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蕴涵哲学思维的经济著作
王锐生
由钟阳胜撰写的《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一书,已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读后感触颇多。我为作者奉献出这样一部蕴涵哲学思维的经济学著作感到高兴。
一、经济增长是本书所剖析的对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多年来困惑着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明确了:后一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千方百计把社会主义经济搞上去。这也就是要解决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说到经济增长理论,过去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发展中国家只能模仿或照抄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作者却大胆突破这个传统,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所以叫“追赶型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践”。
二、经济中有哲学,哲学思维寓于经济论述之中——是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
从本书的理论框架就可以看出作者融哲学思维于经济论述中的匠心:(一)该书的主题虽然是经济增长,但全书的起点是人的主体需要,“主体需要是经济增长的最高原则”,“经济增长诚然从现象形态上表现为财富的增加,国民生产总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但本质上是一个从人作为主体的需要出发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经济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以及主体在不断满足自身的需要中全面发展的过程。”(二)该书从主体需要的内在矛盾逐步展开,把社会经济增长过程看作是一个人作为主体的需要与主体能力、人作为主体与自然界作为客体这两对社会生产过程的基本矛盾形成、发展和不断解决的永恒的前进运动过程。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分析了经济增长的本质(生产力发展)、制约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的导向力量(战略目标)、产业运动规律,等等。(三)经济增长的论述以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其归宿。这是经济增长的最高目标。
三、虽然本书的理论构架处处显示出作者的哲学思维,然而它仍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经济学著作,是为解决一个重大经济问题——如何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经济增长——而写的。
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需要一定经济理论思想指导的经济实践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所以作者把一系列表面上看来似乎彼此没有多少内在联系的经济实践问题,如方针政策、经济体制、产业建设和产业运动、技术进步、企业素质、资金和投资、资源环境、战略目标等等,放在“如何组织经济增长”这样一个参考框架内考察它们,分别赋予它们各自在经济增长运动过程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这样,作者就初步构建了一个新颖的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尽管它还显得粗糙,但由于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经济振兴成功者不多,我国现代化建设为时不久,经验有待继续积累,所以当中国人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理论时,它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我还想指出,作者关于如何组织经济增长问题的论述,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这些论述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二是书中的论述不时闪现作者理论创新的思想火星。比如说,作者关于“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的论述,关于技术进步是现代经济赶超中后来居上的第一推动力”的论述,以及关于“价值观作为经济增长的精神因素如何转化为加速经济增长的现实力量”的论述等等,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迪。


第9版(理论)
专栏:

  做好环保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王丙乾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不仅为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提出了一系列根本原则、重大方针和战略目标,而且明确提出要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并提出了今后5年和15年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这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的高度关心、重视和支持,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环保基本国策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时,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作为第三大关系加以论述,特别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李鹏同志也一再强调“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上,大家一定要把眼光放得更远大些”。这表明,党中央把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要求全党高度重视。近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加之技术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资源浪费、环境恶化的现象正在加剧,这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对人民健康构成威胁。如果我们现在对此不给予高度重视,或者停留在一般口头号召,行动上不去真抓实干,那么就有可能吃大亏。50年代,我们在人口政策上失误,多生了几亿人,结果需要多花约一个世纪的时间来解决人口问题。现在,如果在环境问题上再失误,由此付出的代价就可能需要几代人来背负和偿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比较明显改善。这一奋斗目标,体现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昭示了跨世纪环境保护事业的光明前景,是今后15年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扫除悲观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坚定信心,振作精神,百折不挠,积极进取。我相信,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大各项工作的力度,并逐步增加对环保的投入,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也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要充分看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给环境和资源保护工作既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15年的一项战略任务。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投资效益引导资源流向,企业为增创效益,必然要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耗能耗、减少生产成本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可能发生加剧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市场失效”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税收、信贷、利率、贴息等经济手段来调控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资源、改善环境等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并运用强有力的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这就需要各级人大强化环境与资源的监督职能和政府的管理职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集约化的生产体系,给环境和资源保护同样带来了广阔前景。过去我国基本上沿袭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方式,由此带来技术进步慢、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产品质量差等后果。如果这种增长方式继续下去,不仅会加剧资源供求矛盾,而且也会使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环境质量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势在必行。在转变增长方式中,对现有企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通过改革、改造、改组和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对新建项目必须提高技术起点,避免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的重复;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等等。总之,五中全会强调两个根本性转变,对于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推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一定要紧紧把握机遇,努力把环境和资源保护推上一个新台阶。
《建议》把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放在了同等重要的战略位置,强调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过去,我们讲发展往往只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进步。其实,这种发展是不全面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没有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就无所谓现代化建设,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意义。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
总之,环境和资源保护关系到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能否长治久安,关系到人民生活能否真正达到小康水平,关系到中华民族下个世纪以什么样的形象跻身于现代化强国之林。各级党政领导要牢牢把握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要用战略家的眼光重视环保工作,要用政治家的气魄抓环保工作,要用对人民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推动环保工作。
认清形势,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尽管有喜有忧,但总的形势很好。主要表现在: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和资源保护。环境保护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已有10多年,党的十四大将环境保护列为90年代改革和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这次中央五中全会又将环境保护列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一个主要内容,这是做好环保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起了有效的环境管理体制,初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为进一步加强环保工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三是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与资源立法进程明显加快,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环境与资源法律体系可望在本届人大任期内初步形成;环境与资源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连续3年的全国环保执法检查对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四是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普及和深入,3年来广泛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与此同时,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国21世纪议程》已进入实施阶段;五是我国对外环境交流与合作蓬勃开展,环境外交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国际上,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到了全球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因此,从国内外的基本情况来看,当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非常有利的形势。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国内外压力还很大。从国内来看,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正在加剧,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环境恶化的范围在扩大,水土流失、荒漠化的程度在加重;资源破坏和浪费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重要资源的缺口在逐步拉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威胁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些专家学者指出,如果现在对环境资源问题不给予足够重视,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从国际来看,环境外交斗争、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日益错综复杂。在全球环境问题上,少数发达国家没有兑现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诺言,加重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环境履约的压力;在环境与贸易、环境与金融等领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总之,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忧患同在,机遇多于挑战,希望胜于忧患。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努力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变忧患为决心,认真地抓,扎实地干,切切实实地把中国的环境问题逐步解决好。
加强综合决策,促进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建议》的各项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保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硬道理”,当务之急是要搞好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不能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片面地理解为GNP增长是硬道理,更不能由此把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产量提高和速度加快等,而经济发展不仅注重速度和产量,而且更强调质量和效益。“发展是硬道理”与“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在内涵和实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各级领导在思想认识上要转变观念,要把两者统一起来。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通过保护、改善环境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关键在于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在于遵循科学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一定要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充分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在确定增长速度时,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把“速度快”与“效益好”统一起来;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要注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污染小、效益好的产品生产,限制和淘汰污染重、效益差的产品生产;在制定国土整治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资源分布情况、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建设一体化、扩大对外开放和国内经济交流、以及国防建设的需要等,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制定中西部发展计划时,要注意环境保护,不要再上污染重、消耗大的项目,同时,也要防止和避免发达地区转嫁污染的问题。根据东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可以考虑制定相应的环境要求和目标,不搞“一刀切”。在制定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对于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要做好预防、预测和预报,制定应急措施,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大力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以法律的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以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是各级人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环境和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我国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已有了一定基础,但与实际需要相比,还存在着明显滞后现象,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空白。另外,我国有些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某些条款已不适应新体制的需要,应该根据新的形势要求进行修改。因此,必须以改革的精神,加快环境和资源保护立法的步伐。在立法中,要坚持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两条腿走路。环境与资源立法要注意提高质量,加强操作性,避免过于原则和过于抽象,必要时可以规定一些量化指标,这样有利于法律的实施,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无论是国家立法还是地方立法,都应该从全局利益出发,去掉部门痕迹,不要把“国家法”变成了“部门法”。法律的覆盖面要尽量宽一点,把三资、三产和乡镇企业等都要考虑进去;手段要尽可能严一点,坚持多种手段并用。同时,要充分借鉴和吸取国外好的经验,只要是对我有用、有利的,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加以改造或改进,为我所用。
第二,强化环境和资源保护执法的力度。要继续进行环保执法大检查工作,坚持中央检查与地方自查相结合,集中检查与经常性检查相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在加强执法监督方面,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些有效的制度:一是复查核制度。对检查中发现并责令限期整改的问题,要逐一进行复查复核,看整改了没有,整改得怎么样。二是奖惩制度。对环境执法要奖罚分明,对依法行政和监督管理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对执法不严的要给予严肃批评;对于那些徇私枉法、玩忽职守,造成严重损失的,要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构成刑事犯罪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三是部门执法责任制度。环境保护不光是环保部门的事,各有关部门都有责任。各级政府要把法律规定的责任分解到各有关部门去落实,哪个部门出了问题,哪个部门的领导承担责任。四是定期汇报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汇报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情况,必要时要向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接受人大代表的质询和监督。
第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执法监督。健全的监督机制是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实施的重要保障。要注意搞好人大法律监督、政府内部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各级领导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支持环境和资源部门依法行政和管理,而不要干扰执法,更不要为违法者开脱说情。环保和资源管理部门,要敢于执法,敢于碰硬,对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要铁面无私,依法查处。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学习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体会
郭小东关智生石祖培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总结了17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对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这是指导我们今后在自力更生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个重大原则和方针。
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实行对外开放,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行“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我国在下个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有效地完成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不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是不行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今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已变得更为紧密、更为重要。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必然形成国际化趋向,而国际化必然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历史上闭关自守造成我国经济极其落后的深重教训和今天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此。努力贯彻邓小平同志的理论主张,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就必须长期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
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使我国已经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格局,有效地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我国已经改变过去的封闭状态,形成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陆边贸城镇网点——内地”的梯度开放的主体构架,同时以积极参与连云港到鹿特丹的欧亚大陆桥建设,在“三金”工程基础上与国际信息通讯网络联网等,作为国际交往的基础设施,基本构筑起了一个前沿开阔伸展、纵深宏大深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广泛、深入。我们已与世界上22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参加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经贸组织,同时更为有效地发挥了港澳作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窗口桥梁作用,并开始在国外设立跨国公司等。总之,这十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内容在不断充实,范围在不断扩展,规模在不断增大,方式在不断完善,水平在不断提高。到1994年,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达2367亿美元,出口居世界位次上升到第11位。1979年至1994年底,我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3.7万家,已经投产的企业超过10万家,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已达113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全国的37%。这些都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江泽民同志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认真总结经验,迎接新的挑战,把对外开放工作做得更好。进一步做好对外开放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我国原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在此基础上,中央提出了在本世纪末全面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新要求。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建设已步上了一个新台阶,与之相应,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重要方面的对外开放工作,也应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在和平与发展这两个主流下,世界正加快向多极化发展;在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日趋紧密的同时,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日渐激烈。我国能否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是决定我国下个世纪的地位和前途的关键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把对外开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的对外开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功经验。但同时也要看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克服。比如,有些地区、企业只顾局部、短期利益,不顾整体、长期利益;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在引进技术设备上,盲目攀比,一哄而上;在利用外资上,主动引导不够,跟进管理乏力;在进出口贸易中,自我恶性竞争,造成“肥水外流”。在经济体制和法律政策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以国家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加强对对外开放各项工作的正确引导和切实管理,加强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把对外开放工作做得更好。
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使我们的对外开放工作能更好地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服务。五中全会《建议》指出,要实现我们所定的远景目标,关键在于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对外开放工作必须在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为配合经济体制的转变,应通过对外交往,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市场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为配合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应把扩大对外开放的重点切实放到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的提高上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应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发挥对其他地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外贸易应进一步改善进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和附加值,使进出口业务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配合。应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合理引导,优化投资结构,有效提高利用外资的技术含量。
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这是我们正确把握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自力更生,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据此,我们的对外开放,必须以坚持自力更生为基础。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但必须按照自己的国情,作出自己的取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否则,盲目照搬外国模式,是不可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但同时还应该看到,对于我们这样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当今世界谁也无法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全部的资金和技术。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充分调动国内的各种积极因素,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国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国际经济合作、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应付任何国家对我国的牵制和施加的压力。在这层意义上说,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只有以自身强大实力为后盾、为依托的对外开放,才有可能是高水平、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要注重自身实力的增强,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现在,我国的现代化虽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们的经济水平、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力较量中,我们如不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这种差距还会扩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际的积极因素提高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力争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必须坚持依靠自身的力量,加速提高综合国力,力争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取得有利地位。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克服那种在项目开发、设备引进、资金筹措、科技提高等方面单纯向外“等、靠、要”和求量不求质的消极倾向,把开放引进和切实发挥国内积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使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出加速提高我国自身实力的作用。对外国的先进技术,我们一定要积极地引进和利用,但也要注重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改造和创新,同时,还要调动我国自身的科研技术力量,积极开发自己的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做到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使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以赶超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对外国资金,我们必须积极引进,充分利用,但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积累。一方面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不断努力吸引和利用外资,另一方面要把基础放在提高自身积累能力和利用自身积累搞建设上面。1994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15926亿元,而全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458亿美元,我国的资金投入,可以说8成以上还是靠国内资金。而1994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21519亿元,同样可以构成扩大国内投资的重要资源。
讲自力更生绝不是要闭关自守,而是要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这绝不意味着要闭关锁国,关起门来搞建设。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扩大对外开放不能没有自力更生的基础,坚持自力更生不能放弃对外开放的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可以增强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可以提高我们对外开放的水平。任何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分割开来或者对立起来的认识和行为都是片面和错误的。只有在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基础上,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才能成功地实现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