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斋三味

  “我属鸡,却喜牛”
——袁运甫教授一席谈
小雪
在著名美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先生那摆满书籍、画册、各种艺术装饰品和绿色植物的客厅里,沐浴着乙亥年末的暖阳,我们围坐在一张农家炕桌式的方茶几旁,品茗闲谈。
“我虽没有正式的斋名,但我有个图腾,它是牛。”噢!难怪客厅墙壁上最惹眼的是一件木雕牛。袁先生告诉我们这是墨西哥美洲牛面具。他又指着对面墙上一副牛角说,那是他1986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一见钟情”而万里迢迢带回的。说完,他又小心翼翼地取出自己最珍爱的藏品——汉代牛陶塑和战国时期云南铜牛给我们看。
论生肖,袁先生属鸡,可他为何将牛作为自己的精神偶像呢?“那要回溯到1961年,我在中央工艺美院装饰绘画系任教。当时,我最崇敬的老师张光宇先生又主教学,又忙创作,许多额外任务也压在他肩上。他已61岁,面对繁重的工作,他对学生们讲,愿像牛一样负重前行……恩师的话至今记忆犹新。从那以后,我也以牛的精神激励自己在人生和艺术的沃土上不倦耕耘。”“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鲁迅先生的这句名言也成为他的座右铭。
谈到现在的创作,袁先生展开一卷他刚为在廊坊的“文明中华——祥云城”设计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壁画稿。那奇妙的图案和优美的线型令我们欣羡不已,眼前仿佛闪射出我国先人在哲学、天文学、地学、数学、植物学、建筑学等领域灼灼的智慧之光。当我们的视线停留在一段类似围棋布阵的奇异纹样时,袁先生告诉我们,这是上古时代的河图洛书,并回忆起数学家华罗庚生前曾对他讲的一段趣话:“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要与我们对话,我们说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件东西可显示地球人的智慧,一个是勾股弦定理,另一个就是河图洛书。”为完成这项150米长、12米高的艺术工程,在过去的16个月里,他查阅了各类图书馆中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科学家,且数易其稿,可谓得来不易。
袁运甫先生近些年除了从事教学和理论研究外,主要致力于现代壁画和公共艺术的实践。他的一些巨作鸿制多与科学联姻,像《中国天文史》(陶瓷壁画·北京地铁)、《文明的飞越》(陶片镶嵌壁画·西北轻工学院)等。
说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袁先生颇为兴奋:“我觉得科学和艺术是人类两种最伟大的作品,而艺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学的发展。比如由于对解剖学的深入研究,达·芬奇的《维特鲁威的人体比例图》至今仍是人体艺术和人体科学的典范绘画;19世纪印象派绘画的诞生,也是光学、色彩学对艺术产生的划时代影响。它们给我的启示是,艺术和科学具有内在的一致目标和精神基础,两者共同具备人类最珍贵的创造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科学领域的浩瀚空间无时不在启迪艺术家广阔的思想空间。”
沉静片刻,袁先生将神思收回道:“开拓新的科学领域和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就意味着走上一条布满荆棘之路,就需要一种拓荒牛的精神。我曾要求自己,每有新作,首以立意创新为重。”这种求新求变的精神,使他常常处在披荆斩棘的跋涉之中。于是他给我们看了另一方常用的闲章“稍有新意心亦安”。在这短短的印文里,凝聚了他几十个寒暑笔耕色播的艰辛与创造的喜悦,也使我们悟解了袁先生“我属鸡,却喜牛”一语个中味。


第11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画中亦足赏青春
——张仁芝其人其画印象
岸柳
拜访著名画家张仁芝,我们首先想到了荷,因为他对荷情有独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荷是一种意境,画荷也是一种意境。在他的笔下,宁静的荷总是捕捉着一种清新的动感,空灵淡雅,富于诗意,给人一种或朦胧美,或残缺美,或韵律美。尤其那夏日骄阳,红荷似火,灼灼生辉,不禁使人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千古名句。
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凝聚,心灵的回响。从他的荷花里,可以让人感受到画家温文尔雅的性格和内心的追求。当我们走近他的时候,更印证了我们的感受。在他的新居里,我们与之交谈,深感他为人朴实谦和,淡泊名利。他告诉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摆上一张画案,安上一个画板,还有两个书柜,可以静下心来画画了。他说,艺术家的职责和贡献在于创造真正的艺术品,让人们从中去感受真、善、美。他要用画笔创造出一种纯静、宁静、安静的理想境界。
张仁芝1935年出生于河北兴隆书香门第,自幼受父兄影响,酷爱书画。1953年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开始接受西式写实技法的严格训练。1957年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蒋兆和、李可染、宗其香、李苦禅诸先生学习人物、山水及花鸟画。1962年毕业后,来到当时的北京中国画院,入青年画家研修班继续学习三年,其间,在秦仲文等先生的指导下,系统临摹宋、元、明、清山水画。这时期对传统艺术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对他后来的山水画创作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1965年,张仁芝成为北京画院的专业画家,开始了上下求索的艺术创作之路。
欣赏张仁芝的山水画作,给我们的突出印象是他极善于以灵动、秀逸的线条结构画面,用线来表现节奏、韵律,将繁杂的表象世界凝铸于简练的笔墨之中,笔法细劲流畅,格调隽永清新,富有生气和活力。画面既保持了自然景象的生动性,又具有强烈的形式感。
风格是艺术的生命线。以淡墨细线来结构画面而又没有虚空、柔弱之感,却能构成一种浑然的整体意象,这一点极为不易。而更为难得的是在隽永清新的形式背后,却透溢出一种宏阔、劲健的美。这完全得益于他近年来对中国画的独特语言——线条的潜心研究,进一步调动了线条的艺术表现力。近年来,线条在他的作品中一直扮演着主要角色。无论大景小景,山石林木,都以相对均匀的淡而细劲的墨线勾勒,再稍加皴染,很少用大泼墨或层层厚积,而是小心翼翼,在淡和细微上下功夫。这样,就呈现出风格的清隽淡逸,愈来愈明确地找到了自己的艺术方位,在当代中国画坛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面貌。
张仁芝的艺术修养是深受李可染先生影响的。交谈中,他常常引用恩师李可染的教诲:“画家应像从另外一个星球来到地球上的人,对描写对象要永葆热情和新鲜感”,“画家要读好两本书,一是生活一本书,一是传统一本书”。长期以来,他正是遵循老师的教导,注重深入生活,从写生入手,摄取自然之魂。但他深知,“不同才有价值”,艺术上没有个性的画家是不可能自立于艺术之林的。在后期他着意修炼线性笔墨结构,强化主观感受和意想成分,逐渐跳出写实的模式,从而与老师的以积墨为主要方法的浑厚画风拉开了距离,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在画家的书柜里,摆放着几十部中外名家翰墨集。张仁芝说,他要认真学习研读这些丹青经典之作,吸取各家之长,为己所用。他求变、求风格的独立,但从不想一蹴而就。他重视探索,但从不放松积累。那些简淡飘逸的线条,常常给人一种从容不迫又十分精到的感觉,这不仅仅是技法修炼的结果,也是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长期积累的画外功夫所致,它集中体现了画家的情趣、气质和修养。如今,他的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屡屡获奖,并为美术馆、艺术博物馆、收藏家广为珍藏,声名远播。
艺术是无止境的,探索是无穷尽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品不仅要经得起当今社会的检验,更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祝愿张先生在自己的艺术探索和艺术实践中迈着更为扎实、稳健的步伐,为当代中国画坛增添新的更为灿烂的光彩!(附图片)
荷塘初夏(中国画)
清水河(中国画)


第11版(美术)
专栏:百花园

  作家藏书票选
著名作家巴金是四川成都人。成都有一种长得特别坚实的竹子叫方竹,它正直、挺拔、强悍。当我为巴老设计这枚藏书票时,马上想到方竹的特征和巴老的为人,便以一丛方竹作为票面的主体图像,以象征巴老的人品和道德文章;同时在票面的下端,缀一背篓的巴蜀老乡的点景人物,加强了四川乡土气息,从而使这枚专用藏书票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图文杨可扬)
这枚藏书票的主体形状是一多角形井口图案,它恰与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名字中的“井”字吻合。分割的方格里分别嵌有“文井藏书”字样和几种不同色块,井中一汪清水,用以比喻这口“文学之井”像神奇的万花筒,幻化出更多美丽的画面,像甘甜的清泉流淌出更多动人的故事。(图文陈雅丹)
这枚藏书票的创作构思来自著名诗人臧克家“我爱火”的命题。金色背景上,借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火焰纹寓意诗人一生热烈而坚实,晚年仍以一颗火热的心拥抱人间。中间象形字代表光明之意。(图文梁栋)


第11版(美术)
专栏:品艺录

  对真纯的追求
——读张祖英的油画《清风》
岸柳
一幅成功的美术作品,往往能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理想的追求。
《清风》的命题和画面主景中大片葱绿的稻田,易使人想起辛弃疾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意。这是一种对美好、纯净的乡风民俗境界诗意的描述与向往。当然,《清风》一画并不仅限于写景,而是一幅以人物为主题的有寓意的作品。
如何使外来的油画艺术表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主要不在技法上的各种变幻,而是应在文化内涵的蕴积上得到体现。中国历来的文学艺术都喜欢将大自然、乡村、佳丽等作为“真善美”的象征。《清风》一画也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常用的形式和内容。不同的是采用的表现手法是现代的,画中“佳丽”既不是“肌肤若白雪,绰约如处子”的超凡脱俗,也非“盛年处空室,中夜起长叹”的幽怨寡欢,而是一位由生活、自然孕育出的健康秀美的江南劳动妇女。她那黑里透红、真纯而俊俏的脸庞,还有花头巾,白布衫,蓝围裙,红腰带,使人看不到一点尘嚣污染的痕迹。一切都保留了原生的、清纯的状态,这也许正是画家所要执意追求的境界。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附图片)
清风(油画)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走笔

  说说小品画
小品画受人注目喜爱,由来已久。宋元明清以来,画家名手,都涉猎此道。以名家来说,马远、夏珪,他俩既画出《长江万里》等大卷幅,同时也是小品画的能手,博得“马一角”“夏半边”的美称。清人任伯年,画艺全能,一生画了不少大型的中堂、条屏,如尽人皆知的《群仙祝寿》大屏条,场面大,人物多,色彩丰富,美不胜收;而他也画了不计其数精彩的扇面册页。可见作为画家,必然大小都能画出水平,各尽其妙。在画家眼中,不论画幅尺寸大小,都是自己的心血结晶,一样的宠儿。画的品位高低,决定于它所包涵流露的艺术性、思想性,是否在画情、画意、画趣、画法诸方面有值得玩味的地方,不在于画幅面积的大小。
然而近年来有一种怪事,提倡画面向大处扩展,似乎画得越大越神,四尺不在话下,丈二也不足为奇,索性拉长到几十米甚而百米以上,如此好像画大了,人品艺品自然也不小了似的。请问:人家看画并非买布,只看尺寸大小,又与艺术何干!画要给人看,要讲究画面场合的特殊条件,该大就大,该小要小,有讲究远观大势的,也有追求精细入微的。我们作画当如做衣服,必须量体剪裁才是,至于画什么,怎么画,更要看客下菜,以题行文。总之,作画不论大小,据艺评说。
市上也还流行一种风气,属于夸大一派。为了扩大作品的声势,吸引观众,把一种题材物象,重复连续组合出现在一幅洋洋洒洒的长卷上,名为《百A图》《百B图》等。这办法古已有之,似乎受好评的不多,原因是这类画,实由于画家对生活感受懒惰,对创作热情贫乏,闭门造车,千篇一律,看去令人腻烦。这样把小画勉强作大的手法,并不可取。
宇宙间万象毕陈,事物之美不分宏观微观,各有特点。且看草间那一小小瓢虫,背上几点夺目的星光,足可与炫丽华贵的孔雀开屏相媲美。小品画别看它画面不大,从艺术角度品赏,却可与大画平起平坐,所谓“咫尺应须论万里”,即是此理。在某种情况下,具有特殊地位,更加受人宠爱珍重。
小品画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笔墨精炼,意趣无穷,以微缩营造画面,以浓缩体现画情,最能显示画家的功力和素养,是画家心血的结晶。读之神往,一如老酒之醇,新茶之香,艺术享受,非同一般。
作小画,画家聚精会神,行笔或挥洒自如,或精妙入微,任意纵情,极见功夫。写景小而见大,时而趣出法上,形寓象外,在漫不经心处,更出神韵,若此境界,乃得之多年磨炼。大画多以气势胜,宜初看乍看,一眼便见美感效果;而小品画则多以笔墨情趣胜,宜久看慢看细看,在较长时间观赏中,逐渐捕捉它的内在神味。大画多画名山大川,小画则往往画小桥流水,作画以题材体裁互相吻合方称得体,不可强为大画,也不必硬作小画,正如文学家不把短篇散文勉强拉成长篇章回小说一样道理。折子戏和全本连台戏,各有自己的千秋阵地,并无高低之分。画大画小画,心情态度手法不尽相同,前者豪放一如山野脱兔,后者安静恰似深闺处子。前者以得势为上,笔墨酣畅为主;后者以精细为佳,笔精墨妙方好。最关键是作小画时要保持宏大的气度和宁静而兴奋的神态,方可避免委琐浅浮之弊。
学画一如治学,初学时切忌妄图高远,好大喜功,不妨从小幅入手,比较容易掌握,便于积累经验。假以时日,不急不贪,寒窗铁杵,终必有成。


第11版(美术)
专栏:

  编后语
在广大读者、书画家和文艺评论家的关心、支持下,本版《大地·美术专页》自一九九○年六月至今已出版了一百五十六期。为更好营造这块园地,我们依然保持原有几个栏目的特色:“画坛人物”竞展当代书画家的风采;“画斋三味”伴您管窥书画名家的生活逸趣和艺术心路;“画坛巡礼”引您在当代艺术长廊中漫步;“画家独白”让您对艺术的创造者们进行一次次的艺心探访。同时,本版将陆续开辟一些新专栏:“艺坛走笔”将广纳有识之士对各种艺术现象的真知灼见;文图对赏的“品艺录”将架设一条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桥梁;我们还将邀请漫画家们用他们的睿智与诙谐在生活中采撷幽默之花装扮“芥末坛”;“美在生活中”将让艺术步出书斋画室,走近普通人;“百花园”将荟萃来稿中的优秀新作。
在此,真诚欢迎读者朋友们与我们一起在这块艺术园地中耕耘和享受收获的喜悦。


第11版(美术)
专栏:

  如此“走向世界”
漫画韦启美
配诗池北偶
一味崇洋媚外,
如今大有人在。
不论精华糟粕,
统统顶礼膜拜。
标榜“走向世界”,
打出“接轨”招牌。
言必希腊罗马,
忘记祖宗三代。
不要民族风格,
不要民族气派。
昧着艺术良心,
卖弄小技歪才。
迎合洋人口味,
博取廉价喝彩。
此等名流大家,
可鄙而又可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