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练好内功挖潜增效
王延康
齐鲁石化公司按照“眼睛盯着市场,功夫下在现场”的要求,加强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995年加工原油706万吨,在原油加工量比上年减少4万吨、全年有效生产时间比去年减少的情况下,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实现利税1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2%和68.6%,完成还贷21.7亿元,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功夫用在内部,提高管理效益
我们把夯实管理根基作为增强素质、提高效益的根本措施,着重在规范和提高上下功夫。去年,在车间达标升级考评方面,按照新一轮达标的要求,对评审标准进行了规范,考核更加严格,评出一、二级车间153个,占总数的70%。在“信得过”活动的开展方面,将内容向六个方面深化,在开展的广度上向机关、后勤和集体企业延伸,取得了实效。进而,提出了从作业层到管理经营层实行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对于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生产、工作程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规范了产品营销管理,如规范产品销售渠道,实行了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中石化互供后一般合同、先国家计划后一般计划的“三先三后”管理制度,使产品资源流向了国民经济最需要的部位。全年国家统配、支农和中石化互供计划执行率均达到100%。
我们还重点从“收、清、控”三个环节强化了资金管理。首先,抓货款回收。我们确定了以货币收入为中心组织月度经营工作的方针。去年实现货币收入160亿元,比上年增加49亿元,基本杜绝了化工产品货款拖欠。清回1993年以前欠款2750万元,1994年欠款7.68亿元。全年压缩储备资金占用5000万元。通过加强资金运作管理,全部流动资金周转天数由去年的105天降为93天,比总公司下达的指标加快17天;应收帐款降到10亿元以内。
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
我们根据市场形势,制定了“稳炼油,保化工,调结构,增效益”的具体措施,并紧紧跟踪市场变化,及时优化内外部资源配置,调整生产方案和产品结构,努力保证现有的生产能力和资源获取最佳效益。
去年,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和设备维护,促进了化肥装置的安稳长运行。二化合成氨装置实现连续运行448天,尿素装置负荷比上年提高了8.8%。一化尿素装置连续安全运行252天,大大超过了全国中氮肥连续运行185天的历史纪录。
抓住时机,及时调整内部互供和生产方案,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如开足两套催化装置,尽管去年原油加工总量比去年减少5万吨,催化装置负荷率还比去年有所提高。停开烷基化,增产液化气3.5万吨,提高效益985万元。
提高技术含量,实施人才战略
提高企业技术含量。我们分层次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1995年招聘了三名博士生和八名硕士生,评聘了一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优化了专业人才结构。实施跨世纪人才培养战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和继续工程教育,与高等院校举办联合培训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我们还坚持按照技术开发面向生产经营,生产经营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把科研开发同主装置,主流程紧密结合,全年有28项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完成了三个国家级攻关项目。100万以上的技改项目投用17个,可增效7000余万元。
“九五”期间,我们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走集约经营,内涵发展的道路,按照中石化总公司的统一部署,确保实现“七、三、四、五”目标,即投入70亿元,用三年时间,完成炼油、乙烯、化肥、氯碱四个方面的技术改造,2000年当年实现利税50亿。我们将抓住机遇,练好内功,为石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齐鲁石化公司经理)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1995年经济形势与1996年趋势展望
国加统计局
1995年,是我国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的一年,主要目标基本实现。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经济增长率趋近于适度增长区间,并提前5年实现了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但也应该看到,这种好转的基础还不够稳固,主要表现是物价涨幅依然较高,经济增长中结构和效益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1996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一年,我们要按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速结构调整,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稳定增长
1995年各方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调控目标基本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到10.2%,宏观经济稳定性增强。
初步测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5.77万多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2%,已接近适度增长区间(根据我国社会资源的可承受能力,运用经济模型模拟和中长期趋势综合分析,我国中期经济的适度增长区间为9%左右,低限8%,高限10%),主要产业增长比例趋向协调。
1.农业获得较好收成,农产品供应形势有所好转。
全年农业增加值达1.1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其中粮食总产量达到4.6亿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棉、油、糖、肉、菜、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也有不同程度增产。农业的丰收,对缓解当前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压力、稳定市场价格起了积极作用。
2.工业生产稳步发展,生产结构有所调整。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4%,与1994年相比,增速回落了4个百分点。全年重工业生产比上年增长12%。消费品生产保持快速发展,全年轻工业生产增长16.7%。工业结构有所调整,首先国有工业增速有所加快,与全部工业的增长差距缩小;其次从产品结构来看,一年来不少行业依照“增畅、限平、停滞”的经营策略,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取得了一定成效,市场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多数轻纺产品、能源、化工及支农产品生产增长较快,机械、冶金等行业主要产品生产则低速增长。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改善,生产发展相对平稳。
全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8万多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商业、通讯、运输等行业发展较快,金融保险喜忧交织,房地产业明显降温,其他服务业比较活跃。
(二)物价涨幅明显回落,通货膨胀得到初步抑制。
1995年,在全国上下的一致努力下,零售物价涨幅由上年的21.7%回落到14.8%,消费价格涨幅由上年的24.1%回落到17.1%。当年零售物价变动的基本特点:一是涨幅逐月回落,由年初的21.2%回落到12月的8.3%,回落12.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物价涨幅回落快于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快于非食品价格。二是全年14.8%的涨幅中,新涨价因素较低,仅为5个百分点,占当年物价涨幅的35%左右,明显低于上年70%的水平;三是物价上涨的需求拉动作用减弱,成本推动作用增强。
(三)固定资产投资得到有效控制,增幅继续较大幅度回落。
投资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对象,在1995年明显得到了降温,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扣除投资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工作量增长11%,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的幅度基本适应,从总量上看,已接近适度增长水平。
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重点建设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强。从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来看,虽远未达到合理的程度,但已向优化方向发展。全年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7%,运输邮电业投资2467亿元,增长24.6%。与此同时,地区投资结构也有所变化,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加快,所占比重上升。
(四)国内市场货源充足,销售繁荣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万多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增长10%左右,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目前国内市场消费品供应中,工业品仍然处于供略大于求的格局,94%的商品处于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的状态;农产品紧而不缺,供应状况比上年有明显改善。
生产资料市场逐渐由疲软转向平稳增长,销售量有所扩大。目前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关系已由前一时期的供过于求向供求基本平衡发展,部分品种社会库存水平有所下降。
(五)国际收支状况良好,有利于通过国际贸易调节国内市场供应。
1995年我国出口总额14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9%;进口总额1321亿美元,增长14.2%;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全年实际到位资金达377亿美元左右,增长11.7%,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由于对外贸易的顺差,国际收支处于平衡有余的状态,到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736亿美元。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小幅波动中保持平稳,目前大致维持在8.3∶1的价位上。
(六)财政和金融形势相对平稳,宏观调控余地增大。
1995年财政收支在紧运行中基本正常,国债发行较为顺利,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1500多亿元的任务。全年财政赤字将控制在预算目标以内。
金融形势稳定。各层次货币均呈现增幅回落的趋势,全年货币投放量明显低于1500亿元的控制目标。贷款结构得到一定调整,用于支援重点建设、骨干企业生产、农业生产的贷款增加。
(七)劳动就业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比上年略有增加。由于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近半数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3893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农村居民在发展生产和农产品涨价等因素作用下,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全年人均纯收入达1578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全年脱贫500万人以上。全年城乡居民新增储蓄存款8100多亿元,比上年多增近2000亿元。但居民各阶层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仍不平衡,一部分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生活比较困难。
总起来看,1995年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经济总量方面的矛盾得到明显缓解。初步测算,全年供需差率为-4.8%,处于警戒范围之内,生产、建设、消费三者之间,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增长比例趋向协调,这为顺利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创造了好的宏观环境。但也要看到,由于传统经济体制中软约束弊端和新的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性,经济总量平衡的体制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生活中结构性的矛盾更加突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
二、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
(一)经济增长与景气循环
根据我们对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监测和月度宏观监测,目前我国经济正趋向改革开放以来第四个循环末期的谷底阶段,1996年将可能是新旧经济循环周期的交替年份。经济增长的趋势可能保持平稳。需求约束有可能增强。投资需求的调控将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环节,须予以特别注意。
(二)农业生产与农民收入
在我国,农业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农副产品的供给问题,其二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就农业生产来讲,1995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喜获丰收,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不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1995年农业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大粮产区风调雨顺,老天帮忙;二是农业生产不利因素有增无减: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因此,切实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仍是今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农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农民的收入问题。1994年在政府做出了很大努力、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实际收入增长速度也才达到5%;1995年各地普遍重视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在农业大丰收,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实际增长速度仍只有5.3%,尚未达到实现小康目标所需要的速度。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将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三)物价改革与通货膨胀
在每年的物价上涨中有多少是由于物价改革带来的,属于合理的上涨,又有多少是不合理的乱涨价造成的?回答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形势,较好地把握物价改革力度。
1995年15%的物价调控目标之所以能够实现,除了各方面压缩需求、增加供应、加强监管外,也与严格控制新涨价因素分不开。1995年我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8%,其中上年翘尾因素影响物价上涨约10个百分点,当年新涨价因素影响物价上涨5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中政策性调价仅为0.2个百分点。在物价涨幅较高的形势下,减少调价对物价上涨的影响是必要的,对短期内抑制住物价大幅度上涨起了积极作用。目前我国要进行调价的项目还很多,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价格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基础性、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的状态仍较突出,加上近年来成本上升较快,如果不调价,势必影响生产。但调价又必然会对物价稳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各种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价格改革往往对通货膨胀起了推动作用。
因此,要使政策性调价不致于对物价上涨影响太大,一定要注意把握力度,同时要有相配套的措施出台,尤其是对流通环节、流通秩序要加强管理,防止乱涨价、搭车涨价。
(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
1995年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趋向政府预期目标,整体形势相对平稳;但微观经济指标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指标表现不尽如人意,生产经营比较困难。到11月末,国有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527亿元,增亏22.5%;实现利润588亿元,下降18.8%;企业应收帐款净额高达4403亿元,产成品资金占用2398亿元。
造成宏观、微观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宏观与微观之间追求目标的差异造成的。宏观部门主要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是从总体的角度看问题。而微观部门则往往着眼于局部的利益,以生产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有些时候,许多宏观政策就长期而言有利于整体经济,进而也有利于微观经济,但是,就短期而言又会影响微观经济的利益。199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是通过采取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政策抑制通货膨胀,以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化和稳定性。这些政策对宏观经济而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对微观经济而言,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企业市场需求的不足;加上目前正处于经济收缩阶段,企业在经济繁荣期的高投入演变成经济收缩期的高成本、高负担,更增加了企业的困难。
二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加剧了这种反差。1994年以来,宏观政策取得重要突破,对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稳定宏观经济起了积极作用。而与此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改革没有取得相应的进展,缺乏优胜劣汰的机制,紧缩期间生产经营不景气的企业不是裁员或关闭,而是停产半停产地等待观望,社会资源配置难以得到及时的调整,这势必影响企业整体活力的发挥,加上有些改革措施的出台,本身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造成一定的负担,如社会保险和住房制度改革,需要企业承担一定义务,相应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三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地区之间、所有制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本身存在发展差距,从总体上看,困难的只是一部分地区和少数行业,微观经济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发展较稳定的。另一方面,在经济收缩期,必然伴生出一些企业的困难,这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一种正常现象。
三、1996年经济趋势预测与宏观调控建议
1996年宏观调控既有许多有利的因素,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一是如何把通货膨胀率降到10%左右而又使经济保持8—9%的增长速度,并使经济增长方式有所改变;二是如何使国有企业的问题得到一定解决,从而增强微观的活力;三是如何在此轮经济循环(1990—1996)的后期谷底阶段,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为新的一轮经济周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1996年经济工作仍将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强调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这一关键环节,这个大政方针的贯彻实施是1996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各方面应该认真贯彻落实。在具体操作上,建议把握好以下三方面:
(一)把握好调控力度,稳定经济增长
宏观调控力度不宜放松,仍要坚持适度从紧的政策。因为无论是投资还是物价增幅回落的基础都不稳固,现有的投资体制无法抑制投资的扩张冲力,造成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依然存在,一旦稍有放松,投资需求和通货膨胀就可能出现大的反弹。从发展趋势看,如前所述,1996年将进入这一轮经济景气循环的转折期,既存在经济建设增长速度持续回落的惯性,也存在反弹的可能,把握好调控力度至关重要。在把物价涨幅控制在10%左右的前提下,建议下阶段按以下界限掌握: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要略快于经济增长;二是消费的实际增长要略慢于经济增长;三是贷款增幅均衡地保持在20%左右;四是进出口增幅不低于13%。这样可以确保经济基本稳定在8—9%的适度增长区间,又不至于引发新的供求失衡和加剧通货膨胀。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结构优化
结构不合理是当前经济生活的最突出矛盾。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应作为1996年经济工作的调控重点。要实现结构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并辅以一定倾斜的投入政策,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增量调整看,在保持适度的总投资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能源、交通、邮电等基础产业;从存量调整看,要加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那些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1996年结构调整的重点首先应放在农业方面。目前我国结构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业问题,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农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协调发展、物价水平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尽管1995年农业取得较好收成,但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因素也还不少。1996年应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其次,应放在加快国有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要通过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及其相应配套的改革,特别是金融、社会保障、政府职能的改革,为这种调整创造体制性条件。从实际操作上看,应在抓住大企业的同时,加快中小企业的改造、改革步伐,切实使存量资产能够流动起来。改革中要注意做好对离岗人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工作。
(三)继续控制通货膨胀,力争把市场物价涨幅控制在10%左右
控制通货膨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1995年物价涨幅虽然明显回落,但物价水平依然在高位上,特别是与群众关系密切的基本必需品的涨幅还很高。新的一年我们既要看到控制物价方面存在的许多有利因素,如政府适度从紧的宏观政策不变,经济增长已进入了适度区间,拥有较充裕的外汇储备,农业丰收,涨价的滞后影响减弱,调控的余地增大(根据测算,1995年物价上涨对下年的滞后影响力不到3个百分点),等等。但也要充分看到影响物价稳定的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财政承受着较大的补贴压力;二是1996年新涨价冲动仍较大,靠涨价减轻负担、提高效益,在人们的指导思想上仍占有一定市场,稍不注意,涨价风就可能刮起;三是经济回落过程中伴生的一些矛盾增多,如企业开工不足等,各方面期盼宏观松动调控力度、扩大投资的呼声较高,扩张需求的压力较大;四是市场秩序方面的问题仍不少,管理薄弱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竞争不充分可能给市场物价带来的冲击力不容忽视;五是眼下市场物价上涨中成本推动作用较大,其治理难度比需求拉动型要大,物价涨幅的回落相对也较缓慢。同时必须注意到,1996年物价上涨率中新涨价比重增大,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感受将较1995年强烈。
因此,在新的一年里,应充分发挥有利的因素,积极地抑制和消除不利的因素,继续降低物价涨幅,着重从控制需求(主要是投资需求)、增加供应(主要是农产品供应)和降低成本三方面入手,同时科学地把握调价力度,综合治理,对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保障正常的经济秩序特别是流通秩序。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用好新税制这把“金钥匙”
王怀忠
安徽阜阳地区财政收入两年翻了一番多,实现历史性的跨越,两年连跨9个台阶,受到国内各研究机构的关注,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区,起飞的奥秘何在?原因就是用好了“新税制”这把金钥匙,促财政状况好转;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生命力,培植新的增长点。
安徽省阜阳地区在实行“新税制”前,是个支大于收的财政穷地区。1993年实行分税制以来,财政状况迅速好转,一跃成为全省增幅最大的地区,1993年全区完成财政收入8亿元,比1992年增长32%,首次扭转了历史上支大于收的局面。1994年由于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取得了明显的效益,实现财政收入12亿元,比1993年增长53.4%,收入规模跃居安徽省第二位,提前3年实现与省政府签订的财政收入责任目标,1995年完成财政收入17.2亿元,比1994年增长54%,创造了两年连上9个台阶的辉煌。
回顾新税制实现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观念,抓机遇,促转化。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对地方财政经济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但由于历史上形成的不合理的财政体制和产业结构,使我区一开始就面临主体税种上划,历年包袱重,在财力上有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直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实施“新税制”之初,我们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向全区发出了“变困难为机遇、转变观念、迎接挑战、促进转化”的战略口号,转变就财政论财政的思想,树立发展经济促产增收的观念;转变以税养税思想,树立“以财养税”观念;转变经济发展看产值的思想,树立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提高看上交的观念;转变看税不看利,看利不看税的思想,树立利税分流,大财政、大预算的观念,转变不打赤字吃亏的思想,树立增收节支保平衡的观念。各县市结合自身的经济特点和收入结构,调整部署,扬长避短,寻找增长点和突破口,变压力为动力,扎扎实实艰苦工作。
二、自我加压,找动力,求发展。1994年初,省政府和省财政厅负责同志来阜阳调研后肯定了阜阳地区财政工作的思路,树立了“阜阳财政发展经验”的样板,1995年又制定了5年财政收入目标。我们把省政府的目标作为努力方向,各县市自我加压,争打财政翻身仗,再次掀起培养新的增长点,捕捉机遇,加快发展的热潮。
三、改革税费收取办法,效果明显。实行分税制后,农业四税成为我区地方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本着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大胆探索,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收取办法改革,结果,达到了政府、农民、基层干部、财政、粮食部门五满意。
四、统管资金,加强调控,促使财政再上台阶。我们紧紧抓住3项资金统管和提高预算内收入比重两个环节,促进乡镇财政收入上台阶,1994年阜阳地区财政收入超过12亿元,其中乡镇财政收入达5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41%,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76%。
五、实施激励机制,严奖惩保增长。近两年来,我们系统地制订了财政收入的奖励办法,我们严格实施了以月保季,以季保年,月月有评比,季季有通报,年底大兑现的激励措施,确保了财政收入全面增长。
(本文作者为中共安徽阜阳市委书记)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95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评出
本报讯由中国乡镇企业报社组织的’95中国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日前在京揭晓。
这次评出的1995年乡镇企业十大新闻人物是:吴仁宝、陈智刚、孙贵忠、张世家、李建国、郭运敏、张永全、尹厚、王德民、常宗琳。
吴仁宝领导的江苏华西集团先后投资100万元,无偿为中西部培养乡镇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基层干部800多人。陈智刚是广东佛山市安安化妆品集团公司总经理,他先后多次拒绝了国外大公司出高价购买“安安”品牌的要求,坚持打出国货旗号,使“安安”产品在“洋货”充斥的化妆品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孙贵忠是河北河间市渤海电缆厂厂长,他拿出200万元设立“支持农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本乡棉花生产。张世家是山东高密市天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招募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专长的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58名,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医药生产企业。李建国是河北滦南金刚石厂厂长,他向全国同行业发出挑战书:以产量、质量、消耗、效益、科研技术5项生产技术指标为竞赛内容,愿以10万元奖励参赛优胜单位。郭运敏是河南开封市乡镇企业局局长。张永全是辽宁鞍山市第二轧钢厂厂长,他经营的仅800人的企业,在同行业中创造了“出材率、合格率、定尺率、产销率、货款回收率”5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100%的业绩。尹厚是山西朔州市平鲁区东易煤矿矿长。东易煤矿原是一个濒临倒闭的小煤矿,尹厚承包后,煤矿由衰转兴,一年上一个台阶。李鹏总理曾两度视察东易煤矿。王德民是贵州天和磷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原是大学教授,在实践中创造出“双流理论”,盘活存量物资,三年把一个资不抵债的小厂变成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常宗琳是山东新牟国际集团董事长,他筹资2.6亿元在河北革命老区投资兴办了大型钢铁企业河北邢台新牟钢铁有限公司。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化肥仍是化工行业“九五”发展重点
力争本世纪末化肥自给率超过百分之九十
本报讯记者王慧敏从化工部获悉:“九五”期间,化工行业将继续把化肥作为发展的重点,争取到本世纪末,化肥生产能力达到一点七亿吨,年产量达到一点四亿吨,使国产化肥达到满足需求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化工部副部长贺国强告诉记者:搞好农用化学品特别是化肥的生产、建设和科研工作是化工行业的首要任务。“九五”期间,化工行业要实现的具体目标是:氮肥基本不进口,氮磷比例从现在的一比零点二五提高到一比零点三七;进一步提高高浓度肥和复合肥的比重,开发缓效、长效的氮肥新品种,抓好高效碳铵、涂层尿素等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化肥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为实现上述目标,化工部除了抓紧“八五”结转的十七个大中型化肥项目的建设外,将把化肥工作的重点放在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建上。对于小化肥厂重点是选择八十个已将碳铵改尿素、生产条件较好的企业,由四万吨扩大到六万吨;选择五十个普钙改磷铵较好的企业,由三万吨改造到四万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