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
专栏:

并不遥远的记忆(油画) 叶苗田


第11版(美术)
专栏:

  无私自奉苦行舟(中国画) 范有信
范有信:现为兰州教育学院美术系主任,曾在西北师范大学受过严格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长期艰辛的艺术实践中磨砺、探索,深得“画外求画”的道理。注意广采博取,融汇众家之长。他还时常深入大漠戈壁,黄土高原,去领悟大西北浑朴的风土人情和沉雄粗犷的壮美风貌,创作了饱含生活内蕴和时代气息的花鸟画、山水画。
近年来,范有信有意将骆驼作为咏志的主要对象,刻意追求,他采用夸张手法,用大块笔墨与线条相结合技法,较好地表现骆驼的骨骼、肌肉和皮毛,以及骆驼的耐苦顽强,默默奉献精神,使骆驼的憨态跃然纸上。创作出了许多构图新颖、画风多变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11版(美术)
专栏:

  “在嚣楼”闲话
——近访王朝闻先生
冬菁
当城市还在酣睡时,京东红庙北里6号楼的一扇窗户已亮起了昏黄的灯光。一位八旬老人正裹着睡衣,坐在堆满文稿的书桌前,借着台式放大镜埋首梳理着千丝万缕的生活现象,从中抽出美的经纶,再交织到一页页的稿纸上……
这位老人就是我国著名雕塑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王朝闻先生。他一天的工作就从此刻开始。“他这种工作习惯已经有几十年了”。暮冬的一天下午,我们去看望王老时,他的老伴告诉我们,“建国初,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任副教务长,行政事务多,又兼教授‘雕塑创作’等课,还常到外面开会,白天几乎没有时间写东西,全靠夜里泡上一杯浓茶边思考边写作。”这时,戴好助听器的王老接过话说:“我的第一本被毛主席评价为‘还有点马列哩’的《新艺术创作论》一书,就是那时用10个月的夜晚写成的。徐悲鸿先生劝我少熬夜,否则‘灯捻会燃尽的’。周扬同志曾跟我开玩笑,你的名字不吉利呀,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也戏说,马克思主义还不是那么容易闻道的,那我就要常生不老了。后来我将孔子的‘夕死可矣’换了两个字,给自己起了个别名‘夕不甘死’,并请老友曹辛之制印,(见图)我在给许多朋友的书上都盖这个名章。”说完,老人笑出了声。
这位在文艺诸多领域辛勤笔耕了近半个世纪的学者,已著述等身,该颐养天年了,但他无时不在关注当今社会和文艺界的变化,没有片刻停止他哲人般睿智的思考。“我对所看到的一切都感兴趣”,王老操着一口纯正的四川话说道,“因为生活中无处不发现美与丑,对美的发现与感动远比从书本里得到的多。”他随便拈出生活中的见闻讲给我们听:“一天在楼下散步,遇到三个小孩,他们跟我告别时,一个说‘再见’,另一个喊‘拜拜’,还有一个把小手放在嘴上来了个飞吻。哈哈!这三个动作联系起来不就很有意思吗?从中可看到外来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也使我感到无所用心却有所发现的喜悦。”
习惯于跳跃思维的王老忽然指着多宝格上两尊雕像说:“它们都是供养人,一个是北魏的泥塑,另一个是北宋的石雕,其共性是都很有神气,天真善良,但反复比较就会发现北魏的供养人更古朴浑厚。”随即他话题一转:“千变万化的生活也是这样,有联系也有差异,看上去差不多的事物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发现个性。”我们在多宝格里还欣赏到王老搜集的海螺、戏剧脸谱、木化石、大娃娃脸……想象着老人在它们身上会赋予多少奇思妙想啊。“这两年我还玩儿石头,”王老又俏皮地端出几块石头,一边抚弄一边讲:“这块宁夏沙漠的石头与长江的卵石形态相似,但从审美角度看却有不同。再看那块黄山石,其造型似一个人做沉思状。这些天然的石头,不管它们像什么,都不是人自由创作出来的,但从人对它们在感受上的认识来说,这种外在形式不也可以由人再创造吗?这就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也如生活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生活……”倾听着王老意识流式的侃侃而谈,感到这位老人就像一本读不尽的大书,一本走进艺术世界的启示录。
不觉中,冬日的暖阳已移出室内,我们忽然想到此次来访的初衷。“你们问我的斋名‘在嚣楼’来历,那是对50年代住筒子楼和文革中身无定所的戏称。”是出于对那段岁月的怀念与反思?还是因为什么?王老在我们的采访本上题字后落款仍是“在嚣楼”。至于“姑妄言之”、“门外说艺”、“信口开河”、“壮夫不为”等闲章,他说它们反映了自己对人生和艺术的态度。我们从这些不无幽默感的印文中也不难看到王老为人从艺的谦逊品格。
当告别“在嚣楼”时,已是天色微曛。我们似看到那盏昏黄的灯透过寒窗正与一钩明月遥映。 (栏头题字:赖少其)(附图片)
姑妄言之 信口开河夕不甘死 门外说艺王朝闻 壮夫不为(齐白石制)


第11版(美术)
专栏:

  李行简:“师牛堂”前好门生
——读《李行简画集》
秦岭云
当代中国山水画坛,李可染教授一派,开时代新宗,艺新法绝,影响之广,海内外共见。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李行简,追随李氏杖履多年,深得其艺术之神髓,出手不凡,声誉斐然,是李氏弟子中佼佼者之一。
他早年就学于广州美院附中,打下坚实造型基础,曾得黎雄才、关山月两位岭南派名家指点。后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深造,亲受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及李苦禅诸教授直接教导,后在李可染亲自指导下,专攻水墨山水画。他刻苦治学,学养坚实,功力深厚,取得优异成绩。
如今李行简已是半百之人,论起创作、读书、行路、社交……他早是画界一名家了。他虔诚地尊重师统,但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根基。对师法依然坚持“吸收而不彷徨”,正像他向我的表白:“以李为本,广取博采,力图蜕变。”
《李行简画集》选印了他多年来不同风貌的作品,既可欣赏他的成就,也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异轨迹。观行简之画,既可见其师李可染凝重浑厚之风,又可品其本人对祖国山河所深含之情。他的画,情真意切,质朴自然,毫无雕琢之气,富有时代气息与生活风采。而且重视笔墨情趣,常于浓墨重彩中,却又隐透雄丽清雅之气,格调新颖,耐人寻味,在国内外得到好评,在艺术上已有非常独到之处。
行简是李门得意弟子,早在学院以画分科时,就被选作苗子专攻山水画,事隔几十年,果然成家成材,事非偶然。他学过素描、写生造型,能力很强,多么复杂的景物,也会得心应手。他既是好学生,又是好先生。他总是把对生活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多年来,在教学之余,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实地写生。年已五十,还经常率学生仆仆于名山大川之间。近年行踪日广,出访欧洲七国及去美国、新加坡访问考察,迢迢万里,参观了许多世界著名博物馆,看到许多艺术珍品,大开眼界,体会良深。
他能坚持己见,广泛涉猎古今,吸收众家之长,对作品反复加工锤炼,不断探索求新。其足迹所至,在创作上都有相应的反映。或雄浑、或逸秀、或浓烈、或清淡,寄情于景,达到了自然与自我的融合统一,而不将自己固定在一个模式之中。
行简追随老师数十年,杖履几案间,毫无倦怠,对老师的人品艺品,无限崇敬。十年风雨,也不动摇,表现仍十分坚定,受人赞赏。
我跟行简相识,少说也有十几年了,看过他的许多画,却很少对面交谈过。他淡泊名利,对艺术孜孜以求。他温煦待人,彬彬有礼,人前人后,不见他说长道短过,为人宽厚,聪慧持重,是一个少见的实在人。
(附图片)
大别山周河(中国画)李行简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沈鹏《三馀吟草》问世
去旧迎新之际,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了当代书法名家沈鹏先生的诗词集《三馀吟草》。沈先生在致力书法创作和美术出版事业的同时,亦利用岁之余、日之余、时之余倾心于旧体诗词写作,故以“三馀”名集。
集中刊诗词三百首,是用作者近二十年的时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虽多登山临水、参观题赠,却不限于摹写风物,陈述友情;不少诗中有历史和人生的感悟,有超逸的情趣,有清醇的诗美。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品评其创作风格为“偏于豪放的中间派”,对沈鹏《徐霞客纪念堂有作》等长诗和抒情绝句给予较高评价。(小弘)


第11版(美术)
专栏:《艺坛风景线》

奚静之获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奖
一九九五年五月十六日,俄罗斯艺术科学院主席团作出决定,授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奚静之“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奖”,奖励她的著作《俄罗斯苏联美术史》在艺术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在沟通两国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一九九六年二月二日下午,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受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及其主席尼·阿·波诺马廖夫的委托,在俄罗斯驻华使馆主持了颁奖仪式。 (竹)


第11版(美术)
专栏:

黄山云峰 (中国画) 孙永舜


第11版(美术)
专栏:

迎春(版画) 孙银生
孙银生:长春市人,现供职于长春电影制片厂。从事版画、水粉画、水彩画及油画创作。先后在长春、北京等地举办个人展。作品还数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其中赴日本等国家的展览作品曾获过奖。


第11版(美术)
专栏:

松间栖莺(中国画)
薛士圻


第11版(美术)
专栏:

城市变奏曲(中国画) 王大平


第11版(美术)
专栏:

月夜奔泉图(中国画) 何业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