会迷失方向;唯有如此,我们的宗教工作才能取得更多的成效。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对济南“交警现象”的思考
孙淑义
济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从严治警,争创一流,以崭新的精神风貌、严整的警容风纪、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标准规范的指挥动作、文明严谨的管理行为、热情服务的公仆形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和领导机关的充分肯定,江泽民同志为济南交警支队题写了“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题词。对济南“交警现象”作一点深入思考,是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交警经验”、“交警精神”的。
“交警现象”产生的背景
“交警现象”的出现和“交警效应”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时代和人民呼唤的结果,是党和政府培育支持的结果,是党的优良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科学管理相结合的结果,是济南交警支队全体干警努力奋斗的结果。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济南交警支队面对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车辆数量和交通流量迅速增大与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的突出矛盾,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对党和政府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法律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迎着矛盾上,下大力克服了警力不足、装备落后、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等重重困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与科学文明的管理方法统一到交通执法的实践之中,在最艰苦的岗位上做出了一流的工作成绩。正是由于济南交警发扬了知难而进、拚搏进取这种时代所要求的爱岗敬业精神,也正是由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才使济南交警成为各行各业争相学习的榜样。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呼唤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文明、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的重建。济南交警敢于正视队伍素质不高、警民关系紧张的现实,眼睛向内找警民矛盾的主要原因,通过自己真诚为群众服务的态度和文明规范的举止来影响人、感动人,改善了警民关系,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正是由于济南交警自觉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变为文明执法、热情服务的具体行动,坚持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扎扎实实地塑造文明之师的新形象,才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中发挥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创造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和热切盼望,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这种大的文化背景下,济南交警继承和发扬我党一直倡导的雷锋精神和“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作风,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最高标准,在科学文明管理上下实功夫、细功夫,彻底改变了交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密切了警民关系、党群关系,也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礼仪之邦的精神风范。正是由于济南交警自觉地把党的优良传统、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的科学管理方式融于一体;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言行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的社会价值理想,才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赞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鸣。
“交警经验”和“交警精神”
济南交警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努力发扬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济南交警自觉地把市委提出的“增强省会意识,争创一流成绩”的总要求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和目标,把平凡的交通管理工作放到事关省会形象、警察形象、“窗口”行业形象、党和政府形象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瞄准全国先进水平,自觉找缺点、揭矛盾,高起点、高标准地确定奋斗目标,通过严格训练、严细考核、严肃纪律、严密监督,培养出了一流的队伍,锻炼出了一流的作风,创造出了一流的成绩。
牢固树立一心为民、热情服务的公仆意识。济南交警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和严格依法办事的法制意识,自觉摆正自己和群众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变“我为交通管人民”为“我为人民管交通”,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人民警察是人民勤务员、服务员的公仆形象。
不断培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境界。济南交警自觉地把三尺岗台当作人生舞台,以高度的职业自豪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于执法服务的一招一式、一言一行之中,靠着“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敬业精神、吃苦精神,知难而上练硬功,立足本职做贡献,无私奉献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自觉坚持从严治警、严格执法的工作态度。济南交警大胆改革勤务制度和管理制度,“依法建制,以制治警”,严格按制度进行管理。同时,采取纠劝结合、罚教结合、管疏结合的方法,坚持以法治路,严格执法,文明指挥,礼貌纠章,保证了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济南交警的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事业第一,大局第一,工作第一,自觉地带头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带头苦练基本功,带头搞好廉洁勤政。凡是要求干警做好的自己首先做好,敢于让全体干警“向我看齐”,吃苦在先,考核在先,达标在先,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赢得了全体干警的敬佩和信赖,形成了一个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领导班子,带出了一支奋发向上、团结战斗的干警队伍,在创造一流工作成绩中发挥了核心领导和模范带头作用。
济南市交警支队的经验内容很丰富,其核心是“从严治警、严格执法,一心为民、热情服务,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交警精神”。“从严治警、严格执法”充分体现出公安部门作为国家执法机构的内在要求和社会职责,“一心为民、热情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民警察的根本性质和社会功能,“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则充分体现了济南交警的精神风貌和高尚追求。济南市交警支队的一流工作和先进经验,产生了巨大的“交警效应”,它正在对行风、党风、民风的建设和好转产生重要影响,对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经济建设产生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交警现象”的启示
启示之一,党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仍然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济南交警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应该把我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创造性地加以继承、发扬和发展,使之成为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行动指导和有力武器。
启示之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做好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交警现象”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共鸣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时时处处牢记党的宗旨,并把它化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各级干部的实际行动,人民就会相信你、拥护你、跟着你,团结在你的周围,形成同心协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启示之三,好班长、好班子是带出好队伍、做出好成绩的关键。济南交警支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好班长,有一个好班子。支队长李长水在历城公安分局当局长时,就带领干警把历城分局建成了“全国优秀公安局”,他所领导的分局刑警队被公安部命名为模范刑警队,被誉为“齐鲁第一剑”。去年他担任济南市公安局副局长兼市交警支队队长后,又建起了一个团结实干、以身作则、清正廉洁、关心群众的领导班子,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把济南交警支队带成了全国公安系统的标杆,创造了引人注目的“交警现象”。这告诉我们,只要选拔、培养出一流的班长,建成一流的领导班子,就能带出一流的队伍,开创一流的工作局面。
启示之四,从“窗口”行业突破,从一言一行抓起,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切入点。济南交警支队从抓交通执勤岗位这个“窗口”入手,从规范指挥、严格执法、文明纠章、热情服务这些基本言行做起,创出了文明服务的“交警现象”。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应该做、不难做、能够做的一言一行为切入点,在基础和关键部位开刀,通过营造一个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小气候,来影响和改变整个大环境,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步伐。
启示之五,领导机关政治上敏感、工作上扶持和人民群众思想上理解、行动上支持相统一,是产生先进典型的重要条件。济南交警的变化和成长,是各级领导机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敏感性培养、及时发现和宣传这个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群众性的典型的结果,也是广大群众理解、鼓励、支持的结果。这告诉我们,只有大力推广领导和群众都认同和支持的先进典型,典型才有生命力、号召力和震撼力,也才能在大范围中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
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如何认识与促进社会主义在中国更全面、更成熟的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课题。为此,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等单位于年前在张家界联合召开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问题”研讨会。与会的一百三十多名理论工作者及党政干部结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代表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争取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六年来,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国掀起了以改革开放为主导特征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生产力重新获得解放并取得迅猛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全方位地促进社会进步。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上关于十二个关系的重要讲话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辩证法,既体现社会主义的共性,又体现中国特色的个性;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针对性;既体现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又体现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全面发展,避免畸形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代表们认为,经济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思想道德和经济并不能完全自发协调,两个文明一起抓,既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创造,又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重大部署,是预计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需要有政治、思想、文化的建设与之相配套的。
关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代表们认为,社会全面进步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九年就指出,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思想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总体格局的正确分析,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代表们还从不同角度研究了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防止两极分化,是坚持全面发展的重要原则: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重要内涵,五中全会的《建议》坚持了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此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社会主义追求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全面发展的任务迫切要求我们加紧研究政治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反腐败即是其中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康绍邦黄风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