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校长是关键
陈兴贵
谁都想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小学和中学。然而,学校则有好的、比较好的、一般的、比较差的区别。这正是一些地方发生择校问题的客观原因。因之,齐心协力,下功夫把比较差的学校办好,缩小校际间过大的差距,就成为解决择校问题的根本途径。
要缩小校际间过大的差距,有许多具体细微的工作要做。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好的得力的校长,是事半功倍的办法。
山东沂源实验中学原是一所有名的差学校。学校环境差,设施差,师资差,生源差,教学水平差。可就是这所学校出现了奇迹。教育主管部门派事业心强,富有教学和管理经验的同志到该校任校长,短短几年间,这所学校就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多次受到领导部门的表扬。
像山东沂源实验中学这样由差校变成先进校、模范校的学校在全国各地有一批。有关教育研究部门在考察、分析、总结这些学校迅速变化的经验时,发现尽管各个学校转变的具体情况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学校都有一个好的能干的校长。这说明,学校办得如何,学校的校舍、设备当然不能忽视,但主要是校长和教师。只要有好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任何一所差的学校都可以转变,都可以办好。应当说,在大城市,校际间房子设备差距并不大,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翻开我国的教育史不难发现,凡办得有影响的学校,无不同有见识有作为的校长的名字连在一起。徐特立、陶行知、张伯苓等一大批教育家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他们当校长、办教育的事迹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他们的志气和情操,品德和威望,学识和经验,本身就是巨大的力量。一个好的有作为的校长,在学校中发挥的作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多少资金和物资都难以相比的;在学校中产生的凝聚力,在师生中产生的感召力,更是用金钱难以办到的。他们能吸引好的教师,培养出好的教师,带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形成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这也正是一批有作为的校长使办得比较差的学校在短时间内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根本原因。
好的有见识有作为的校长从何而来?从学校中选拔,是一个渠道;随着体制改革,从党政机关中挑选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有抱负有能力的年轻同志到中小学当校长,也是一个渠道。这些年轻同志有大学、研究生的学历,有丰富的文化和现代科学知识,精力充沛,经过一段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一定可以在学校领导岗位发挥更大作用。把这些同志优先充实到办得比较差的学校,对这些学校是最好的支持,将会有效地缩小办得差的学校同办得比较好的学校间的距离。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能当好校长,管理和领导好一个学校,也就能承担更大的责任,校长,又将成为培养干部的一个途径,对提高国家干部的科教素质也大有益处。
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环境、设施等硬件诚然是重要的。但就今天的大中城市来看,就大多数中小学校来说,现在的差校就其总体观察,主要不是差在硬件上,而是差在校长的水平上,教师的水平上。许多学校发生迅速变化的事实都说明,一个好的校长,即可用好的软件补硬件的不足。校长,关系到学校的命运。抓校长,提高校长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就抓住了差校转变的关键;校长得力了,差校转化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重点扶持薄弱学校
——中小学择校收费问题讨论评述
毕全忠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尽快恢复受“文革”严重破坏的教育,快出人才,各地都确定了一批重点中小学,给予重点扶持。政府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向它们倾斜,它们还享有其他优先权,其中一条是选择学生的优先权。生源的优势,是他们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这些重点学校十多年来确实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生,为国家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重点学校政策功不可没。
可是十多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只抓少数重点学校,忽视了非重点学校,使得学校间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学生来源等形成较大的差距。于是,择校就读的现象蔓延开来。开始是以权择校,凭“条子”择校,近两三年,以钱择校迅速发展起来,重点学校卖学籍的价格越来越高。中小学择校、高额收费的蔓延,严重冲击了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就近入学、免收学费原则和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权利均等、教育非赢利等原则的实施,还产生了其他一系列不良后果。国家教委三令五申不准义务教育阶段招收择校生,反对学校(包括高中)向学生收取高额费用,可是屡禁不止。去年秋季中小学招生时,择校、高收费形成了“难解的困扰”。
之所以难解,首先是因为择校是一种强劲的社会需求。其次,高收费给重点校带来很大的利益。还因为社会上尤其是教育界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士赞成中小学择校、高收费。但是,既然是困扰,就应当消除。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主张。《人民日报》也于今年1月中旬开辟专栏,展开读者讨论。这次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月,开过两次座谈会,收到来自全国、社会各界的信、稿800多件,读者反应强烈。民进中央和民进哈尔滨市委专门召开座谈会,组织稿件参加这次读者讨论。社会上对择校问题的各种意见、主张,这800多件讨论稿基本上都反映出来了。因此,这次讨论可以看作是全社会的讨论。
从这次讨论反映的情况看,择校现象已非常普遍,从京、津、沪及省会城市,到中小城市甚至乡镇都存在。为了使自己孩子上好学校,家长们都在盘算要准备多少钱,引起了不少家庭的忧虑。择校、高收费强化了应试教育,进一步扩大了校际差距。有些非重点学校本来基础不差,因成绩好的学生择重点校而去,生源受影响,陷入了困境。一些重点校招收择校生,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江苏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师来信说,该校每年招收的择校生已达学生总数的70%,初中每班学生达78人,高中每班达65人,大大超过规定。这位教师说:“学校虽然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但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教师绝大多数带双班以上”。一些择校生付了高额“赞助费”,进了重点中学,日子却并不好过。一方面学业跟不上,另一方面因是花钱买来的学籍,颇受非择校生的“白眼”,心理上有压力。有的竟因此而退学。
讨论中有截然相反的两种意见。90%的来稿主张义务教育阶段应禁止择校,也反对高中阶段择校高收费;10%则主张自由择校,但也认为目前择校收费太乱、收费太高了,因此主张“明码标价”。后者虽居少数,可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值得深思的。
“择校是公民的权益。购物允许挑选,上学难道不能选择?”这是主张自由择校者提出的第一个理由。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讨论中不少读者指出义务教育法这一规定是正确的,主张自由择校者也并非不明白。问题的深刻性在于“公民的权益”。公民的权益是由各国的法律规定的,法律之外的“权益”是不合法的。国家出钱办公立中小学,免收学费让公民接受义务教育,并且为使学生安全地、更有效地接受教育,布局合理地设置学校,并规定就近入学,都是为了使公民享受教育的权益。这跟花钱购物完全是不同的。自由择校,恰恰是放弃了公民的权益。当然,公民有权要求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办好学校,但不能因此而自由择校。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有这样的规定。例如法国,公立中小学要择校,须向法国教育部申请。而法国教育部对这类申请,照例总是不批准。
“择校收费是自愿的。送上门来的钱,可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何乐而不为?”这是这次讨论中主张择校收费者几乎都提到的理由。择校生交纳高额“赞助费”是否真的“自愿”,是大可怀疑的。事实上不少读者对越来越高的收费非常不满。这且不说。择校者“送上门来”的不光是钱,还有要学校收录的学生。只要出钱,就可以买到公立学校的学籍,公立学校就成为“学店”了。这不仅不符合教育法规定的教育权利均等的原则,也给社会风气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造成很坏的影响。这次讨论很多读者都指出了这一弊端。
问题的深刻性还在于义务教育的经费究竟靠什么来解决?现代社会,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把举办国民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作为自己的职责。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办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基础教育事业,绝大部分中小学是公立学校。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说得很清楚。从根本上说,是国家、政府为儿童少年们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和成才的希望。社会助学是好事,应当鼓励,但毕竟是辅助性的。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主要靠各地政府增加投入,不能靠招收择校生以收取高额赞助来解决。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问题。这次讨论中,涉及到了这一点,一些读者发表了很好的见解,应该说是一个收获。
“以钱择校总比以权择校、凭‘条子’择校好。”这是主张自由择校者提出的另一个理由。这次讨论中,也揭露了以权、凭“条子”择校的一些情况。节水、规划、环卫、电业等管理部门,都有个别人以一些借口迫使学校接受择校生,学校得罪不起。这种恶劣的择校手段是非常令人愤慨的,当然应该查禁。不管以权择校、凭“条子”择校,还是以钱择校,都应该禁止,不能说哪个比哪个好。这次讨论提醒有关部门,在纠正以钱择校的同时,应继续查处以权择校、凭“条子”择校。
如何解决中小学择校生高收费?这是讨论的重心。读者提出了不少治标、治本的建议。
既然强劲的择校需求是由学校间的差距、尤其是重点校和薄弱校之间的差距引起的,那么努力办好所有中小学,缩小这种差距,自然就是治本之道。当务之急是大力扶持、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使他们成为学生、家长放心的学校。很多读者希望,各地政府要像以前扶持重点校那样,立即实施一项扶持薄弱学校的“工程”,财力、物力、人力投入要向它们倾斜。首先是把好校长、好教师派往那里,提高这些学校校长、教师的水平。同时,要坚持学生就近入学,使各校的生源条件基本相同。非重点学校对重点学校不服气,很重要的就是重点学校占有生源优势。事实上,已有一些地方实施了扶持薄弱学校的工程,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成功的经验。如上海市静安区、泰安市泰山区,已基本上消除了学校间的悬殊差距,有些薄弱学校已变成省、市先进学校。消除了初中、小学的择校现象,很得民心,这才叫教育先进、发达。
读者们也提出了不少治标建议。一些读者指出,即使学校间差距缩小了,社会上总还会有一些择校要求,或因特殊原因无法在户口所在地就近入学的情况。为了满足这些择校要求,可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办学校。这是符合义务教育法的。但民办学校也不能以赢利为目的,也要贯彻教育方针,要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总之要把择校需求引到民办学校去。
这次讨论结束时,刊出了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的文章,对解决中小学择校收费问题提出了对策,反映了大多数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是对讨论的很好的总结。
纵观这次讨论,可以看出,中小学择校收费问题,是我国教育事业当前诸多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的教育供给与社会的教育需求这一总的矛盾加剧了,复杂化了。这个矛盾不缓解,会给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危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将造成损害。教育供给应当调整和加强,教育需求也应当正确引导。这次讨论,对这一矛盾的缓解,对中小学择校收费这个使社会困扰的问题的消解,都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史钩沉

  华罗庚现身说法不怕“丢丑”
数学家华罗庚生前在广州住院时,给中山大学两位青年教师讲课,现身说法讲自己走过的弯路、出过的错误和取得的教训。两位青年教师听了很受启发。华罗庚认为,失败为成功之母。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如果只学成功的一面,不管他是怎样从失败中走过来的,那样学习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充其量只学到一半,也许一半都不到。因此,他给青年人讲课常常示之以曲,不怕“丢丑”。(王之兰)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史钩沉

  茅以升授课被问住给学生打满分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讲课,非常重视提问。自己问学生,也让学生问学生,更多的是让学生问自己。自己被问住了,他就给学生打满分。后来,这些把他问住了的问题,有的成了学生的课外作业题,有的就成了他自己的科研课题。茅以升认为,学术上的突破,无不始于疑问。老师问学生,学生懂,收获不大;让学生问老师,既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又有利于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收效就大。治学,要提倡独立思考,鼓励提问。(王之兰)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大连市向大学生提供贴息贷款
辽宁省大连市政府日前决定,向大连的十三所高校大学生和大连管理干部学院招收的普通专科生提供贴息贷款,总额为一千二百八十七万元,期限四年,作为高校建立贷学金制度的启动资金,旨在帮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张书政)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沧州抓“两基”落实到人
河北省沧州郊区把抓“两基”达标作为小康建设一项重要内容,区主要领导分包各乡,定期到各乡、校检查落实情况;并把“两基”工作纳入区政府对各乡、文教局、各学校考核范围。分别把制止学生辍学责任制、中小学生在学巩固率作为考核乡村干部、校长政绩的重要依据。(张智广)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教科界联手推动“园丁科技教育行动”
国家教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协、中科院近日合作,携手推进“园丁科技教育行动”。这一行动旨在加强和改善全国师范院校的科技教育,提高教师的科技意识和知识水平。国家科委、中科院决定无偿向师范院校师生开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工程试验中心,以帮助师生了解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和成果。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南京大学与东台市签订合作协议
南京大学与东台市日前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宣布共建“南京大学东台学院”。
东台市是全国100个明星县之一,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和开发力量雄厚。双方将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学校在东台市扩大免试保送名额,优先向东台市选派各类毕业生。东台市根据南大人才培养需要,在东台市建立南京大学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南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实习提供优惠条件。
(方延明)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6所大学设三星集团奖学金
韩国三星集团日前分别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签订了设立三星奖学金协议书。此次设立的三星奖学金总额为每年六万美元。三星集团还将选择另外四所大学设立三星奖学金。(柳隽)


第11版(教育)
专栏:校园生活

  春风吹进我校园
王盈盈
我刚刚分配到绛帐高中的第一天早晨,看见学生们正在上早操,我挽起裤腿儿就要跟着学生跑。这时,和我一块当教师的一位老同学拉住我说:“你看人家谁在那儿疯跑?当老师了,哪能还跟学生一样,还不稳稳当当的,让人家笑话。”我站住脚,往四周一看,除了三位领操的体育老师以外,其它的老师都站在旁边,默默地看着。
吃过晚饭,我独自在校园里转悠,希望能找到一张哪怕是用砖垒起来的乒乓球台,打上一盘我从小就喜欢的乒乓球。结果转了好几圈,除了操场上几个摇摇欲倒的篮球架以外,什么也没发现。晚上,邻居的麻将便劈里啪啦地搅得让人心烦。
时间一长,我也被同化了。一得空儿,我们女教师就围在一起,织毛衣,聊大天。慢慢地,我和其他女同事一样,脸变黄了,腰变粗了。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这股春风的吹来,我们学校的体育活动也红火起来。女教工们换上平底鞋,在校长的带领下,开始了晨练。到了下午,操场上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我呢,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边也垒起了三个石头乒乓球台。
听说学校要举办教工乒乓球赛,我高兴得一宿没睡。那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比赛。由于平时缺乏锻炼,报名的女教师不多。我的第一个对手是一位六年没摸过球拍的同事。一上场,她发了一个又转又快的球,我稍一分神,先丢了一分。在场的老师和同学,都在热情地叫好助威。我被这加油鼓掌声振奋起来,抖擞精神,使出了混身解数。一个个对手在我面前败下阵去,我真是兴奋极了。
男老师的球艺更让人大饱眼福。平常,他们个个不言不语的。可一上赛场,抽拉削吊,一招一式让人目不暇接。虽然学校只奖给冠军一条枕巾,但是获得男子单打冠军的人却自己花了50多块钱,请大伙吃饭。他说心里痛快,值得。
打那以后,学校开展了一系列比赛。一有时间,老师们就摆上棋盘,你吃我的马,我踩你的车。下棋的不亦乐乎,看棋的也津津乐道。好动的教师们到操场上打场篮球,出上一身汗,过上一把瘾。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育动态

  北京日报等设立高校记者站
北京是我国高校最多的城市。为加强首都高校的新闻报道,《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近日设立首都高校记者站,并将充实力量,增加报道量。


第11版(教育)
专栏:教史钩沉

  林巧稚考场救人感动考官
1921年夏,林巧稚从福建来到上海投考协和医科大学。大概由于天热和紧张,同来的一个伙伴晕倒在考场上。林巧稚二话没说,放下试卷就去照料那伙伴。她试题没作完,但被录取了。
凭什么录取她?学医为的是救死扶伤,录取者重医德,认为林巧稚“弃”考救人品德好。再看看那已做的试题,基础也不错,因此林巧稚被录取了。后来,她成了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中科院院士。(王之兰)


第11版(教育)
专栏:治教之道

  爱心滋润后进生
——记山东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李振华
胡以武
40年来,他无怨无悔地耕耘在教育战线,像春风化雨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他就是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李振华。
1982年,李振华被任命为沂源实验中学校长。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校园破壁残垣,杂草丛生。教室仅有两排破旧的瓦房,教职工只有7人。招收的108名学生是县城两处中学招生后的落榜生。学生的平均成绩只有28.5分,有9人是派出所的帮教对象……面对这一烂摊子,李振华没有退缩。1982年他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一名学生同等重要”的观点。他亲自担任组长,成立以团委、政教处、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政治教师为主的德育队伍,定期召开会议,分析后进学生的思想状况。李校长以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以感情熏陶为媒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变管束为正面引导。根据各班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爱好、思想特点等登记造册,实行跟踪教育,做到工作有的放矢。
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李校长注重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激发进取心。学生王某,入学时是派出所的帮教对象,李校长3年与之谈心500多次,谈心中知道他有绘画爱好,就尽量给他以“用武之地”,让他画黑板报报头等。这位学生创作的“鸟儿为什么不会电死”布贴画获市级科技创作二等奖,李校长抓住时机,鼓励他在学习其他课程方面树立信心。后来这位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李校长为了解感化后进生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同吃同住,生活上关心,学习上鼓励,经济上资助。李振华常说:“转化后进生,像打仗攻山头,正面攻不下来,从侧面攻,可能会出现奇迹。”
李振华转化后进生采取的另一方法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使学生心中装上一个“小目标”。通过“小目标”的不断实现来激励学生朝着大目标前进。如在学习上采取了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一步一个脚印的措施,使学生每天都看到一点成绩,让每点成绩都化作一份力量和信心。为学生制定了每天、每周、每月的“小目标”。帮助后进学生每天一回顾,一周一小结,及时肯定成绩,纠正不足,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为强化后进生的进取意识,学校建立了一套激励竞争评比制度。由校领导对学生每天的学习、纪律、卫生、课外活动等方面,每天一检查,每周一评比,每月一总结表彰。使学生或班级在不断回顾和督促中,看到成绩,认识不足,因而大大调动了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了后进学生为班级争光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李振华还根据后进生特点,制定了“提高进步奖条例”。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就给予表扬和奖励。小小的一张奖状,微薄的一点奖品,却在后进生心目中掀起巨澜,他们尝到了进步的欢乐。有不少从未摸过奖状的后进生和三好学生一起走向领奖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与自信心。
李振华在家访中了解到,现在的家长,上学期间大都在“文革”中度过,望子成龙心切。他们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过问孩子思想道德状况少,出了问题动辄训斥,甚至打骂,教育不得法。针对此种情况,他举办家长学校24期,传授教育子女的知识和方法。近些年,有7000多人次参加家长学校学习,他还带领教师走访家长3000多人次。他发起组织“关心教育下一代协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作报告,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耕耘,就有收获。当年招收的108名学生,合格毕业率100%,有88人升高一级学校,90%的学生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他们毕业后有8人评为系统先进工作者,6人在部队立功受奖。谁也不愿意来校上学的差学校,如今已连续1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省级规范化学校”。


第11版(教育)
专栏:

重返讲台
湖北省老河口市袁冲乡郝岗村小学优秀教师童淑英,因患乳腺癌病倒在她站立了十八个春秋的讲台前。去年三月,湖北省肿瘤医院的专家,成功地为童淑英免费作了乳腺癌切除手术,使童淑英今年初重返讲台。童淑英说:“如果有来生,我还干教育!” 周国强摄


第11版(教育)
专栏:

海口市26小学教师范建辉从教22年,热情为部队子女入学、上学排忧解难,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图为她在家中辅导部队子女作寒假作业。 蒋聚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