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海湾紧张动荡又一年
本报驻阿联酋记者安国章
从年初美国对伊朗发出军事进攻威胁,到9月美国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轰炸,加上令海湾各国不安的巴林动乱和震惊中东的沙特恐怖爆炸案,1996年的海湾局势继续紧张动荡。
2月和8月,美国先后借口伊朗在海湾扩充军事势力危及石油运输通道和计划将对美国发动新的恐怖活动,命令其驻海湾的部队处于最高戒备状态,并拟定了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具体计划。
在军事威胁的同时,克林顿总统又签署了对伊朗和利比亚实行新的经济制裁的达马托法,企图阻止外国公司对两国进行投资。对此伊朗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9月,美国又以伊拉克在自己北部领土出兵干预库尔德两派斗争对海湾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为由,借机动用包括B—52重型轰炸机、F—117A先进隐形战斗机在内的大批飞机连续对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和军事设施进行大规模轰炸,同时调遣数千士兵和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数十艘军舰急速进入海湾,还强行将西方大国在伊南部划定的“禁飞区”扩大到巴格达郊区,结果伊拉克全民动员对美国的轰炸进行了还击。该地区局势出现了自海湾战争后最严重的局面,原因主要是美国加大对两伊实施“双重遏制”的政策,这除了迎合国内大选的需要外,另一个企图则是诱使海湾产油国扩大对美国安全保护的依赖,以加强其在海湾的军事存在,从而达到美国独家控制海湾的战略目的。
美国在海湾的这些行动受到西方其他国家和俄罗斯的抵制。当美国对伊朗实行的达马托法刚一公布,欧盟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立即发表声明激烈抨击美国的治外法权,坚持与伊朗进行对话。北约成员国土耳其总理还访问伊朗,签订了购买伊朗价值2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美国对伊拉克的轰炸更是遭到国际社会和中东海湾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俄罗斯也乘机制订了重返中东的新战略。一年来,海湾国家内部矛盾也日益公开化。一些国家关系紧张,极端势力抬头,恐怖、暴力事件频仍。巴林连续爆发大规模骚乱,卡塔尔发生未遂政变,驻沙特美军再次遭恐怖爆炸袭击,死伤300余人,美国扬言要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闹得人心惶惶。
海湾地区是世界的油库,目前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到2010年将达到50%,剩余探明可采储量将占世界的65%。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世界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大国在海湾的争夺将更趋激烈,加之海湾本地区民族矛盾、宗教派系和历史遗留下的边界等复杂因素,未来的海湾局势将难以平静。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编者按
1996年国际形势的主流继续走向缓和,全球四十多个地区热点大多数降温。但由于一些大国仍没有放弃“冷战思维”和谋取全球及地区战略优势的目标,各种形式的强权政治、干涉主义和种族主义依然存在,因此今年某些地区的局势仍令人担忧:在阿富汗和中非大湖地区,炮声不断、难民如潮;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缓和的局势出现反复;海湾地区硝烟再起;波黑和车臣等地虽实现了脆弱的和平,但隐患犹存,险象环生……这些情况表明,冷战结束后的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和平与发展正面临挑战。
本版登载有关回顾今年热点地区形势的文章、对话和图片,希望能为大家观察国际形势提供一些例证。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年终报道

  1996年部分热点地区示意图说明
▲今年5月以色列新政府上台后推行强硬政策,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以色列同巴勒斯坦、黎巴嫩多次发生武装流血冲突,叙以边境出现紧张军事对峙。▲1989年苏联军队撤出阿富汗后,阿各派武装为争权进行旷日持久的内战。今年9月塔利班入主喀布尔,阿内战演化为塔利班与反塔利班联盟之间的对垒。▲海湾战争后,美国为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向那里派驻2.5万军队及航空母舰、先进战斗机,今年先后对伊朗和伊拉克进行大规模军事威胁和轰炸。▲1992年3月1日在波黑打响三族冲突第一枪。近四年的内战使20多万人死于非命,250多万人沦为难民。如今那里虽实现了脆弱的和平,但隐患未消。▲今年9月下旬以来,扎伊尔因部族矛盾发生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冲突,结果造成扎伊尔同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关系紧张,100多万难民逃离扎东部。▲俄联邦与车臣分立主义武装且战且谈已两年,双方伤亡惨重,造成大量经济损失和难民外逃。今年8月达成和平协议,车臣局势出现稳定迹象。(附图片)
(孙伟绘图)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
本报驻埃及记者刘水明本报驻叙利亚记者吴文斌
吴文斌:由于国际社会和有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中东和平进程近几年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宣言》到1995年签署《塔巴协议》,中东地区出现了从战争走向和平的趋势。可是1996年中东和平进程却严重受挫。
刘水明:年初,阿以和谈的主要方面巴以和谈开局本来不错,巴勒斯坦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首次进行了自由选举,产生了一个由88人组成的巴勒斯坦委员会及民族权力机构主席。根据特殊安排,东耶路撒冷和希伯伦市的巴居民也参加了选举。这是巴勒斯坦朝着建立独立国家迈出的历史性一步。没想到2月底3月初,以色列境内接连发生了四起爆炸事件,造成数百人伤亡,巴以和平严重受挫。后经努力,和平进程得以拯救。4月下旬在加沙召开的巴全国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取消《巴勒斯坦国民宪章》中的“灭以”条款。作为回报,佩雷斯领导的以色列工党也删除了竞选纲领中“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内容。5月初,巴以在塔巴如期开始巴最终地位谈判,尽管没有讨论实质性问题,但谈判的象征意义值得肯定。
吴文斌:内塔尼亚胡当选以色列新总理后坚持奉行“三不政策”,即不允许巴勒斯坦立国;不归还戈兰高地;不谈判耶路撒冷地位。以色列新政府奉行的强硬政策,致使中东和平进程出现逆转。
内塔尼亚胡上台后,国际社会敦促以新政府回到马德里和会框架所确定的轨道上来。阿拉伯世界于6月22日在开罗召开了有21国参加、14位首脑出席的最高层会议,会议主要强调和平是阿拉伯国家的战略选择,希望内塔尼亚胡能够审时度势,适当软化立场。但事实上内塔尼亚胡在否定前政府的和谈路线和背离“以土地换和平”原则方面,似乎越走越远。
刘水明:今年8月中旬,巴以恢复了高层次的会谈,但谈来谈去,不仅以色列同巴方签署的以军从希伯伦撤出的问题没解决,而且以色列还强行关闭了巴解驻东耶路撒冷的办事机构,废除了前政府关于冻结定居点建设的决定,并加快了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步伐。
更严重的是,9月23日以政府下令重开阿克萨清真寺地下通道,导致以巴发生了持续数天、死伤千人的大规模流血冲突,这是近10年来罕见的事件。
吴文斌:叙以和黎以之间也有类似情况。内塔尼亚胡一再提出“无先决条件”地恢复以叙会谈,原则是“以和平换和平”,其实质是拒不履行前政府作出的从戈兰高地全面撤军的承诺。最近,以方又采取了一系列恶化局势的行动,特别是宣布增建定居点计划、向戈兰高地集结军队、在以叙边界频繁举行军事演习等。
为防不测,叙利亚军队采取相应的军事措施,并坚持叙以和谈的基础是“以土地换和平”,否则绝不复谈。叙以复谈没有起色,黎真主党民兵加强了对以北部的袭击,以即发动代号为“愤怒的葡萄”军事报复行动,对贝鲁特进行了14年来的首次空袭,并炮击驻有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卡纳镇,结果酿成一次炸死近百名平民的“卡纳惨案”。12月中旬,黎以双方又再次发生炮击和空袭事件,其紧张态势未见缓解。
刘水明:随着阿以关系趋紧,上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附近又发生两名以色列犹太定居者和一名巴勒斯坦工人被枪杀事件。为了缓和紧张关系,最近巴以已恢复全面谈判,其中包括一度陷于僵局的希伯伦问题谈判。人们期待,中东和平进程在1997年里有新的突破和进展。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非洲难民潮涌大湖区
本报驻南非记者温宪
自今年9月下旬以来,扎伊尔与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三国接壤的东部地区战火迅速蔓延,激化了非洲中部大湖地区的部族矛盾,100多万难民在战火中颠沛流离,其悲惨景况震惊世界。
由于1994年卢旺达发生大规模部族仇杀和以胡图族为主的上百万卢旺达难民逃往扎伊尔东部,扎伊尔与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三个邻国间的积怨不断加深,留下了难民危机的隐患。今年10月下旬,扎伊尔东部班亚穆伦盖人即图西族人因对被剥夺国籍等不满,最终揭竿而起,从南到北相继攻克了乌维拉、布卡武和戈马等重镇。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救援机构人员被迫从扎伊尔东部难民营中全部撤离,约百万难民在食品匮乏、疫病流行、部族仇杀的绝境中再次踏上逃亡之路。扎伊尔政府指责卢旺达军队越境与扎伊尔图西族武装联手与扎军作战,同时抨击布隆迪和乌干达政府支持扎伊尔图西族反政府武装。扎伊尔与邻国关系迅速恶化,扎、卢两国军队于11月初数次发生隔界交火。与此同时,扎伊尔断绝了同卢旺达、布隆迪和乌干达三国的外交关系。
在不断恶化的危机面前,联合国、非统组织、欧洲联盟等国际组织一再要求各方立即停止一切战斗,召开地区国际会议解决冲突。几经协调后,国际社会11月中旬终于决定在大湖地区部署一支由加拿大领导的联合国多国部队,以解救陷于绝境的难民。但这一决定遭到扎伊尔反政府武装和卢旺达政府的反对。
11月15日起,约有60万卢旺达难民在摆脱胡图族极端分子军事胁迫后虽然返回了家园,但至今仍有几十万难民散落在扎伊尔东部各地,他们的处境仍令人担忧。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认为已无必要再派联合国多国部队去大湖地区进行人道救援行动。
然而,大湖地区的难民危机并未解除。不久前,坦桑尼亚宣布,它将在今年12月31日以前关闭在坦桑尼亚的所有难民营,这一决定迫使几十万卢旺达难民正在潮水般返回卢旺达。近百万难民返回卢旺达后,如何在民族和解的原则下妥善安置难民,是卢旺达政府面临的又一挑战。(附图片)
卢旺达难民等待返回家园。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7版(国际)
专栏:

  阿富汗从三足鼎立到两强相争
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王南
今年以来,阿富汗局势发生了戏剧性变化。阿伊斯兰学生武装塔利班迅速发展,一举攻占首都喀布尔,结束了拉巴尼政权控制喀城四年之久的局面。阿政治局势也从此前的三足鼎立演变成为目前两大阵营对垒的态势。
1992年4月,阿游击队入主喀布尔后,各派争权激烈,遂形成控制喀布尔的拉巴尼政权和以乌兹别克民兵首领杜斯塔姆为首的反对派两大营垒;1994年下半年后,塔利班迅速崛起,占领了阿近一半国土。阿国内呈现了塔利班、反对派联盟和拉巴尼政权三足鼎立之势。
如日中天的塔利班发誓问鼎喀布尔,从去年10月起,频频向喀城发动进攻。面对塔利班的咄咄攻势,今年5、6月间,昔日的对头拉巴尼与希克马蒂亚尔握手言和,达成结盟协议,联手反击塔利班。但塔利班逐步稳住阵脚,调整战略,首先从喀布尔外围下手,攻占阿东部的楠格哈尔、拉格曼等三省,切断喀布尔通往巴基斯坦的重要后勤供给线。拉巴尼政权自知喀城难保,遂弃城北撤。9月27日,塔利班入主喀布尔,并控制着阿2/3的幅员,占据阿政治舞台的中心位置。
塔利班乘胜追击,与拉巴尼政权的军事领导人马苏德激战于潘杰希尔山谷;同时与乌兹别克民兵首领杜斯塔姆对峙于萨朗通道南端。迫于共同的威胁和压力,10月上旬,马苏德和杜斯塔姆达成军事联盟协议,并会同其他派别成立阿最高防御委员会,至此,阿富汗局势便由三足鼎立演化为两大阵营对垒,即塔利班与反塔利班联盟。
在反塔利班联盟形成后,马苏德发动了反击,一度将塔利班压回喀布尔。
塔利班随即开辟西线战场,出兵巴德吉斯省。同时加强对马、杜联军的反击,12月初把马、杜部队驱赶到喀布尔以北约50公里处。目前,双方进行拉锯战,阿内战呈愈演愈烈之势。
阿内战不休有着深刻背景。阿国内民族、部落及宗教矛盾错综复杂,阿各派代表着不同民族、部落和宗教利益,他们之间矛盾焦点是权力之争。因此,要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并非轻而易举的事。而外国幕后干预也是阿战火不熄的另一重要原因。
国际社会对阿富汗内战的扩大极为关注。11月18日,联合国在纽约召开关于阿富汗问题的国际会议,包括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内的近2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联合国阿富汗问题特使罗伯特·霍尔更是不辞辛劳地穿梭于阿各派之间进行斡旋。然而,迄今为止,国际社会的努力还未取得明显的成果。最近,阿战场上的主角塔利班一再宣称,除非反塔利班联盟接受它的“治国理念”,否则决不撤出喀布尔,也不与对方谈判。而反塔利班联盟则表示,除非塔利班接受“喀布尔非军事化”的先决条件,否则也决不停火和谈判。与此同时,双方正加紧调整军事部署,加强各自的实力,以取得战场上的主导权。看来,阿内战又将经历一个残酷而曲折的过程,这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
(附图片)
战场上的塔利班士兵。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