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星光闪耀的群众文化
冯双白
已经很久了,很久没在舞蹈表演中听到全场观众一起朗声欢笑,爆发出这样强烈的欢呼和热烈掌声!不久前在浙江金华和宁波举行的第六届群星奖舞蹈比赛,让我们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真正魅力。
把生活贴在胸口,把情感浓缩在时空中,对艺术的主题做巧妙的表达,是这届参评作品的一大特色。
308个舞蹈作品,其中绝大部分都透射出真挚的情感力量,有着积极的主题和格调,并且显示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在以往的群众舞蹈创作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的山西省和浙江省,仍旧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实力。山西省孝义市文化馆的三人舞《复活》,描写了一个皮影老艺人与自己心爱的“皮影人”的浓厚情谊。他挑灯缝缀,倾注全心,给皮影灌注了生命的活力。舞蹈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两个“皮影人”复活之后的人物个性,他们的“爱情”以及相互之间的纠葛,映出老艺人满脸的笑容。浙江省绍兴市群艺馆、绍兴市教委艺术团的《女儿红》,将现实生活中父亲从女儿出生之时起就酿一坛“女儿红”酒,在她出嫁时才启封的民间习俗,以群舞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之上。大红的盖头,流淌的酒香,绍兴男子的小毡帽,黑壮的轿子杆,交织在一处,将艺术上的浓烈和细腻很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很是耐看。对浙江舞蹈很有研究的评论家李炽强认为:这个作品超越了江南舞蹈的一般性柔美风格,具有突破的性质。四川省在本次评奖中可以说是异军突起,有两个作品夺得舞台舞比赛的金奖,少儿舞蹈比赛三个金奖中也有他们的一份。《老天爷快下雨》仅仅选择了生活中极为常见的挑担动作和母亲对爱子的喂奶动作,织造了暴风雨中热烈的劳动气息,却又在瞬间的停顿时让我们听到了婴儿啼哭,看到了自自然然的母爱。强烈的劳动号子和悄然飘来的催眠曲调,创造出动人的舞台效果。获得金奖的少儿舞蹈《小花的梦》,更是将今天幸福成长的少先队员与《红岩》中的小萝卜头的形象大胆地结构在一个舞台表演时空里,让童真和童趣更具有了跨越的张力,积极的艺术主题完全融化在动人的视觉形象里。
创作观念和表演水平上的大幅度进步,是本届评奖的重要收获。
全国总工会的《蒙古人》,是获得掌声最多、表演气氛最热烈的作品之一。它虽然还是用我们常见的“马舞”作为艺术造型的骨干,作为蒙古人精神气质的象征符号,但是编导者和表演者绝不再简单地模仿生活,而是刻意求新,在司空见惯的马的舞步中,开掘出崭新的艺术动律。他们突出了舞者肩部动作的上下起伏之感,整个形象跳动着民族生命的强悍活力。它的可贵之处,恰恰在于既是民族的,又具有现代的青春气息。虽然全国总工会只有这一个作品参赛,却以明显的优势夺得了金奖。广东东莞市石排镇的“明德醒狮舞队”表演的《醒狮踩高桩》,是在三米多高的“梅花桩”上舞狮,不仅动作技巧高超,桩上的跳跃飞腾给人以惊险奇绝的感受,更令人欣喜的是领舞的银狮表演者,小小年纪,就已经深得狮子表演的奥秘,表演起来生动可爱,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本届评奖中的表演水平也很令人欣喜。云南参赛的独舞《佤山汉子》的男演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从来没有经受过舞蹈的专业训练,但是表演起来感觉之好,节奏感之强,艺术表现力之细腻,在整个比赛中都令人刮目相看。
应该说,有些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比起获得较高奖次的作品来,还有很大差距。有的作品,显得观念、手法较旧,缺少新的创意。有的少儿舞蹈作品,给原本天真活泼的少儿形象里硬加入很不协调的成人意念,甚至是“三点式”的服装和表演,实在不应该。有的作品,舞蹈艺术形象上缺少新意,只好借助于舞台美术的大制作来帮忙。
可以说,我国的群众舞蹈创作与表演,在广场上情感更浓厚了,构图更讲究了,也有大量的作品已经从广场走进了剧场,成为了真正的剧场艺术,成为当代舞蹈艺术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为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4版(副刊)
专栏:

  从笔墨入手
邵文
80年代以来,城镇业余绘画出现了许多变化,画中国画的人空前增加,老干部及退休职工成为一支可观的业余书画队伍,有了较好经济收入而又爱好书画的企业家、商业家和公司职工,以新的姿态进入业余画界,业余和专业的分界线渐趋模糊……在许多专业画家以急切的心情探索新材料、新画法、新风格的同时,业余作者们却寻求着如何进入传统,理解传统,把握传统。
前不久,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徐小飞画展”,是继“张铁峰画展”之后,该院为业余水墨画家主办的又一次个展。徐小飞,1956年生,浙江永康人,自幼喜画但没有机会接受专门的美术训练。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由做工到办企业,经济上获得了一定条件和自由之后,于1990年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进修了一年,得入门径,此后就坚持作画。值得注意的是,徐小飞专画水墨意笔花卉,在艺术上追求文人意趣,而不是流行的“现代风”。《墨竹》一画曾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附图片)
左图为《梅花》


第4版(副刊)
专栏:

  合唱节将在广东举行
为繁荣合唱艺术创作,促进群众性合唱的开展,经批准,1996年合唱节由文化部社文司、广东省文联、中国合唱协会联合主办,广东省音协、广东省顺德市人民政府协办,于12月2日至6日在广东省顺德市举行。
这届合唱节是在第三届北京合唱节举办五年之后的又一全国性合唱艺术盛会。通过艺委会评审,已选出38个合唱团。参演团在指挥、演唱方面均具备高水平,专门演唱1994年后创作的新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民族风格,创作手法也较新颖。 (袁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波格雷里奇将在京演奏
应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著名钢琴家伊沃·波格雷里奇先生将于12月2日和3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两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伊沃·波格雷里奇1958年出生于贝尔格莱德,12岁时到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学习,五年后进入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深造。从19岁起,波格雷里奇在一系列国际比赛中获奖,由于1980年华沙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中对波格雷里奇演奏评分的严重分歧和激烈争论,吸引了整个音乐界对他的注意。
波格雷里奇已经在世界上所有的大音乐厅进行过成功表演,并和国际一流的乐队合作。这次访问中国,他主要演奏肖邦、拉赫玛尼诺夫和斯克里亚宾的奏鸣曲和小夜曲。在京演出后,他还要去上海登台。(解文)(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南沙“海娃”
陈立军
悠扬的螺号声轻轻飘扬,活泼的小水兵欢快起舞,甜甜的歌声载着一颗颗水晶般的心灵和圣洁的祝福,飞越万里海疆,送到远离大陆的守礁官兵心中……
这是南沙“海娃”演出队《蓝水兵》节目中的一个镜头。
“海娃”演出队诞生于1995年夏天。这些天真烂漫的“小海娃”,年龄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只有5岁。他们都是南沙守礁军人的孩子。
担任指导老师的大都是南沙“军嫂”。守礁干部张松岩的妻子卢丽红,小孩还不到半岁,她就报了名。有一天,她抱着孩子赶往部队途中,被汽车撞伤,胳膊缝了五针,左眼软骨局部断裂。可她只在医院呆了一个下午,便赶回部队排练。永暑礁军官管鸿彬的妻子徐明芳不会跳舞,可她实在闲不住,担任了幕后化妆师和服装设计师。还有,华阳礁礁长吴国柱的妻子张小晴、守备队干部傅良仕的妻子周艳兰,她俩不仅是指导老师,还扮演了“戏”中人物呢!
孩子们似乎承袭了父亲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炎炎夏日,排练条件十分简陋,没有固定场地,没有风扇,很多时候都在露天进行。择一片树荫,伴随着收录机的音乐,孩子们便开始翩翩起舞,放声歌唱,一练就是几小时。回到家里,他们还会自觉地练上好几遍。军需助理黄新良5岁的女儿黄海琴,每天夜里睡觉前都在床上蹦蹦跳跳,唱个不停,如今,她年龄最小,舞却跳得最好,嗓子又甜又亮,成了演出队的“台柱子”。
官兵们为办好演出队献出了聪明才智。部队政委张万华亲自为“海娃”创作了《小小太阳花》的竹板段子。政治处干事汪学涛、永暑礁志愿兵丁培兴和几名能歌善舞的战士,纷纷“披挂上阵”,自封了“导演”、“编剧”等头衔,大显身手。
“海娃”演出队初具规模。他们已经能够演出《海鸥帮我捎封信》、《小小读书郎》、《美丽的珊瑚礁》等歌舞、小品、相声、乐器节目,有15个。
营门外的小店老板黄先生也对“海娃”演出队产生了兴趣,特意把两个女儿——在艺术学院进修的大女儿阿红、在中学的小女儿燕子——送到演出队,免费为孩子们作艺术指导。阿红说:“南沙军人守礁卫国不计名利,为老百姓保平安。咱姐妹俩为娃娃们献一份爱心,理所应当!”
“海娃”演出队给守礁官兵的业余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使“海娃”在幼小的心灵里养育了深沉的爱。赤瓜礁礁长姜强7岁的女儿姜莎莎说:“我想天天坐上换班船,为南沙叔叔演出!”


第4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红岩魂”与电视剧结缘
以纪实手法再现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史实的18集电视连续剧《红岩魂》,已由北京电影制片厂电视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和欣爱德文化发展公司联合投拍,由黄先钢、章轲和吴安萍编剧,吴安萍执导,韩三平为总监制,监制人为厉华、王万滨。该剧还聘请钟修文、胡康民、赵权壁为史料顾问。
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被囚禁于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取材于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红岩》和故事影片《烈火中永生》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久前,由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举办的“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斗争史实展览”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展出,引起强烈反响。
《红岩魂》剧作的编创人员经过长期的调研、论证,在掌握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实后发现,这一历史时期的真实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潜存着感人的艺术性。因此该剧不再利用以往文学作品为创作基础,而是突破习惯手法,调动纪实性的表现手段,重现历史风云中的“真人真事”。
(白文)


第4版(副刊)
专栏:

  卡拉OK大赛进入复赛
“桑塔纳杯”歌舞厅卡拉OK厅新歌新人新风大赛已结束初赛、复决赛,颁奖晚会十二月初在京举行。此次大赛有十八个省市逾万人参赛,其中有汉、维、藏、回、壮、满、蒙、哈萨克等十多个民族的选手。


第4版(副刊)
专栏:文化信箱

  何谓紫禁城编辑同志:
最近读到一些文章,我发现作者都把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当作紫禁城了,紫禁城的范围被扩大了。
明成祖夺取帝位后,下诏建北京宫殿,修城垣。明代的北京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据《明史·地理志》载:“宫城周六里一十六步,亦曰紫禁城。宫城之外为皇城,周一十八里有奇。”据《大清会典》称:“午门为紫禁城正门。紫禁城四门,南即午门,北曰神武,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四维角楼各一。天安门为皇城正门。皇城四门,南即天安,北曰地安,东曰东安,西曰西安。”这就是紫禁城和皇城的确切位置。位于宫城前面左右两侧的太庙和社稷坛,是按“左祖右社”的古制建造的。太庙是建筑在宫城外、皇城内的建筑群,而不是建筑在宫城内的建筑群。这一点是必须要弄清楚的。紫禁城至今保存完好,今为故宫博物院,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皇城今仅保存南面(天安门两侧)一段,其它东、西、北三面和三门均已拆毁,甚为可惜。
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旧称紫禁城。那么何谓紫禁城呢?原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将天体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及其他星座。三垣是指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星垣是中垣,在天空的最中心,因此就成了天帝的星座,亦称紫宫。以紫微垣比喻帝居,皇宫之内门户有禁,故称禁中为紫禁。正如史书记载:“紫宫垣十五星,大帝之坐也,天子之常居也。”
为什么说太庙不是紫禁城呢?因为,紫禁城是皇帝坐朝、举行大典和常年居住的地方,在封建社会里它的神圣地位是不可侵犯的。同样也是太庙所不能代替的。太庙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宗庙,供奉着皇族祖先的牌位。在明清两代,只有逢登基、大婚、凯旋、献俘等大典和年节时,皇帝才到这里来祭祀祖先。也只有在这时,太庙才会热闹起来。在平时偌大的太庙里,只住着几十个看庙的太监和一群灰鹤,显得冷冷清清的。紫禁城内的主要建筑三大殿依次建筑在宫城中轴线上,这种宫殿群的轴线和北京全城南北中轴线重合为一,突出地体现了皇权至尊无上的中心思想和帝王宫殿的至尊地位。而太庙的主要建筑不在京城的中轴线上,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一侧。可见,太庙不在紫禁城,只是皇帝的家庙,是皇城内主要建筑之一。
(北京罗扬)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廖昌永名扬国际歌坛
王永健
第四十一届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于今年9月在法国图卢兹举行。我国选手、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廖昌永夺得比赛男子组大奖。
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始创于1954年,每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四十一届,是国际声乐重大赛事之一。这届比赛共有来自30个国家的93名选手参加,其中有数名选手曾经在其它国际声乐比赛中获过奖,可谓强手云集,但廖昌永始终充满着自信,一轮一轮地顽强拼搏,终于摘取第一大奖。他的这种自信来自平时的勤学苦练,来自周晓燕教授的辛勤培养,还有来自对参加国际比赛的得与失的总结。
廖昌永198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跟随罗魏老师学习一年后,转至周晓燕教授门下,本科毕业后,又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在周先生身边深造,1995年获取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七年来,廖昌永在周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在他的乐谱周围空白处,常常看到密密麻麻地记着曲目的重点、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自己对某一段歌词的理解。1994年,他赴法国参加巴黎国际声乐比赛,获得最佳法语歌曲演唱奖,同年英国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组委会音乐顾问朱利安·史密斯先生来华物色选手参加1995年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经全面考查,最后选中了廖昌永。虽然他未能获奖,但并没有气馁,认识到自己在演唱方面还有不足。廖昌永终于在各方面成熟起来,在1995年末举办的文化部全国声乐(美声)选拔赛上,一举进入获胜者行列,由文化部派往法国参加第四十一届图卢兹国际声乐比赛。
比赛分选拔赛、半决赛和决赛三轮进行,要求参赛选手每一轮均要唱一首艺术歌曲和一首歌剧咏叹调。图卢兹也是一个具有音乐传统的城市,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对音乐也非常内行,对选手的评判水平也很高。廖昌永为比赛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半决赛中,廖昌永最后一个出场,所唱的两首曲目分别是沃尔夫的艺术歌曲《隐衷》和古诺的歌剧《浮士德》中的咏叹调《离别故乡去远征》。他唱得非常出色,当最后一句还未结束,观众就已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喝彩声伴随着雷鸣般的掌声响彻整个大厅。这时,主持人阿米埃尔先生对我说:“比赛章程规定,整个比赛期间不允许观众鼓掌,以免影响评委打分。观众们懂得这个规矩,而且今天晚上比赛开始之前我还重申过,但他们还是鼓掌了,这说明他们是情不自禁的,廖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的心。”就这样,廖昌永闯入了决赛。与他一起进入决赛的还有另外14名选手。
决赛时,廖昌永还未出场,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就已在后台开始追踪这位大家普遍看好的中国选手。在悠扬的钢琴伴奏下,他十分自信地放开歌喉,演唱鲁塞尔的《经受磨难的心》,接着在国立图卢兹市府交响乐团的伴奏下演唱古诺的歌剧《唐·卡洛》中的咏叹调《我的末日快来临》。那优美的音色、良好的乐感、过硬的技术和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同时也感染了评委,征服了他们。


第4版(副刊)
专栏:拾趣

  口语
常罡
近些年,古代题材电影、电视剧成为一大热点。其中,或主角或配角,大都有皇帝出场。这些皇帝在屏幕上的语言风格大致有三类:四个字一组为基本构成的“文言体”,随口道来的“白话体”,以及二者的混合,即端坐殿堂昭示群臣的时候讲“文言体”,暗室密议的时候说“白话体”。
既然是古人的艺术形象,音容笑貌有些假模假式在所难免,没有人会去苛求完全“真实地再现”。不过,却每每由此生发出一种颇觉好玩的遐想:皇帝们开口讲话到底是什么腔调?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未央宫建成之后,汉高祖刘邦在前殿大宴诸侯群臣。“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汉高祖志满意得,开他父亲的玩笑,非口语不能惟妙惟肖。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为涿郡,即今天的河北涿县。但他本人落生于洛阳夹马营,实际上成了河南人,其龙兴之地也在河南,口音自然也是河南话。宋仁宗时的僧人文莹在《湘山野录》中记述,太祖皇帝将展外城,幸朱雀门,亲自规画,独赵韩王普时从幸。上指门额问普曰:“何不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普对曰:“语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从最后八个字来看,这位瞧不起文人酸腐的行伍皇帝,说起话来真是河南味儿十足。
《续湘山野录》中有关太祖太宗兄弟二人皇权交接的记载,即有关宋太宗即位的那一则中,也能听到太祖口音。太祖潜耀时,曾与一身怀异术、能断知天命的道士结伴同游。自登基后道士便不知去向了。“后十六载,乃开宝乙亥也,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於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急回跸与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我寿还得几多在?’生曰:‘但今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上酷留之,俾泊后苑。苑吏或见宿於木末鸟巢中,止数日不见。帝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上御太清阁四望气。是夕果睛,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封王,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斫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遣诏於柩前即位。”
“好做,好做!”为“好好干”的意思。今天的河南话依然如此。
(一)


第4版(副刊)
专栏:生活百科

  怎么对孩子说
任庆霞
现在,离婚家庭子女的教养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心理学家调查发现,父母离异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多方面的消极影响,这些孩子的问题困扰明显多于正常家庭的孩子。
一些夫妻离异后即反目为仇,各自在孩子面前灌输对方的不是,搞得孩子痛苦不堪。七岁的小军本来是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可近半年来深沉得像个思想家。原来爸爸妈妈闹离婚,双方都想争孩子。爸爸用足够的零花钱做许诺,妈妈用眼泪来感化。七岁的孩子面对这个两难问题采取了上策——沉默。最后还是由法院把小军判给母亲。妈妈整天流着泪诉说爸爸如何狠心,如何自私。小军总也弄不明白,自己的亲爸爸转眼间就成了一个大坏蛋?
近些年来人们已经意识到彼此仇恨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许多家庭开始采用“定期聚会”的形式。好像家还是家,只是爸爸妈妈不天天在一起而已。这种形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孩子的恐怖不安,但终究不是妥善的解决办法。九岁的莎莉每周可以跟爸爸在一起呆两天,妈妈在这两天强装笑脸,跟爸爸相处如同从前。但莎莉只想让父母复婚。
其实,要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关键在于夫妻双方如何客观面对离婚问题。一方面,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因为婚姻的失败而把对方完全否定。尤其对孩子来说,要彻底抛开血缘关系是不可能的。他也许从妈妈那儿了解到爸爸娶了新娘,不要他和妈妈了,他可能也能做到见到爸爸不加理睬,但不能摆脱内心深处对亲生父亲的深深依恋。这种矛盾使孩子整日处于心理冲突之中。18岁的小王发誓这辈子不恋爱,不结婚,一直守着妈妈,他觉得被抛弃的妈妈太可怜了。其实一定程度上,小王在扮演着父亲的角色,试图保护母亲,好让母亲能够走出父亲的阴影。
离婚后,最好的办法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之所以离婚是因为爸爸妈妈在一起相处不如以前那么容易了,必要的时候,还可能会给找个新爸爸或新妈妈。但无论什么情况,都要让孩子明白谁也不会抛弃他。爸爸还是爸爸,妈妈还是妈妈,生活形式的改变并不影响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如果孩子尚小,可以先定期聚会,等孩子明白事理后再把实情告诉他。大人有时总怕伤孩子的心,于是编造各种善意的谎言。有位妈妈告诉孩子爸爸出国了,孩子逢人便说爸爸在国外,直到有一天一个小朋友无意中说出“我妈妈说你爸爸是娶新娘了,不是出国了”。这孩子回家就大哭一场,追问妈妈到底怎么回事。
把真实情况告诉孩子,不要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但在孩子能接受的时候考虑再婚,这就是我想劝告的。


第4版(副刊)
专栏:

  博茨瓦纳歌舞团在京表演
应文化部邀请,博茨瓦纳莫格瓦纳歌舞团一行二十二人十一月二十四日至十二月一日在北京和天津进行访问演出。博茨瓦纳地处非洲南部,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该国富有非洲特色的文化。莫格瓦纳歌舞团的表演展现了博茨瓦纳各个部族的民间舞蹈。


第4版(副刊)
专栏:

  “鲁迅研究书系”出版
一套素洁高雅、装帧精美的“鲁迅研究书系”,于纪念鲁迅逝世六十周年之际,由陕西教育出版社推出。书系包容十五部研究专著和一部纪念文集,其中十一部专著出自中青年学者之手,获得研究界高度赞扬。


第4版(副刊)
专栏:

  王梓夫出自选集
最近,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王梓夫自选集》,即长篇小说卷《异母兄弟》、中篇小说卷《女牢滋味》、短篇小说卷《绝代佳人》。王梓夫出生在北京通州,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他是一位颇具特色的作家,兼擅各种题材和体裁,尤以小说著称。他能游刃有余地捕捉各种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复杂的精神世界。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改革后的风采 徐烨(北京)
中国交响乐团为音乐季的演出,辛勤排练,盼望塑造出自己的新形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