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文学副刊

  同舟
晚晴
半月之前,我踏上重庆开往宜昌的一艘旅游船。那是一条很难令人满意的船,好在窗外即是前甲板,终日迎着两岸风光,使我每每生出幸运之感。
最后一个下午,我突然想到该去驾驶舱看看,见识见识真正的船上人,也算不枉此行。
驾驶舱高踞于我们房间之上。站在风挡玻璃前,江面一览无余,江水旋转着匆匆遁入舱底,傲耸的峡壁也似乎萎缩了些。
驾驶舱陈设相当简单,一个不大的仪表盘、一台带手轮的机械、三只高凳,除此就是靠着舱壁一条空荡荡的木长椅了。
摊放在驾驶台上的一本航行日志吸引了我,那上面有对这全部航程的详尽描述……
面对一个如此陌生的世界,我顿时生出一种神圣感,这虽然只是一条极普通的游船,虽然只能容纳288名游客,但它和世界上所有伟大的航行同样的伟大。
三位男性端坐在高高的木凳上,脸对着正前方,仿佛三尊石佛。除了左边那位偶与话机对讲,其余两人一言不发。过了很久,最年轻的一位起身开了录音机,清肃的空气里才飘散起一丝温馨。
几次搭讪,我终于得知身旁对着话机的是大副。蓝工作服下一副不宽也不厚实的肩膀全然不像想象之中的大副威武潇洒。
天色渐渐发暗,水声大了起来。风像蛇信子,顺着风挡玻璃左下角的一个破洞嗖嗖地伸了进来,我感到有些冷,刚往大副这边靠靠,左舷门开了,江风卷进一个人来。
“他就是船长——”大副轻声说。
一身深蓝色的工作服把船长的脸映得含混不清,从那高耸闪亮的颧骨上我断定他是当地人。
我赶忙掏出一张名片,船长一看到我是记者,便打开了话闸子——
“许多人以为我们这些人粗俗没有文化,其实,我们当中大都是航运学校毕业的,有的学历还很高,只不过长期的水上生活使我们性格显得有些粗犷——”船长的乡音很重,最后两个字,却用的是极标准的普通话。听得出,他是斟酌一番之后才说出的。我禁不住笑了。大副察觉了我的笑容,忙说,我们船长原来是当老师的。
船长曾在东北当过兵,复员之后转了好几个行当才上了船。一晃在这条航线上度过了20多年。大副和其余两位船龄也都十来年了。
我本想提及那混浊的开水、那无滋无味的饭菜、潮湿的铺盖,还有那夜间成群结队活动的硕鼠……话刚涌到嘴边,我突然又沉默了。看着船长削瘦的脸,我想起刚刚大副告诉我:这条船每月连续出航三次,每次七天。这意味着每年有3/4的时间他们远离家人生活在这条船上,而且直到60岁,他们才能彻底回到岸上。
“生活苦吗?”我问道。
“苦哇——”回答我的是看上去最年轻的那位船员,其余的人都没吭声。
天色彻底暗了,两岸的群峰只剩下了轮廓,江面黑魆魆的,只有一串航标灯在眼前摇曳闪烁。
突然,驾驶舱一片雪亮,一艘豪华客轮擦着我们的船身急驶而来。对面舷窗上全是惶恐的眼睛,身后似传来了金属撞击的声音,我不由得“啊——”地叫出声来——
“急啥子嘛,你××号不比我们速度快么……”船长十分恼火,操起话机。
那船却大模大样地冲到了我们面前,刺眼的探照灯光直逼过来。
“××号,请你调整探照灯——××号,请你调整探照灯——”大副拿过话机,平缓的语调平息了刚刚的气氛。
探照灯在江面划过一道弧线,终于,眼前又恢复了黑暗。
江风越来越大,似有一百股寒流争相从那个破洞钻进来,在身前身后窜来窜去,舱里越来越冷。
汽笛一声长鸣,不知不觉间,又靠近了一座小城。小城静极了,仿佛睡着了。三峡大坝一建成,这小城将不存在了。世世代代生息在这里的人们将去寻找一方新的乐土,这儿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蓄水,江面就平缓了。不仅大坝可以发电,平缓的江面还可以做很多事情。那时候,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就真的实现了。”船长的声音里,不无向往。
江水哗哗,马达轰鸣。三峡工地就在眼前了。远远看去,真像一条游动的巨龙,每个鳞片都在熠熠闪光。那光映亮了驾驶舱,映亮了驾驶台前的每一双眼睛。


第12版(副刊)
专栏:

  吃年饭
陈明华
一方陈年土炕
今夜格外生辉
那温暖祥和的气息
布满我们的内心
与酒壶对坐的
爷爷木梳子似的手指
捋着他银白的胡须
和一盅辣酒共享
身卧福地的滋味
迎面墙上拄着拐杖
跟我从腊月走来的寿星
举着如意和鲜桃笑盈盈地
祝福两只白鹤叫得
格外好听
围着而坐的子孙我们
犹如十三花的席面
筷子随便伸进哪只碗里或
碟里
挑起来的都是连年有鱼
或者风调雨顺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骨头的硬度
张恩和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句话非常通俗形象地说明了鲁迅的为人,也最本质地道出了鲁迅的精神实质。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一般人骨头的硬度并没有什么不同,除非他患有软骨病,确实缺钙。但从社会学、文化学或某些特定角度看,人骨头的硬度却有很大差异。要不然,为什么自古以来人们就用“铮铮铁骨”形容硬汉,用“软骨头”比喻小人?骨头硬,就立得起,站得直,就可以顶天立地,称得上真正的人;骨头软,立不起,站不直,就只能被人笑为“稀松”、“草包”、“孬种”。这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造物主也真会捉弄人。硬骨头的鲁迅先生偏有个不争气的软骨头兄弟周作人。这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也曾叱咤风云、为读者写出了许多优美散文的知堂先生,竟然在其生命和创作都处于鼎盛时屈膝事敌,做了个被人唾骂的汉奸。据说当时颇有人为其惋惜,后来也有人为他开脱和表示同情。然而,不论是从什么角度的惋惜、开脱和同情,都不能丝毫改变他叛卖国家民族利益的事实。诚然,周作人在新文学史上有其不可埋没的业绩,他创作的许多散文今天读来也能够给人愉悦和美感,但这都不能成为同情、原谅他堕落为汉奸的理由。把他和鲁迅放在一起比较,真感到他们的人品文品相差何止霄壤!他们虽为同一父母所生,一个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一个则成了民族的叛徒,决非一时失足,亦非偶然机遇。
最近读到一篇谈周作人的文章,全文是非分明,疾恶如仇,读来令人佩服。文中说到周作人自与其兄失和后,“便把鲁迅作为他要压倒、超过、反对的‘临终关怀’。……为了和鲁迅对峙,鲁迅热烈,他故作淡泊;鲁迅干预人生,他故作躲入苦茶斋的隐士状;鲁迅投入民族与人民解放事业,他故作孤高潇洒卑视人间之状。”说他30年代的文章,“莫不是为了塑造自己和鲁迅相对立的形象”。这样一来,“习久成真,鲁迅革命,他偏反革命,终于使自己滑入当汉奸的下场。”……这样说不能说没有道理。不过我还想补充一句,即关键还是他们兄弟二人骨头的硬度不同,否则以周作人的经验和学问,他也不至于甘心附逆,做一个历史的罪人。
一个人骨头的硬度,要由一定的压力测出。但这压力决不仅是刑具和刀枪,大量的还是功名利禄、金钱美女以及形形色色的生活压力。正因此,古人曾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视作为人坚守操持的标准。这就是说,富贵、贫贱、威武等都可以成为压力,用以测出一个人骨头的硬度。即以周作人来说,他何尝仅仅是慑于日本人的武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还是抵不住敌寇利禄的引诱。
如此说来,区分骨头软硬也并不一定要在战时。实际上,和平时期对人的考验并不比战时含糊。特别是在拜金盛行、权势泛滥、各种各样软软硬硬的压力无时不在作用于人的时候,要做一个骨头硬的人真也不是那么容易。这只要看看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形形色色不顾原则、不要人格,在金钱和权势面前直不起腰的人,就是明证。
但我们也无须悲观。鲁迅曾经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可见在我们中国,称得上硬骨头的人也还是不少,否则,我们偌大一个国家和民族,真不知道该成什么模样了。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东海温泉“亚克西”
沈涛
我家乡在江苏最北部与山东接壤的东海县,素以盛产水晶而闻名。但许多人并不知晓,东海县还有一处量丰质优的上乘温泉。这在明代隆庆《海州志》上已经有了记载:“温泉,在博望镇东北,冬夏如汤。”
然而,这么一个天赐温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始终处在一种无人管理、裸露荒野的原始状态。村民们只要愿意,随时可以投入她的怀抱,享受着大自然厚赐于人的温馨与舒畅。我也曾有一次温泉野浴的经历,终生难忘。
那是深秋一个夜晚,我们有事途经温泉附近,有人建议干脆洗个温泉澡再走,大家欣然而去。温泉在荒僻的旷野,那里有好几个温水池潭。我们男女分开,各占一方。秋风瑟瑟,又有夜露,脱衣时很感凛冽。但一下水顿觉融融暖意,一种少有的惬意感流遍全身。我们仰卧水中,苍穹中星光闪烁,田野里夜幕幽深。不一会浑身松软,面颊汗涔,通体舒畅。沐浴后疲劳一扫而光,人人神采奕奕,容光焕发,都觉得像年轻了许多岁似的。
但这毕竟是原始粗俗的野浴,若用现代标准来衡量,首先它的水质浑浊,距离洁水的标准就相差得太远了。因此有时我想:沐温泉浴能不能做到,既达到现代化的各项要求,又能返璞归真、保持一定大自然的风韵呢?这种想法以前也许是瞎想或狂想,而今在我家乡已经能实现了。
家乡的温泉自从七十年代开发以来,飞速发展,荒野已经变为一个繁华的城镇。各式楼宇参差错落,有西洋式的高楼宾馆和疗养院,也有曲折回廊、拱门花墙、飞檐翘脊的古色古香庭院。空调、地毯、彩电、传真现代化宾馆有的它都有。人家没有的它也有,它有极为稀罕的温水游泳池。更值得称道的是,一九九四年与国外合资共建的一个最新颖的温泉休憩场所——小松原饭店。那里的沐浴设备齐全,都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有万水齐喷的超声浴室,有冲击腰部与足部涌泉穴位的冲浪按摩浴池,有高温、蒸汽桑拿浴室。还有就是实现我那狂想的露天浴池。这虽然是个人工制成的野外环境,但躺在那卵石铺底清澈温暖的流动泉水之中,旁边是飘香的花木和飒飒的竹叶绰动声,头顶上却是无垠的苍穹。如果是白天,同时可进行日光浴;如果是夜晚,可静心凝视闪烁的群星。我几次陪友人去温泉,他们也都是醉心于露天池,久久不愿离去。
现在人们到东海温泉来沐浴,已经不只是为了净身,也不只是为了健身;而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求得一种温馨的享受,有物质上的、身体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愉悦与升华。我每次带朋友到温泉去沐浴休憩,他们都感到这是一生中最难得、最轻松、最舒服的几天。有一次我陪新疆文艺界的友人去温泉,他们像着了迷似的,在温泉水中痛泡了三天,最后实在舍不得离开,连连说道:
“东海温泉亚克西,亚克西!”


第12版(副刊)
专栏:

  日子要红红地过
高凯
一副副春联其实就是山坡上
那一句句哼红的山歌
平时就在大伙的嘴角里
甜甜地含着
无声的鞭炮就是秋天里
那一个个晒红的辣椒
平时就在大伙的窑门口
长长地挂着
一队队社火其实就是热炕里
那一团团点旺的炕火
平时就在大伙的身下面
熊熊地烧着
春来了梦梦都盼着的春呵
这个日子不能一般地过
把一句句山歌唱成红红的春联
把一串串辣椒当作红红的鞭炮
把一团团炕火烧成红红的社火
这个日子要红红地过
春来了就要回家给春拜年
春是一个个日子红红的开头呵
春是为了一个个日子开门就
红火
像红红的春联红红的辣椒
和红红的社火
艳艳地红着


第12版(副刊)
专栏:

  碑石巍巍壮春山
郭同文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我国自古以来最大的纪念碑,凝结着全国人民的心愿。这光照千古的巨碑,所用许许多多花岗石,取自青岛的浮山。其中的碑心石,是我国自古以来开采的最大石料。我每次去北京,总要带着浮山人的心意,前往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细细瞻仰碑心石。
巍巍巨石,自纪念碑落成至今已38个年头,晓霞临风,暮烟伴月,日晒雨淋,霜雪铸炼,仍然晶莹如初,风姿绰约。
碑身正面镌刻的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碑身背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起草、周恩来同志书写的碑文——共114个镏金字,闪烁着激动人心的熠熠光华。
巍巍巨石,深深激动着、连结着青岛人的心。当年,为了保证这碑心石料的完整开采,青岛的采石工人不用石炮打,而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从四边硬往下挖。那铁锤当当的敲击声,如同战场上的炮火声;夜空中飞溅的击石火花,如同枪林弹雨。经过了许多个日日夜夜,于1953年8月11日,成功地把长14.3米、宽2.9米、重103吨的特大石料完好地采了下来。
这碑心石料,先由浮山运往青岛火车站,再载运北京。在运往车站的30华里路程中,用的是古老的“移木滚动法”——全靠人力牵拉和推拥。运石的主力军由工人和解放军战士组成,沿途许多机关干部、农民、学生、教师、市民自发参加运石大军。那时候,我刚刚考入了山东大学——当时校址在青岛,我和一些新同学结伴参加了运石行列。
骄阳似火,热风扑面,在“团结就是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此起彼伏的歌声中,运石大军牵拉和推拥着巨石缓缓前进。人们个个汗流浃背,我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浸透了,嘴唇都觉得发焦。正在这时,我们的副校长、著名科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童第周教授,带着两名老教师给我们送水来了。他亲自舀了一茶缸水递给我,我激动地用双手接过来,连忙举到嘴边,咕嘟咕嘟喝了下去。他亲切地说:“你们这些新大学生来参加运碑心石料的劳动,是大学生活最好的起点。劳动虽艰苦,但很豪迈、很光荣,因为所运的巨石,将在天安门广场屹立千秋,用它记载革命先烈、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让一代又一代瞻仰、学习,汲取无穷无尽的力量……”说着,他又舀了一茶缸水,递给了另一位参加运石劳动的新同学……
当碑心石料运到车站之后,铁路工人用特制重载车将它运至北京。
岁月如流,转眼43年了。昔日青春年少,今日两鬓如霜。我们的童第周校长也于1979年3月30日永远离开了人间。在他逝世前,他的心始终连着青岛和北京,始终连着浮山和巍巍碑心石:1955年他由青岛调到北京工作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物学部主任、全国人大代表(后为常务委员会委员),亲眼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与建成,亲自参加了落成典礼。1978年夏,我在北京见到他时,他对我说:“我每次去人民大会堂开会时,都要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每当看到碑心石,就会想到我大半生工作过的地方———青岛,更忘不了这花岗石的开采地浮山和由浮山起运碑心石的情景……这巍巍碑石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精魂,凝聚着中华儿女、革命先烈不屈的意志。我们向科学进军、搞学术研究和培养人才,都要有这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1979年3月,童教授去杭州,为浙江省科技大会做报告,不幸脑血管破裂,倒在台上,不久病逝。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途上,滴血饲新秀,像革命先烈一样献出了宝贵生命。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这样激励着我们的老科学家,这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进。在21世纪曙光在望之际,人民英雄纪念碑将更加激励着我们迈向新的世纪。


第12版(副刊)
专栏:

  花鸟催春潮
梁上泉
第一朵春花,
在哪儿开?
第一只春鸟
在哪儿叫?
勿须追问,
也别寻找,
看我们眼里,
有花儿含苞,
听我们心中,
有鸟儿筑巢。
听第一声春雷,
滚过山野;
看第一次春潮,
涌过河道。
百鸟声喧时,
春天在笑。


第12版(副刊)
专栏:

  鸭绿江畔爱民曲
苏洪义刘明新
1月25日,隆冬的塞外银装素裹,寒风凛冽。然而,驻吉林某部队营区却一片沸腾:但见两台轿车和一辆载有两头滚瓜溜圆的肥猪与五只绵羊的卡车,在官兵们的锣鼓声中徐徐驶入营区。停车后,集安市委书记高继泰握着部队长刘贵臣的手激动地说:“我代表市五大班子和全市30万人民特来感谢你们。”随即将一面绣有“长城永固,鱼水情深”的锦旗赠给刘部队长……
该部队地处长白山南麓,鸭绿江畔,与朝鲜隔江相望的集安市阳岔镇双安村。多年来,部队的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始终同驻地群众保持鱼水情深,并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爱民曲”。
双脚踏上幸福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曾是这个仅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通往山外世界不足两米宽羊肠小道的真实写照。部队驻防后,官兵们挥锹抡镐,将路面拓宽至七米,并出动车辆将路面铺上砂石,在路两旁栽上了垂柳,还为临街的住户焊制了铁栅栏围墙,刷了红、黄、蓝三色油漆,砌了红砖门垛,使小村面貌焕然一新。由于远离市区和缺乏资金,村民们祖辈靠燃松明和煤油灯照明,用毛驴拉磨。部队在架设用电线路的同时,还为全村群众接上了电灯,并为村里购买了4台磨米机,使靠松明和煤油灯照明的村民们不仅从此有了“夜明珠”,还免去了用毛驴拉磨的苦恼。交通和用电条件的改善,使小村走出了与山外村镇“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式田园经济:金秋,山里的“百宝”刚一下山,就成了城里人的俏货,收购一空;三轮、大客及木材厂等纷至小村;被山外人称为一怪——双安小伙儿定亲不谈电视的历史亦宣告结束。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因依山而居,地下几米即是岩石,打水井极困难。曾有人动工五天才将井打至7.5米仍不见水,而且险些丢了性命,致使小村人畜一直靠吃顺村而流的一条小河河水为生。长年饮用河水,使许多人患有大骨节、黄牙病,水灵灵的姑娘到该村没几年就得了这种病,以至邻村的“红娘”说起为该村的姑娘、小伙儿牵线搭桥一事时,头摇得拨浪鼓似的。为此,部队一次性出资10万余元在村后修筑了一座水塔,给村民们安上自来水。通水那天,村里汉族、朝鲜族的男女老少自发地组织起来,穿上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64岁的老支书李永德端起第一碗清泉水,老泪纵横地对前来祝贺的市五大班子领导及全村老少说:“当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咱村打过小鬼子,让咱过上太平日子;现在部队又给咱安上自来水,没有党和亲人解放军,哪有咱山里人的今天……”
在希望的田野上
部队驻防前,村里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要找“大仙”或“仙姑”扎古扎古。离村30公里的一个岩洞,也被视为“狐仙洞”。平日,前往求药者不断,甚至一位患风湿性偏瘫的村干部也曾让家人用自行车驮去求药。
部队驻防后,为根除封建迷信思想,部队特为村民们开设了一个医疗诊所,义务为群众治病,对急难患者随叫随到。为丰富村里文化生活,每逢周末或假日,部队都要请来村民与官兵们一同到部队俱乐部看电影,举办联欢会;针对偏远、山高,电视、广播只呈一片雪花和杂音的实情,部队又出资5万余元,在山顶修建了一座电视差转台,购买了两套卫星电视接收机,使村民们在大山深处也能收听收看到中央电视台等四套电视和清晰的广播节目。此外,还长年为村小学和村民们派出校外辅导员和科技宣传员。科学和文化的浸润,不仅使小村封建迷信销声匿迹了,也使贫穷的小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1年人均收入不足300元,去年人均收入达1370元,涌现出11户闻名全市的养参、养牛、个体运输专业户;连续10年村里无一起刑事案件……1984年以来,村里多次被省市评为双拥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朱国才


第12版(副刊)
专栏:

闹春(油画)祁海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