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田华办学校
孙明
55年前,河北唐县南放水村,一个父母因怕染上天花而给取名刘天花的12岁女孩,光着脚走进了八路军的行列,庆祝抗战胜利。她在张家口第一次看见电影,惊呆了,这扇白墙里头咋能藏那么多人呢?于是,她偷偷地溜到银幕后面想看个究竟,却大失所望。
55年后,当这位已改名田华,并为新中国几代人所熟悉和喜爱的电影艺术家,手捧着“中国世纪电影奖”奖杯时,禁不住泪流满面:“没有党和军队,没有老一辈艺术家的栽培,我这个穷苦的农家女,做梦也不敢梦到有今天!”
田华这番话是发自内心的。她永远不会忘记,七岁丧母、八岁上山砍柴、割麦,冬天光着脚下冰河洗衣的那段苦难岁月,是共产党来了,她才有饭吃读上了书;是部队把她从一个12岁的“抗敌剧社”的儿童队员,培养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胡朋、水华、凌子风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一句一句地教她讲普通话,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她演戏,拍电影。如果没有电影中那些真实、感人的主人公生活原型,如果没有一部好的剧本,一位好的导演,就没有她田华塑造的《白毛女》、《党的女儿》、《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法庭内外》等银幕形象。
田华在成长道路上,还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敬爱的周总理亲笔为她赠言“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改造”;聂荣臻元帅在首次授衔时,特批田华为少校军衔;罗瑞卿大将点名要田华主演《秘密图纸》……
田华总是觉得党和人民给予她的太多太多,她想回报社会的也太多太多。
于是,这位已是满头银发的“党的女儿”,担任了全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老艺术家协会常务副主任,与赵子岳、陈强、刘江、曹灿、赵丽蓉等一起,深入大中学校、监狱、少管所,用艺术去教育、感染孩子们,鼓励孩子们做对社会有用之人。这些老艺术家们“秀发和青春已献给了共和国的黎明”,但他们更渴望“用肩膀化作攻坚的云梯,是残烛,也要奉献最后一缕光”。
田华有一个很美很美的“夕阳梦”,创办一个“四代艺术学校”,就像当年胡朋、水华、凌子风等老一辈艺术家手把手地教她演戏、做人一样,她要把自己积累的舞台经验,全面、系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那些热爱艺术、渴望成材的艺术新苗。她自己任校长,为选校址,筹贷款,请教师,没日没夜地四处奔波,到外地办事,不管路途多远,一律不坐飞机,坐火车也绝不坐软卧。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她疲惫的身影。经过中国人办事都要经历的“好事多磨”的规律,学校准备工作终于基本就绪。今年3月1日,器乐、声乐、表演三个系预科班将正式开学,田华要亲自给学生们上课,讲艺德,讲艺术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如果每期一个系能培养出一两个高质量的人材,再过五年,到72岁的时候,就能培养出一二十个有实力的舞台新秀。这是田华由衷的希望!(附图片)(左下图是田华)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儿童剧场推出
“少儿文艺天地”
今年寒假、春节期间,北京中国儿童剧场为小朋友推出“少儿文艺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将有少儿影视专场、少儿戏剧、游艺、评奖、联谊、讲座、培训等充满童趣的活动。“乐乐大叔”将陪伴小朋友度过美好时光。 (文一)


第4版(副刊)
专栏:拾趣

  第一大鼓问世
在最近北京举行的贺岁锣鼓擂台大赛期间,一面堪称“世界鼓王”的大鼓也同时展出,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面大鼓由河南制鼓专家马氏精心制作。鼓面直径为2.61米,鼓肚直径为2.90米,鼓帮用椿木制成,其圆围需5人方可环抱。大鼓高度为1.2米,重量达750公斤。制鼓所用的两张整牛皮是马氏家中珍藏多年的宝物,曾有多人许以重金收购,马氏从不为所动。此大鼓制作周期长,共耗费120个日夜,其间动用劳动力80余人。 (何静)(附图片)
(下图为大鼓)


第4版(副刊)
专栏:

  为农村儿童送戏
北京儿童艺术剧团以一年的实践来实现这样一个愿望,让边远农村儿童看上一场由真人演的儿童剧。在中宣部、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局的关怀下,北京儿艺先后携曾获“文华奖”的无场次儿童剧《山那边儿》和新编排的综合文艺晚会《欢乐童心》,奔赴北京顺义、大兴、昌平等10个远郊区县及大别山贫困老区,演出100多场,观众达20万人。所到之处,孩子们总是穿上最好的衣服来看演出。台上是演员忘情地表演,台下是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一张张喜悦的面庞。北京儿艺的行动,奏响了“为农村儿童送戏工程”活动的强音,他们1996年将为活跃农村儿童的文化生活继续送戏上门。(杜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梦醒五棵柳》刮起东北风
东北某地有个五棵柳村,五棵柳村有五个不甘寂寞的村姑,五个村姑好做梦,好梦恶梦,醒来都是鲜活而灿烂的时空。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的十七集电视连续剧《梦醒五棵柳》(编剧杨廷玉,导演陈力),将这五个村姑的故事拍得委婉动人,有声有色,充满了东北浓郁的风情。她们有烦恼,有哀怨,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含着辛苦的甜味和愉悦。该剧已在中央电视台播出,颇受观众注意。(达凯)


第4版(副刊)
专栏:

  请观众评春节好节目
北京广播电视报与北京三鸣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三鸣杯观众喜爱的春节电视节目有奖评选活动。评选范围包括二月十八日至二月二十四日期间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所有晚会、电影、电视剧、专题节目和综艺节目。 (晶)


第4版(副刊)
专栏:

  “中国唱法”研讨会召开
“中国唱法”声乐研讨会暨“中国唱法”声乐学会成立大会,最近在京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声乐家、音乐理论家近60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了“中国唱法”声乐学会章程草案,选举了老一辈著名声乐家喻宜萱为会长。研讨会上,近30位代表作了发言,论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声乐工作者在继承优秀声乐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各国科学歌唱技法,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中国唱法”的经验和体会。 (国安)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南地北

  东门礁文化节
陈立军
南沙,飘扬的红旗下,银色的海鸥绕着礁盘飞翔。
数十只天蓝色的漂流瓶系着火红的丝带,随着翻涌的海潮漂向北方。这是东门礁首届文化节的一个镜头。
官兵们特地选择了1995年10月1日为“文化节”揭幕,以寄托他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礁长汪学涛在“漂流寄语”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南沙是我国土,神圣不容侵犯!让我们携手捍卫南沙国门!”每一位守礁卫士都饱蘸激情,向漂流瓶新的“主人”倾吐了心声:“朋友,我为祖国守南沙,欢迎天涯来作客!”“祖国,人民,请放心,我们攥紧铁拳,手握钢枪,时刻准备打击侵略者!”……目送着远去的漂流瓶,官兵们心底升起神圣之感。这批南沙漂流瓶的落款是“中国南沙水兵”。
“文化节”上气氛最活跃的是“东门一绝”表演赛,优胜者的名字将载入官兵们编撰的“南沙纪录大全”。副礁长姚雪华攥一根缆绳,从海底一跃而起,噌噌噌,两分钟功夫就顺着光滑的堡墙攀上10多米高的礁顶,仰天一声吼,博得阵阵喝彩。礁长汪学涛的梅花钩打剑鱼让战友们大开眼界,他眼明手快,“弹”无虚发,1小时打了12条大剑鱼。身材瘦长的战士许建新磨起豆腐来可不马虎,他半个钟头不换手,一气磨完了13斤豆子。还有,肖春明的川西烙饼,王守相的锚钩钓海鳗……
东门礁官兵还举行了别具特色的“东门菜谱”命名仪式。这群扛惯了枪的男子汉,操持起厨房活儿来竟也像模像样,锅里,盆里,蒸笼里,热腾腾,香喷喷。他们一边品尝着自己大显身手精心制作的美味佳肴,一边乐呵呵地商量着给菜起名。瞧,太阳花开(大蒜拌豆腐)、母子平安(鱼丸烩石斑)、一封家书(腰果肉丁)、相思小笼包、欢乐汤面饼、思乡千层糕、群英会(马鲛火锅)、星星点灯(油爆螺肉)、浪里白条(海蚌汤)……礁盘上,海风椰影情韵浓,笑语飞扬酒歌欢。来自北京的副礁长雷振华风趣地说:“咱南沙如今有了自己的菜谱,下礁后,欢迎大伙儿上北京作客,咱请大家吃一星期的南沙宴!”
有着“海上花园”之称的东门礁,如今更添新颜。在“美化家园”设计大赛上,经过官兵们的认真评审,一致同意把扶栏涂成蓝白相间的颜色,像水兵的披肩、蓝道道、白线线,喻示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同礁共济的深厚情谊。大赛中,他们还为1994年12月第32批守礁官兵栽种的南沙第一棵椰子树过了周岁生日。椰子树伴随官兵守南沙,如今已长到碗口粗,一米多高,原先栽树的油漆桶容不下了,椰子树(大家叫它相思树)于是迁了新居——一个崭新的大竹筐。绕着相思树,官兵们把礁上盛长的太阳花、三角梅、玉兰花等17种花卉摆成一个别致的“心”形,象征自己的拳拳报国心。
“文化节”还推出了许多别开生面的项目:海上赛钓、游泳接力、老K夺标、卡拉OK金话筒、南沙笑话大串联……
闭幕的时候已是1996年初。官兵们商定,要把礁上的文化气息带回去,捎给远方的亲人。


第4版(副刊)
专栏:

  植根传统着眼现代
——华夏室内乐团建团杂感
乔建中
我国第一个爱乐性质的“华夏室内乐团”已经成立,在团长张维良先生的带领下,9位年轻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多次为听众做了精彩演出。
室内乐是一种小型乐队演奏的重奏或合奏音乐。在欧洲,它因原本在皇宫室内或贵族家邸表演而得名。在我国,尽管古代没有“室内乐”这样的称呼,但自周秦以来,宫廷所谓“房中乐”,民间所谓“丝竹乐”、“弦索乐”以至琴乐中的“琴箫”之乐及“琴歌”,都是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室内乐”。“华夏室内乐团”的筹建者在古今中外的时空交叉点上特别选择了“室内乐”这一体裁作为开拓他们艺术事业发展的支点,其意正在于认识到中国传统室内乐艺术源远流长,是一个还未被当代人注意到或深入挖掘的宝库。就此而言,我相信,乐团的这一选择将为中国的室内乐的繁荣提供一个崭新的天地。
乐团演员都是近些年在各种民族器乐大赛中获奖、功底扎实、艺术上有所积累的青年演奏家。在他们的手下,传统名曲风味醇真,改编曲平添一番新意,而现代作品,则又瑰丽多变,色彩斑斓,把传统室内乐的内在魅力扩张到十分理想的境地。我想,用“不同凡响”来形容听众的印象,应该是恰当的。
最后还应提到,在组织体制上,乐团没有附属某个行政事业单位,而归于“北京市青少年艺术发展促进会”。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给自己今后的发展保留某种自由度和社会空间,也是着眼于未来,为传统艺术的“跨世纪”之行作好准备,在年轻一代中培养自己的“听众层”和“知音”。我看,这样的历史眼光同样值得赞许。
一般说来,大胆探索的精神一定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但任何探索,都不可能绝对脱离传统。我希望,在追求现代精神的实践性创作中,作曲家、表演艺术家们一定要融入自己对传统的独特理解。


第4版(副刊)
专栏:

  广州的旅游前景
常力
过去广州市的旅游景观既小且分散,可谓“满天星斗,唯缺明月”,被人说成“有旅无游”。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广州制定了远近规划,雄心勃勃,想让羊城旅游业也走在全国的最前列。
很多人看好旅游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1994年,仅进入世界旅游收入十强的10国旅游总收入即达1920多亿美元,并且,世界旅游业已连续10年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此一增幅,远高于商品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增速。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发展旅游业当成一件大事来抓。
地处中国南大门的广州市,近年来更把发展旅游业提升到了六大产业支柱之一的高度。根据该市规划,到本世纪末,广州将成为华南地区最重要的商贸、金融和旅游中心之一。
缺月亮造月亮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广州虽有包括白云山在内的旅游景区(点)70多处,但由于广州既无桂林、漓江那样的奇峰秀水,又无北京、西安那样的名胜古迹,景点多是点小、分散且不耐看,用广州市市长黎子流的话说,是“满天星斗,唯缺明月”。因此,造成广州长期以来“有旅无游”的局面,长期以来只是国外游客的过境地,旅客在穗的平均停留时间多年来一直徘徊在1.7天左右的水平。“满天星斗,唯缺明月”一直是制约广州旅游业发展一个死结。
发展旅游业,难道除了吃祖宗留下的老本就只能“靠天吃饭”?创造了“锦绣中华”等人造景观并获得成功的深圳人的实践,给广州市委市政府决策者有益启发。
为振兴广州旅游资源而进行的“造月工程”,很快就全面启动了。
第一个堪称“月亮工程”的旅游项目,当属位于广州番禺大石镇南、堪称世界最大蛇园的“飞龙世界”;于去年国庆前后投入营运的广州“世界大观”,则可称之为广州旅游景观中的一轮皓月。占地71万多平方米的广州世界大观,汇集了五大洲古典建筑、民间风情、艺术表演,熔各地风情于一炉,聚天下八方美景于一处,从动工到投入营运只用了16个月,就取得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经过包括旅游部门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州市旅游的三大块市场都得到了稳步的发展。通过推广“广州游”,通过举办各类大型旅游节庆活动,1995年,广州全市共接待旅游者总人数1300万人次,其中海外旅游者210万人次,海外旅游者在穗停留的平均时间也由过去的1.7天,上升到了目前的2.1天左右的水平。旅游创汇7亿美元,旅游总收入接近100亿元。
政府的决心
谈起如何振兴广州市的旅游业,王守初副市长说:旅游要振兴,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过去有人说,越穷才越搞旅游,越搞旅游就越穷,其实这是一种糊涂看法。我不讲大道理,只谈自己的体会。过去我在从化当县委书记。从化是广州的山区贫困县,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先发展旅游,以旅游为龙头,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建设,1992年一个荔枝节就引来了100多个项目!如今从化全市旅游业的税收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预算内工业企业。广州世界大观,开业两个月零四天时统计,仅门票收入一项即达7000多万元。以这样的速度计算,整个世界大观的投资仅用一年多就可全部收回。再看弹丸之地的香港,旅游业年创收高达600多亿港元,等于给每位香港人增加1万多港元的收入。
1994年4月召开的广州市旅游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旅游业提到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高度来抓”,并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对旅游业的发展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在实施中给予扶持。
请到广州来
如今的广州,既有一部分较有特色的古建筑,也有近代革命史迹,还有云山锦绣(白云山风景)等新羊城八景。此外,有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番禺莲花山“望海观音”,有“广州风情大世界”、“华夏奇观”等20多个大型旅游景区。近期内,广州市正在进行“一山(白云山)、一水(珠江)和三条街(步行街、食街、海鲜街)的建设,实现由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到本世纪末,广州准备建设包括18个大型购物中心在内的一批商业网点群。到那时,广州全市旅游业的总收入和外汇收入的年递增率要达到18%和15%,接待旅游者人数争取年递增达5%,使海外旅游者在广州的人均停留时间延长到3天左右,逐步把广州建设成观光度假型、娱乐参与型和享受购物型的旅游城市。
愿这一理想能早日实现。


第4版(副刊)
专栏:

  《相约时尚》栏目将开播
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合作,将于3月1日起在35频道推出新栏目《相约时尚》。
《相约时尚》是一个以时装为主的综合休闲类电视栏目,融知识性与可视性为一体,以纺织、服装业人士和关注服装的青年为主要收视群。栏目内容包括时尚人物、时尚忧思录、潮流新款以及轻松时刻等,以时尚、时装、服饰及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来展示生活美。节目将以多视点、多角度透视忙碌生活中的华彩乐章。中国服装界名流将作为栏目顾问,提供专业指导。(木土)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听书 徐烨摄


第4版(副刊)
专栏:

他为什么出名? 头大脸皮厚! 江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