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思想道德建设

  大力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
黄传新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首先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良好的职业道德。每种职业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享有一定的社会权力,体现和处理着一定的利益关系。职业的这种社会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的特殊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应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关系为核心,以敬业乐业精神、职业规范意识、勤业精业意识为内容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职业道德是通过人们的职业活动、职业关系、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表现出来,对职业使命的完成起着保证和引导作用。
职业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居重要地位。第一,树立敬业乐业精神,能充分体现为人民服务思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树立敬业精神,有利于更好地为他人、社会服务;树立乐业思想,有利于确立富有时代精神、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我们社会的每个职业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敬业乐业就是尊重人民、尊重自己,奉献社会,实现自我。各个职业的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人翁意识,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权力感,高尚的职业尊严感和荣誉感,目标明确的事业心和成就感,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职业信念和职业信心等。第二,增强职业规范意识,能切实贯彻集体主义原则。职业规范包括经济的、行政管理的、业务技术及道德等方面的行为规定。人们具有高度的职业规范意识,才能正确执行有关规则,更好地履行职责,适应社会分工与协作的要求。第三,提高勤业精业意识,能体现“五爱”要求。勤业精业表现为忠于职守、认真负责、执行规则、坚持不懈、业务纯熟、精益求精。人们“五爱”思想树立越牢,职业道德水平越高,就越能实现职业职能和效益,因而在职业上所实现的价值就越大。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根本途径,因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努力为人民、为社会提供最优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利益最大化,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的要求。现实生活中,一些部门和行业利用职权敲诈勒索、强行收费;利用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乱摊派、乱收费;在生产流通领域,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屡禁不止等等,既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大不满,又严重违背优化配置资源原则,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在开展职业道德建设中,已开始推广承诺制,开展满意服务活动,推动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各自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不同要求,内化在具体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责任中,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岗位职能化,让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收到实效。实际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一是可以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忠实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二是可以通过逐步完善各行各业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怎样做受到奖励,怎样做予以惩罚。三是可以通过加强全社会对各个职业的互相监督与管理,对违反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进行曝光和处理。四是可以通过加强执法,依法惩处种种缺德的违纪违法行为。
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职业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主要舞台,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可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第9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伍旭升
中国地理学会与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着国际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学的进展、历史地理学研究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等课题展开学术交流与研讨。
不少学者指出,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实践,广大科学工作者从历史地理学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理论的概括和总结,提高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水平。为了建立起历史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推动这一学科的健康发展,从事这方面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还需作艰苦的努力。
有些学者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历史地理学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之分,但在现实的研究课题中,很难将其截然分开。比如,环境变迁研究属于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范畴。但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演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经济活动是环境变迁的重要动力。因此,探讨环境变迁问题不能忽视人类自身对环境的作用,不能离开人文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同时,还需要运用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这就要求科研人员拓宽思路,提高综合研究能力。
一些学者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将历史地理学基础研究与现实经济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增强这一学科的生命力和社会存在价值,应引起历史地理学工作者的注意。 (伍旭升)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鄂轩闻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始终应遵循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爱国主义历来是鼓舞我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伟大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劳动和生活中,在抗击外来侵略、抵御外侮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它表现为对祖国壮丽的山河、勤劳的人民、灿烂的文化、丰富的宝藏的深沉的爱,对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的强烈的愿望和责任感。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展示出不同的具体内容。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从洪秀全的理想天国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种种方案都试验过了,都行不通;种种奋斗都失败了,都改变不了中国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地位。无数先烈为此而抱终天之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工具,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统一,是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如何摆脱一穷二白的局面,发展生产力,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建国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帝国主义的封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带领全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实践证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任何把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情况、
新问题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优越性进一步发挥。这与爱国主义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的情况下,也会诱发一些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提倡的祖国利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要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无私奉献、勤奋工作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为此,我们在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有机统一的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一方面要尊重个人、单位和部门的正当利益,尊重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另一方面又要用教育的、行政的、法制的、舆论的手段克服和制止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影响,在全社会努力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与对外开放。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通过对外开放,努力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成果来发展和壮大我们自己,提高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与爱国主义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既然实行开放,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那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腐朽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某些敌对势力的政治影响,会通过各种渠道,侵入我们的社会,腐蚀某些意志薄弱者。这些问题对我们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是严重的挑战,也是严峻的考验。我们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对外开放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基本国策,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反对崇洋媚外和民族虚无主义,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爱国热情。要像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与“一国两制”。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不同层次,有与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和世界观相一致的爱国主义,有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是本质上的统一,不是等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在保证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在社会主义主体性质不变的前提下,我国政府对香港、台湾、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政策,即允许该地区作为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对于这些地区来说,爱国主义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香港地区的人民来说,“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港。”他还说:“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们要建立起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这种最广泛的爱国主义的大团结,对社会主义建设是非常必要,非常有益的。我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地区,一些人虽然可以不赞成社会主义,但他们的爱国主义仍然与社会主义的主体相联系。我们可以把这一层次的爱国主义称为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这种爱国主义有利于实现港、澳、台地区绝大多数居民渴望回归祖国的夙愿,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加快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暂时挫折。80年代后期,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大肆鼓噪“社会主义已经死亡”,同时加紧对社会主义中国推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还利用其经济、技术优势对我施加压力。在我们内部,有些人不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的挫折,因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发生动摇和怀疑,甚至把爱国和爱社会主义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认为不爱社会主义不等于不爱国,爱国无需爱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的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于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正是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和社会主义走向复兴的有力证据。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表明了一个真理:搞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本国的力量和人民的努力,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科学地统一起来,找出适合本国情况的道路。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是完全一致的。爱国就要爱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关心、支持和投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在当今中国,离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去谈爱国,它必然是空洞的、抽象的,没有实际内容和实际意义的。
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统一,把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引向深入
首先,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要以激发、调动和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为基础。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善于最大限度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之情。爱国主义首先是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是一个多层次、多境界的统一体。爱国主义包括对自己家乡故土的依恋,对自己祖国壮丽河山、父老乡亲、骨肉同胞的热爱、牵挂和维护,对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社会风尚、道德信念、文化特点的尊重和认同为基础的情感。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层次也是不够的。爱国主义感情还应该是一种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崇高道德情操,是一种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甚至忍辱负重、以身殉国的坚强意志,是一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是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干精神。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应该循循善诱,不断升华人们的爱国之情。
其次,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处处饱含着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无比深厚的爱国爱民之情,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在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教育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中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深刻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富民强国;只有按照邓小平理论去做,中国才有前途和希望,从而形成坚定的信念和统一的意志,将纯朴的爱国之情升华到对强国之路的科学认识。
第三,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中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爱国主义情感的巩固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来自于对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深切了解,也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正确把握和实现未来前景的坚定信念。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人们特别是要引导青少年熟悉和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熟悉了解近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屈辱史,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前仆后继的抗争史,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奋发图强的革命史,使人们懂得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性。要特别注意加强民族气节和国格人格教育,加强国情和忧患意识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宣传跨世纪的宏伟远景目标,不断增强人们的信心和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崛起的责任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要倡导求真务实精神,引导人们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事业。”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人们把个人的荣辱同祖国的兴衰、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联系起来,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心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上来。各行各业,各个方面都要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人民富裕、民族昌盛、国家富强尽职尽责,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这就是最大的爱国。


第9版(理论)
专栏:

  “全国第一街”的发展与超越
——关于广州南华西街两个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如何使街道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被称为“全国第一街”的广州市南华西街为我们提供了新经验。南华西街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是一条有2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现有居民7000多户,近3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两个文明建设成绩突出,南华西街曾先后获得全国双拥文明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先进单位、全国最佳街道、全国街道之星等殊荣。近几年来,江泽民、乔石、李瑞环、宋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南华西街视察,对南华西街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南华西街到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呢?
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18年来,南华西街经济发展实现了三次大飞跃,其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以年均28.3%、35.3%、22.1%的速度递增。目前,南华西街已拥有90家企业,建立了十大企业群体,形成了十一大产品系列和十大内外贸易项目,固定资产达16亿多元。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7.4亿多元,营业收入9.9亿多元,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上交税收2500多万元。
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南华西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搞得有声有色。经过10多年的努力,南华西街已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网络,先后成立了社会治安、助残、计划生育、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基金会,街道居民的生活环境优美,文化思想教育有制度、有专题、有阵地,爱国爱街蔚然成风,居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街道干部以身作则、讲求奉献,深受居民爱戴。
南华西街的成功实践表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必须共同发展。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要使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使整个街道工作协调发展,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南华西街党委从实践中感到,要使经济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否则,由于缺乏技术管理人才,职工队伍素质不高,必然制约街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但不能只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如果只注意“硬件”建设,忽视提高人的素质和改善社会心理环境这个“软件”,经济建设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导致整个街道工作的失败。搞市场经济,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只有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南华西街党委一方面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虚功实做,把“软任务”变成“硬任务”,扎扎实实地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特别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倡、培养人们的崇高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学习培训,办起了文化技术培训中心,配置了不少设施,进一步满足了广大群众求是、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南华西街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的事实说明,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发地导致精神文明的进步。经济效益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改善,并不意味着就是思想道德的进步,文化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时候,要特别强调精神文明建设。
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南华西街两个文明建设之所以能持续协调发展,关键是南华西街党委能正确认识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干部和群众。实现自我超越,首先是干部和群众在思想认识上的超越。南华西街领导班子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并使这种思想认识成为内在的动力,推动自觉的实践。第一,提高对社会主义长远目标的认识。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过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要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现代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距离。南华西街现在年工业总产值已达7亿多元,可是离全街道面貌的彻底改变,离实现社会主义的长远奋斗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第二,提倡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成绩和荣誉,对待自己。他们认为,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是无止境的,成绩和荣誉只能说明过去,只要有了满足现状的心理,就会落后。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当全省各地掀起学习南华西街活动的时候,他们提出“全省学南华西,南华西学全省”的口号,并组织干部和基层骨干参观先进单位,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现在,“到先进区街走一走”,已成为南华西街的制度。第三,强化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街道党委认为,要实现“自我超越”,关键在于领导干部要有远大的胸怀和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成为两个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为此,街道党委制定了《南华西街各级党政领导保持廉洁的八项要求》、《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纪检工作的决定》等条例,从而在制度上予以保证。在党委的带动下,全街道各级干部形成了艰苦奋斗、拼搏开拓、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好作风。各级干部都能做到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尽最大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为群众办实事,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实现主体的内在超越,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南华西街的干部和群众经历了从浅层到深层的实践、认识过程。南华西街在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初期,认为搞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发动居民扫扫地、养花种草。结果,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街道还是扫过就脏、花草金鱼等公共财物经常丢失。街道领导分析其原因后认识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停留在表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素质问题。人的素质不高,投入再大也不可能根本改变面貌。因此,他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抓住人的素质这一根本,实现主体的飞跃。街党委把培育“四有”新人、“五爱”公民作为根本任务,开展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大兴文明新风,注重在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法纪观念、科学知识、审美观念、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各方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保证两个文明建设拥有强大的动力。
超前意识和科学预见
南华西街从1984年被评为广州市文明街道起,12年来红旗一直不褪色,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街道领导有自觉的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正确的预见离不开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街道领导十分注重在实践中把握规律,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抓住本质。他们运用辩证法分析各种矛盾,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矛盾的变化过程,预见事物的发展,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南华西街党委便提出了街道建设的路应该怎样走的问题。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了,街道要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街道工作的职能究竟是什么?过去,人们总认为街道是“生产的后方”、“阶级斗争的前哨”,街道工作主要是治安管理、生活服务,解决困难户、孤寡老人、灯不明、路不平等问题。如果因循这样一条街道工作的老路子,街道就无法走向市场经济,无法发展,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精神文明建设也缺乏基础。街道党委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解放思想,重新认识新时期街道工作的职能,明确认识到,现代城市是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现代大生产的基地;街道是城市的细胞,应该发挥各方面的功能,但应把经济建设作为街道一切工作的中心,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由于明确了新时期街道工作的职能,南华西街在全国街道中较早地走向市场,取得了先走一步的优势。他们不搞“等、靠、要”,坚持依靠街道自身的力量起步,根据具体情况积极主动地开拓市场,逐渐增强经济实力,为街道的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初,街道干部搞宣传,连买笔墨纸张都困难;今天,平均每年拿出200万元投入精神文明建设,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在发展街道经济中,南华西街实施科技领先的战略,聘请了100多位专家学者做顾问,积极主动与几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并多方收集经济、技术、科学、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社会调查,搞好市场预测,瞻望发展前景。当经济具有了一定实力时,南华西街认识到规模经济的优势,及时成立了街道企业集团。1989年,南华西街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争取到直接进出口权,并建立了出口产品生产基地,在全国街道中率先按国际惯例办事。当其他街道绞尽脑汁在辖区内挖潜力、找地盘、扩大再生产时,南华西街已有了科学的工作布局设想,决定“走出街道”,从街道经济的长远发展着想,全力保护街道内的环境,为街道争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制定了向郊区发展的方针,在郊区建起了大型工业区。
(执笔:周钢勤李明华陈治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