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霍林郭勒山水
(蒙古族)巴·那顺乌日图
初秋,我乘列车前往坐落在内蒙古草原深处的霍林郭勒市。列车逆霍林郭勒河而上,忽而在河南行驰,忽而在河北奔跑。火车如此频繁穿梭于霍林郭勒山水之间,使我觉得魅力无穷。往前方眺望,群峰起伏,兀地拔起,涧间泉水淙淙,涧边绿草葱郁。淅沥的阵雨声神秘地响起来,又很快地收住了。被雨洗过的蓝天与一切生出美丽和清新的世界。车入峡谷,轰鸣之声不绝于耳。原野的绿风吹来的时候,在河边生长的灌木丛和芦苇也送来四溢的芳香。在这一段河流的两岸或是五谷丰登的农舍或是如云的牛羊群。这里又是黄羊、獐狍、野鹿、赤狐、野兔、野鸡、百灵鸟、野雀……野生动物的乐园。
放眼望去,在这自然风物里最令人激动的还是那美丽动人的霍林郭勒河。她是这里的历史见证,把我引进历史的遐想之中……
霍林郭勒河起源于扎鲁特旗的罕山南麓,北流东转,蜿蜒于山间草原和绵长的谷地,流经霍林郭勒市和科尔沁右翼中旗,然后汇聚于吉林省通榆县的沼泽之中。千万年来,霍林郭勒河,哺育着草原的葱茏,庄稼的茂盛,北方民族子孙的繁衍。她是科尔沁草原上永不褪色的绿色飘带,她是蒙古族少女轻声柔和的呼唤!
据历史记载,北魏时霍林郭勒河称啜水,唐代的霍林郭勒河称啜河或燕支河,辽时霍林郭勒河叫赫里河。金代的霍林郭勒河称鹤午河,以后的不同时期,霍林郭勒河被称为哈老哥鲁、哈古勒河、呼林河等。霍林郭勒系蒙古语,有人按着她蒙古语同音解释为“美食的河”,也有人解释为“蜿蜒而来的沟道之河”和“黄褐色马之河”。霍林郭勒河聆听着牧羊人那支倾诉碧绿向往的深情的牧歌,记录了北方草原多姿多彩的历史,孕育了新的跨越。
早在西汉时期北狄就出现在这一带,春秋战国时期,有匈奴、东胡、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这一带曾是契丹人的发祥之地。唐末,他们征服了周围诸部建立了辽朝。在这时期契丹和汉族的一些文人骚客、达官贵人来这里游走观光。霍林郭勒这广袤的地域成为契丹人的牧场和闹市。后来,由女真人在北方崛起,取替了契丹人,建立了金朝。这便成为女真人游牧和重要的交通要道。元代以后,霍林郭勒河流域的蒙古人与契丹人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契丹人也逐渐地融合于蒙古人之中。明代后期和清代,霍林郭勒这一辽远的土地逐步恢复了昔日那富饶而迷人的风光。蒙古人在这富饶的草原上游牧、狩猎,稳固地度过了宁静泰然之岁月。
如今,这里仍是蒙古族牧马人静谧、安定的游牧之地。这里仍展现出那波光涟漪、水草丰美的景致。他们与大自然相亲相融,把爱倾注入这绿草原,似像鸟儿恋草原一样依恋这旷野,向往这山水。
如今,在这霍林郭勒山水之中出现了一座现代化的煤矿和美丽的城市。
牧人、煤矿、城市都是大草原的儿女,他们携起手来与大自然相亲相爱,共同去寻找自然之美,编织一个新的故事。


第12版(副刊)
专栏:

  金石巨子陈介祺
胡卫东
潍坊市治旧称潍县,素有藏古传古之风,及至清季此风更盛。
现坐落于潍坊市潍城区芙蓉街的清代建筑万印楼,即是当时著名金石学家陈介祺所辟建的古文物收藏之所。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清朝吏部尚书陈官俊之子。
陈介祺的青少年时代,随父游宦京师,有极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而其自幼勤奋笃学,聪颖强记,十九岁即“以诗文名都下”。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进士。后供职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他博通经史,酷爱金石文物的收藏与研究,并与著名金石学家阮元、何绍基、吴式芬相互切磋,甚得阮元激赏,称之为“天资清妙”。后因父亲亡故,遭受清王朝贵族的排挤,并且看不惯朝廷丧权辱国和官场的腐败黑暗,遂于咸丰四年(1854)以丁母忧而辞官归里。在回归潍县的30余年中,他谢却应酬,专心致力于金石文物的收藏与研究,不惜巨资求购天下文物,又因潍县位处齐鲁腹心地区,故于齐鲁文物求得更多。所收藏的文物上溯三代,下至明清,有青铜器、镜鉴、碑碣、石刻、砖瓦、玺印、封泥、书画、古籍等,其收罗门类之广、数量之多、质量之精,就私人收藏而言实属空前。为使文物妥善庋藏,于道光30年(1850)在潍县城内旧居鸠工建成“万印楼”亦称“十钟山房”。
中国金石学至于宋代始得倡兴,历经元明,积渐发展,时至清代称为大盛。当时即涌现出一大批著名金石学家,其中晚清的陈介祺就是影响较大的一位在我国金石学史上占有相当的学术地位。他不仅收藏,还精于研究、鉴别、考证。
陈介祺的藏品中,青铜器占有重要位置,藏品达200多件,驰名中外的有毛公鼎、十钟、天亡簠、兮甲盘等,都是我国极为珍贵的青铜器文物。其中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鼎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腹围145厘米,重34.7公斤,内壁铭文32行,497字。后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自然科学手段检测又新发现4字,其全铭文为501字。为传世铭文中最多的青铜器。陈介祺为毛公鼎所作的考释,对解决西周时期的有关历史问题,有极为珍贵的科学史料价值。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的古钟,共计十一件,其中如纪侯钟,楚公蒙钟等,均是古代乐器的典型代表,因取其整数,陈介祺故以此名曰“十钟山房”。据传这批古钟现藏于日本。有的簠之铭文,记载春秋时期的重要史实,是簠中铭文字数最多者,陈介祺得之如获至宝,所以又取其室为“宝簠斋”,进而改字号“簠斋”。天亡簠簋是周武王时期传世青铜器中仅有的两件断代标准器之一,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陈介祺还非常注重陶文、封泥、玺印、货币和铜镜的收藏和研究,其收藏的齐鲁陶文7000余种,周秦印篆一万方,成为收藏品中最丰富的一部分。这批珍贵的古印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位金石学家,集收藏、鉴别、研究于一身,其目光如炬,孜孜以求,直至终老,不但为后世保留下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同时他的著述亦是包罗丰富,卷帙浩繁,多达50余种,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惜因条件所限,陈介祺更多的著作未能刊行,使人殊觉遗憾。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乐章之间不鼓掌
肖勇
国人吃饭大都使筷子,偶然换个口味吃西餐,就得改用刀叉。平时,咱们上剧场听京戏的习惯是,每逢精彩唱段就击掌叫好,台上的演员受到激励,更加起劲。而欣赏交响曲音乐会则另有讲究,尽管乐章之间有短暂的间隙,但此时却不可鼓掌。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笔者去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指挥大师马泽尔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演出,那张印制精美的节目单上,特地标注了“演奏交响曲时,乐章间停顿请不要鼓掌”的字样。这表明主办者对“游戏规则”的尊重,并努力优化欣赏环境。据说,若干年前,也就在这里,英国前首相希思曾指挥演出交响曲,第一乐章奏毕,场内掌声大作,希思心里直犯嘀咕:“莫非我刚才的表演出了什么纰漏?”会后,主人向他解释:“由于中国观众很热情,所以才……”,对方听罢,心里一块石头方才落地。
乐章之间不鼓掌,其道理很简单。多乐章的作品,通常具有较深刻的内容、强烈的戏剧性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各个乐章按一定的关系排列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思想。假若你在乐章之间鼓掌,那么整部作品贯穿的情绪就被打断了,演出者的情绪和其他听众的欣赏情绪也被打断了。有人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我总觉得,一个讲文明、重礼仪的国家的观众,是不应忽略检点小节的,其举止不至让人反感才是。
有报道说,去年夏天,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应邀赴亚洲某城访演,整场安排勃拉姆斯的协奏曲。音乐会上出现了尴尬的局面,起因在于“挡不住的热情”。第一乐章奏完,台下的人鼓掌,虽然干扰了演奏家的乐思,但她礼貌地容忍了。不料,第二乐章结束时情况更糟,掌声、欢呼声、咳嗽声,声声入耳,郑只得放下乐器静候,站在台上苦笑,窘迫的眼神似乎在乞求。郑京和是当今可与帕尔曼、朱克曼等齐名的国际琴坛大腕,难免也有点小脾气,媒体曾送过她一个外号:“高丽辣椒”。到了下半场,“只见她弓一抬,眉一扬,索性不管它什么乐段间隔、情绪转换,四个乐章呼啸而过,一口气拉完勃拉姆斯,不给你鼓掌的空间。”由此可见,热情是不能代替规则的。
经常阅读报刊的人都会发现,不少文章把某项重要的工作、宏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辉煌的成就,比作一部交响乐,同时也把它进展的各个阶段(步骤)称为乐章,以增强宣传的感染力。既然是这样,我看就不妨连同那条规则(乐章之间不鼓掌)一道“引进”好了,即:当工作做了半截、工程正在起步、任务尚在进行、目标还未达到的时候,先不要吹、不要捧,使“表演者”免干扰、免误导,不骄不躁、聚精会神地干事业。待到大功告成之日,再讴歌之、赞美之,也不迟嘛!


第12版(副刊)
专栏:

  妙笔丹青铸虎魂
——石川印象
廖仕雄
“……您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您的作品里秉赋着灵气,流荡着真情……我们期盼着你的早日来访”。这是美国奥斯汀艺术中心负责人戈西沃先生致我国青年虎画家石川邀请信中的一段话。
石川,原名孙华敏,辽宁庄河市人,1958年出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石川自幼酷爱丹青,天资聪颖,悟性甚好,先后考入西安美院油画系、中央美院国画系。石川是近年来长安画苑脱颖而出的新秀。他擅长人物、动物,兼习花鸟、山水,作品追求新意,富有神韵,画风严谨,影响日大,有“神虎”、“活驴”之美誉,深得陈忠志教授赞赏,破例收为关门弟子。他的作品《啊故土》曾获国际书画大赛二等奖,《雄风幽泉图》获祝尔康国际绘画大赛二等奖。
石川画东北虎堪称一绝,他能画出虎的威势、虎的凶猛、虎的雄风。你站在他画的虎面前,有一种畏怯感,使你感到这不是一只画中虎,而是一只活生生的虎,一只呼之欲出的虎。近年来,石川的虎画在美术界和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日本、美国、泰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都先后向石川发出邀请信,请他去作画、讲学。日本、香港、泰国的画商还聚集西安求画,有的不惜高价收买他画的虎。
为了采撷生活,寻觅虎魂,他入深山,闯原始森林,与虎九死一生地周旋。他从小画虎,师承石鲁、张大千等老一辈画家,更上承八大山人等古代画家的风范,他开始画虎以东北廖派虎为主,后又受天津画虎名家刘奎龄、刘继卣画虎技法秘传。他本来是学油画的,后又专攻国画,技巧上中西合璧,到西安后,又受长安画派深厚雄浑的画风影响。他综诸家之所长,创造出了新的画风。他画虎常以大山雪地的苍茫深雄为背景,以虎的野性粗犷为旋律,加上近乎工笔而又并非工笔的气势磅礴的写意,于是,笔下的虎就人格化了,有了灵性和诗意。(附图片)
(下图为画家的《五福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