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两会特稿

  这一手也硬起来了
——代表委员谈精神文明建设
本报记者郑德刚何伟赵京安
未来15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的灵魂,关系到新世纪的中国将会以一个怎样的姿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参加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的代表和委员们认为,近几年,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也硬起来了。他们希望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一把手”要“两手硬”
“实现跨世纪的宏伟蓝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在工作实践中我感到,要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首先‘一把手’要‘两手硬’,要从国家命运、前途的高度理直气壮地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工作一起规划、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
人大代表、无锡市委书记洪锦炘这番话,道出了许多担任地方领导职务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共识,他们认为,物质文明抓好了,精神文明上不去,不算是合格的领导。
对此,人大代表、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有很深的体会:“抓精神文明建设拿不出硬措施,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软’的。去年夏天省里部署了‘扫黄打非’战役,尽管省委的决心很大,但遇到的阻力也不小,主要是一些同志在认识上把两个文明建设对立起来,有人担心‘扫黄打非’会影响省里的招商引资、市场繁荣。在一次全省的动员会上,我明确表态: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讨论的余地,没有争论的必要。”
许多代表和委员欣喜地谈到,正是由于认识到一把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性,全国各地精神文明建设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涌现出一批批好的典型,张家港市便是其中的代表。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更多的基层单位、部门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江苏、上海、福建、浙江、广东、河南、湖北、陕西、辽宁等省市自治区先后推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典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用一砖一瓦砌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厦,参加“两会”的很多代表和委员从各自的活动空间里,深深感受到了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意义所在。
当“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晓喻千家万户之时,当“文明服务”之风劲吹中华大地之时,当人们漫步在上海、广州那崛起在寸金之地上的“文化绿地”之时,当一对对“手拉手”的穷孩子挎着新书包走进新课堂之时,当田野上荡起“文化下乡”的大旗之时,人们真实地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来自河北沙河市栾卸村的人大代表李长庚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不少农民生活好过了,但只是口袋里有钱不行,还要脑袋里有‘货’。我们村里办的恒利集团是个年产值高达2亿元的高科技企业,但有一位业务员因谈吐粗俗、衣冠不整,外出联系业务时竟被人家当成卖假药的拒之门外。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现在只要听说是在这方面花钱,都大方得很,村里的学校、图书馆、科技宫、体育场都在建设之中,这是实实在在的好事,我们舍得把钱花在这上面。”
代表和委员们对近年各地抓基础性的各种文化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感到高兴。在全国各地异军突起的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市场建设、文明小区建设和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建设等等,再次证明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巨大创造力和对各种健康文化的渴求。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各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也使代表和委员们忧心如焚。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就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缓慢问题指出:“现在基层群众文化设施连年递减,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缓慢,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尤为困难。目前全国还有238个县没有图书馆,一些地方尚有上百万农村人口连广播也听不到。”为此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采取必要的措施扭转这一局面。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李振声认为:现在一些地方已绝迹多年的各种封建迷信和愚昧活动沉渣泛起,有的迷信愚昧活动已发展到伤天害理的程度,应进一步加大针对全社会的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
奏起新时代的最强音
一个民族,究竟要靠一种怎样的精神,才能直面未来,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和各种文化的激烈交锋中,坚定、勇敢而自信地拥抱新的世纪曙光?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们对这一问题极为关注。
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因此,我们要倡导的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要提倡的是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团结互助、服务社会的新风正气。
很多代表和委员在讨论中指出,近几年社会上涌现的英雄楷模和杰出领导干部的事迹,起到了极大的震撼作用,千百万人在呼唤着孔繁森、张鸣岐、李润五、徐洪刚、李国安、韩素云、马恩华等等英雄模范的名字,更多的人正在以他们为榜样,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在榜样的激励下,见义勇为不再罕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积极的行动着,进一步学习和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时代正气、讴歌时代楷模、倡导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热潮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近几年,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各种图书和影视作品可谓佳作迭出、好戏连台,民间优秀传统艺术重现生机,“五个一工程”深入人心,这些都为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提供了丰富营养和精神动力,更为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提供了健康的精神食粮。对此感受深刻的甘肃省文联副主席、民盟中央委员赵燕翼委员说:我国有3.8亿少年儿童,他们是未来世纪的主人,如何把他们培养成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希望,希望全社会都要关心他们,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在这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着精神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为精神文明的建设事业积极筹划着、实践着,越来越多的高雅精神产品正在瞄准着未来世纪的主人们……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

  人大代表观看《芦花白·木棉红》
刘华清张震祝贺演出成功
新华社北京3月11日电(记者罗玉文)今天晚上,总政治部在中国剧院举行晚会,演出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和出席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解放军、山东、广东、广西的人大代表观看了演出。刘华清、张震祝贺演出成功,称赞这出戏弘扬了社会主义风尚,歌颂了军民鱼水情谊,鼓舞人心,鼓舞军心。
由总政歌剧团、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联合演出的音乐剧《芦花白·木棉红》,是根据好军嫂韩素云以及众军嫂的事迹创作的。该剧通过军嫂芦花为了支持丈夫大苇参军、安心服役、参加国防建设,勇敢承担大苇一家的生活重担,最后不幸身染重病,在地方各界人士的关心下重新恢复健康的故事,以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歌颂了新一代军嫂为国防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歌颂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新时期军民鱼水情。
演出结束后,刘华清、张震和关心、培育韩素云这个典型的山东、广东、广西的领导同志赵志浩、李春亭、佀志广、卢钟鹤、谢颂凯、赵富林、成克杰、黄保尧等上台与演员合影留念。观看今天演出的还有解放军三总部、驻京部队各大单位、武警部队的有关领导人。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答记者问

  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三大跨越
安徽省负责人答中外记者问
时间: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一日下午
地点: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
被采访人:回良玉、王太华、汪洋、邵明
有记者问:据介绍,安徽省“八五”时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请问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回良玉(安徽省省长)答:一九九一年安徽省经历了特大洪涝灾害,安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以及海外友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不仅迅速医治了灾害的创伤,而且一鼓作气把安徽推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八五”成为安徽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综合实力增强最显著、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按一九八○年价格计算,安徽提前六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提前五年实现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一九九五年,安徽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居全国第二,工农业生产总值增幅居全国第三,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八五”期间安徽基础设施和重点建设成效显著,铁路新铺路段九百一十四公里;公路新增里程五千零五十二公里,其中两条高速公路共两百一十二公里;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由七点六万门增至两百三十九万门,全省建成投产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五十八个。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际利用外资十三亿美元,比“七五”的零点五亿美元增长二十五倍。科技实力显著增强,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八五”的发展,不仅使安徽过去多灾、贫穷、落后的形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为安徽跨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记者问:安徽今后五至十五年要实现“三大跨越”,请问有哪些有利条件,将采取哪些措施?
回良玉答:安徽已确立了力争本世纪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二○一○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资源大省向加工业大省、人口大省向经济大省三大跨越的目标。安徽有沿江近海、承东启西的地理优势,国家新的区域经济布局又使安徽处于新的区域发展交汇点和重要增长点,国家产业政策使安徽成为产业结构调整重要的承接点。这就为安徽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了实现“三大跨越”,安徽将实施科教兴皖、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积极推进两个根本转变,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大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
有记者问:据说,安徽提出要弘扬“黄山松精神”,请问“黄山松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王太华(安徽省委副书记)答:“黄山松精神”是安徽六千万人民品格、情操、风貌的象征和体现,即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拚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和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历史坐标点上的安徽人民,将以“黄山松精神”,通过扎扎实实的奋斗,建设一个更加文明、民主、繁荣、富裕的安徽。
安徽省负责人还回答了记者的其他问题。


第2版(两会专页)
专栏:

上左图:3月11日,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两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由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回答记者提问,数百名中外记者到会采访。
 新华社记者 杨 飞摄
上右图:钱其琛在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