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专版)
专栏:

  德法联手推动
欧洲经货联盟获重大进展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张宝祥魏崴
为使欧洲经货联盟按时启动,1996年德法两国联手实施财政紧缩,以推动其他国家尽快达标,两国还与其他成员国频繁磋商,协调立场,克服政治分歧和技术障碍。12月13—14日的欧盟都柏林首脑会议获得了成功,欧洲经货联盟取得重大进展。
今年,欧盟为推动经货联盟的实现,主要做了以下工作:9月20—21日,欧盟15国财长就《欧元的法律地位》、《预算稳定公约》和在欧元国与非欧元国之间建立《新货币汇率机制》三个文件达成原则一致;10月1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上述三个文件,供都柏林首脑会议讨论和通过;10月12日和11月24日,芬兰马克和意大利里拉先后“加入”和“重返”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从而使欧盟15国中有12国加入了这一机制;12月13日,欧盟都柏林首脑会议通过了上述文件,并原则同意欧洲货币局提出的欧元纸币“样币”。
欧洲经货联盟今年能取得上述进展,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是法、德联手推动。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科尔深知,经货联盟的成败不仅事关欧盟的前途,也关系到他们本人的政治前途,因而决心加强合作,按时建成经货联盟。仅在都柏林首脑会议召开前的半个月内,希拉克和科尔就会晤了四次。此外,他们还顶住国内的重大压力,坚持制定严厉预算政策。德、法两国已经议会批准的1997年预算,分别比去年节支700亿马克和600亿法郎。在法、德两国的带动下,欧盟其他国家大都为明年制定了严厉的预算政策。
其次,欧盟已经建成商品、资本、服务、人员可以自由流动的内部统一大市场,欧盟内部贸易额不断增加,欧盟内部贸易已占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以上,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四国在欧盟内的贸易已分别占它们贸易总额的62%、64%、62%和58%。显然,完善统一大市场需要单一货币,15种各不相同的货币已经成为一种障碍。有鉴于此,欧盟各国,特别是各国大企业迫切希望欧盟尽早实现单一货币,因为这不仅方便他们相互之间的贸易和结算,而且也可因取消货币兑换节省大量开支,增强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加强欧盟的竞争能力。当前,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欧盟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它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1.1%降至1995年的19.4%。出口减少的重要原因是欧洲产品竞争力弱,而美元贬值则是造成竞争力弱的重要原因。美元现在仍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储备货币,约占世界货币储备总额的64%,而欧洲国家货币只占23—25%。显然,欧洲任何一国货币都无法单独同美元竞争,只有实现单一货币,才可抗衡美元及日元,增强欧洲产品的竞争力。
都柏林首脑会议虽然解决了实现单一货币中的技术问题,但并没有清除所有障碍,各国若想按期加入单一货币,尚须做出如下努力:
争取实现《马约》规定的经济趋同标准。欧盟大多数国家离趋同标准还有一段距离,就连法、德两国也未达标,它们的预算赤字均为4%。比利时是设想中首批加入单一货币的国家,意大利和西班牙是极力争取首批加入者,他们的预算赤字分别为3.3%、6.6%和4.4%,公共债务分别为130.6%、123.4%和67.8%。为了达到标准,他们都在紧缩预算,减少福利开支,但这又触犯了公民的利益,引发了罢工和游行,这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
消除各国争搭头班车的分歧。专家们的普遍看法是,首批加入单一货币的国家可能是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五国,奥地利、芬兰和爱尔兰也有可能搭上头班车。意大利是欧共体的创始国,西班牙是欧盟中的大国,它们都想首批加入,意大利曾要求降低或修改《马约》标准,遭到德国的坚决反对。意大利新总理普罗迪5月上台后,采取了紧缩预算和让里拉重返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等措施,西班牙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德国为保持欧元的坚挺和稳定,主张经济状况不好的国家晚些时候加入,从而引起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的不满。法国不太同意德国的意见,认为参加国越多越好。由此可见,随着确定首批参加国名单的日期临近,争吵将会日趋激烈。
协调好国家和欧盟的整体利益。参加货币联盟的成员国除了要按标准入盟外,还必须放弃一些自主权。但是,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至上的观念在欧盟大多数国家的公民中仍普遍存在着。英国对欧洲单一货币的最后期限公报投了赞成票,但大多数英国人担心丧失主权,反对搞单一货币。梅杰政府为照顾大多数英国人的情绪,决定在晚些时候征求了英国人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加入单一货币。英国反对党工党也公开宣布,它若在明年春天大选中获胜,将就单一货币的问题举行公民投票。因担心欧元不如马克坚挺,德国人反对加入单一货币者越来越多。民意测验表明,德国人反对欧元取代马克的人数已由去年5月的53%上升到今年4月的57%和12月的61%。此外,丹麦、瑞典等国出于本国利益考虑,决定暂不加入单一货币。由此可见,要协调好国家和欧盟的整体利益,决非易事。
在通向单一货币的道路上,虽然还存在一些障碍和困难,但是,欧盟使用统一货币已是大势所趋。欧盟绝大多数国家领导人都有按时实现经货联盟的“政治意愿”,加之建立单一货币的技术问题已经解决,因此,若欧盟明、后年经济能像欧盟委员会预测的那样增长,欧洲单一货币将能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附图片)
欧盟拟于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起发行统一货币欧元,二○○二年欧元将正式流通,取代现行的各国货币。图为未来欧元七种纸币中一百欧元和五百欧元的设计图案。新华社发


第3版(国际专版)
专栏:

  法国
重建财政奔《马约》
本报驻法国记者王芳
今年,朱佩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削减公共开支,控制预算赤字,重建财政秩序。
朱佩就任总理时,面临的是高赤字和高失业率两大难题。因此,理顺国家财政,准时搭上单一货币的列车,是政府最急迫的任务。朱佩政府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完善和更新医疗保险体系,改变长期以来社会保险寅吃卯粮的现象;加速国有企业私有化;压缩国家机关人员编制和开支;降低利率,稳定法郎;采取措施刺激消费;实行优惠税率,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促进长期失业者再就业和青年优先就业,通过补贴方式鼓励企业招工。1997年是欧洲货币统一的关键一年。为达到马约规定的各项经济指标,法国最近通过的1997年度财政预算草案,确定了将近40年来从未有过的节支计划,力图继续开源节流、冻结公共开支,以便将明年财政赤字限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3%以内。
朱佩政府实施的一系列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国际经济界对法国经济政策的信任正逐渐恢复,法国利率已降至197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且还有调低的余地,有望带动投资的复苏。法国的财政状况也在改善,对赤字的控制今年基本能达到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既定目标。法国外贸持续看好,物价稳定,第三季度经济略见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企业投资和消费等所有经济指数近来都显绿灯,法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估计可达1.1%至1.3%,但增长的幅度还不足以缓解就业形势的恶化,加上因紧缩财政和调整工业结构而大量裁员,法国今年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仍有很大阻力。
随着实现欧洲单一货币日期的逼近,调整法国经济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在最近的几次讲话中,希拉克总统都表示对现政府奉行的紧缩政策充满信心。他认为,欧元将成为法国和欧洲“对抗美国霸权”的利器;唯有团结一致,欧洲才能在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强大起来。他矢志要打消外界对欧洲单一货币的疑虑,继续带领法国推进欧盟建设,如期实现单一货币。


第3版(国际专版)
专栏:

  德国
不惜代价为“达标”
本报驻德国记者刘华新
为成为第一批进入欧洲货币联盟的国家,德国今年大力紧缩财政、削减社会福利:3月,财长宣布“冻结预算”;4月,政府一揽子节支计划出台;9月,节支计划经过激烈争吵在议会通过;11月29日,议会通过了1997年联邦预算案,预算总额定在4399亿马克,比今年减少了2.5%。
德国采取上述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去年财政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今年预计仍达4%,此外,负债率今年也会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均超出马约指标。作为经货联盟的“火车头”,如果德国不能达标,将从根本上危及联盟前途。
但这些措施加剧了社会矛盾。工会和反对党组织的各种抗议游行、集会不断。6月,35万人在波恩举行战后最大的抗议集会,强烈反对政府节支计划冲击社会福利,认为削减病休工资、改革解雇法、提高退休年龄,破坏了社会公平。工会与政府的对立达到了战后最严重的程度。
以病休工资改革为例,原来生病6周仍可领全工资,节支计划规定,领取工资的80%,或用5个病休日冲销一个休假日。财政部长魏格尔公开表示,对税收体制、医疗保险、退休保险等,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改革。
在政府节支计划能否实施、明年预算会不会兑现的问题上,科尔政府面临执政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节支计划虽以法律形式在议会通过,但由于劳资谈判“自治”,仍未获实施。12月5日,德国下萨克森州机器制造业劳资双方通过谈判确定,对病休工人支付全工资的制度将持续到2001年,实际上将政府节支计划束之高阁。在预算问题上,魏格尔认为,如果明年赤字控制在533亿马克,加上州和地方政府合力紧缩财政,将会达到马约标准。但是,反对党社民党认为,失业率有增无已(明年失业人数预计会达到创纪录的450万),相关支出只会增加,不会减少;降低科研、交通预算又不利于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政府预算“漏洞”一个接一个,很难相信它会说到做到。
德国6大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则认为,政府必须在现在的道路上走下去,否则明年赤字仍可能达到3.5%。总理科尔多次表示,要“投入全部政治生命”,确保按期实现经货联盟。


第3版(国际专版)
专栏:年终报道

  《马约》标准与欧盟各国现状
注1:该标准是在1991年欧盟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上确定的。
注2:按照《马约》的规定,参加欧洲货币联盟前两年,必须加入欧洲货币汇率机制。(附图表)


第3版(国际专版)
专栏:

  既相互争夺又妥协合作
法美矛盾与欧美关系
本报驻法国记者杨汝生本报国际部编辑郑园园
一九九六年是法国外交政策全面而深入调整的一年,也是法美之间不断发生龃龉和冲突的一年。一年来法国的外交可概括为“三个争夺和一个反对”。
进一步靠拢北约,争夺北约领导权。去年十二月五日,法国重返北约军事委员会,参加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揭开了法国同北约关系新的一页。今年六月三日北约柏林外长会议确认在北约内部发展“欧洲防务特性”。为体现这种“特性”,法国和其他欧洲盟国要求任命一名欧洲人担任欧洲盟军副司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美国勉强同意。法国进而提出由欧洲人担任南欧盟军司令职位的要求,认为这是“北约深入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国以它部署在地中海的第六舰队同时担负着北约之外的任务以及该司令部在美国人领导下“运转良好”为由,拒绝了法国的要求。希拉克为此两次致函美国总统克林顿,强调指出,若是欧洲在其直接相关的战区没有指挥权,所谓的“欧洲防务特性”便失去意义,法还以“中止”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相要挟。十二月四日,美国国防部长佩里重申,美国的立场“没有改变”。目前法美在这一问题尚未找到妥协办法,这给北约的改革投上了阴影。
积极介入中东,争取对中东事务更大的发言权。四月黎以冲突后,法国展开穿梭外交,为双方最后达成停火协议发挥了作用,得以同美国一起进入停火监督委员会。希拉克不顾美国“欧洲勿插手中东和谈”的多次警告和反对,今年三访中东,特别是十月中下旬对中东六国的访问,表现出极大的政治勇气。法国明确提出欧洲应同美国一样成为中东和平的“监护人”,促成欧盟向中东派遣特使,打破了美国独揽中东事务的局面。此外,在九月,美国空军袭击伊拉克时,巴黎也同华盛顿拉开距离,拒绝参与扩大空中禁飞区的监视行动。
密切法非关系,争夺对非洲事务的主导权。前总统密特朗奉行的“经援与民主挂钩”的政策曾使法非关系受到损害,美国乘虚而入,对法国的“传统领地”构成威胁。希拉克就任总统后,三次访问非洲。今年七月访问加蓬和刚果期间,他声明非洲是法国对外关系的“优先地区”,并提出同非洲国家建立“新的伙伴关系”。法非关系的改善和美国在非洲势力的扩张相碰撞。美国总统选举前夕,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匆匆访问非洲五国,引起法国警觉,法美之间因此爆发一场外交争吵。美国倡议组建处于它的影响下的泛非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议,遭到法国的反对;而法国想拉美国共同出兵干预非洲大湖地区的冲突,又受到美国的冷落。
反对美国实施“赫尔姆斯—伯顿法案”和“达马托法案”。法国谴责和抵制美国的旨在惩罚第三国公司的法案,认为这两个法案已超出“合理界线”,违犯了国际贸易法规,也“损害了法国的利益”,法国将进行报复。法国同欧盟其他国家一道,研究制定了反报复措施。十月四日,欧盟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的“赫-伯法”。
此外,法国继续参加在波黑的维和行动,并在巴黎筹备召开了巩固波黑战后和平会议,通过了为期两年的巩固波黑和平计划。
一年来,以法美争夺为主线的欧美矛盾的发展,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的表现。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今年显得十分突出,它在外交上大搞单边主义,不仅遭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抵制,也使美国与西方盟国的矛盾加剧。法国不愿接受一个由“美国统治的单极世界”,希望通过建立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增强欧洲的力量,进一步摆脱美国的控制,在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法国的这些要求和主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欧洲国家独立自强的意愿。法国比较独特的外交传统和风格,以及它期望在欧盟担当领袖角色的雄心,使它在不少方面成了欧洲的代言人,它的许多主张得到了欧盟国家的支持。但是,欧盟国家与美国的亲疏远近并不一样,它们同法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并不完全相同,它们各自同法国之间也有争夺。例如,英国和德国对希拉克的中东之行就有保留,这对法国又是制约。
欧洲随着实力增长,势必进一步要求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欧美矛盾还会继续发展;另一方面,美欧之间的争夺是个渐进的过程。欧盟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远未形成,欧洲的实力也尚未达到可与美国相匹敌的程度,而欧洲及欧洲周边地区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决定了欧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特别是在军事上还得仰赖美国;而美国在欧洲重大的经济和战略利益,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放弃欧洲。另外,美欧有相同的价值观。因此美欧之间将继续是一种互相依赖、既互相争夺又妥协合作的伙伴关系。(附图片)
今年10月中下旬,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中东六国,显示了欧盟积极介入中东和平进程的决心。图为希拉克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的陪同下访问加沙,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第3版(国际专版)
专栏:

  确认欧洲支柱调整指挥系统
北约权力再分配
阮厚才
1996年是北约内部改革的“关键年”。在有关各方的推动下,今年北约在内部改革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如果说1966年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是北约内部关系的第一次重大变化,那么,1996年法国开始重返则是冷战结束以来北约内部改革进程的重要标志。
冷战结束后,北约赖以生存的战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1991年北约首脑会议提出“新战略概念”,首次决定对北约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
几年来,国际战略形势特别是欧洲安全形势又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要求北约作出更深入的变革,北约新一轮的改革随之提上日程。
尽管各国推动北约改革的初衷和目标不尽一致,但对于指导这一轮改革的基本原则还是达成一些共识。首先,改革应有利于推动北约“欧洲化”。自北约成立以来,美国一直独揽大权,西欧国家分权的要求一直没有停止。在直接对手华约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作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稳步上升的力量,西欧国家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在北约内拥有相应的发言权。其次,改革应有利于提高北约的完整性和开放性。由于法国和西班牙不属于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北约难以建立完整统一的防区。近来两国表示愿意全面参与北约的活动,但都把北约先进行内部改革作为回归和参与的条件。同时,随着东扩步入关键性阶段,提高北约组织的开放性,让符合条件的中东欧国家尽快加入进来已提上议事日程。再次,改革应有利于提高北约的行动能力。北约目前处于一个崭新的安全环境,面临着多方位、多类型的挑战,必须调整组织机构,才能适应需要。
基于上述基本原则,北约的内部改革在1996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欧洲支柱”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6月,北约外长柏林会议正式批准了组建“多国联合特遣部队”计划。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将组建一支约3万人的部队,在美不参与的情况下,可以在西欧联盟的旗帜下动用该部队执行救援和维和任务,并可借用美国的指挥系统以及情报、通讯、后勤设施。与此同时,北约决定设立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副司令职务,由欧洲人轮流担任,主要职责是指挥“多国联合特遣部队”执行北约防区外的军事任务,并协调北约与西欧联盟的关系。这两项新举措将大大提高西欧国家对北约决策特别是军事决策的影响力。
第二,北约军事指挥机构的调整初见成效。北约的军事指挥机构共有四个层次,组织庞大,机构重叠,人员臃肿,且分布不合理,难以适应新的安全需要。改革军事指挥系统已成为北约内部改革的重点。据悉,有关方面就此达成了一些妥协:第一层次的欧洲和大西洋两个盟军最高司令部保持不变;第二层次9个较大规模的战区司令部将合并为4个至5个;第三层次的26个地区司令部,将通过精简、合并、降格等方式调整至15个左右,重点调整分布在南欧的司令部;第四层次的32个次地区司令部,将全部转变为由各成员国的国家指挥体制所代替。
第三,一体化武装力量的改革继续推进。首先,削减部队总量,目标是由133万降至90万;其次,优化部队结构,强调质量建军。北约以“精干、机动、灵活”为指导原则,将常规部队划分为“防御部队”、“快速反应部队”和“增援部队”。其中,重点发展“快速反应部队”,相继组建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快速反应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计划参谋部。
北约的内部改革是欧美双方的共同需要。对西欧来说,维护欧洲安全的重任仍主要由北约承担,这已在对付波黑冲突中得到证明;同时,通过北约改革争得更多的权力,也是西欧国家的主要目标。对美国来说,北约是维系美欧关系、保证美对欧控制和推行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前不久,美国家利益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维持北约的继续存在”是美“生死攸关”的利益。在保证北约领导权的同时,适当放权以提高西欧解决自身安全问题的能力,让其承担美不必或不愿介入的地区冲突,也可减轻美国的安全负担。
北约改革的实质是北约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美国和西欧能否在“放权”和“争权”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将决定北约内部改革未来的走向。从目前情况看,这种权力再分配过程还仅仅是开始。近来法国要求欧洲人出任北约南欧盟军司令一职,而美国断然拒绝,就是一个例子。同时在一些关系成员国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上,西欧大国与小国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英法德三大国的立场也各不相同。此外,北约和西欧联盟的关系还未理清,西欧联盟本身还需要最后定位。因此改革过程仍将是长期的、曲折的。但是,北约的内部改革是大势所趋,既存在矛盾和斗争,也会有协调和妥协。可以预料,改革进程将会艰难地继续下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