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努力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目标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陈灏珠(代表农工民主党中央)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我国政府对此已做出庄严承诺。在我国农村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在全体农村居民中实施初级卫生保健。所谓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内容包括:基本医疗、防治传染病和地方病、改水改厕、妇幼保健、计划生育等等。截至1994年底,全国的2000多个县中已有843个县成为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县或基本达标县。
成绩固然可喜,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形势并不乐观。要在本世纪末的最后五年,保质保量地完成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时间相当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已经到了攻坚阶段。我们建议:
一、国务院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法规建设,制定向农村卫生工作倾斜的政策,规范在农村卫生事业方面的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应把卫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把农村的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是否实现,列入干部任期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议国务院建立初级卫生保健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各项政策的落实。
二、逐年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对“老、少、边、山、穷”地区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建议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精神,把开发性扶贫与卫生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解决农村卫生事业的经费问题,应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时要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确保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的资金落实,重点保证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建设。 (附图片)
本版照片为本报记者李舸、陶源明摄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大力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赵伟之(代表九三学社中央)
实现“九五”和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改革传统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四个提高”。
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下大力气搞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综合开发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二是提高农村经济整体素质。要在稳定增加粮棉生产的前提下,按照发展种植业、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三部曲”,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要加速科技进步,推进科教兴农,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科技含量。
三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要大力推进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实行农业产业化,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储运等环节有机结合,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是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要进一步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制度和储备调节制度,增强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实力。健全法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切实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在着重解决上述几个关键问题的同时,必须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业科技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使我国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当前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广粮食重大增产技术。二是稳定和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健全农技体系。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国家投入为主的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四是搞好农科教结合,形成科教兴农的强大合力。(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发展两岸经贸交流
台盟中央常委郑励志(代表台盟中央)
最近十年,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从暗到明,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沿海到内地,几乎遍及整个神州大地。至去年底,台商已在祖国大陆开办了3万多家企业,协议金额逾300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100多亿美元。在祖国大陆所引进的境外资金中,台资排名第二。虽然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局面难免对两岸经贸交流产生负面影响,但吸引台资,做好台商工作,有利条件仍然很多。为此,台盟中央建议:
(一)坚决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讲话精神,不以政治分歧去影响、干扰两岸经济合作,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切实维护台商的一切正当权益。
(二)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去年对几个省市保护法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基础上,今年继续组织力量,对其他省市执法情况也进行检查,或安排自查,果断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敦促有关部门根据实际尽快出台全国性的保护法实施细则。
(三)吸引台资虽仍应贯彻“同等优先、适当放宽”原则,但目前更重要的是努力改善台商投资环境,加大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供应等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同时创造台商投资良好的软环境。
(四)总结、推广一些地区经验,对台商实施居民待遇。对台商及其亲属在祖国大陆入学、游览、乘车、住宿、看病等,实行与当地居民同样的待遇。
(五)采取台商易于接受与方便的形式,及时向他们通报我有关方针政策,解除他们的疑虑,使他们在祖国大陆守法经营。(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代表全国工商联)
充分发挥工商联的统战作用,团结和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加以积极引导,是工商联工作中的一项长期任务。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他们的思想变化情况,政治和社会态度,以及生产经营状况,1995年6月,全国工商联会同中央统战部在全国14个省和8个市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从中获得了上千个数据。诸如在参政议政方面,在被调查的22个省市2197个私营企业中,14.2%的私营企业家担任了人民代表,33.9%的担任了政协委员,其中县级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分别为88%和94%;47.1%的私营企业家在工商联地方组织中担任职务。文化程度方面:文盲占0.3%,小学占8.8%,初中占34.6%,高中、职业高中和中专占38.4%,大专以上占18%。被调查私营企业的税赋中位数为7.5万元,占产值的3.7%。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平均占年纯利润的68.8%。
贯彻落实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关键要做好其代表人士的“团结、帮助、引导、教育”工作,要帮助他们学好五中全会精神,自觉做到“爱国、敬业、守法”,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做出应有贡献。目前,主要引导他们实现五个方面的服务,在服务中发展自己,提高自己企业的素质。
第一,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国有大中型企业配套服务。第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农业发展服务。第三,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人民生活服务。要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在发展第三产业,新型服务业方面发挥自己的潜力。第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出口创汇服务。第五,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服务。(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严格执法保护环境
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梁从诫(代表无党派组)
我国目前的环境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总量正不断增加,生态破坏范围在继续扩大,环境恶化加剧的趋势并未得到控制。
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些历史的或客观的因素难以控制,这里,仅就几个我们认为从主观方面看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干部的环境意识。环保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但确有相当数量的负责干部,环保观念淡薄,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见,首先必须大大强化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否则虽有基本国策,却无人来贯彻实行。
二、环保监督与执法。我国在环境管理方面,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现在的问题是,监督和执法的力度不够。
三、环保资金的投入。环境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投入的效益是长期的、社会性的,对投资者往往没有直接回报。因此,首先应由国家承担。但也不能把环境保护的全部负担都加在政府身上,应考虑提高对破坏环境的处罚标准和排污费标准,城市居民和单位也应适当分担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营运费用,以真正体现“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
四、全民环境意识。国家应要求教育、宣传部门配合环保部门,大力加强对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并将其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全民公德教育的范围。应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鼓励传媒加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监督。(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金鉴
(代表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为实现加快发展的目的,根据国家“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以及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扶贫力度,把解决民族地区脱贫问题作为“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重中之重来抓。建议国家增加扶贫投入的总量,提高扶贫贷款和扶贫项目的优惠条件,继续采取对口支援、包扶工程、区域协作、以工代赈、兴办扶贫实体等形式,增加安排“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
二、要切实完善和落实国家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体系。
三、国家对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用要给予倾斜,并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经济利益。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集中部分财力,优先安排民族地区资源开发项目,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民族地区投资建设。
四、要不断加大社会各行各业支援的力度。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动员社会力量支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五、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立法体系,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建议尽快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必要修改,尽快制定自治法实施细则和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同时要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机制。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定期开展自治法的执法大检查,定期听取执法情况报告,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真正树立自治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六、建议中央加强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民进中央副主席梅向明(代表民进中央)
本世纪末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还面临着不少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的首要之点是加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一、真正做到教育经费预算单列,严格控制预算外资金,是强化义务教育投入主渠道的重要措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其它集资措施只能作为补充。
二、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是对教育投入的最起码的要求,是确保“九五”完成“普九”目标的最起码条件。相当一些地方按时发足教师工资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三、实施义务教育要注意将规划与投入一并考虑,做到规划实在、投入到位。长期以来,规划与投入相脱节的“两张皮”状况,是教育经费短缺的一个重要原因,也助长了说空话、搞浮夸的不正之风。要规划得实在,就既要防止相互攀比,层层加码,又要防止以财政困难为借口而等、靠、要。
四、要增加对基础薄弱校的教育投入,为消除“择校生”高收费现象创造条件。解决“择校生”高收费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的时候向基础薄弱校倾斜,促使优秀校长和教师流向基础薄弱校,改善这些学校的办学条件,使这些学校成为家长和社会放心、满意的学校。逐步缩小校际间办学水平上的差距,必将有助于中小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有助于普及义务教育的高质量完成。(附图片)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办好高等教育迎接21世纪挑战
民盟上海市委副主委罗小未(代表民盟中央)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否为国家输送大批高层次的、优秀的、能参与世界科技角逐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值得认真研究并作出回答。为此,我仅就高等教育发展问题谈几点意见。
一、高等教育要同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相适应。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不能适应“两个转变”的需要。我们认为,改革的重点,一是确定与此需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和重点,二是继续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少数有条件的大学学科分布和专业设置要向综合性和多科性转变,以促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同时,要加大拓宽专业的力度,使学生的专业和知识或理工兼融、或文理渗透、或技经结合,具有多种结构形式,造就大批复合型人才。
二、高等教育要同改革开放方针相适应。高等教育肩负着学习、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直接任务,因此,国家要为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创造更多的条件,建立同科技强国对话、吸收、消化世界上高新科技的手段和基地,同时要吸引和稳定自己的基本队伍,掌握和发展自己国家的高新技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要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
三、高等教育要同赶超高新技术潮流相适应。21世纪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抢占高新技术制高点,正汇成世界性的角逐潮流。各类高校在保证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要主动承担高新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加大科研成果的应用性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和比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因此还是要强调基础教育。
四、争取加大投入,提高办学效益,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变粗放型为集约型的原则同样适用于高等教育。因此,第一,重点大学要重点保护;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要重点扶持。第二,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对部分院校与系科的设置进行必要的调整,或兼并或联合,以发挥其规模效益。
稳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办好高等院校的关键。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教师,应该既严格要求又大力扶持。对教师生活待遇、住房条件继续予以关注。
从国情出发,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应是多层次的、多形式的。除全日制学校外,要多发展函授教育和夜大,要加强自学考试的领导,鼓励自学成才。此外,应该提倡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中型企业有条件的要设立自己的职业培训中心,以提高企业的文化和品质,迎接21世纪的竞争。(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