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长白国际狩猎场冬景
刘勇
冬天走进长白山国际狩猎场,那茫茫的白雪世界,一下子便让我屏住了呼吸,收住了脚步,仿佛蓦然明白了什么叫大哲大思。森林苍苍,白雪茫茫,世界黑白分明。面对着粗犷、恢宏、博大、精深、神奇、豪爽的长白山,我好像听见我的血在血管里奔流,我情不自禁地大声叫着,大山和着我的声音,响彻四面八方,冲破雾障云锁。叫声消失以后,长白山还是那么空旷、寂寞、孤独……
陪我同去的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长白实业公司经理陈勇,工会主席邹德军哈哈大笑说:“老刘,使劲喊!外来的客人都这么喊。喊一喊,心里亮堂。”我也笑了。陈勇告诉我:长白山国际狩猎场是长白山特产实业公司下属的一个分场,是以狩猎为主的全方位养殖基地,位于长白山天池西北麓的原始森林深处,海拔在450米至1100米之间,总面积3.58万公顷,是露水河林业局1985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兴建的。正行间,忽听远处传来鸣叫声,我定神一看,一群梅花鹿神魂不定,引颈嘶鸣,我抓起一团雪冲着它们扔去,它们不知何意,遂撒蹄向远处跑去。阳光下我看见树枝上的树挂洁白无瑕,冬青在枝头上翠绿如滴,大家的心情更灿烂起来。
大森林是人类的摇篮,人类从前就是从大森林里走出来的。大森林是纯净的世界,是清新的空气,是洁净的水源,是人类的追求和归宿。欣赏大森林当然也是人们审美的追求。大森林是人们走向大自然的道路,大森林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达到和谐,达到美的最高境界。想着想着,脚下被树枝绊了一下,我跌进了雪地,奇怪的是雪并不怎么让我感到寒冷。邹德军说:“我们自己称国际狩猎场为野生动物养殖场。它下辖狩猎经营区、繁殖区、多种经营三个区。狩猎经营区对外狩猎提供的主要动物有马鹿、梅花鹿、狍子、野猪、山鸡等动物。繁殖区主要进行狩猎动物的引种、饲养、繁殖、野化的科研和野化。区内的山鸡场是中国最大的山鸡饲养基地之一,存栏数近2万只,种卵入孵率达96%。多种经营区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动物养殖和特产植物栽培。”说到企业,陈勇这位典型的实干家笑着接过话茬儿:“国际狩猎场的冬天最棒,除了狩猎,还可以观赏树挂、滑雪、钓鱼……”“钓鱼?”我不知道。“对,钓美洲的虹鳟鱼!”“虹鳟鱼?”“虹鳟鱼是我们1991年引进的。它原产于美洲,是一种珍贵稀有的冷水鱼种,经济价值很高。我们的虹鳟鱼场是北方最大的虹鳟鱼养殖基地之一,现有近万尾鱼。最让人高兴的是我们自己的科技人员已熟练地掌握了虹鳟鱼的鱼卵孵化技术。”
边走边说,我们一行人已走到山顶。站在那儿,俯看长白山国际狩猎场的冬天,我似乎懂得了长白山的灵魂是雪,那雪是真正的雪,天上、地下、远处、近处,到处是白雪,在黑森林的笔下流动着,白得让你忘记白色,美得让你瞥一眼铭记终生。那茫茫大雪原的美,让你心旷神怡,豪情满怀,热血沸腾。雪的情韵若高山流水的琴音,弹得你只剩下洁白纯真。难怪赏雪成为游人的一大乐趣。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写雪字,画雪画……赏雪胜赏花,玩雪胜玩棋。赏雪是欣赏大美,领略大美,走进大美,超然度外,超凡脱俗的大雅,赏花是花前月下,小家碧玉的卿卿我我。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我们走向狩猎场的圆木屋。半截河水淙淙流响,“暖流潺潺层层雾,银树雪柳别样妆。”邹德军对我说:“国际狩猎场的植被属玄武台地上的针阔叶混交林,是长白山林区植物最丰富的景观带,有植物1400余种。”
夜晚,老北风打着唿哨,林海涛声轰鸣,我们围坐在圆木屋的篝火旁,酒过三巡,陈勇的脸红得像炭火,他说:“我们长白山特产实业公司这些年日子红火了。全靠党的方针、政策好。”陈勇说:“虽然目前已有美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的游客到狩猎场观光、狩猎,但咱们也不能固步自封,要以大森林的朴实豪放、热情、无私的风格,以白雪的纯真,迎八方游客,世界宾朋,创造好国际狩猎场的环境,发展旅游,壮大自己!做个改革、开放中的长白山人!”哦,冬天的长白山国际狩猎场,真正是游乐的天堂,踏雪的胜地,审美的林苑,北方的风景线。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关于鞭炮及禁鞭的话题
刘伯韧
随着春节年关的临近,我国大范围集中燃放烟花鞭炮的高峰时节即将来临。往年除夕之夜那万家鞭炮齐轰共鸣出的高分贝噪音、那令人窒息的浓厚凝滞的硝烟浊雾、那破窗而入的火光闪烁的“冲天炮”、“彩珠球”、那惊心动魄的消防警笛的繁响……那一切一切,不知会不会接二连三地再度重现?
如同茶文化、酒文化、鞋文化、帽文化等等文化一样,烟花鞭炮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无文的文化”。燃放烟花鞭炮是一种民俗心态。我国古代燃放烟花鞭炮的历史虽然悠久,但一年之中大概只在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时才燃放。“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及亥子之际,天愈黑,鞭炮益繁,列案焚香,接神下界。”(《燕京岁时记》);“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恶鬼。”(《荆楚岁时记》);而烟火则是在正月十五放的。《红楼梦》第五十四回里写道:“说话之间,外面一色一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的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碎小爆竹。”当时燃放烟花鞭炮主要是为了趋吉避凶。笔者查阅了有关史料得悉:在我国古代,连婚丧嫁娶也不放鞭炮。薛宝钗出闺成大礼时,李纨、探春等人在林黛玉房里“只听得远远一阵音乐之声”,倘若夹杂鞭炮声,精细的曹雪芹断不会忽略的。
由此可见,古代燃放鞭炮的频率极低,一年之中不过二三次罢了。没想到今人竟将它扩大化了,扩大到不受任何时间限制的随心所欲的程度。一年365天,有的地方几乎每天都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不管有名目无名目都能大张旗鼓地放鞭。婚丧嫁娶、门店开业或装修完毕、过生日、考上大学……都要放鞭。可以说,那些放鞭者无非是想借助鞭炮的音响来造势造气氛,扩大声张的影响。除此之外,在许多场合,更多的人则是盲目地乱放一通。反正你放我也放,你买得起鞭我也不缺这几个钱,这是最可怕的从众心理裂变的结果。
有人放了几十年的鞭,至耄耋之年,若让他列举出几条放鞭的好处来,我想他的回答一定十分模糊:“热闹”……“热闹”……这热闹就算是所“得”吧,那失去的呢?相对于微不足道的“得”而言,我们失去了本不该失去的许多生命、财产。仅仅为了追求这令人费解的热闹,我们曾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些尚未施行禁鞭规定的地方,还将继续付出惨重的代价。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用火药来造花鞭的做法曾得到一个欧洲人的肯定:“火药的正当用处显然是在于做花鞭,造出很美丽的东西,而并不在于杀人。”显然他错了。大量的事实证明,美丽的花鞭偏偏会杀人,和平的产物不再和平。报纸上年年都在披露,因燃放烟花鞭炮频频引起的火灾及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其起数之多、损失数额之大确实令人深感惊骇。年年都有不少无辜者因烟花鞭炮崩伤而摘除眼球,那可害了人家一辈子啊。
烟花鞭炮这种“无文的文化”嬗变的结果太出人意料之外了,它早已由可爱变为可憎、可怕。燃放烟花鞭炮的民俗心态也变得几乎不存原汁原味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糟粕部分,若不及早舍弃将后患无穷。文明与进步互为因果,文明是因,进步为果。具体而言,燃放烟花鞭炮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目前也许有人不容易接受),禁止燃放烟花鞭炮则属争先推行文明之举。
但愿有更多的城市尽快禁止燃放烟花鞭炮,但愿有更多更多的人民群众不再热衷于燃放烟花鞭炮。


第4版(副刊)
专栏:

  期盼
贺习银
那天,我穿过深秋里的夜幕告别了我的妻子和女儿。于是期盼就成了我和妻子心中充满美丽的愿望。
我把期盼中的翠绿总是隐藏于生命的根系里,我们团聚的日子总觉得时间短暂。女儿甜甜的笑脸延伸了我们的缕缕情丝,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共同拥抱着新生活。
你的红裙在风中飘舞,你那充满温馨的声音在风雨中拉得老长。在远离家乡的北部边陲,我已把一切深印于一张张湛蓝色的信笺,投入心中的邮箱,让长长的书信去抚摸你惆怅的心灵。
也许,期盼并不只属于军人和他的妻子们;也许,期盼寄托了千家万户的欢乐与幸福。在那个无名小站,我一直看着你默默无语地挥手。妻子,你的无语在我眼里就像一座壮丽的山峰。女儿伤别的哭声换来了阳光下天使们的欢笑。
那天是个秋日的黄昏,妻子身着红裙转身的影子,在晚霞中变成一束绚丽的圣火,辉映在万家灯火里闪烁。我要远行,我无法带你们同我一起去追赶出征的队伍。唯有留给你们孤独和寂寞的大海。我只能任一阵揪心的内疚缓缓地掩上心头。让热血男儿的激情洒在北疆千里国境线上,融化一个又一个棕色的雪天!
我那没有归期的旅程时常在你心中牵挂,收不到书信的日子,你坐在女儿甜睡床前苦苦地等待。窗前的那轮月亮依旧是那样圆了又缺,缺了又圆。我们彼此在依恋和期盼中,编织了一条军人家庭的风景线,你在奉献中巧绣了一朵朵鲜艳的花瓣,去点缀人间的彩虹。
然而,我在边陲的军营里拉起了悠扬的琴声,奏响的音符依然是一个期盼。让琴声伴着我的妻儿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冬天和夜晚,那也是我遥寄军人妻子们的祝愿。
思念和期盼是一种幸福。让战争离我们远去,让世界充满和平的日子降临。深秋里我们不再经历期盼。


第4版(副刊)
专栏:

  过年小记
张农科
腊八粥
吃腊八粥,是“年”将要来的第一个信号,也是我毕生中最最难忘的亲情。那时不知道“十二月八日的腊日”是古代腊祭之日,是民间驱灾除疫,祈求来年平安的日子。只知道在那天将来之前,妈妈会早早地筹措红豆、玉米渣、江米、桃仁、花生。那时家里的日子穷,孩子们的嘴也馋,常常是妈妈好不容易收集到的花生,等到该下锅之前才发现少了一半。这时我等兄弟向妈妈诡秘地一笑,妈妈极亲极善地说一句:“小馋猫”,淡淡的香味便在满院飘溢。
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每年“腊八”来临前,妈妈那个盛满母爱的邮包,便会飘然而来。妈妈年年都在邮包中详细地告诉我们做“腊八粥”的要法。可煮“腊八粥”要好长好长的时间,大家都忙于工作难得有空去煮它。常常是“腊八”已过,邮包还未开启。
那年“腊八”将至,携妻儿逛市场,发现城里的副食品商店,“腊八粥”的材料琳琅满目,妻子赶紧买了好些,说要赶在妈妈之前邮回老家去。刚刚缝好邮包,妈妈的“腊八”包又如期飞来,信中一如既往地叮嘱我们一定要煮“腊八”,吃“腊八”,那年我们真的按照妈妈的嘱咐,认认真真吃了一回“腊八粥”。第二年还没等邮出“腊八”包,妈妈便悄然离我们而去,我们却真正把这个日子记住了。
除尘
腊八一过,妈妈就早早嘱咐爸爸把家里的小扫把绑在一根竹竿上,到腊月二十三,我们过小年那一天,全家老少房上房下、屋里屋外地打扫卫生。每到这个时候,爸爸会边干,边娓娓道来:“在古代年和年相交的晚上,都要在门口、床下,以及院子里点上油灯,好驱鬼除邪,后来发展下来这个风俗被先人改成了打扫卫生,除尘。”说到这里,爸爸总会顺手捡一根树枝在地上一笔一画地写上大大的“尘”和“陈”字,继续说道:“这‘尘’与‘陈’嘛,是同音,所以除尘既指打扫卫生,又指除掉一年内不好的东西。”至此,爸爸会让我们姊妹四人一溜儿排开,一个一个地说说自己在将要过去的一年中不好的习惯和做错的事。待大家说完了,爸爸会突然大声问一声:“知道自己的缺点,明年能改吗?”我们齐声答“能”之后,爸爸便埋头干自己的活计去了。
如今我已为人之父,儿子尚小,到了除尘的腊月二十三,我也照例要领着儿子除尘,真希望能把这个家规传下去。
写春联
据说,旧时一般人吃罢年饭,才开始贴春联,而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是在吃年饭前就要开始隆重地贴春联了。爸爸端坐在八仙桌前,我们姊妹四人站成一圈,堂屋、边屋、前屋总共需要四幅春联,爸爸把它交我们四个每人一副。在老家的那一片,爸爸是小有名气的文化人,不但文章写得不错,还练就了一手好书法,方圆好几里,乡亲们家的春联大都出自爸爸之手,可唯独我们自己家的春联,爸爸从不动手。在农村,家里贴上一副好春联,会满院生辉,特别是到了大年初一,串门的会对春联评头品足。正因为如此,我对爸爸的举动挠心透了。当我们姊妹四人的春联写出来,交到爸爸手里的时候,我总躲得远远的,吃年饭前偷偷往门上一瞧,贴在边屋小门上的保准就是我写的。开始几年不太在乎,后来渐渐长大了,我特别嫉妒堂屋门上贴着的出自哥哥之手的对联。我暗自在努力,学校的写字课上格外认真,每一张废纸都有我苦练的墨迹。
又一度腊鼓频催,我赶回老家过年,带上我自己心爱的毛笔,有意要在爸爸面前露上一手,爸爸照例买来了红纸,笑盈盈地说:“来,老办法,这次你写两副,我写两副。”第一次见爸爸动手给自家写春联,笔走龙蛇,好潇洒。待我写完对联,爸爸左端详,右端详,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学无止境,业无止境啊!”的确,把自己的对联往那一摆,才发现爸爸的字又有了新长进。


第4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选评征文

  塑造民族灵魂的佳作
——观“五个一工程”获奖话剧有感
吴守峰
1994年度的“五个一工程”的4部获奖话剧塑造了时代英雄和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如《鸣岐书记》、《徐洪刚》、《极光》、《甘巴拉》,它们以高度精练的艺术手法,集中展现了新时期的“公仆之魂”、“科学之魂”与“士兵之魂”。
这4部作品以不同的表现方法把观众的视点聚焦到那些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身上。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强烈的公仆操守、爱国德行、科学风范和献身精神,那些理想的高蹈者默默地奉献,甘为孺子牛,灵魂的屡屡锤炼,使他们成为人格上的巨人。
真人真事的铺陈,尤要以情感人,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才能给观众一种契合内心的交融感。《鸣岐书记》所叙述的是早已传诵于神州大地的故事,它重现了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水乳交融的深情。通过话剧毫无夸张的表白,把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度责任感告白天下,观众从点滴中见其精神,人民公仆的锐意进取、廉洁自律、实事求是、鞠躬尽瘁等诸多品质,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洪水滔滔情更滔滔,恶浪浊流带走了张鸣岐,却无法冲毁人民公仆用平凡与辛勤浇铸出来的伟大,那耀亮如北斗的“公仆之魂”将被人民永恒怀念。
在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被誉为“扛鼎之作”的《极光》,再现了冰川学家秦大河横穿南极的故事。秦大河生在黄河岸边,源远流长的黄河文明培养了他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剧中多次出现的母亲深沉的伫望的形象,给了秦大河信念的支持和情感的归依,使他在向南极中心行进时获得爱、温暖和力量。
全剧以黄河的意象营造出中华儿女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茫茫冰原寸草不生,却深深铭刻着中国科学家最庄重的精神宣言。
凝聚“士兵之魂”的力作《徐洪刚》和《甘巴拉》,二者交相辉映。前卫话剧团的《徐洪刚》涉及整个社会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思考。英雄勇斗歹徒的壮举,只是简练地被处理为话剧的序幕,而创作者更浓墨重彩地描述“徐洪刚现象”给社会带来的震撼和反省,全剧没有刻意拔高人物,创作者把教育意义和精神价值体现在一幕幕令人猛醒的人性善恶较量中,让每位观众都懂得生活的意义在于心灵的真善美。
由于创作者始终把徐洪刚放在普通一兵的位置上,话剧的征服力就十分显著。剧作结尾,徐洪刚平静地说:“不管明天我干什么,不管明天我走到哪里,我都是一个普通的士兵,去尽一个士兵应尽的责任,因为我永远是一个兵。”这个我们时代最可爱的人的表白,发自肺腑,诉以衷肠,使全剧得以升华。
“甘巴拉”在藏语中的原意是“不可逾越的山”,而在这个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的生命禁区里,士兵们自始至终保持着鲜活与顽强的生命力。剧作运用多种烘托手段,所试图表现的正是这个奉献青春热血的群体。
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一次次地为剧中所洋溢着的崇高精神所感动。甘巴拉士兵以无比的毅力,艰难而忠诚地履行着国家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无怨无悔,将皑皑雪巅化作了不朽的丰碑。
这4部话剧不愧为精品,他们让观众由衷地敬仰这些炎黄子孙的杰出代表。正是他们纯洁的灵魂,鼓舞着千百万的后来人,正是他们的赤子之心,洗礼着现时代众多蒙尘的心灵。4部剧作所塑造的形象必定汇聚成中国时代精神的参天大树,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必将因此而辉煌。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财政局)


第4版(副刊)
专栏:

  大山赋
卢永璋
你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骨气,脚踏大地、头顶蓝天,在风雨雷电面前,昂首巍立,经得起任何摔打和摧残……
你是万物之最;平原见到你,方知天外有天;海洋湖泊见到你,方知什么是伟岸和非凡;江河依靠你,才拥有劈关夺隘的力量和壮观;人类依靠你,才得以登高和望远。
默默地承受,无私地奉献,是你崇高的品格和夙愿:春天,你光彩夺目、花枝招展;夏天,你浓妆淡抹,衣冠斑斓;秋天,你琳琅满目,以丰硕的果实举行华诞;冬天,你银装素裹,将典雅庄重打扮。
哦,大山!你为人类掮起漫长的苦难:养育过勤劳聪慧的儿女,养育过辉煌的革命!有了你,这世界才有希望,才有无限丰富的资源和宝藏!
哦,大山!你是地球航船之桅,百灵之摇篮。无论何时何地,我对你都怀着炽热的情,深沉的爱,永恒的恋……


第4版(副刊)
专栏:

  关中情
吴瀚飞
出北京城往西南走,过太原至1300公里处有块地方叫关中。古人云,东有函谷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为关中;今人语,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阳平关,北有金锁关,是关中。虽关名各异,但关中归一。关中又名800里秦川,南横秦岭,北坐北山,中间还飘落着一条金丝带般的渭水,潺潺东流。
进潼关沿渭河溯流而上,县县有陵,乡乡有冢,村村有墓。人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关中的黄土埋皇上”,硬是在这碎碎的一块地方上葬埋了13个朝代130多位帝王。秦陵、乾陵、茂陵、昭陵、杜陵,无论真陵还是假陵,地有亩,陵无数。
一位朋友说得好,看十年的中国在深圳,看百年的中国在上海,看千年的中国在北京,看万年的中国在关中。信不信由你,关中地肥、土厚、日子长。历史沉的能压翻秦岭,文化厚的能戳破地球。出门一转,抬脚一踏,便是皇上走过的路;尻子一蹶,随手一捡,不是块秦砖,也是片汉瓦。踏遍关中诸县,县必修志,志必载史,史必厚,上括三皇五帝,下至开放改革。西安城东60里有座小山叫骊山,山脚下有一小县叫临潼县,县不大,史不薄。母系氏族在距山脚二里半处的姜寨开过公社,周幽王在山顶上烽火戏过诸侯,秦始皇长眠山底下不得醒来,项羽在山边边的鸿门村设宴放走了刘邦,唐明皇在华清池给杨玉环搓过垢痂,介石先生听到枪响半夜翻墙上山忘了带假牙。
立秦岭巅,望关中地,看关中景,地是宝地,景是美景,春夏不亚江南,秋冬赛过加州。进西安城,住关中旅社,晨起散步至关中大街,遇一关中少妇,顺口便会说出关中八景:华山仙掌第一景,骊山晚照光明显,灞柳风雪扑满面,雁塔晨钟在城南,曲江流饮美名传,草堂烟雾紧相连,咸阳古渡几千年,太白积雪六月天。
关中谓秦,三秦,秦地产麦,麦磨面,秦人喜面。有辣子不要菜,有面不吃米,一碗粘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走遍大江南北,论吃面食有特色者秦人也。碗分老小,面讲勤懒,字有特点,硬是把面能吃出文化。说起关中人吃面,有以做法命名的,挂面、扯面、拉面、炒面、烩面;有以吃法命名的,稍子面、汤面、蘸水面、粘面;有以形状命名的,炉齿面、棍棍面、麻食面、懒麻食面、斜式面、碎面;有以原料命名的,菠菜面、苜蓿面、米面、糁糁面;有以地名命名的,岐山面;有以节日命名的,腊八面……一村有一村的吃法,一寨有一寨的讲究。但无论是做官,还是为民;无论至海角,还是到天涯,吃面是其传统,是其精神,是其命根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吃面不烦,隔两日不吃就恼。市长在五星级古都大宾馆请完外国贵宾,总觉不饱,打发走客人回家,再让老婆打一老碗粘面,调上油泼辣子,饱后又喝面汤一碗,把肚子里头的缝缝都灌满,再哼两段秦腔,这才算滋润、瓷实。
住关中地,喝关中水,吃关中面,不出一代,便为关中人。老远一瞅,一脸的兵马俑形象;走近一问,满嘴的古代汉语;交道一打,一个个生冷蹭倔的脾气。何谓关中人,典型的中国人也。
有的人说关中人傲,其实夜郎不是却真有点自大。凡操非秦腔者一律视为蛮旦子。暮至面馆,遇一老叟,正在吃面,香喷至极。论及关中,不乏趾高气扬,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长安长安,久久平安,日本鬼子也只能打到潼关……说完得意地问一句:你说咱关中可是块宝地?其实追他几辈,也不知是楚人,还是鲁人。就说那定都长安的刘邦乃是江苏沛县人氏,兴盛大唐王朝的李世民也是晋地儿女。关中人谁也说不清自己是不是关中人。
自从改革之风吹遍三秦,开放之潮涌开四关,关中人脾气改了,从那日头坡里起来了,袖子一抹,裤腿一挽,也下海捞起了鱼虾。碰到老外,几辈没见过高鼻梁子、深眼窝子的老太婆也敢来两句“哈罗,哈罗,买我的,ONE元一个TWO元俩”。当官的也知道了走出去,请进来,与江苏交流干部,同山东互派领导,吸江浙人的灵气,吮齐鲁人的精神。为民的也知道,拉着红富士苹果南征广州,北战京城,女娃子也敢只身闯出潼关。如今你走进关中,日日有变,年年有新,人变、房变、景变、日子变,越变越红火了。


第4版(副刊)
专栏:

书法   赖少其


第4版(副刊)
专栏:

相伴在天涯(摄影) 张金明


第4版(副刊)
专栏:

赶集(中国画) 陈自昭


第4版(副刊)
专栏:

剪纸 叶呈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