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举世瞩目
基本形成遍布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网
平均期望寿命从三十五岁提高到七十岁
本报北京12月9日讯记者艾笑报道:今天下午,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报告喜讯——中国人健康水平的提高举世瞩目,平均期望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如今的70岁,位居发展中国家的前列;全国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的医疗保健网,使城乡居民多层次的卫生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陈敏章说,我国的卫生工作在十分落后的工作条件下起步,只用近半个世纪,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就建成了能保护人民健康、提高民族素质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卫生服务体系。现在,我国有一支537万专业卫生人员和133万乡村医生、卫生员的卫生队伍,他们服务于19万个卫生机构组成的城乡医疗预防保健网。此外,126所医学高等院校和551所中等医药院校,每年还把5.6万大专毕业生和9.2万中专毕业生输送给社会。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如中药青蒿素的研制和开发,使耐药性恶性疟疾的防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面积深度烧伤治疗、手再造等显微外科技术、晚期转移性绒癌的根治、小肝癌早期发现与治疗、食道癌病因研究和综合防治、用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等,都达国际领先水平。
在防治疾病方面,陈敏章报告说,1963年我国消灭了天花,比全球范围内的天花灭绝提前了10多年;血吸虫病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至1995年末391个流行县中已有278个达到消除和基本消除的标准;1994年基本消除了丝虫病;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了85%,麻疹等4种儿童传染病的发病数比计划免疫前下降了90%以上;1995年以来,未再发现国内的脊髓灰质炎野病毒株;我国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从70年代的7061/10万下降为1995年的176.2/10万。陈敏章认为,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党的卫生工作方针与决策符合国情,符合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陈敏章同时指出,新时期卫生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疾病结构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化及经济体制的变革,给卫生工作也带来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在国际上出现新的传染病的情况下,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肿瘤等,又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因素;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来的环境污染、职业性危害和营养失衡性疾病及性病、艾滋病、意外伤害等,正呈上升趋势;人口增长和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先进医疗技术和药品更新换代等因素形成卫生费用的不断攀升。还有,多年来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布局不合理致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卫生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等等。他说,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卫生改革。
陈敏章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卫生发展观。这就是,卫生发展不仅是机构、人员、设备的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大,还应包含服务结构的优化、人员素质的提高、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等。
对正确的卫生发展战略,陈敏章概括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以社会卫生需求为导向,推进区域卫生规划,以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遵循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优先保障基本卫生服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心潮逐浪高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白剑峰
时下,北京已是隆冬季节。然而,在人民大会堂,前来参加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代表们却感受到了阵阵春潮。12月9日上午,当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讲话结束时,会场立刻被经久不息的掌声淹没了……
深圳市卫生局局长周俊安掩饰不住满脸的喜悦说:“太鼓舞人心了!这是卫生界的一次盛会,我们盼望已久了。新中国摘掉了‘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令人振奋,但卫生事业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仍需改变。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我们的卫生工作也要再次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为经济建设服务。”
来自山西的代表赵震寰表情似乎有些凝重,他说:“这次会议提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符合中国国情。山西是一个地方病高发省,碘缺乏病、氟中毒病等‘六大瘟神’长期困扰着病区的父老乡亲。想起这些,我就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三年来,我们通过改灶、改水等工程,地方病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这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像愚公移山那样,一代一代地干下去。”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陆召麟是一位老医务工作者,对于这次大会的召开,他同样心潮起伏,激动不已。他告诉记者:“党和国家如此重视卫生事业,这对我们是动力,也是压力。协和医院不仅要保持医术上的一流,更要创服务上的一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这是我们的宗旨。当前,不少群众对一些医院的收费高、看病难等现象有意见,我们要正视这些呼声。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点什么时候也不能改变!”
甘肃代表梁世章刚一离开会场便连声说:“没想到这么隆重!”一回到住地,他便迫不及待地用长途电话将有关内容告诉了省里的同志。他说:“甘肃的农村人口比重很大,农民的医疗保健服务跟不上去。瘟神在,财神就不来,要脱贫就得先治病,这个任务太重了。我们要采取城市对口支援农村、医务人员上山下乡等形式,培养一支过硬的农村医疗队伍,为农民们多做点实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首创溃疡治疗一类新药
本报讯被列为国家科委国家医药技术创新1035工程项目的溃疡病新药——胸腺蛋白口服溶液(欣洛维),近日获得卫生部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专家们认为,这标志着我国率先在世界上采用生化制药新工艺,并按新药指导原则完成药学、药理、毒理学方面研究工作,制成的国家西药一类产品,为传统的消化性溃疡治疗开辟了新途径。
消化性溃疡是常见病、多发病。解放军第458医院肝病研究所陈光明副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采用新工艺从健康乳猪新鲜胸腺中提取出一组分子量为12KD—55KD的生物活性物质,按现代生化制药方法制成的欣洛维新药,通过口服直接促进溃疡局部的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及创面组织修复,使其迅速愈合,并降低复发率。经我国九家大医院临床验证,愈合率达到72.5%,有效率达89.2%。该药已在丽珠医药集团所属丽宝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投产。(何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筑起全民族的健康长城
——我国卫生工作述评之一
本报记者李新彦黄振中
我国卫生事业有两个数字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是: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00‰下降到31‰;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由35岁增加到70岁。这些指标显著好于世界平均水平,不仅在亚洲领先,同时也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
透过指标,人们清晰地看到一座宏伟的共和国健康长城,它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党制订的卫生方针政策的威力。解放伊始,政务院就提出了“战争、生产、防疫”三大任务和积极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为主要任务的卫生防病工作方针。毛主席提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仅以中医药为例,党的三代领导人都给予高度重视。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197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中医创造良好的发展与提高的物质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江泽民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中药事业”。如今,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不久,又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健康的关心。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从提高人民健康素质、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全局出发,指明了新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对促进卫生事业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指导卫生领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今天我国的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水平早已今非昔比。1949年以前,华夏大地百病丛生,瘟疫横行,人民生活贫困不堪,卫生设施极其有限,各种疾病肆虐流行,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低下,健康状况恶劣,被称之为“东亚病夫”,人口死亡率为25‰,而其中41%死于可以预防的疾病。然而,共和国在百业待兴的初期,便迅速建立起大批的医疗机构,保障人民的健康。60年代初,我国消灭了天花,基本消除了黑热病和丝虫病等,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鼠疫也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山西省防治地方病是个典范,他们提出地方官要管地方病。这个曾经是地方病高发的省,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一些地方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劣,长期以来碘缺乏病、氟中毒病、大骨节病、克山病、布鲁氏菌病和砷中毒病等“六大瘟神”困扰着病区人民。安泽县是大骨节病高发区,该县枣村沟30年代曾有16个自然村,在不到10年的时间就断了人烟。县志上记载:“山前山后杳无村,十室空名九不存。”当地政府领导群众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消灭地方病,不断地搬走“病山”,还我健康身躯。省委、省政府把防治地方病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一把手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级领导都在病区建立联系点,调查研究,解决防治中的实际问题。全省颁布了《地方病防治条例》。省财政近三年累计拨出1650万元用于地方病防治。地方病专业防治队也从300余人,增加到1000多人。这些举措如同一支支利剑刺向病魔,赶走瘟神。
1995年底我国基本实现了全民食盐加碘,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区不断缩小。孕产妇死亡率由建国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61.9/10万。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下降,严重营养不良几近绝迹。
促进母乳喂养,创建爱婴医院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目前全世界7779所爱婴医院中,我国已占2957所,居全球之首。曾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等4种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总数由解放初的1183万下降到1995年的13.6万,死亡和致残减少了80%,拯救了2000多万儿童的生命。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等以及各地党政负责人都参加了惠及子孙的全民预防活动,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全国累计对4亿多人次的儿童开展了强化免疫,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公共卫生之最。这一“首”、一“最”表明中国政府把人民的健康,尤其是母婴的健康放在重要地位。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一大创举。这一创举在40多年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造福于人民。它已经从当年的除四害发展到今天创建卫生城。以广东为例,他们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垃圾处理、绿化美化、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采取综合治理。据对52个城市的不完全统计,1993年以来该省用于市政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130亿元。全省有佛山、深圳、珠海、中山等4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广州等10市获卫生先进城市称号。我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已成为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动员组织医药卫生人员、人民群众和全社会力量防治病害、移风易俗、改造环境的伟大实践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成绩后面,还有一个更令人欣喜的变化,那就是对卫生事业认识的飞跃。群众对健康的重视达到新的高度: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实现国富民强的重要保证。当一个人享有健康的时候,往往并不体会它的价值;而一旦失去,就感到它特别珍贵。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同样是如此。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的价值及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国人把健康称之为民族和人生的路基。
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勾画出新蓝图: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基本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那时,共和国的健康长城将会修筑得更宽、更高、更坚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