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发展中的中国信托业》简介
信托业是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业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中有着广泛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信托业,自一九七八年恢复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有了广泛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发展中的中国信托业——问题与挑战》是国家体改委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中信公司国际研究所联合举办的我国首届信托业研讨会的论文集(邹东涛任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文集有国外信托业的建立成长与发展的介绍;有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与贡献;有提高信托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经验介绍;也还有如何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信托立法、明确信托业经营范围、规范信托业行为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作者有我国金融、信托界老前辈,也有我国新成长起来的中青年同志。本文集不仅对于正在从事信托业的工作人员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作用,而且对于从事金融、信托的研究人员,同样也可以借鉴。
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同志为本书题了词,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乌杰为本书作序。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具有深刻的内涵
蒋金锵
“一定要讲政治”作为一个重大原则,是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贯思想,也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特有优势。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我们“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是针对当前党内一些干部的现状而言的,是有的放矢的。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江泽民同志的这一精确概括,既完整准确地揭示了“一定要讲政治”的深刻内涵,也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深刻理解。
讲政治,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也是检验领导干部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根本标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强调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既把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推向前进,也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一些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江泽民同志强调,讲政治,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我们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一定要让我们的人民,包括我们的孩子们知道,我们是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我们采取的各方面的政策,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为了将来实现共产主义。”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防止埋头经济工作、忽视思想工作和不惜以牺牲精神文明求得经济一时发展等错误倾向,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显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可见,强调讲政治,正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了更好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重要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首要的是要坚决维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决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对于这样一个关乎全局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态度十分鲜明,行动十分自觉。
讲政治,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政治“是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现实斗争中的根本利害”。政治立场就是这个“大局”和“根本利害”的立足点。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坚定地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上,站在维护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站在维护党和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的立场上。这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点,是革命世界观、人生观的支撑点。有的同志觉得,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是的,阶级斗争已不是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策略,“台独”、“藏独”破坏祖国统一的行径,动乱分子阴谋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勾当,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都是当今社会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的客观表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和统一,总是处心积虑地采取合法的不合法的、硬的软的、明的暗的等等手段,企图阻挠我国前进的步伐。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牢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同时,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有一个政治立场问题。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不能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就不能自觉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不能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不能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也就不能把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正确运用理论武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不能正确处理大局和小局、大道理和小道理的关系,也就不能把党的团结作为党的生命,坚持团结——批评与自我批评——团结的原则;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做到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也就不能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另外,我们在进行各种对外交往包括同外国人做生意时,也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因为坚持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既是一种经济要求,也是一种政治要求;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不可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之,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才能真正反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真正代表党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做一个有益于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的人。
讲政治,必须具有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
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鲜明的正确的政治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毛泽东思想的观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观点。这是我们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我们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内外各种矛盾和问题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实践证明,只要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思想观点,就得以在历史的转折中,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的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抛弃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思想;就得以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坚定理想信念,扫除那些看不清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政治短见,扫除那些被资本主义表面繁荣引起的疑惑心理,扫除那些西方“民主”、“自由”和“非党化、非政治化”的影响;就得以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扬党和军队的优良传统,纠正那些居安忘危的“太平”观念,纠正那些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错误思想和追逐名利、贪图安逸的不良倾向;就得以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事物面前,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分析问题,指导行动。因此,具有鲜明的正确的政治观点,在实践中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具有鲜明正确的政治观点,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在原则问题上做到旗帜鲜明,注意分清一些基本界限——比如: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同私有化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学习西方先进东西同崇洋媚外的界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同消极颓废生活方式的界限。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这样一些重要问题上分清界限,才能真正做到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
讲政治,必须具有严格的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的保证。党的钢铁般的团结,党对各条战线的坚强领导,党的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都离不开严格的政治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这是我们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强敌的宝贵经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更艰巨、更伟大,党的自身建设的要求更高,因而更要严格政治纪律。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讲加强政治纪律,最基本的就是要遵守党章,按党章的规定去做。”党章规定,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四个服从”,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坚决贯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示,确保政令畅通。这是遵守政治纪律的最高标准,是对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条极为重要的要求。要切实做到中央提倡的就坚决响应,中央决定的就坚决照办,中央禁止的就坚决不干。不仅在关键时刻毫不动摇地执行中央的决策,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不折不扣地遵守中央的规定;不仅在重大问题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在执行规章制度方面也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的同志提出,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强调政治纪律了。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也是错误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它不仅不与严格的政治纪律相排斥,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更需要强调严格政治纪律,更需要通过严格的政治纪律来维护中央权威,以保证政令的畅通。比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挥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需要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逐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需要不断认识和运用客观规律,统筹规划,协调配套,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领导,离不开党员干部带头严守政治纪律。可见,严格的政治纪律,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比过去具有更高的要求。严格的政治纪律是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组织上的分散主义和各种形式的本位主义包括地方保护主义水火不相容的,因为这些东西是危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腐蚀剂,只有彻底扫除干净,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党工作大局在各个方面、各条战线得到贯彻落实。
讲政治,必须具有很高的政治鉴别力
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又是社会的一员,从来都不是生活在真空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我们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代表人物、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断打交道的过程,因而在这过程中各种政治观点、社会思潮和生活方式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觉。否则,就不能坚守思想政治的防线,就不能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如果因为怕受影响就不敢打开窗户是错误的;如果因为要打开窗户就对什么东西都大开绿灯同样是错误的。问题的关键是,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提高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划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增强对一切有害党的肌体健康的病菌的抵抗力、免疫力。“分析好,大有益”。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那些健康的、有益的、先进的、正确的东西,拒绝那些不健康的、有害的、落后的、错误甚至反动的东西。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奉行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对拿来的东西“有辨别”,“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当然,提高政治鉴别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从坚持不懈地提高理论素养、强化政治意识,加强自我改造,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中来提高政治鉴别力,要从坚持不懈地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作坚决斗争的过程中来提高政治鉴别力。共产党员如果不在这些根本点上作出长期的毕生的努力,就不可能始终成为思想政治战线上的坚强战士。
讲政治,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敏锐性
所谓政治敏锐性,简要地说,就是要见微知著,当“风起于青萍之末”,即某种事物刚刚露头的时候,就能立即抓住萌芽,洞察本质,判明利害,把握发展趋势,并据此确定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毛泽东同志早在红军和根据地初创时期,基于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和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就作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论断,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基于对我国国情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深刻认识,就把农民发明的家庭联产承包这些好东西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方向,并使其在各地很快发展起来。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高瞻远瞩地扶植新事物的范例。再如,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就提醒全党同志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要求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在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同时,就针对某些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这又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高瞻远瞩地解决和防止错误倾向的范例。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总是不断地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这是充满辩证法的战略思想,也是高度政治敏锐性的思想基础。在胜利面前,在发展面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里,如果让骄傲自满、贪图安逸、不求进取的思想滋长起来,政治神经就会麻木不仁,思想就会解除武装,就谈不上政治敏锐性,也就不可能做到深谋远虑,洞察入微,应对自如。当前国际上政治风云变幻,我国又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应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善于从政治上去分析各种处于萌芽状态的现象和问题,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警惕和防止“左”与右两种错误倾向,更好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第9版(理论)
专栏:

  关于供销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几个问题
白清才
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和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问题。最近,党中央、国务院把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紧迫任务提了出来,并专门作出《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使供销合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加快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五个关键问题。
民办是供销合作社的生命线
江泽民同志指出:“供销合作社是农民自愿入股、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城乡商品交换的重要渠道。”这是供销社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强调“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要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它们为农服务的作用”。
供销合作社原本就是在党和政府扶持下,按照自愿、互利、民主、服务等原则,由农民入股兴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它发扬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以经营上自主灵活的优势,在为农服务,沟通城乡经济交流,巩固工农联盟,保障市场供给,以及组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1958年以后供销合作社先后三次与国营商业合并,由“民办”变成了“官办”,由集体所有制变成了全民所有制,既割断了与农民的利益联系,剥夺了农民的利益,也阻碍了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供销合作社脱下了“草帽”戴上了“官帽”,由农民的利益共同体变成为与农民利益相脱离的纯粹的商品买卖关系,成为“官商”,为农服务工作削弱了,优势也丢了;一些地方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开始萎缩了。改革开放以来,供销合作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改革,努力使自己回到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这个位置上来,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在体现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性质这个根本问题上,尚未实现根本转变,这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与党和政府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向市场经济发展,由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日渐突出。经过十几年农村改革,确立了生产主体地位的农民,急需要联合起来,有组织地进入国内、国际市场,从而减少其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风险,顺利实现由产品到商品,由实物到货币的“惊险跳跃”。只有这样,农民的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农民才能有收入,正因为如此,流通领域的合作,联结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也需要供销合作社在农村流通领域中作为主渠道发挥主导作用,党和政府需要通过供销合作社贯彻落实各项农村政策,通过供销合作社实施宏观调控措施,需要供销合作社作为一个桥梁和纽带来密切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联系。这一切最根本的是要体现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不实现这一根本转变,其它都无从谈起。
转换机制,拓宽范围,全方位为农服务
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绝不是简单地回归到50年代。供销合作社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再创新路的关系,既要发扬民主办社、群众路线、艰苦创业以及扁担背篓精神等优良传统,又要引入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在抓好主业经营的同时,拓宽经营范围,完善服务体系,搞好市场建设,开展大贸易,发展大流通,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服务。
供销合作社要从流通领域,深入到生产、分配、消费各个环节,参与农村社会再生产的全过程,通过组织协调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为农业提供全过程服务。供销合作社不仅要为农村的物质生产服务,还要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开展送书下乡、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等;要立足于购销合作,逐步发展消费合作、生产合作、信用合作、保险合作、住宅合作、医疗合作等。总之,只要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就是供销合作社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农服务,不仅体现在及时传导党和国家的各种政策信息,引导农民、组织农民生产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东西,还要及时捕捉各种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按市场需要安排生产,避免小生产的盲目性。在搞好大宗的农副产品和零星分散的土特产品购销,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以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农民,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集中力量办一些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把农民群众联合起来,有组织地进入市场。
抓好基层社建设,壮大为农服务实力
目前基层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负担重,有相当部分基层社经营亏损。基层社是整个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实现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基层社如果垮了,各级联合社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基层社改革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供销合作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花大力气抓好。
基层社要在实现由“官办”到“民办”的根本转变的同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打破以行政区划建社的计划经济模式,通过并社留店,以集镇为中心,按经济区划建社,扩大经营规模,丰富经营内容,提高规模效益。把基层社的发展与乡镇企业的适当集中和小城镇的建设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基层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供销合作社要积极引导、积极扶持、积极参与,并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联合,纳入到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的组织体系中。
搞好基层社建设,必须处理好为农服务与开拓经营的关系。要突破传统的城乡分工、部门分割、行业界限,做到城乡结合、商工结合、内外贸结合,最后实现以城补乡、以外补内、以商补农。要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效益,以效益增强实力。为农服务是宗旨,但搞好服务并不意味着不求效益,而恰恰要求在为农服务中搞好经营,在竞争中求效益。只有实力增强了,才能更好地为农服务,壮大实力是强化服务的保证。
基层供销社的兴旺发达,取决于坚强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要建立基层社领导成员上岗竞争机制,不拘一格地将事业心强、素质好、有开拓创新精神、敢抓敢管的人选拔进领导班子,特别是注意吸收农民社员中的优秀分子参加管理。
加强合作与联合,充分发挥群体优势
合作制本质上是弱者的联合,联合起来,就能由弱变强。供销社点多面广,遍布城乡,规模虽然不大,但它通过购销活动的合作与联合,形成了联结城乡的整体的经营服务网络,成为繁荣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合作与联合是供销合作社的优势。
加强合作与联合,首先在供销社系统内要坚决扭转“合作社不合作,联合社不联合”的状况,发展多种合作与联合。要在广大农民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把分散在广大农村的基层社同县以上联合社结成利益共同体,使整个供销合作社成为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联合体;以资产联结为纽带,通过资产的联合与合作,组织企业集团,扩大经营规模;推进供销社系统内的行业联合,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把各个行业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还可以进行经营的合作与联合,比如通过连锁经营,把城乡供销社组织起来。供销社系统内已取得外贸进出口权的25家企业也应进行不同形式的联合,组织起来进入国际市场。还有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与联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作与联合,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做好为农服务这篇大文章。
要发展农村市场经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仅有供销社系统内的联合还不够,还必须大力加强同各种经济成分、各种服务组织的合作与联合,从而在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中坚和骨干作用。在坚持母体合作制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突破所有制、行业、地区界限,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采取多种形式办企业,包括兴办合资企业,参股股份制企业等,但其效益最终要回到母体中来,以增强供销合作社的实力。
城市供销社应利用其优势,加强城市与农村供销社的合作与联合,把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对接起来,为小生产进入大市场创造有利的条件,提供良好的服务。
立足自身努力,解决亏损挂帐
历史挂帐已经成为供销社发展的沉重包袱,削弱了为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功能。这一问题如果不解决,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就会受到影响,会有一大批供销社会因此而垮下来。解决历史挂帐问题,并不只是解决供销社自身的问题,而是关系整个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大问题。
解决历史挂帐问题,首先要分清哪些是政策性亏损,哪些是行政干预性亏损,哪些是属于自身经营性亏损。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供销社的历史挂帐问题非常重视,并已着手研究解决办法,有不少地方政府也按中央规定,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属于政策性和当地政府决定形成的亏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供销社的保护和扶持。需要供销社来解决的主要是经营性亏损,这比政策性亏损解决起来难度要大,尽管国家会给予扶持和保护,但最主要的是要上下共同努力,靠自己奋斗,靠自身的发展,在开拓经营和为农服务中,逐步解决这些历史上形成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