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四库全书荟要》将于近期推出
吉林人民出版社注重出版传统文化精品。该社在已出版《二十六史大辞典》、《二十六史》(横排简体本)的基础上,又将隆重推出囊括《四库全书》精华的《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荟要》是按照清乾隆皇帝的旨意,在编纂《四库全书》过程中,精中选精,编纂而成的一部专供乾隆皇帝御览的大型丛书,世人称之为“小四库”、“四库中的四库”。该书现在海内外仅存一套原本,堪称稀世珍本。吉林人民出版社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扩大古代典籍影响为目的,组织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工作年余,隆重推出《四库全书荟要》。该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二十五册,共一百册,原版影印。不但具有资料和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版本和收藏价值。(樊希安)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论

  关于“赵树理方向”
郝亦民
赵树理方向的形成和正式提出,是在人民大众还处于较低文化水准以及文化传媒还十分落后的时代,主流文化为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以及要担负对人民大众的宣传启蒙和唤醒导引等意识形态义务,从而主动向人民大众的一种亲合,是文艺主动走向人民大众并进而丰富和提升人民大众精神的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化行动。这一方向的提出在四五十年代的中国文艺界的确发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然而,在90年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崛起,一个高度市场化、商品化的大众文化潮流正在滚滚而来,并且已经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人民大众似乎已经不再缺乏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那么,赵树理方向在当今还有没有意义?重提赵树理方向是否已属南辕北辙?我觉得,这恰恰是当今的赵树理研究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使赵树理研究进一步深化的一个重要基点。
我认为,所谓赵树理方向,从来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主张,是对赵树理大众化文艺思想和实践的一种高度概括和理论表述。也可以说,是对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以及后来为邓小平同志所发展并确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具体化。“人民”,永远是赵树理方向中的最核心的概念和最基本的理论指向。这就是赵树理方向之魂。在赵树理的艺术思想中,人民大众永远是文学艺术的真正“上帝”,文学艺术也应该永远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个最基本的也是最广大的对象。因而,只要是社会主义的文艺,就应该永远坚持赵树理方向,从而把“文艺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方针(当然也包括“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两者二位一体)真正落实到广大文艺家的实践上。
当今广为流行的所谓“大众文艺”(或直称其为流行文化),虽然看起来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它甚至以强大的市场优势占据了大众文艺消费的主要领域,但它却与赵树理方向有着根本的区别,甚至在“方向”上恰恰背道而驰。首先是二者在服务性与商业性上的差别;其次是二者在思想感染性与单纯娱乐消遣性上的差别;第三是在艺术的创造性与艺术产品的复制性上的差别。由此可见,这些流行的东西虽然也是在面向大众,但它们看重的是大众的市场,是大众的消费,它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最大的经济的实利,而在精神作用上,往往带来的是对人的精神的消解。当年,赵树理的大众化文艺有一个重要指向就是与封建文化争夺阵地,那么,在当今,我们坚持赵树理方向也同样担负着一个争夺阵地的任务,那就是要与流行文化争夺阵地。如何争夺这一阵地,这也是赵树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深化赵树理研究,就要研究与流行文化争夺阵地的最有效的策略与手段,就如同当年赵树理千方百计选择和创造最适合于大众接受的文艺形式去进行文艺创作的道路那样,这种争夺仍然需要从赵树理身上求得经验。
坚持不坚持赵树理方向,是一个原则问题。文艺工作要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指示精神,要讲政治,就要首先解决一个方向问题、服务对象问题,社会主义的文艺决不能被市场化、商品化的流行文化所吃掉。但是,我们也不可能完全靠行政命令的手段取消流行文化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能采取争夺的办法,竞争的办法。因而,社会主义文艺除了要严格遵守文艺规律之外,也不能不关注文化市场。这也是为今后的赵树理研究所提出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今天,面对着强大的大众文化潮流,重提赵树理方向,对于改变文化发展滞后、精神贬值的现状,对于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对于社会主义文艺以更加健康的姿态和更加辉煌的成果走向21世纪,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曹禺全集》出版
《曹禺全集》日前由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并在京举行了出版座谈会。曹禺是中国著名的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和文艺活动家。在他长达六十年的戏剧创作生涯中,创作了《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一批著名作品,体现了他的先进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新出版的《曹禺全集》共七卷,第一卷至第四卷为话剧剧本,第五卷为戏剧论著,第六卷为小说、诗歌、散文、书信及其他文章,第七卷为改译、翻译剧本和电影剧本等,并附录《曹禺年表》。各卷均按发表时间先后编次。(一石)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学习六中全会《决议》·繁荣社会主义文艺

  文化市场与精神文明建设
倪力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文化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引导、培育和建设,已形成门类齐全、文化消费群体众多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我国文化市场的状况,《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文化市场的性质和作用,对繁荣和管理文化市场的方针政策措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市场发展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文化市场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的文化市场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服从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决议》指出:“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决不允许成为腐朽思想文化滋生蔓延的场所。”这一论断从正反两个方面指明了我国文化市场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是加强文化市场建设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
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商品的形式在流通领域中进行交换的场所。我国的文化市场是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它具有一般市场的特点,也就是说,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一旦进入市场,就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市场对文化艺术生产和文化服务起自发的调节作用。但是,文化市场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要为社会主义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市场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不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去占领。文化市场的社会主义性质鲜明地体现在:
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这个体系的其他市场一样,文化市场具有社会主义经济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文化生产和文化经营的主体。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宏观调控上,接受国家根据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的需要进行的规划和管理。在生产和经营的方向上,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主要目的。
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文化市场所经营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具有精神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特殊商品,这一特性使文化市场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担负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文化市场的经营者要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不允许经营所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它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需要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同时也需要文化艺术的流通和消费。文化市场作为文化艺术的流通环节,一头连着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一头连着文化艺术的消费,对于实现文化艺术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促进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市场的繁荣是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的标志。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必须服从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目前尚处于培育和发展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诸多问题,但就其主导方面而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
繁荣文化市场,就是要让更多的体现主旋律、健康有益、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占领市场,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文化市场得到健康的文化服务。
《决议》指出:“要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的文化产品,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有益文化娱乐活动,更好地活跃和丰富文化生活。”这段话的主旨是抓文化市场的繁荣,要让更多的体现主旋律、健康有益、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占领市场,让更多的群众通过文化市场得到健康的文化服务。繁荣文化市场,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当前特别要重视的工作是:
一、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在我国的兴起时间不长,还需要一个开拓、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必须遵循文化市场自身发展规律,结合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拓宽文化市场的范围,改善和调整文化市场的结构和发展趋势。要按照国家的法规和党的政策,鼓励和允许各方面的文化经营者进行合法经营,获取正当的经济利益。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参加各种正当的文化活动。支持和扶持文化市场中目前还不发达的部分,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内容上,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改变目前有些文化市场存在的舍文求野、舍雅求俗、舍美求丑、舍精求粗,以及猎奇、刺激、迷信、非理性等媚俗取宠现象。在格局上,努力做到各个文化品种、艺术门类的市场协调发展,改变目前歌舞厅等高消费娱乐场所发展过多的现象。
二、大力扶持高雅文化产品。高雅文化是我国整个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柱,对于提高人民的素质,促进群众文化发展,引导健康的文化消费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大力扶持高雅文化。江泽民同志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对民族文化精粹、优秀高雅艺术、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著作,要给予扶持和保护。”只有积极扶持高雅文化,才能纠正市场行为带来的偏差,也才能促使文化事业均衡、健康地发展。国家对高雅文化的扶持,主要是通过财政拨款和优惠经济政策来实现的。那种不加区分,一律推向市场,甚至采取“断奶”的方式,不再扶持的认识和做法是错误的。高雅文化的发展,除了需要国家的扶持外,社会的鼎力资助也十分重要。企业是社会资助文化的主力。借鉴国外的经验,成立文化艺术类基金组织也是社会资助的一条重要渠道。
三、正确引导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正确引导文化消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消费品位,是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现阶段我国文化消费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人们更多地注重物质消费,而忽视文化消费;二是知识性、教育性文化消费少,民族性文化消费少,娱乐性文化消费多,外来文化消费多。针对以上问题,要加强文化消费引导。首先要通过舆论宣传等手段加强文化消费观念的教育,使人民群众认识文化消费的意义,建立文明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形成高尚进步的文化消费意识,善于根据当前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自身的实际能力进行文化消费,增加知识性、教育性文化消费,反对那些颓废、挥霍、腐朽的文化消费风气。其次,要培养和提高群众文化消费的品位和水准,重视培养群众的文艺兴趣和鉴赏力。三是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行政和经济的手段,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鼓励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抑制低俗粗俗的文化消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日趋丰富;但由于文化市场还不完善、管理相对滞后,文化市场上还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我们必须加强管理。
《决议》指出:“要维护合法经营,保护知识产权,管好文化产品的引进。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除黄色出版物、打击非法出版活动的斗争。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管理体制,发挥群众监督作用,规范文化市场行为。”这段话的主旨是抓文化市场的管理,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是现实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日趋丰富。由于文化市场还不完善,管理相对滞后,一些脱离群众、脱离国情的高消费娱乐畸形发展,宣扬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文化垃圾时有出现,制黄贩黄、侵权盗版、走私和非法出版屡禁不止,严重污染社会,损害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的指导原则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经营活动,取缔反动、淫秽和非法的文化产品、文化经营活动,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活跃有序、繁荣健康地发展。
加快文化立法是搞好管理工作的关键。特别要抓紧制定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和高新技术传媒管理的法规,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文化法规体系,为人民依法享有从事文化活动的权利,促进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打击文化市场中的犯罪行为和抑制文化市场中的不良现象提供法律武器。文化市场经营的是精神产品,因此,在文化市场管理的立法中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凡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经营,都应当通过法律来支持、鼓励和保护。凡是不利于甚至有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经营,都必须限制或取缔。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净化文化市场。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因有暴利可图和各种空子可钻而屡禁不止,反复滋生和蔓延。因此,“扫黄打非”是一场长期的复杂的斗争,一定要常抓不懈。文化经营者对本单位从业人员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及业务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服务水平。经营者应建立健全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注重职业道德,遵守治安、工商、卫生、物价、税收等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对于非法、违法从事文化经营活动的,由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责令其停止非法经营,没收非法所得,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健全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各级地方政府守土有责,领导当地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地方各级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部门是同级政府管理文化市场的业务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和督促、检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分工负责文化市场管理。公安、工商行政管理、卫生、物价、税务、版权等部门对文化市场负有重要管理责任,应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自己的业务分工,与文化市场业务管理部门共同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文化经营单位的上级主管、主办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文化工作的方针政策,配合当地政府加强对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检查、监督,不得阻挠当地文化市场管理机构对其问题的查处。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酒和水的区别
——读《啊,战友》有感
徐怀中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原冀鲁豫军区战友剧社200余人,近日齐集北京,召开战友剧社史研讨会。我不是“战友”的成员,也还是作为战友被邀请到会,在来宾席就座。
这个战友剧社,据我所知,是在红军宣传队的基础上成立并发展起来的。随着革命战争的胜利进展,到全国解放前夕,二野五兵团两个军文工团和建国初期平原省军区文工团,都是以她为基础组成的。当年风华正茂、英姿勃发的数百名小伙子和小姑娘们,如今都已到了花甲、古稀之年。然而,他们的进取精神并不减当年。会上发到每人手上的印刷精美的集体回忆录——《啊,战友——记冀鲁豫战场上的文艺兵》(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要知道,这本书是在一无上级拨款,二无挂靠单位,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编成的。
记述战争年代部队文艺团体的书,曾经读过几本,这一本读来格外亲切。战争期间我一直在晋冀鲁豫军区(后为第二野战军)文工团工作,和战友剧社同属刘邓麾下的文艺团队。我们两个团曾多次同台演出,交流剧目,相互学习。书中记述的许多人和事,我都很熟悉。我当比一般读者更了解这些文章是如何翔实真切地记录了血与火的经历,更能领略作者投入了怎样炽热的感情。除回忆文章外,这本书还收录了日记、诗词,以及当时在部队普遍流传过的创作歌曲。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很值得一读。此外,它也还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由红军时代起,直到全国解放初期,部队文艺团体是怎样作为一支宣传队,又作为一支战斗队、工作队而存在和发展的,从战友剧社的前前后后,也可以大致看出一个脉络。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老文艺兵,读《啊,战友》这本书,更会唤起一种带有些天真意味的自豪感和庄严感。那时候,还没有“敬业精神”这个提法,经常讲的是,要树立革命人生观。而所谓革命人生观,那时人们不一定能够以理论性语言加以确切概括,可是把它作为衡量自己言行的一种尺度,却运用得很好。极少有谁在名利上动心思,或是精于个人得失的计算。那时也还没有要如何如何“做奉献”这样的语言。干工作就是了,说不上是这样那样,工作就是一切,一切习以为常。演出宣传不必讲了,执行战勤任务,也没有谁认为这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抬担架,看俘虏,掩埋烈士,战地鼓动,敌前喊话,人人参加。作战当中,为了及时宣传胜利战果和英雄事迹,大家争着随主攻部队上去,做火线“采风”,乃至直接参加战斗。战斗结束,节目编出来了,唱出来了,演出来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47年7月,我们大军区文工团和由战友剧社一部组成的一纵文工团,同时随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一路上,和部队一同高唱着一纵文工团创作的歌曲:“大别山好比一把剑,直插在蒋介石的心脏里边。”在敌人战略纵深的大别山区,两个文工团都分散在县、区、乡各级做地方工作,开辟根据地。那一年,是解放战争中最为险恶的一年。对我们这些文艺兵来说,也是经受最严峻考验的一年。第二年夏季,两个文工团又同时奉命归建,返回中原地区。行军行列中,缺少了若干名男同志和若干名女同志,其中一些人长眠在了大别山区。他们的遗体,当时只是被草草掩埋掉了。我们离开得也很匆促,甚至来不及在战友们的坟墓上培上一把土。大军区文工团团长钱海鸿同志,便是和我们永别了的战友之一。记得他在去延安之前,是上海永安公司的店员。解放后,我到永安大厦去询问过,年代久远了,没有人知道这个名字。
按照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要求,那个年代的创作演出水平,由于是在战争环境下,不能不受到种种局限。唯其如此,逼迫大家开动脑筋,逼出许多奇思妙想,正显示了大家的艺术才能。剧社文工团成员普遍有点文化,虽然没有什么大知识分子,却是个出干部的地方。据《啊,战友》记载,以后有不少在各条战线上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当初就是从这里调出的。当然,首先是成就了一批文艺家。他们在烽火岁月的长时间磨砺中,在朴实无华的艺术实践中,养成了自己作为一名革命文艺工作者应当具有的优秀品格,同时,也就为在以后从事专业工作中发挥自己艺术创造潜能,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准备了深厚的生活土壤。有志于文艺事业者,战争经历给予他们的不是局限,不是阻碍,恰恰是预示了他们远大光明的发展前景。当时大家不见得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回过头去,却看得很清楚。著名话剧导演艺术家陈颙,便是从战友剧社生长起来的。陈颙的艺术成就,无疑是和她在冀鲁豫战场上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生活紧密关联的。她说,战友剧社是她“艺术生命的摇篮”。电影导演兼摄影家杨光远,是战友剧社美术分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在剧社打下了美术功底,同时受到戏剧、音乐、舞蹈等各个门类的艺术熏陶。舞蹈家黄伯寿,是从战友剧社扭秧歌起步的。他与人合作,创作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游击队舞》;不难想象,他所以能构思出这样富于创新意识的舞蹈佳作,其艺术灵感,是得之于当年冀鲁豫平原那一望无边的青纱帐。
战友剧社史研讨会结束了。回家的路上我在想,在战友剧社这个温暖的集体里,“战友”二字,包含着生死之谊,又糅合了几分亲情之爱,彼此给予对方的不会是水,而是醇酒,时间愈是长远,那酒的醇香就愈是浓厚。战争年代大家在一起,算下来时间并不长。不像后来,能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们往往表示不解,为什么早年战友们的音声笑语,反而记忆得那么真切,永远不会淡忘呢?我想,这便是酒和水的区别了。
读《啊,战友》,颇有些感触,言不尽意,要说的话还多。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

  “写出我们时代的理想和精神”
——《赤子情怀》引起文坛关注
一部描写气象战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金水事迹的报告文学作品《赤子情怀》,近日在北京被评论家们称为一部“写出了我们时代的理想和精神”的成功作品。京浙两地的有关人士50余人参加了由中组部研究室、国家气象局、人民日报文艺部、文艺报、杭州市委宣传部、杭州市文联和杭州出版社联合召开的长篇报告文学《赤子情怀》研讨会。
陈金水同志是浙江省临安县气象局干部,他参加工作40年来,三次进藏,在“世界屋脊”为我国气象事业奋斗了33个春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他的先进事迹,在西藏和全国气象部门广为流传。1956年,他从气象学校毕业后,写血书报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的新西藏,而且一去就是25年。1988年,已经50多岁的陈金水,考虑到西藏的气象事业需要他重新回去工作,就毅然放弃家乡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再次赴藏工作。1992年,他二次进藏工作期限已满,身体情况不好,家里困难很多,但党的事业的需要,西藏建设的需要,使他第三次向党组织提出了赴藏的申请,把退休前的几年工作时间又奉献给了西藏。
报告文学《赤子情怀》以朴素的笔法、真挚的情感向人们展示了这位有崇高献身精神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当代英雄形象。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为这部报告文学作序。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题写书名。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国家气象局名誉局长邹竞蒙,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分别为该书题词。刚刚成立不久的杭州出版社以较快的速度完成了出版工作。
在研讨会上与会者指出,这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它使我们看到了气象战线一个共产党员谱写的一曲生命之歌,使我们走进了气象英模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大家对这部作品感触尤深的是,它写出了一个在平凡中见伟大的人物,通过一个人贯穿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很好地回答了究竟什么样的人是我们时代的英雄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这本书写出了一种理想和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活生生的东西,它同时也写出了我们精神发展的那段历史。作者在还原历史的精神的同时,也还原了英模人物的真实感,立体地写出了一个平凡的英雄。
评论家们谈到,可以看出,这是一部倾注了作家激情的作品。这部作品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对主人公心灵的一次碰撞过程,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对另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心灵的拥抱。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沈治平是杭州市的专业作家,已年近六旬。今年4月,他不顾多病之躯,进藏采访陈金水的事迹,中间几次被送进医院抢救。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两易其稿,完成了这部作品。在谈到这部作品的创作经过时,沈治平说,开始是当任务完成,因为这是领导要求写的。但到西藏后,到了陈金水工作过的地方采访,就有了一种抑制不住的强烈冲动,一定要把这个人物写出来并且写好。
大家认为,这是一部新闻性纪实性文学性结合得较好的报告文学,它摒弃了当前有些报告文学作品大而无当或通篇议论的弊病,通过行动刻画人物,重视细节,在看似平淡中颇具文学韵味,同时结构章节剪裁得当。(瞿文)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出版座谈会举行
日前,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中共陕西省党史研究室、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在京举行《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出版座谈会。《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一书由忽培元撰写,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记述马文瑞在西北地区的革命生涯,艺术地再现了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成功地塑造了马文瑞及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刘澜涛等数十位西北老同志和革命英烈的崇高形象;同时真实地记述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领导人在西北地区领导中国革命的活动片断,展示了这一重要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该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是一部可读性较强的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书。
(文一)


第11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信息

  《“东北虎”传奇》研讨会召开
公安部群众出版社日前在北京召开长篇报告文学《“东北虎”传奇》研讨会。《“东北虎”传奇》一书,以作者陈晓东的采访为线索,全面生动地记述了中共十四大代表、全国十大杰出民警之一、辽宁省铁岭市公安局副局长王立军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新型警官的形象,展现了人民警察的时代风采和精神面貌。该书材料翔实,记叙生动,富于时代感和可读性。(张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