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文摘)
专栏:

  爱因斯坦说:
“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爱因斯坦说过:“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在同样环境、同样时间、同样条件的业余时间里,两个文化程度相同的人,经过若干年之后,一个人通过业余学习,可能成为具有某个方面专长的学者,另外一个不愿学习,就可能成为庸才。业余时间可以造就人,也可以毁灭人。
古往今来,利用业余时间成了才的人比比皆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一直在曼彻斯特纱厂工作,业余时间钻研了大量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写了许多名著,成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许许多多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我们周围小有成就的普通人,无不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
马克思说过:“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我国已实行五天工作制,已有充足的时间“再塑一个我”,更有条件使自己从“搬运夫”的文化素质提高到“哲学家”的文化素质,一切在于自己是否努力。
(摘自《云南经济报》)


第8版(文摘)
专栏:

  我国铁路能大面积提速吗
目前,火车速度的确太慢了,以上海到南京的旅客1/2次列车为例,短短三百零三公里,运行时间大约要四小时。目前,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旅行速度还不到每小时五十公里,货车不足每小时三十公里。而在国外,普普通通的客车也达到了每小时一百六十公里的旅速。
我们的火车为何跑不起来?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全路提速领导小组副组长周翊民说,因为我们的线路、车辆负荷太沉重了。据介绍,目前世界上铁路运输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基本以货运为主,没有客运,比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一种是以客运为主,基本没有货运,如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而我国属于客货混合运输的第三种模式。我国机车数量少,任务重,平均每台机车负荷三千至四千吨,负荷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再加上线路的大面积失修,火车根本跑不起来。客运、货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提高不了速度。然而,面对着其它运输方式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强烈冲击,火车不能再慢下去了。慢下去就要失去市场!因此,近几年来,铁道部把铁路列车提速问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一九九三年底,铁道部提出把主要干线旅客列车最高时速提高到一百四十公里,将货运列车提高到九十公里。
通过提速,上海到南京、北京到秦皇岛火车运行时间确实大大缩短了。那么,我国现有铁路列车是不是都能够提速呢?周翊民作了详细介绍,他说,铁路提速是一个复杂工程,并不是想提就提的。有些长大干线直线较多,具备提速条件就可以提速,但这样的线路很少。更多线路没有条件,改造要花相当大的投资,甚至比重建一条铁路代价还大,就没有必要提速,有的甚至还要减速来保证重点运输。即便是具备条件的线路提速,从实验成果到真正运营还要有个过程,也要花很大投资。比如上海局预计今年沪宁线提速运行要投入十多亿元的资金。所以,我国现有铁路线是不能大面积提速的。但是,在目前尚没有财力建设高速铁路的时候,在一些具备提速条件的线路上进行提速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势在必行的。据周翊民介绍,“九五”期间,铁道部将在京沪、京广、京哈三条主要干线进行提速,不仅提高旅客列车速度,还要提高货运列车速度。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现阶段的铁路列车提速是在较低起点上的有限提高,要真正实现列车运行的高速度,还要修准高速、高速铁路。
(一月十七日《经济参考报》刘娟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无病何苦进“氧吧”
时下,在一些酒吧或高级娱乐总汇里,推出一种“氧吧”。人们在饮酒、喝饮料、听歌、跳舞之余,便到“氧吧”里戴上面罩,吸氧10分钟、20分钟,费用相当高昂。有一家“氧吧”的宣传语写道:“在这里,您能领略到怡神醒脑、清肺养血、提高思维能力的享受”。
吸氧果真有这么多的疗效吗?
“氧疗”对某些特定的病症确实是必要的。但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著名胸外科专家霍銮锵认为,身体完全健康的人,完全没必要吸氧。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论据证明多吸氧气会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因而谈不上是一种特别的享受。
那么,在大气受到污染的环境里,一般人是否需要用吸氧来达到健身目的呢?据科学测试认为,机体有代偿功能,能通过增加心输出量来改善氧输送量,不会引起组织缺氧。在大城市生活的健康人,吸氧并不能增加动脉血氧和改善脑的氧输运量。氧既不能储存,也不能“益智”,对于健康人来说,顶多是一种心理治疗,一种条件反射,而没有保健价值。
医学家们还告诫热衷于“氧疗”的人们:随意戴上未经严格消毒的吸氧面罩,不仅无益,还可能有害。
(1月16日《文汇报》吴兴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纯天然”优于“人工合成”吗
近来,在许多文章尤其是广告中常见到把纯天然成分与化学物质割裂开来加以比较的宣传观念。它们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反复强调,纯天然成分的优越性远超过化学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似乎越是天然成分就越好,越是人工合成的越有危害。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认识,很易产生误导。
首先应该明确,所谓纯天然成分、纯天然制剂,其本质都可归结为化学物质,因为在物质世界中除了以能和场等特殊形式存在的物质外,其余的几乎大都是具有一定分子量、一定结构的化学物质。所以把纯天然成分与化学物质割裂开来比较是不对的。
况且,这些宣传,总是花很大的力气向公众灌输纯天然成分比人工合成物质要安全、高效的观念,这也是不恰当的。譬如,乌头是一种纯天然中药,由于其含有天然成分乌头碱毒性很大,因此,很少直接用于病人,只有经过人为加工炮制,改变其成分的属性后,才用于治病。青霉素是一种被称为青霉菌的微生物在生长时的代谢产物,属于一种纯天然物质。经过人工方法,改变青霉素的化学结构制造出来的半合成或合成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等,在治疗中表现出来的效力远比青霉素为优。可见,天然物质未必是最优的。
正确认识天然产物与人工合成物的优越性,明确天然物质也是化学物质的道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1月18日《健康报》何鹏彬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光明日报》撰文提醒大家
请注意公共道德
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高低,不仅体现在工、农业发展状况等硬件指标上,同时也体现在这个国家每个公民的文明修养中。《光明日报》近日开辟“见怪不怪说公德”专栏,从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小事入手,引导大家都来唾弃不讲公德的陋习,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编者
公德意识应从儿童抓起
汽车转弯,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站立不稳,扑在身边的小伙子身上。见此情景,坐在边上的一位年轻人站起来给老人让座。就在此时,一个小孩抢先占了这个座位,而站在孩子身边的母亲对这一切保持沉默。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在地铁站等车。车停了,孩子推开那些怕踩到他的叔叔阿姨们,抢先上车占座,父亲随后才悠然地走上车,坐在了孩子占到的座位上,顺手把孩子拉进怀里。
这是记者近几天在北京采访中目睹的。实际上,这些现象屡见不鲜。
在西直门地铁站,一位50多岁的妇女对记者说,老人和小孩儿上车后优先就座是被社会长期提倡的。而现在,这种优良的传统已渐渐远离了我们。别瞧孩子上车抢座位的事情不起眼,但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不良影响却很可忧。
不知那些给过孩子错误教导的父母能否意识到:有一天他们年老后,会更渴望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环境中。
公共场合请您轻声细语
在公共场合老友重逢,当然是一件开心事,而当事者往往忽视了旁人的存在。图书馆里就常有类似现象,一次在北京图书馆,本来很好的读书环境,偏偏出现了两位久别重逢者,他们的大声谈话,令一旁的读书者叫苦不迭。
另一种情况是公共场合的噪音虽够不上“喧哗”的“分贝”,但同样让人皱眉。在全场一片寂静时,有人的BP机响了起来,可这一打扰并未引起他们自己的不安。
以上两种情况,或属无视别人的权利,或属欠缺公共场合轻声细语的修养,这些并非一朝一夕仅靠某项规定就能够解决的。
商家请增强公德意识
记者日前在北京著名的商业区前门大栅栏走过时,听到或浑厚或尖利或男或女然而都是震耳欲聋的声音。它们来自于电影院、录像厅、百货商店、服装店、音像商店、游戏机店、小摊铺以及街头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处所设置的高音喇叭,让人根本听不清是谁的声音,常有行人在此蹙额掩耳而过。
看来,同其他关系到社会公德的问题一样,消除商业噪声并不仅仅是有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商家是否也有责任和义务增强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在卖出商品赢得利润的同时,也为社会变得更美、更少些不和谐的声音尽一份力呢?
(摘自《光明日报》)


第8版(文摘)
专栏: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竺可桢在1941年分析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和波仪耳等六人的生平事迹时,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了三个特点,认为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近代科学精神。这三点是:(1)不盲从,不附和;(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专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后来,他在浙江大学的一次演讲中,又把这三点归纳成为两个字,即“求是”。而求是的途径则在儒家经典《中庸》中已说得很明白,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在这里,竺可桢已把近代科学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了,但没有更多地展开。事实上,科学精神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它在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这一点上,和人文精神是一致的。而人文精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遗产,仅以《论语》为例,我就觉得有许多论点和竺可桢所谈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论语·子罕》篇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就是说,孔子在讨论问题的时候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唯我独尊,这不就是“无偏见性”和“虚怀若谷”吗?孔子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里的“思”,是思考的意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不怀疑,就罔然无所解,光思考不学习,就殆然无所得,这又和“怀疑性”与“不盲从”是一致的。孔子反对附和,反对盲从。颜回虽是他的得意门生,但对“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是不满意的。他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相反,他却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对孔子来说,“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些性质,即人道的最高真理,一旦掌握了这个真理,就是老师也不让,而且提倡“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说,在真理与生命之间进行比较,真理更重要。
孔子这种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历代的优秀分子所继承;孟子高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大义凛然,临刑前写下了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这些动人的事迹不但鼓舞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也成为中国科学家求实、献身精神的思想源泉。
任何传统都有精华和糟粕两个方面。问题是我们要善于保持和发扬精华,敢于淘汰那些糟粕。
那些轻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妨碍科学发展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席泽宗文)


第8版(文摘)
专栏:

新邻居:对不起,我在墙上拍了一只苍蝇。
(一月二十日《讽刺与幽默》江有生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