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影视窗

  《东方脉》——展现普通人的情怀和故事
晓波
一部主题重大、气势恢宏的纪实电视作品,却采用平凡百姓的视角,以细腻的笔调去写就,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创造这样的艺术境界显然不是一件易事。最近,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的反映“中国第一路”——沪宁高速公路的三集电视纪录片《东方脉》,就是一部达到了这种艺术境界的佳作。
《东方脉》通篇反映的是普通人的情怀和故事。沪宁高速公路是目前全国公路建设中投资最大、软土地基最长、技术最复杂、效益最可观,也是最引世人瞩目的浩大工程。讴歌该工程决策者、建设者的拼搏精神,揭示“金动脉”对长江开放开发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巨大影响,是《东方脉》所要反映的宏大主题。这样的主题没有大手笔是难以写就的,该片独辟蹊径,在展示沪宁高速公路宏大面貌及其巨大影响时,更多的是采用生动感人的小故事来编织全片。而这些细小故事的主人公,大多为普通的建设者、村民、游客和基层干部。筑路工人的女儿与公路同时诞生的故事、在苏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东桥小镇筹巨资自费建设道口的故事、江北小学生捐资修路的故事、工程师杨再春以生命筑路的故事、沈高工一家三代人献身公路事业的故事……《东方脉》以一连串感人至深的老百姓的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出一个“立体高速公路”的形象,表现了“高速公路”所蕴含的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崇高的人文精神。修路造福百姓,百姓是筑路愿望最强烈者,也是这条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速公路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故事,当然就是沪宁高速公路的故事;他们的故事讲到哪儿,这条路便延伸到哪儿。《东方脉》选取普通百姓做主人公,用他们的故事来代表高速公路的故事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正因为《东方脉》讲述的是普通百姓的故事,所以在反映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一些重大决策和意义时,也是采用了平易近人的艺术手法。为了拉近观众与电视片之间的距离,该片尽量减少旁白,更多地让片中的主人公——广大老百姓开口说话。比如在反映“铺路石”奉献精神和建设者的决心时,用一位筑路工人妻子的话“筑路与生小孩一起努力”来表现;在表现公路效益时,将镜头对准神情得意的司机:“跟国外的高速公路差不多”、“蛮高级的”、“现在开起来快多了”;最令人叹服的是,即使是表现公路建设这一宏伟工程决策的起因,编导者也是让高层决策者以一位普通人的身份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小故事:“1986年,我和朱镕基同志访问联邦德国,亲眼看到人家的高速公路修得非常好……”无论是领导、著名专家、老红军、外商,还是普通市民,都没有高谈阔论,而是捧出一句句朴实的、亲切的、地道的属于普通百姓自己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句句到位。正如一位诗人所说:“最本分的,也是最崇高的;最平白的,也是最艺术的。”《东方脉》崇高的主题和高超的艺术,就是这样被表现出来的。
为了更贴近观众,贴近百姓心灵,《东方脉》让主持人陈铎、李修平走进现实场景中,不但让他们实地采访,还让他们实地感受,作为一位游客或司机来亲自体验高速公路。名人、主持人作为百姓的一员出现,作百姓所作,言百姓所言,其说服力胜过一切匠气、华丽的解说。
为了拍好《东方脉》,摄制组从1992年起就深入第一线,和建设大军一起在高速公路上挥洒汗水。用该片总编导张辛勇副教授的话说:“通车前我连做梦都难逃出高速公路!”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创作手记

  有个性才可爱
——电视连续剧《长征岁月》导演札记
石学海
作为导演,我极希望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能渗进观众的心久久不忘,而不仅仅是一时热闹了他们的耳目。这就要求人物要有极强的个性,个性越强,繁衍出的故事就越精彩,观众品察起来就越有味道。这次拍摄《长征岁月》,我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要把它拍成和以往任何拍长征的作品不一样、给人一种似乎是意外的印象。
作为主旋律题材的电视剧,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化的精到程度,应该说相应地达到更高的水准,才有可能把观众真正吸引过来。我们力避去写长征的一些具体流程,把这些流程推到后景,前景表现的是个性魅力极强的人物。掉了队的红军战士组成一支小队伍,他们除了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及堵截的白军斗争外,更重要的要与自己的动摇,消沉,伤病,死亡进行抗争。女主人公三妮以她独具魅力的个性打动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她是笑着长征的,她可以经受各种困苦和挫折,命运就是拿不走她心中的欢乐。
情感是作品的灵魂,也是三妮个性存在的依据。她极富于激情,为了生命的完美,对自己钟爱的事,她热烈得近乎爆炸。剧中大的激情展示有四次:一是老罗背着三妮把毛伢子送走;二是白军俘虏姚大当了红军后仍残存旧的恶习;三是老罗得了伤寒病,怕连累大家,跳进泥塘,被三妮救出;四是三妮为大家探路,掉进沼泽。既然是充满激情的戏,冒火花的戏,就是抓住不放,深挖深掘,并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包括镜头使用,景深调度,影调处理,表演风格等诸方面充分加以体现,加以渲染,达到以情动人。
可以说,演员选对了,作品就成功了一半。选择什么样的演员,这是我很花了脑筋的。我确定了这样几个原则:第一,不选观众脸熟的,脸熟,观众势必分心跑神。第二,不选漂亮的,因为漂亮并不等于美,美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之升华所决定的。第三,品格、素质要高,他们耐心地而不是浮躁地,本真地而不是花哨地关注人的生存、情感、心灵。第四,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必须有本领去表现思想的动作和表情,而不是思想本身。第五,个性要极强。要刚,要烈,不要温吞水。经过筛选,三妮由部队演员汤娜扮演,她九岁开始在部队生活中陶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打下了厚实的表演功底,在一些话剧、影视剧中有出色表演,这是个个性极强的演员。她在《长征岁月》中,成功地创造了三妮这一人物,受到专家、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其他像扮演骡子大叔、毛伢子、“眼镜”、姚大等的演员也各具特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节奏是艺术的骄子。节奏的转换,依赖于人物个性的发展。如果按人们熟知的长征去写,那就免不了写大量的过程,去追求琐碎的生活真实,那就不可能保持每个语段在节奏上的极端集中性。我在拍摄中反复强调,根据人物个性展示的需要,每个语段在节奏上明快,集中,不搞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交叉式,打碎那种毫无生气的节奏,绝不要让观众注意力感到疲劳、涣散和迟钝。焦点还在于能否抓住人物个性,抓住了个性,也就抓住了观众,这就是我对节奏的一种诠释。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振兴民族电影责无旁贷
《大众电影》新年新举措
两个多月来,《大众电影》编辑部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振兴民族电影为宗旨,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办好刊物,做好电影宣传工作。
走过46载风雨历程的《大众电影》是新中国创办的最早的电影刊物。它真实地记录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足迹,培养了数代忠实的读者,并以其公认的权威性、较高的文化品位、雅俗共赏的办刊风格,深受广大电影观众的喜爱。在其鼎盛时期,曾创下月发行量960余万册的最高纪录,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虽然面临电影观众的流失和影视刊物市场萎缩,《大众电影》的发行量仍然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榜首,仅通过邮局订阅的常年定户就一直保持在30万册左右,还有相当数量零售、邮购和海外发行市场,稳固地占居着全国影视刊物的龙头地位,为振兴民族电影发挥着重要的舆论作用。今年3月长沙电影工作会议后,编辑部立即派出记者奔赴全国各地,及时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各电影厂实施“9550”工程拍摄精品影片的情况。
为了在明年更好地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在实处,《大众电影》编辑部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其中包括设立专门栏目反映中国电影深化体制改革与市场改革及其总体创作的大趋势;扩大信息来源;美化版面设计;及时提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热点选题;力求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发文稿。与此同时,将《大众电影》千方百计地开拓国际市场,在现有已发行到65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走入良性循环的《大众电影》正逐步重新赢得昔日失去的市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民族电影事业的重要宣传阵地。 (向边)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抨击时弊张扬正气
重点影片《撼天雷》拍成
建国以来第一部在银幕上直接反映检察院系统反贪战线斗争的影片《撼天雷》,日前由长影、江西省委宣传部、九江影视制作公司联合摄制完成,并被广电部列为1996年国产重点影片。这部以纪实风格拍成的影片,通过县反贪局长不畏权势顶住般般压力秉公执法,终于将政府内的贪赃枉法者送上法庭的故事,在对社会不良风气和腐败现象的抨击中,着力塑造出了一个磊落正直的反贪斗士的形象。
在近日于中影公司举行的观摩座谈会上,最高人民检察院、中纪委、监察部、广电部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士认为,该片紧贴现实,触及了群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震撼力。该片由周炜执导,栾福仁、杜雨露出演主要角色。
(西文)(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首都话剧界座谈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日前在京召开座谈会。与会者认为中国话剧素有扎根生活,面对大众,迅速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光荣传统,应该在新时期获得更大发扬,使话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于是之、李默然、欧阳山尊、徐晓钟等三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文一)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剧谭

  江山代有才人出
——谢涛主演现代晋剧《丁果仙》观后
丁果仙是跨越中国新、旧社会两个时代的晋剧表演艺术家,是中路梆子的第一个坤角须生,被誉为须生大王,晋剧泰斗,被人们亲切地呼为“果子红”。由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创演的现代戏《丁果仙》,将她的坎坷人生与精美艺术再现于舞台之上,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魅力。
该剧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编、导、演、音、美均有可称道之处。而饰演丁果仙的青年演员谢涛的表演尤佳。可以说,舞台的综合艺术为谢涛创造了一个综合美的舞台空间,而谢涛则在这空间中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艺术才华。谢涛塑造丁果仙这一艺术形象的成功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以她满腔激情表达了丁果仙的情感线。这里有师徒情、夫妻情、同志情,而其主线是那种新、旧社会两重天的翻身情。在旧社会她虽已唱红了三晋大地,却仍是倍受欺凌的“戏子”,她对旧社会深恶痛绝,对新社会充满着无限的感激与挚爱。这种激情在两场戏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第二场,在恶势力的威逼之下,她以重病之身“三唱芦花”,当恶势力威逼丁果仙三唱芦花,亲人们要拼命,师傅要下跪求饶时,丁果仙要以“死”相拼了。这里,谢涛以一段响遏行云的“咱也是铁骨铮铮的血性人”的唱腔表现了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的浩然正气,又以“是人不唱戏,唱戏不是人!下辈子转骡变马当牲口,再也不唱戏了!”的呼喊,表示她对旧社会的绝望和对恶势力的抗争。第四场,翻身后的丁果仙对党和政府充满着感激之情,她要把自己的全身心献给艺术,献给人民。在排练赴朝慰问剧目时,旧社会的摧残在她身上留下的烙印——“烟瘾”发作了。在此,谢涛以大段的唱腔酣畅淋漓地宣泄了丁果仙积蓄胸中几十年的复杂感情,爱与恨的强烈撞击,激发出她战胜毒魔的坚强毅力,展示了丁果仙情感的净化与升华。谢涛的唱刚柔相济,舒疾有度。抒情时似幽泉呜咽,委婉缠绵,激越时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沁人心脾,激人振奋。
其二,以艺术的匠心发挖了丁果仙的人物基调、性格特征与力量的源泉。丁果仙是一个平凡的艺人,又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她人生坎坷,却执著于艺术,这就要充分揭示她不被多舛的命运所吓倒的坚强毅力。而这种毅力的来源则是生活的磨练与赐予。在旧社会,为了生存,为了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与命运搏斗。在新社会,党和人民使她获得了新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升华了她的思想境界。这在全剧中都被谢涛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其三,以艺术的功力将生活形象与舞台形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该剧的最大艺术特点即在于此。时而是人演戏,时而是戏演人。这就要求演员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和创造能力。谢涛自幼勤学苦练,传统戏功底颇厚。她演戏很多,像《打金枝》、《卖画劈门》、《舍饭》等丁派的代表性剧目,她可谓深得个中三昧,唱来气韵生动,神貌毕显,惟妙惟肖,较好地继承和把握了丁派艺术的风格与神韵。同时,谢涛对现实生活有着较深刻的感知与体验,使她对人物的理解与把握达到了一种驾轻就熟的高度。她的表演自如、亲切、鲜明,内心充实,无做作之感。特别是在戏中戏与舞台现实的过渡时,能够作到顺理成章,无雕琢之痕。而且她艺兼生、旦之所长,以生行再现丁果仙的舞台生涯,以旦行刻画她的人生命运,从而达到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她阳刚之中不失阴柔之美,阴柔之中内蕴阳刚之气的刚柔相济、内外一体的艺术风格。(附图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电影体制改革迈新步
中影公司与长江影业公司联营
中国电影公司与江苏长江影业公司日前开始联营。曾是全国电影发行系统领导者的中影公司,以参股形式与地方发行公司实现联营,它标志着电影发行机制改革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江苏电影市场在电影体制改革前的近十年里,曾创下了占有全国电影市场收入约1/10份额的骄人成绩。长江影业公司是由江苏省电影公司和11个市级公司在改革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起的一个新型的电影经济实体。中影公司和它实行联营,这对发挥集团管理、集约化经营优势,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最大限度实现电影的规模效益,从而发行放映好国产影片,全面落实长沙会议精神,实施好“9550”工程,振兴民族电影市场,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向文)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郭达二三事
李文启
我和郭达的相识是在一九八八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剧组,自此以后我们才有了较多的交往,与他相交越深,我越发觉得他不仅艺精而且人好。
每次和郭达一起创作排练总是很愉快的。有郭达必有蔡明,在小品圈里我们三人合作的次数是比较多的,如《婚姻介绍所》、《无事生非》、《追星族》等等。每次一到剧组驻地,我们三人似乎都有各自固定的形态:蔡明进屋一甩包,首先歪倒在床上,看似慵懒,脑子却没闲着,鬼精灵的她不时迸出个点子,惹得我们哈哈大笑;我坐在沙发椅上,皱着眉头,满脸悲剧表情地琢磨着喜剧,一句一句地推敲着台词儿和“包袱儿”;这时郭达便主动坐在写字台前,拔出笔铺开纸准备记录。看着我和蔡明都很悠闲的样子,不时自嘲地嘟囔一句:“唉,我容易吗!”每次我们不管是接到一个现成的剧本或是自己创作,总是这样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改写一遍或几遍,我们把这个痛苦而愉快的过程叫“坐月子”。郭达的记录是极其认真的,一字一句从不轻易落笔,都要在他的脑子里转几个圈,再得到我们的共认才工整地写在纸上。有时我们认为可以了,他认为不行,则来一句陕西话:“别往过混!”他边记录边想点子,难免不理想,这时总会听到蔡明一连串的毫不留情的否定:“什么破包袱儿,没意思,没意思!”郭达从不恼怒,这个不行再想新的。这样说别以为郭达“笨”,他的台词处理和表演常常出奇制胜,令人捧腹。在小品《追星族》里,他一边无奈而痛苦地唱着“为什么,为什么”,一边转身欲走,突然一个挫步,倒背起双手按着歌曲节奏大踏步走下场去的结尾,就是他绝妙的创造。这个结尾曾得到评论家的高度赞许,说这个结尾使《追星族》得到了升华。郭达常跟我说:“小品虽小,却不能小看,有人看不起小品,咱自己不能看不起,咱不能糊弄观众。”
郭达在演艺圈里人缘好是出了名的,这在于他的诚恳、宽容、处处为别人着想。他不光在演艺圈里如此,在社会活动中也常常做出一些令人心灵震动和净化的举动。一九九五年的中央电视台“七一”晚会,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女儿、正在大学就读的孔玲被请到了剧组。小孔到组第一天,剧组的倪萍、金越导演、蔡明、郭达和我,同小孔在一桌吃饭。我们几个人不时询问着孔玲家中的现状,而往日爱说爱笑的郭达话却不多,只是一个劲儿地为小孔夹菜,自己却很少吃什么。饭后我问他是否不舒服,他说:“这顿饭我确实没吃下去,不知为什么,我总想起孔繁森在西藏时的艰苦情景,看着眼前的饭菜总觉得对不起孔繁森。”说实话,那天剧组的饭菜只是工作用餐,并不十分丰盛。几天之后,剧组进入大播室,彩排前,郭达找到孔玲,向她提出“我想承担你上大学的全部费用,可以吗?”的请求,孔玲连忙摆手,郭达说:“我并不是出自同情或怜悯,我只是觉得我应该为你的家庭做点什么。”孔玲十分感谢郭达的一番诚意,但还是婉言谢绝了。事后郭达悻悻地说:“唉,人家不要。”大概就在不久后,团里征集希望工程捐款,郭达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一万元。
郭达有个幸福的家,十六岁的儿子长得十分聪明英俊,为了尽快提高他的外语水平,不久前,他把儿子送到英国学习。儿子离京前我去送行,带去了我的一幅涂鸦之作,写的是郑板桥的一首七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崖中,千击万磨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郭达见了非常高兴,他说这首诗选得太好了,并把儿子叫到身边,要我当面向他儿子诠释并让儿子牢记诗意所在。闲谈中他不无遗憾地谈到这样一件事:为儿子做远行准备,四季衣物、学习用品自不可少,除此,郭达特意想到了要让儿子带一面大些的五星红旗,挂在寝室内。他要让儿子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祖国,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也要牢记自己永远是一个中国人。自己孤身在外,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给祖国抹黑。尽管他冒着酷暑领着儿子跑了几个商场,最终没有买到一面五星红旗,这使他十分遗憾。因此,他见到我的条幅总算是聊补心愿。
儿子走后不久,郭达买到了国旗,并托朋友带给了儿子。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影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拍成
影片《离婚了,就别再来找我》,日前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制片厂和北京万众集团摄制完成。
影片通过一心想走文学之路的李浩明,艰难栖身于都市一隅,含辛茹苦坚守信念笔耕不辍终成作家的历程和在这一历程中与妻子所产生的婚变,及其由于居住环境而与妻妹发生的情感纠葛,于琐碎得几乎平庸的日常生活中,讲述了一个平实的追求理想的故事,并借此肯定了一种积极向上而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该片由费明编剧,王瑞执导,李保田、盖克、张延主演。 (文一)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百家艺话

  人才,宝中之宝
——戏曲人才忧思录
周传家
世纪之交,风云变幻,世界范围内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重大的调整,竞争日趋激烈。
不论任何领域的竞争,归根结蒂都是人才的竞争,其结果取决于:人才的数量是否充足,人才的结构是否合理,人才的素质是否优良。
就以戏曲艺术来说,为什么在与其他一些艺术样式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什么振兴戏曲不能尽如人意?其间固然有方方面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才。
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旧体制的束缚,戏曲团体的体制改革举步维艰。迄今为止,不少剧院团(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剧院团)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机关化、衙门化倾向。机构臃肿,冗员过多,人浮于事。由于尚未建立起灵活的人才交流机制,那些在剧团缺乏竞争能力的人,又无处可去,致使剧院团背上沉重的包袱。经济拮据,捉襟见肘,吃饭财政尚难维持,更遑论对艺术生产的投入?!
艺术生产的萎缩和低迷,致使有些剧院团虽然有人才,却难以派上用场,发挥作用。不少有光彩的青年演员长年演不了戏,才能得不到发挥,结果消磨了青春,荒废了艺术,造成人才的积压和浪费。
一方面是吃闲饭的人养得过多,另一方面是真正有才华的尖子演员、高水平的编导人员、具有市场意识和运作经营能力的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即如偌大的北京京剧院,人员过千,堪称“世界之最”,但“四梁八柱”仍不够健全,缺少与其他行当旗鼓相当、功力深厚的花脸演员。而堂堂的北方昆曲剧院则难找一个好的丑角演员。全国不少剧院团存在着“无用”的人多,“有用”的人少;“后方”的人多,“一线”的人少;拿工资的人多,能干活的人少等“三多三少”现象。
戏曲界的尖子人才本来就少,近年来却在不断流失:有人“触电”,有人“跳槽”,有人到国外“寻梦”,或做“洋打工”。他们中间只有极少数人还在“曲线救国”地为戏曲艺术奔波呼号,大多数人都远离了戏曲艺术,以至于有人发出惊呼和慨叹:“戏曲界国有资产流失严重!”是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了培养这些尖子人才,国家付出了多大代价!他们都是戏曲艺术的宝贵财富啊!
然而,这并不是说反对人才流动,正常的流动符合艺术发展规律。譬如在京剧发展史上,京派、海派之间就曾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人才流动,促进了相互间的吸收和交融。“伶界大王”谭鑫培由汉入京,由京之沪,搭过许多班社,和众多不同流派的艺人同台演出,在流动中形成“谭派”。“正乐三杰”尚小云、荀慧生、赵桐珊从河北梆子科班流动到京剧后而成名。梅兰芳在上海演古装戏和红楼戏而产生轰动效应,当今河北梆子名净裴艳玲原来是唱京剧出身的。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名伶都不是在封闭凝固的状态下“修成正果”的,而是在流动中磨砺成材的。
不过,戏曲界过去的人才流动多属内部调整,流来流去没有流出戏曲范围,没有伤筋动骨;不像今天人才从戏曲内部流向外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为了弘扬民族艺术,我们呼唤戏曲艺术界进行合理而积极的人才流动,以保持戏曲人才队伍的动态平衡和创造活力。
戏曲要振兴,关键靠人才,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调整剧院团布局,压缩规模,控制人数,分流冗员。建立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遏止住尖子人员流失,激发艺术创造力,树立精品意识,彻底改变“死不了,活不好”的局面。
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敬业爱岗是每个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在剧院团内部,要大力提倡敬业精神,加强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得所有从业人员把繁荣戏曲作为一种内在欲求、自觉行动和崇高的使命。


第7版(舞台与屏幕)
专栏:

在日前闭幕的“喜奎杯”中国北方鼓曲业余演员大奖赛中,天津市机械施工公司职工赵秀茹演唱的联珠快书《蜈蚣岭》显示出深厚的功力。在说唱的同时还运用京剧身段配以表演,这是赵秀茹的创造,现在京津地区仍能演唱这一古老曲种的仅只她一人。她曾在全国业余鼓曲大赛中获一等奖。 (吴力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