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湖南备耕工作动手早
本报长沙2月23日电记者吴兴华报道:湖南省今年农业备耕工作抓得早,形势喜人。
据1月底的不完全统计,与去年相比,全省已落实粮食播种面积7730万亩,增加8万亩;落实棉花种植面积325万亩,增加43万亩;落实油料种植1680万亩,增加329万亩;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已落实12145万亩,增加150万亩;各地创办的高效农业示范点1.5万多处,比去年增加4000多处。农资部门库存化肥14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2%。杂交稻种子入库4158万公斤,可完全满足省内需要。财政、金融部门初步拿出的农业资金安排计划,对农业的投入比去年增长10%以上。科技培训形成热潮,全省共派出1.5万多名农技干部深入乡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指导农民备耕,已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
湖南省还抓紧冬修水利扫尾工作。到1月19日,全省筹集水利建设资金18.4亿元,比去年同期多5亿元;投入劳动工日6.5亿个;水利建设开工75.3万处;全省新增蓄水量9000多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270万亩。
本报长沙2月23日电湖南省长沙港务局上海营业部200多名职工,春节坚守工作岗位,抢运调往湖南的进口化肥,支援春耕生产。
2月5日,3万吨调往湖南的进口钾肥抵达上海港。从6日开始,船员职工顶风冒雪,日夜装载、航行。到2月21日止,已将1.4万吨钾肥运抵湖南省洞庭湖区。 (吴兴华胡富君)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西66万各族群众告别贫困
据新华社南宁2月23日电(刘星泽、陆发远)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创办各种扶贫经济实体2537个,承包开发项目5000多项,带动全区12.5万多户贫困户、66万多各族群众摆脱了贫困。
广西全区88个县、市中有49个列入国家重点扶贫对象,700多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近几年,广西大力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地创办各种扶贫经济实体,保证了参与经济实体的贫困户家家有开发项目,户户有事干,年年有收入,解决了贫困地区过去一家一户想办又办不了的实际问题。


第1版(要闻)
专栏:

  万安两万农户办家庭图书室
据新华社南昌2月22日电(陈勇平、罗国强)“家有书房,快奔小康”,已成为江西省万安县农民新的追求。如今,全县已有两万多农户办起了“家庭图书室”,藏书达220多万册。
地处井冈山老区的万安县,是个交通不便的山区小县。如今,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已把多读书、学科技当成通向致富大门的“金光大道”。他们花钱买知识,走出山门购买科技书籍,并腾出有限的空间设“家庭图书室”。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企业领导“持证上岗”好
徐新
报载:企业领导正逐渐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视职工的培训、考核、认定资格,而忽视企业领导的领导素质和资格认定。其实,不具备领导资格硬作领导给企业所造成的损失,比不具备职工资格硬作职工所造成的损失更严重,更是全局性的损失。
企业领导“持证上岗”,有利于保证企业领导者的领导素质,促进其树立现代企业管理意识,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现在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决策层,熟悉工程技术的多,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较少;持“文凭”上岗的多,具有管理经验的少;知识结构明显不平衡。在企业走向市场的情况下,惯于等待上级指令的多,主动出击取胜的少,往往使企业坐失发展良机。
企业职工上岗要持证,企业领导上岗也要持证,这是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重要措施。


第1版(要闻)
专栏:

  鲜花消费带出数千花店
据新华社北京2月22日电(记者钞文)新春佳节,买束鲜花送亲朋好友成为流行时尚。全国花卉市场现在已发展到674个。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昆明等城市还建立了一定规模的花卉批发市场。各种花店也由1991年的1110个发展到6182个。
据不完全统计,1995年全国花卉生产面积7.5万公顷,年产鲜切花超过7亿支,产值达40亿元。广东、福建等省已发展成为我国观赏植物的生产中心。


第1版(要闻)
专栏:

  政府统筹校企联姻社会参与
许昌社区学院办出职教特色
编者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如何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实用人才?许昌社区学院“政府统筹,校企联姻,社会参与,联合办学”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
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建设联系最密切、最直接、最有效。因此,地方政府在抓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这当中,政府统筹是关键。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只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需要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许昌社区学院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本报讯河南省许昌社区学院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专业对口、适销对路的各类专门人才,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今,社区学院被誉为当地的“科学院”和“人才库”。
许昌社区学院创办于1993年,是一所没有级别,没有编制,既“民办”又兼“官营”的新型职业技术学校。它以许昌市财税学校为依托,联合许昌商业学校等10多所普通中专、干校、技校,形成了既紧密又松散的覆盖全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网。
社区学院实行董事会的领导形式,董事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教育、计划、人事等部门的领导以及全市5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经理)组成。学院通过董事会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研究决定办学方向,协调人才市场,确定专业设置,安排招生计划,帮助筹措办学资金等。他们根据原有的10多所学校的办学能力设置专业,在师资、图书资料、仪器和校舍等方面实行资源共享,统一管理,优势互补,形成办学合力。学院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开设专业,优先保证企业对毕业生的需要,使企业变原来的用人招工为提前招生,变原来的各自临时培训上岗为超前系统培训。
为使参加升学考试落榜的高、初中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市政府在有关政策允许范围内,赋予学院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农村户口的学生被学院录取后,市里直接划拨户口指标,解决“农转非”;学生入学前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毕业后按协议由用人单位安排就业;在招生计划上,大专和中专名额分别依托电大和职业中专指标等。这些政策不仅增强了学院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使学生毕业后取得了合格学历,及时上岗就业。
许昌社区学院运作3年来,设置工科类、经济类、涉外类专业33个,招生达5000多人,向企业输送各类实用技术人才1800多名,收到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政府满意。地方财政不增加办学经费,利用现有场地、设备和师资条件办学,加快了地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步伐。二是企业满意。学院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确定专业设置,为企业及时输送各类技术人才。三是学校满意。联合办学使师资、设备和场地有了用武之地,并且改善了办学条件。四是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一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因考试落榜,对前途失去信心。许多家长害怕孩子流向社会,染上恶习,社区学院的创办,为学生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许昌社区学院实行“政府统筹,校企联姻,社会参与,联合办学”的经验,前不久引起了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认为他们探索出了一条发展地方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新路子。(赵宝森朱巍)


第1版(要闻)
专栏:

  美岭之路
——福建永春县美岭村党总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纪实
福建日报记者本报记者
美岭,位于闽南海拔800多米高的万山丛中。全村83户人家,435口人,是永春县僻远的山村之一。
美岭,原是一个极其贫穷的小山村,至1980年,人均收入仅70元。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美岭却奇迹般地迅速崛起,实现了脱贫致富。1994年全村产值达到8500万元,财政收入16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5000元。
美岭,已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于八闽大地。人们称颂:美岭由穷变富,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有个好支部。
在党的富民政策召唤下,美岭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走活了“三步棋”
美岭群山环抱,绿水长流,森林资源和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发展缓慢。
千百年来,美岭人一直靠竹片松枝照明,修电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村党支部(现已为党总支)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用了近半年时间,终于在1985年建成一座40千瓦的水电站,美岭人第一次用上了电灯。此后,村里又相继建成两座水电站,使全村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800千瓦,年发电量达到500多万千瓦时,除了满足本村外,还有剩余电力对外供应。仅这一项,村里每年增加收入150万元。
电站的建成,点燃了美岭人致富的希望之光。面对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美岭人渴望修一条大路通向山外。为此他们苦战1100多个日夜,修成一条26公里长的林区公路,结束了村民们世代肩挑手提、徒步跋涉的时代。
美岭村党支部一班人认为,只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引导群众走向共同富裕。他们提出“要发展,办工厂”的设想,并立即组织人员到邻近县市考察,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在漳平考察时,他们发现生产胶合板资金投入少,原料可就近供应,于是决定创办胶合板厂。一年后,该厂创产值200万元,获利润30万元。
1991年,他们敏锐地发现永春的柑桔、晋江的陶瓷产品市场看好,需要大量的包装箱,于是又投资150万元创办纸箱厂,当年即实现产值400万元。1992年4月,又对胶合板厂进行技改,年产值扩大到1000万元。同年5月投资45万元创办“精制茶厂”,年加工茶500多担。
仅仅两年,“要发展,办工厂”的设想取得成功,1992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00万元,比1991年翻了一番多。
美岭党支部一班人并不满足。1992年下半年他们通过市场调查,看到闽南地区水泥需求量极大,而美岭距漳平市石灰石产地才20公里,就把目光瞄准办水泥厂。
办这么大的工厂,一时找不到一块开阔地,怎么办?党支部书记苏新添大胆提出把工厂建到村外去的设想,得到大伙的一致赞同。1992年底,在距一都镇4公里的交通要道边买下了70亩地,开始风风火火干了起来。
1993年12月26日,这个闽南最大的水泥厂一次点火成功。不出两个月时间,产品就占领了周边市场,当年实现税利1000多万元,大大增强了美岭村的经济实力。
就这样,美岭村党支部在短短的几年间,带领群众走活了“要脱贫,灯光明”、“要致富,先修路”和“要发展,办工厂”三步棋,使昔日贫穷落后的美岭村一跃成为永春县的首富村,福建省的明星村。
美岭村党总支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坚持“两手抓”,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几年来,村里投资250多万元兴建了村部综合楼、学校教学楼等;开办了村俱乐部,设有电视室、文化室、阅览室,并安装闭路电视,新建灯光球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全村实行学龄儿童免费上学,农民免费就医,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80元养老金,山区老人老有所养变为现实,每年村里还捐资公益事业50多万元。
艰苦创业的历程,磨练了美岭人,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党员队伍
美岭村人忘不了,在美岭的创业史上每个关键时期和关键岗位,党员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1991年,为了筹集电站建设资金,党员带头掏钱掏物,有的甚至把女儿出嫁的聘金也拿了出来。山路汽车走不了,党员领着大伙,用肩扛、用手提,硬是把十几吨重的水电设备拉进了十多公里远的深山中。
在修筑公路时,党员们自发组织了筑路突击队,把采石、填方、打炮等最艰苦、最危险的任务承担下来,吃住在工地上。
1993年,美岭建设水泥厂,担任工程总指挥的苏绵延,在300多个日日夜夜中,成天泡在工地上,顾不上回家,有事都是请村委会的同志代为处理。
村党总支委员苏清泉是个30刚出头的年轻人,全权负责设备订购、运输和安装工作。从1993年2月起,他连续10个多月走南闯北,风餐露宿。身体消瘦了,皮肤晒黑了,没有出过一点差错,而且省吃俭用,为工厂节约开支近百万元。
去年除夕,水泥厂电线线路出了故障,担任技术科长的党员苏连进、苏胜利得知后,二话没说,马上翻山越岭到邻县安溪仙荣火电厂请技术员,回厂时已是凌晨2点多,等到线路调整完毕天已大亮,他俩又忙着把客人送回安溪。
创业的头3年,为了积累建设资金,党员带头不拿村里的一分补贴。
现在,美岭村的党员个个都是村办企业的骨干和生产经营的行家能手。
在艰苦创业的历程中,美岭村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由1986年的3名党员发展到28名。
经济发展了,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何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是美岭村党组织时时注意的问题。
党总支坚持定期过组织生活,组织党员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展“讲党性、作奉献”的讨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政治和业务素质,有较强的防腐拒变能力。党员拒贿被传为佳话。1993年购置水泥厂设备,价值达1200万元,回扣费60万元,党员都悉数交公。
党风正,民风好。美岭村已连续十余年没有发生过违法乱纪的刑事案件,连小偷小摸、赌博、宗族纠纷、打架斗殴等治安案件也销声匿迹,村民们文明守法蔚然成风。
说起村党总支书记苏新添,村民无不赞誉他是开拓务实、敢想敢干的“领头雁”
谈起美岭的发展历程,村民无不夸奖他们的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苏新添。
这位憨厚朴实的汉子,50开外,初次见面,你很难想象他就是名扬八闽的优秀农民企业家、省劳动模范、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
苏新添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从小生就一副吃苦耐劳、不甘贫穷、率直顽强的秉性。当他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便走出深山到外面打工。80年代以后,苏新添毅然放弃了在外面赚大钱的机会,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美岭村,与村里的乡亲们一起为改变美岭的贫穷落后面貌而拚搏。
1986年是苏新添终生难忘的一年,这年的7月1日,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苏新添一转正,就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决心不辜负党组织的信任和全村人民的重托。
苏新添对事业着了迷。他在未入党前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几十年在外打工攒下的2.3万元积蓄一分不留地捐了出来,与村民们一道开始艰难创业。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1993年创建水泥厂期间,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工地上,无论外出办事多晚,都要赶回工地。由于过度疲劳,他两次昏倒在工地上。为了村里的事业,他已连续15个春节没有和家人团圆了。
苏新添常说:“当基层干部必须廉洁奉公,才能取信于民。”他外出办事,不住高级饭店,吃方便面是常事。几年来,他拒贿数十万元,带出了一个廉洁奉公、团结奉献的村总支一班人,也带出了全村的淳正民风。
美岭之路,是一条艰苦创业之路,是勇于开拓之路,是求真务实之路,是农村党组织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之路!(附图片)
压题照片:美岭村一角 吴宝亚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区农民看到了卫星电视
广电部开展“文化下乡”为农民送精神食粮
本报讯新春之际,地处太行山区的山西平定县娘子关镇和盂县孙家庄乡的4000多户农民,惊喜交加地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动人的调频立体声节目,并看到了十多套清晰的卫星电视。他们是中央卫星广播电视全国农村接收系统的首批用户。
建设中央卫星广播电视全国农村接收系统,是广播电影电视部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下乡的举措。针对我国广大偏远农村和山区广播电视覆盖长期落后的状况,广电部和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在当地各级广电部门的支持下,不用国家投资,以最快的工期为两个乡的农民开通了首批试点站。
娘子关镇党委书记卢建国说:娘子关山高水深,大哥大都打不通,过去只能模模糊糊地看到一两个电视台的节目,听收音机杂音大。这次卫星加密电视开通了,群众眼界开了,信息通了,这将大大促进山区的开放和发展!
孙家庄乡乌玉村的510户农民,98%已经入网。村党总支书记魏俊锁说:“农民解决了温饱以后,要引导他们的精神消费,这卫星广播电视天天给咱农民送文化,我们十分欢迎。”(张小英)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限期解决农牧民饮水问题
自治区领导与地州专员州长签订责任状
本报乌鲁木齐2月23日电记者祝谦报道:春节前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与13个地、州专员、州长,签订农村改水责任状,定期解决贫困地区370万农牧民饮用卫生水问题。
新疆贫困地区农牧民饮水问题,一直牵动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中央拨出3亿元专款,新疆自筹3亿元,计划从1995年到1997年,使370万农牧民喝上卫生水。为加大农牧区改水力度,加强约束力,自治区主席与专员、州长们以责任状的形式,约法三章:必须如期完成;提前、超额者重奖;拖延时日的追究领导责任。
新疆农牧区人口920多万,真正解决吃水问题的只有413万。这次要解决的是370万人常年饮用的水质很差的“涝坝水”(土坑里蓄的水)、人畜共饮的渠沟水、含氟量过高的水和苦咸水问题。过去由此而引起的伤寒、肝炎、痢疾、氟中毒等各种水致地方病、介水传染病经常发生流行,严重影响农牧民身体健康和农牧业生产。


第1版(要闻)
专栏:现场短新闻征文

  特别的奖匾
冯骏陶明
二月十五日,安徽省六安淠河化肥厂的会议室里春意盎然,一百多名干部正在参加春节期间生产安排会。伴随着一阵喧天的锣鼓声,一群职工代表抬着一块上书“三年运筹三上台阶,淠化喜进亿元企业”的奖匾涌向会场……
六安淠河化肥厂是国家在大别山区定点的化肥生产企业,曾是全国小氮肥红旗单位,但由于多种因素,企业至一九九三年累计亏损一千一百八十六万元,已处于停产边缘。同年三月,六安地委、行署选派杨光祥等人组成新的领导班子,狠抓管理与技改,终于迎来一九九五年的“四喜临门”:扭亏为盈实现利税一千一百一十余万元,榜登全国化肥生产先进企业,停产三年半的尿素复产,产品首次出口海外。
造气车间何钟庆一脸的兴奋:“我们职工为厂长送来这块特别的奖匾,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我进厂至今已经历了几任厂长,这届领导最年轻、最团结、最能干。”他伸出手指,“不说别的,光我们的收入就翻了近三番。”在一旁的调度员梅松抢着插话道:“前些年,我在厂外都不好意思说是淠化厂的职工。现在可扬眉吐气了,昨天我去商店买装饰灯,小姐一口说出我是淠化的。她说买这种高档灯全是我们厂的。今年春节前,厂里竣工了六栋住宅楼,几乎是建厂三十年来的总和,一百三十户职工喜迁新居,我家三口也从一间小平房里搬进了两室一厅的楼房,光装修就花了一万多元。”
厂长杨光祥接过奖匾,激动不已:“感谢职工对我们这届班子的信任,这奖匾比上级给我的二万元奖金更贵重。成绩是大家的,我准备把奖金全部拿出来,奖励厂里的功臣和全地区的种粮状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寒假期间,湖北松滋县松木坪电厂子弟学校组织学生到贫困山区水岩屋村,与“手拉手”结对的山里孩子进行交流,并送去学习用品。山里孩子在艰苦环境中刻苦学习的精神也使电厂的孩子受到很大教育。 
      刘书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春节期间,银川市民纷纷走上街头,在料峭春寒之中展放五彩缤纷的各式风筝。银川人今年对来自山东潍坊的风筝情有独钟,一反往年春暖花开才开始放飞风筝的习惯,提早享受缤纷“彩蝶”舞春风的乐趣。
新华社记者 刘海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