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6-02-27

1996-02-27新闻联播 文字版

风景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风景<br/> 白木<br/> 第一次到广西,便听说有个“农民城”。那是距南宁300余公里的荒滩地上崛起的一片新风景。<br/> 时值冬日,在阳光最为吝啬的时令,细雨却格外多情。从南宁到北海,从北海到浪车村,濛濛的雨丝模糊了视线。<br/> 车到“浪坝农民城”,终于雨霁天晴。耀眼的阳光文静地洒在这片方圆占地数百亩的山野小都市上,给人一种少有的愉悦。“欢迎北京代表团光临指导”的红色标语则像一道彩虹,映衬着村民们的欢笑,使人感到热烈而温馨。<br/> 农民城主人刘存煜,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参过军,当过司机,干过临时工,开过小工厂。凭着九死一生的经历,他完成了从替人打工到招人打工的角色转变。致富不忘乡亲,是他在部队时立下的一个誓言。今天,他开始实践自己的誓言:捐资修公路、建学校、办医院、开电影院、捐款救灾……<br/> 由自治区主要领导命名的“浪坝农民城”,是他献爱心于乡亲的一个大项目。这个建设中的山野新城,辐射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达21万,集工业、商贸、文教卫生、旅游娱乐于一体。远期规划建设用地800亩,人口3万人。一期工程完工后,可解决2800多人的就业。<br/> 白色的建筑群,绿色的原野。绿色是农民城的背景。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在城周,把粤桂两省轻轻分开,又让两省的手紧紧相握。清风携着阳光扑面而来,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br/> 据当地党政领导介绍,刘存煜正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干着更大的事业。当我们问起这些时,刘存煜却沉默不答。在他家的会客室,面对着家乡的父老,他拿起麦克风,深情地唱起了那首著名的《父老乡亲》。<br/> 一位镇长悄悄告诉我,那里面有他心灵的风景。

注水肉与圈圈儿

第12版(副刊)<br/>专栏:习水杯文艺短论征文<br/><br/>  注水肉与圈圈儿<br/> 凤翔<br/> 近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其中打击的重点之一,即是注水肉。所谓注水肉,就是商贩在其所卖的生肉中,注入凉水,把水当肉卖,以坑害顾客。其实,商贩为赚昧心钱,不仅肉中注水。我小时候便听说,卖散酒散醋的,酒和醋中也兑水。近年来我还发现,在文艺评论领域中,也有“兑水”现象。听某些文艺评论家的发言,看他们的文章,似有吃注水肉的感觉。<br/> 由于工作的原因,近些年,我曾参加过不少文艺作品研讨会。在这些会上,我听了许多搞文艺评论的朋友的发言。不少发言,非常精彩,使我受到启发,增长了知识,获益匪浅。这也是我喜欢参加这类作品研讨会的原因。但是,某些朋友的发言,我却不敢恭维。<br/> 一次,有位诗人出版了一部诗集。市作协为提高全市诗歌作者的写作水平,活跃学术空气,宣传作者,搞了一次这位诗人朋友的作品研讨会。笔者亦忝列末座。会上,有不少人发言。到一位搞研究、评论的朋友发言时,我听起来却感到分外吃力。这位朋友用的大约是搞评论的专业术语吧,什么“穿透”啊、“辐射”啊等,还绕来绕去,使人抓不住要领,如堕五里雾中。我认真地听着,紧张地追逐着他发言的脉络。经过40多分钟后,他的发言终于结束了,我也舒了口气。他发完言,我把他的发言前后回忆了一遍,归纳总结了一下,吃惊地发现,这位朋友发言时虽然云山雾罩,但你仔细想一想,其实他的意思并不复杂,假如用朴素的、平直的语言表述出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四五分钟足矣。我不由得佩服起这位朋友的本事来。四五分钟的发言内容,他竟能说四五十分钟,真有两下子。看某些搞文艺评论的朋友的评论文章,也常常发现其中兑了不少的“水”。<br/> 还有一次,参加一位作家朋友的长篇小说的研讨会。会上,有两位青年朋友,据说是某大学的教授,发起言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古今中外,甲乙丙丁,ABCD,什么现代、后现代、后后现代之类的词儿,让我摸不着头脑。他们的发言,我听了半天,也没有听懂几句。我不仅深深佩服这些朋友的学识超前,更深深感到自己的落伍。但会后我又想,自己从60年代大学中文系毕业,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文艺编辑工作,直到现在,我仍没有离开这个岗位,我也常常琢磨一些有关文艺方面的问题。这样的发言我听不懂,又会有多少一般作者能听懂呢?一般作者听不懂,再高妙的文艺理论,又如何能去指导文艺创作呢?我想,这些朋友大约有一个圈圈儿,在他们圈圈儿之内的人,大约能听懂他们的发言。但是,这个圈圈儿内的理论,又有多少一般作者能接受呢?<br/> 我认为,文艺评论应当更实在些,其中要少兑点儿“水”,少绕些弯子,某些理论应该更通俗些,更接近广大普通作者一些,不要只在小圈子里供几个人自我欣赏。

紫砂壶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紫砂壶<br/> 宁宇<br/> 宜兴泡在小小的紫砂壶里<br/> 山碧绿<br/> 水碧绿<br/> 只有洞口和岩石<br/> 裸露出紫砂的深沉<br/> 还有太阳长驻的脸庞<br/> 闪烁紫酱色的<br/> 淳朴<br/> 宜兴乘着小小的<br/> 紫砂茶壶<br/> 走出水乡<br/> 于是游子<br/> 从小小的圆圆的<br/> 壶嘴<br/> 倒出碧碧绿的<br/> 思乡水<br/> 一杯茶下肚<br/> 犹如卧在青山绿水间<br/> 看山<br/> 看水<br/> 看舟<br/> 看渔<br/> 看变幻的风景<br/> 那颜色那味儿<br/> 那说不出的柔情<br/> 只要捧起紫砂壶<br/> 无言心曲通<br/> 血水相融汇<br/> 这是江南的泥捏就<br/> 这是太湖的水拌和<br/> 这是燧人氏的火烧炼<br/> 这是陆羽的《茶经》催生<br/> 你信不信<br/> 即使你我化为<br/> 青烟一缕<br/> 黄土一抔<br/> 也总带有<br/> 紫砂壶<br/> 茶的香味

《倒淌河》的情韵

第12版(副刊)<br/>专栏:品书札记<br/><br/>  《倒淌河》的情韵<br/> 林非<br/> 在通读《中国新时期抒情散文大观》里选录的作品时,我才有机会初次接触肖重声同志的篇章,却留下了十分清晰的印象。<br/> 集中有两篇散文,都抒写自己作为穷苦文人的生涯和心态。头一篇《“移山”前奏曲》,叙述出版自己散文集的艰苦历程。为了包销这几千本书,到处写信向朋友们伸出求援之手,开始了这特殊的“移山”工程。像这样娓娓道来,实在是把世态人情和自己内心的愁肠百结,写得淋漓尽致了。<br/> 后一篇《鸟枪换炮的时候》,写自己原来住在破旧不堪的木板楼房里,每天都“仿佛钻进黑暗窒息的洞穴”,白昼看苍蝇嗡嗡地飞,夜晚被老鼠吱吱地踩。而且属于自己的那块小天地,也狭窄得可怜,全家四口人挤在一张大床上,家无长物,却还是拥挤得摩肩接踵,自己在过道里做饭时,别人就很难找出缝隙钻过去。当他的一家终于告别漫长的苦难,住进宽敞和豁亮的新楼时,高兴得几乎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在激动之余就记下这“乔迁之喜”,却还怕被人认为是“浅薄的炫耀”。读到这里真要为不少知识分子的清贫生活掉下同情之泪,同时也深深感到作者那一颗忠厚和忍让的心。<br/> 苏轼《答张文潜书》说,“其文如其为人”。忠厚和克己的作者,往往会写出淳朴和宽宏的篇章。读完这两篇散文,确乎是可以大体上把握肖重声在浑厚中含有执著的神情和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沉重心态,而这些情怀大都是通过道白和诙谐的语言表达出来。<br/> 读完了散文集《倒淌河》里的不少篇章之后,我觉得肖先生的思想和艺术风格,确乎是在过去已经形成的基础上,不断地得到了开拓和升华。像《咀嚼》依旧是写穷文人的窘态,对内心的刻画却更显得深沉,对世态的描绘也更显得传神,更洋溢着美必然会压倒丑的信念。像《忏悔》写人们在佛像前面的种种心理活动时,更显出了眼光的锐利,思想的成熟和神态的从容自若。<br/> 《记住倒淌河》和《初过积石峡》,是对大自然的赞歌,又是受到它启示后发出的睿思。文笔也更加曲折,显得文采斐然。如果说他刻画的人生世态,像是随意泼墨挥洒的话,那么他抒写的自然风光,却是重彩的勾勒了。这种在风格方面的变迁,显出了他逐步攀向更高的艺术阶梯。<br/> 尤其使我惊讶的是,《“葵叶向阳”从头说》和《白菜曾经没有名字》这两篇小品,显出了他知识面的宽阔和广博,为了有力地作出论证,他竟涉及了西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魏晋时代的不少诗作,以及晋代张勃所著的《吴录》、张湛所辑的《列子》,直至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等。他在知识的海洋中泅泳时,犹似闲庭信步,款款而谈,然而在流畅的文字底下,却蕴含着很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显得才思不凡。<br/> 肖先生在《“净土树”下的絮语》中说,“远离了人民的喜怒哀乐,怎能走进人民的心中?”问得真好,这是多么警辟的言语。为了从事散文创作,他还时刻都要使得自己“心中的那堆火愈是燃烧”。这种壮怀激烈的情绪,实在是深得我心,我多么希望他为着散文的事业,为着人民的幸福,永远让自己的心旺盛地燃烧。

穿水兵服的北大荒人——海军讷河农场掠影

第12版(副刊)<br/>专栏:<br/><br/>  穿水兵服的北大荒人<br/> ——海军讷河农场掠影<br/> 张金明 孙刚摄影 陈远民撰文<br/> 海军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黑龙江讷河农场广大官兵发挥了北大荒人特有的创业精神。去年实现年产粮60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总收益240万元。为海军军需提供有力保障的同时还为丰富地方农副产品市场作出了贡献。<br/> (附图片)<br/> 讷河农场一分场的官兵近几年来,不断地为驻地农民无偿提供粮种、化肥、农技等,为引导农民走致富之路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爱民歌。<br/> 讷河农场茂山分场地处偏僻的白桦林山区。官兵们生活在一年时间半年冰雪的日子里。图为被大雪封路两个多月后的春节前夕,官兵们终于收到久盼的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