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文明语言是
一项建设工程
杜永道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要求全国人民搞好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要求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状况,人们已感触颇深,迫切期望精神文明建设能较快登上新的台阶,显著扭转社会风气。社会的文明语言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明语言建设不光指“忌语”,它涵盖了社会语言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事业单位工作用语、窗口行业服务用语、人际交往用语等。其中党政机关工作用语、窗口行业用语、社会陌生人之间的交际用语是特别引起人们关注的社会用语问题。
现实地说,建设起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文明语言体系,不仅对社会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宏伟的现代化建设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历史地说,在世纪之交构建起我国文明语言的大厦不仅关涉到下一世纪我国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而且使我国得以在新世纪里以文明礼仪之邦的新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在社会主义文明语言建设中,当前须克服一些片面性的认识,例如:“说得好做得不好,言行不一,口惠而实不至,有何意义?”我们确实应该提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语言建设所倡导的。但是,不宜以文明语言建设起步阶段的个别或少数现象来否定整个文明语言建设的积极作用和良好成效。在全国范围内亟须大张旗鼓地宣传语言文明建设的当口,强调问题的另一个侧面,只会在客观上对我国的文明语言建设起到消极作用。笔者在工作中看到南京市禁脏话的材料,得悉这一活动深受市民欢迎,并因此推动了一些区机关接待群众时语言的文明化。新闻媒介也报道了济南工商银行推行文明语言建设在群众中引起的热烈反响。《中国体育报》曾报道,足球界“征集球场敬语、防止忌语活动,受到了全国广大球迷的热情支持和关注。众多球迷纷纷来信和电话,一致认为此活动开展得非常及时,对净化赛场、文明观赛、促进中国足球的发展意义很大”(《中国体育报》1995年10月10日第1版)。任何一项事业在初创阶段总有不完善之处,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要求在短时间内做到尽善尽美,是不现实的,过分地求全责备往往会阻遏甚至扼杀新生事业。
“语言文明的根本问题是思想意识问题,光抓语言是治标不治本,没啥用处。”标本是辩证的统一体,本决定标,而治标对治本又有一定的反作用,例如部队的严格纪律对战士遵纪观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当然,在治标的同时要着力治本,但不可用治本来否定治标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不说忌语是一个合格的文明工作者的起码条件或最低标准,以此要求人们显得水平太低,没有必要。”对一些人来说,文明语言建设的初始性规范确实起点太低了,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未必。因此,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群众性的“达标”要求,基本上都做到了,就可以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认为不屑一顾、不足挂齿而予以否定,实际上就否定了文明语言建设的必要性和积极效应。
文明语言建设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造成声势,形成一种空气,一种氛围。不文明的语言成了过街老鼠,文明语言就会蔚然成风。因此应当大张旗鼓地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大中城市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文明语言建设多角度、多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各行各业的文明语言建设运作起来,互相策应、互相促进,提高全体国民的文明语言素质,使文明语言建设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盛开怒放,大放异彩。


第12版(副刊)
专栏:

  电视剧《京城缉捕队》开拍
《京城缉捕队》是由北京市公安局、北京银带文化艺术中心、珠海电视台联合摄制的。该剧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部门近年来破获或参与破获的典型案例为素材,采用刑事案情和世态人情、特种事业和寻常人生纵横交织的多维架构,多层面地反映大变革时期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再现了首都刑警在打击犯罪分子和犯罪现象中的生与死、爱与恨,借此讴歌了广大公安人员的献身精神。


第12版(副刊)
专栏:

  寻味峄山
李木生
海拔才582.8米,占地仅6平方公里,和五岳的巨大存在相比,守护于孟子故乡邹城的峄山,只能算作天地间的一个盆景了。孔子的“登东山(指峄山)而小鲁”,不过是一时兴之所至罢了,况且那时的鲁国比现在的山东要小得多。
但是最让我动心的却是峄山。她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让人百睹不厌,常读常新。虽然因其小有时会被一个朝代或一个时代所忽略,但她本身所具有的俊秀与空灵,无不汇聚成一个美的巨大存在,卓立于名山之林,让百姓依恋、俊杰牵魂。
季札、庄子、老子、孔子、孟子来过,司马迁、蔡邕、李白、杜甫、李阳冰、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郑板桥来过,米芾、赵孟頫、董其昌……来过。他们倾其心力歌其美,虽不能描绘其美之万一,峄山却也将他们视为知己。
秦始皇、刘邦、刘秀、曹操、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乾隆等帝王来过,或封禅,或封赐,或求长生,峄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两忘,无意间,便将他们如浮尘般抚过。甚至当我们惊诧于峄山的成名之古之早,并列出记载过峄山的《书经》、《诗经》、《左传》、《太平御览》、《史记》等古籍以佐证的时候,已经生活过25亿年的峄山,正浑然憨然地度着她的青春岁月。
峄山的石头峄山的洞,在世界的山脉中堪称独步。海浪的手摩挲了多少亿年,风雨的手又雕刻了多少亿年,才造就下这些大慧若憨的巨型石蛋和噙满岁月的华丽石柱?而后又是在哪一次天翻地覆的地壳变迁中,让大自然的造化之手将其撒成石头的瀑布?抑或当年女娲并非为补天,只是为了改变人间的单调和寂寞才炼下这些丰富多彩的石头?每一块石头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而这千姿百态的生命又构孕出峄山这浑然一体的大生命,那遍及全山相互通连的洞穴,便是这生命的脉络了。
1985年,北京大学陈传康教授来峄山考察,意外地在这里发现了极具科学价值的古海蚀地貌,并且欣喜地预言:“很可能,这是我国虽经沧海桑田变化还能保留下来的距海最远的古海蚀地貌。”
峄山,和海是有不解之缘的。她是海的女儿,诞生在海与大地的热恋之后。从她身上,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大海激动后的安详,而且依然可感到大海那律动不息的生命,特别是在夏季豪雨如泼的时候,你甚至会感到峄山仍然置身于浩淼的海洋之中。挨近她,你会看到永不凋谢的浪花;谛听她,你会感到永不止息的澎湃。
数千年间,她以一种明亮阔达的浩然之气,廓涤着人类心灵上的湫隘。
于是,便有数不清的美好时光,长入峄山的生命里。
峄山五华峰前有一高高的石柱,人们为了纪念2600年前的邾文公,把它叫做天表石。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14年春,邾文公将邾国国都由瑕(今济宁南5公里处)迁至峄山之阳。迁都前占卜时,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邾文公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焉。命在养民,死之短长时也。民荀利矣,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峄。
由此,我想起明朝刑部尚书薛希连的峄山《王母台题壁》。这位部长级的官,于1453年奉诏致祭峄山,当他看到因连岁伏阴、雨雪过多,百姓苦不堪言时,便冒雨踏雪日夜查赈,一边放粮救济饥民,一边奋笔写下《王母台题壁》:“山呼海啸,求食声高;千民力养一官命,一官耗资费万民。官得多大福,民有多大苦!民脂民膏,天不容贪!欺天自便,欺民自欺;五雷击顶,死不留尸!”薛公回京时,邹民冒雨道旁哭送。
峄山还有两个别称,一是桃花峄,一是郗公峄,分别纪念着两个人:王尔鉴和郗鉴。
郗鉴是山东金乡县人,西晋时官至太尉。时值西晋末年的战乱天荒之际,州中士大夫感于他往日的恩义,给返回故里的郗鉴送了不少粮食。他却将粮分给生活比他更加困苦的人,并于公元307年率乡邻千余家到峄山躲避战乱,一住就是7年。其间他严令部属爱护峄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一鸟一兽,并且身体力行。他的幼子因饥饿患了重病,危在旦夕之际,保姆和家丁偷捉了一只山鸡熬汤救了小公子。保姆知道是违抗军令自杀身亡,郗鉴也在悲痛欲绝之中当众斩杀了幼子。也曾当过邹县令的黄庭坚感于郗公的情操,在峄山鹦鹉石上书刻下“高风亮节”四个大字。
王尔鉴是清雍正年间邹县县令,《峄山志》记述其“治邹清廉仁慈”。其政迹大多湮没于岁月的雾霭之中,唯独“植树造林”一事至今传为美谈。古传峄山有桐树,《书经·禹贡》“峄阳孤桐”的记载最为有名,李白称峄阳桐木制作的琴弹之如“秋风入松,万古奇绝”。但不知何时何因,峄阳孤桐竟然绝迹。王尔鉴感其“牧竖采樵,牛羊践踏,孤桐老后,徒留濯濯空山”,便环山上下种桃杏万株,并禁约牧放,让近山的贫苦百姓培植。同时还在桃杏疏稀处补以松柏青桐,不几年便“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王尔鉴诗),峄山也为后人名之曰“桃花峄”。
虽然峄山现在桃树几近绝迹,但在山的僻冷处,仍然可见一株两株的桃树从岩隙间伸出她古拙的枝干,似在向人们说:为官一任,能为民办上一件两件的实事好事,就会被百姓记住的。为官的命根不应是高升再高升,而应是为民办事再办事,也就是那个“命在养民”的古而又古的话题吧,因为能否不朽与万岁,不是二十四史或几通碑就可定的,只有百姓的口和心才是最权威的。不知来游山的人们,是否会在这寂冷的桃树前驻足?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金苹果散文系列”在京出版
最近,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以女作家为主体的新女性话语丛书——“金苹果散文系列”。这套丛书聚集了近年来在国内颇具知名度的一些年轻的散文女作家,以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为基本阵容,其中大多数人是第一次出专集,在她们的作品中,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激情,展示了她们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第一辑有陈燕妮、元元、尹慧、胡晓梦、冯秋子等的作品。


第12版(副刊)
专栏:

  北京西站短歌行
姜振才
首都的大门腾起长龙
呈现出两颗炫目的明珠
北京站、北京西站
光耀祖国四方大展宏图
风也轻舒,雪也不俗
列车像金鸡驱散晨雾
在三峡在秦岭在云贵高原
金鸡报晓,山鸣水呼
待来日,首都向祖国南方
同时伸出两条长臂
京广和京九双龙捧珠
南海金波也撒出礼花无数


第12版(副刊)
专栏:

恭贺新春(篆刻)朱毅江
万象更新(篆刻)许若石


第12版(副刊)
专栏:

梅雨(中国画)张道兴
军旅画家张道兴,在艺术天地里默默耕耘了40多个春秋,致力于中国画的研究并注重传统与创新,得力于书、画、印的通学与互补。以娴熟的技法和绚丽的色彩在似与非似的意象构思中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物世界,形成了一种闲雅清平、古朴天然、宁静蕴藉的风貌。其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在全国美展获奖,被国家收藏。并多次应邀参加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地书画作品交流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