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变味的“压岁钱”
江峰
“压岁钱”,据笔者所知,原本是春节时一个家庭内尊老爱幼的传统表现方式。狭义上讲,是指农历年三十晚或正月初一,长辈给小辈一个装有数额微小的钱币红纸包,俗称压岁钱;广义上讲,从农历正月初直至月半,凡长辈给小辈的红纸包,统称压岁钱。根据我国民间传统,给压岁钱的一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舅母)、伯伯(伯母)、叔叔(婶婶),还有父母给子女的、兄长给弟妹的。当然,也不排斥与父母关系特别密切的朋友,但毕竟是极少数。这种做法具传统性,不管是直系亲属还是亲朋好友,一般数额都不大。即使近几年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通常也在50元至100元之间。大大超过此数,不说一个没有,那可能也是为数不多的。
近年来,“压岁钱”也变味了、变色了。一是给“压岁钱”的对象,在少数“公仆”家内已是大大超越了上述那些直系亲属,而是与祖宗三代毫不沾边儿的、连其“公子”、“小姐”都不认得的“叔叔”、“伯伯”们。这些人中,或有事相求,希望网开一面,方便方便;或拚命巴结,投其所好,借梯上楼;或高抬贵手,留有后路,来日方长;或投石问路,打开缺口,乘机而入;或哥们儿相称,臭味相投;等等。二是给的“压岁钱”之数额大大超越了一般亲朋好友而令人咋舌、刮目相看。有的一出手,少则千儿八百,也有五千六千的,也有一万好几的。1995年春节过后,从一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县小学的学生私下攀比中透露(不是官方统计,是透露!),得到最多的“压岁钱”达8000余元!稍有点思维能力的人都会明白个中原委。
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自然而然地让人联想起“压岁钱”。也许那些拿惯了成千上万元“压岁钱”的小朋友早已在倒计时计算着春节的日期。笔者绝非因自己的子女得不到如此大的红纸包而患“红眼病”,却是思虑我们的下一代。高额的“压岁钱”与行贿受贿是否有关、一致,笔者不敢妄加评定,似乎中纪委的文件也没明确到如此具体程度。单就从培养下一代而言,也是没丝毫好处的。新闻早有披露,一个数学考零分的小学生,口袋中的零花钱随手一甩就是500元。平时,一些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互相比阔,进而比家庭地位,显得“财大气粗”。人无不为之担忧。
廉洁奉公,是共产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本质要求,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具备的素质。艰苦朴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凡是出手大方、大把大把送“压岁钱”、“生日钱”者,凡是心安理得受之者,难道不应掂量掂量钱的分量?闻一闻钱的味儿?想一想党风党纪吗?


第12版(副刊)
专栏:

  登镇江芙蓉楼
海笑
1995年晚秋时节的一天,天高气爽清风徐来,我随着几位诗人、画家,登上镇江的芙蓉楼,北望长江,东眺金山,南览群山,西拜应天,冥冥之中,我似见古人,又见后之来者。
芙蓉楼,千古闻名,不仅在于它可登高望远,还因在这儿曾产生过一首名诗。唐代与王之涣、高适齐名的杰出诗人王昌龄,从校书郎贬为龙标尉后,安史乱起,他回到江南,在芙蓉楼送别朋友辛渐时,曾赋诗一首,诗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此诗脍炙人口,传颂千古。虽然,王昌龄在诗中已表明,无意官场,不计名利,但最终仍被忌才的刺史闾晓丘所杀。我在芙蓉楼上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走下楼来,在水榭堂上,每人一杯清茗,边喝边品。堂下一泓池水,水清如镜,虽已不见夏秋时盛开的芙蓉,但那养育荷莲之清水,却使我爱得如痴如醉,现在到何处才能找到这一池清净的水啊!也许王昌龄是看到比这还清净之水,才想到“一片冰心”之句的吧!
这时,主人们铺开纸墨笔砚,竟然要我们即席献丑。我不是诗人,又无七步之才,更无倚马可待之能,数次推辞而不得脱,只好去依赖古人了,不是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吗,我就边抄边改写下了这四句:“白日依山尽,长江入海流;欲穷千里目,请上芙蓉楼。”主人们说:“请上芙蓉楼”这太好了,我则惭愧不已,做不出好诗,太愧对这一闻名海内外的芙蓉楼了。
其实,古老的芙蓉楼早已毁于战火,此楼是近几年来镇江市政部门所新建的。地址虽不尽同,方向却是一致的,景色十分幽美。听说夏秋之交,一池荷花亭亭玉立,花色红白交映,煞是可喜可爱。现在这儿已成为旅游者最喜爱的一处景点了。
镇江市,古称京口,已有3000年的历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金山、焦山屹立长江之中,北固山雄峙长江之边。三国时,东吴孙权从苏州迁都建业,因都城没有修好,在京口停留了两年,在北固山上修筑了宫殿,山下修筑了铁瓮城。历史在这里上演了多景楼相婿、甘露寺招亲的传奇之剧。“陪了夫人又折兵”的成语,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南北朝时,梁武帝又称北固山为天下第一江山。梁武帝长子萧统则在京口南山编纂成我国第一部文学专集《昭明文选》。大书画家米芾在镇江南山居住40年,受山灵水秀之陶冶而创造了“米氏云山”画派。北宋学者沈括,在京口城里的梦溪园写下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其他闻名之处还有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寄奴居,以及祖逖击楫中流、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遗迹。至于文人墨客在京口留下的诗词和书法,更是不可胜数,如晋之王羲之;唐之张祜、骆宾王、李白、刘禹锡、孟浩然、杜荀鹤;宋之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东坡、黄庭坚、辛弃疾、陆游;明之王世贞、高攀龙;清之顾贞观、郑板桥等人。苏东坡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便是在金山妙高台上边舞边唱的。难怪国务院早就批准公布镇江为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我喜欢去那些真正的名胜古迹的地方游览、凭吊,在那儿你可以寻古访幽,可以古人为镜,以往事为镜,而温故知新,从而获得无数的历史知识和得到不少有益的启发。这比去那些虚假的名胜“古迹”地,毕竟要有意思得多。


第12版(副刊)
专栏:

  杏花村一日
刘文凤
山里的朋友打电话来,邀我去参加他们的“杏花节”。
一下车,山里人便热诚地迎接了我。原本一年一度的“杏花节”,因了上级的重视,变成了林州市的林业现场会。小小的山村以它热烈的胸怀拥抱了来自省市、乡镇的领导以及所有来观赏杏花的客人。
置身在灿烂的杏花丛中,光听那个关于杏树的传说,就让人生出多少奇思妙想。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二妹杏花与其姐妹为助兄长统一大业,终身未嫁,修炼于王家庄一带的乌云山,其精神感动了上苍,上苍便度她脱凡成仙。杏花小姐成仙后,乌云山一夜间杏树满山,人们传说那是杏花小姐的化身。
从此,王家庄一带的杏树比别的地方长得旺,杏花比别的地方开得盛,杏子也比别的地方结得多,尤其是麦黄杏、白河杏、串枝红杏以质优、个大、味美声名远扬。
然而,王家庄依旧贫穷,土里刨不出金子,地下没有矿藏,不甘受穷的王家庄人也走上出外打工之路,留下来的人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挣钱。1993年一个杏花盛开的日子,采桑乡党委书记唐兴顺带领乡里一班人来到王家庄,这位出过散文专集的青年人眼前一亮,便以他基层领导干部的务实精神和青年作家的浪漫情怀,为王家庄描绘出一幅以花为媒,以杏取财,以林致富的美好蓝图:王家庄有历史悠久的栽种果树经验,又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王家庄地处山坳,白天光照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尤其适宜发展杏树。这之后,他们又经过一次次考察,越发觉得这是他们村致富的好门路。
王家庄人怀着美好的憧憬,开始在山野里描画胸中的蓝图:除保护原有的18700棵老杏果树外,仅1993、1994年两个冬天,他们就在山上挖了21万个育林坑,栽种了14万棵杏树,还栽种了花椒树和梨树。他们又从美国引进了一种名叫“大扁”杏的新品种,这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仁用杏”,杏仁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7,是很好的抗癌果类药,搞好了就可填补我国一项空白。去冬他们已经搞了20亩大扁杏苗圃,准备到2000年以前搞成2000亩大扁杏基地。以后杏多了,他们也要搞杏系列加工,做杏脯、杏罐头、杏原汁……让王家庄的大杏走出太行山,走向全国。他们也在发展养殖业,王家庄人也想牵着黄牛奔小康呢!他们还想以杏花为媒发展旅游业,这里的乌云山、狮泉山、凤凰岭等许多山水名胜都令人神往,倘若你有机会来旅游,肯定会体味到“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美好意境。
林业现场会结束时,天色也晴朗起来。我和客人们一道,踏着片片春泥,走上了开满杏花的山坡。粉红的、洁白的杏花像山里小姑娘美丽的笑脸。我一时恍惚,这是太行深处的王家庄吗?怎么觉得像《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呢?我们就站在这花果山上的杏花丛中,让摄像机将我们定格成太行的风景。
午饭是在王家庄吃的,山里人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招待了我们。虽然是大米饭、大锅菜,但我觉得这比那丰盛的酒宴要美得多。太阳偏西时,我与王家庄人依依话别。他们紧紧抓住我的手不放,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我:“有空了可一定来呀,杏子熟了的时候,杏花再开的时候,三五年后我们实现松柏盖顶、杏树缠腰、苹果坐底的时候……你可记得来呀。”
忘不了,又怎能忘记这山里人的情,山里人的意。我想我会来的,到杏子熟了的时候,到杏花再开的时候,到三五年后林果满山的时候……我相信,王家庄肯定又是一番新天地。


第12版(副刊)
专栏:

  春来也
阵容
当一树树红梅
点燃了冰封雪掩的大地
二十四番花信
便以有序的芬芳
缤纷了春天来临的消息
节日里,滚滚春潮
澎湃在亿万人民的心底
一通通喧天锣鼓
闹沸了千村万户
门窗上的大红对联
抑不住热腾腾的喜气
耍龙灯踩高跷的队伍
欢跃成一种民族的风情
激活了新岁的亮丽与生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喧嚣一幅有声有势的
春意
拖拉机突突奔啸着
润物的春雨淅淅沥沥
多音部的和弦
才拓展万籁声声的张力
闪闪的银铧掀翻泥浪
播下饱满的种子
圆溜溜的汗粒
以及金灿灿的希冀
柳梢颤颤的鹅黄
濡染一抹醒来的晨曦
东风温柔的召唤
邀来了快乐的百灵鸟
还未及找准调门儿
已奏响一章迎春的序曲


第12版(副刊)
专栏:

报春图(中国画)王成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