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在京开幕
荣毅仁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本报北京10月8日讯 记者郑宏范报道:金秋10月,为期四天的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今天在北京开幕。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荣毅仁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是目前世界行政科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为重要的学术组织。国际行政科学学会致力于促进行政科学的发展,提高行政机构运转效率,改进管理方法和技能,对推动国际行政管理的进步、促进世界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届国际行政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国际行政科学学会第一次在亚洲地区和中国举办国际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专家、学者及政府官员汇聚一堂,将以“21世纪公共行政管理的新挑战——提高效率、简政放权”为主题,共同探讨面向新世纪的行政管理,推动行政管理科学的新发展。
荣毅仁在讲话中说:“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已成为一个主旋律。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行政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加强行政科学研究,建立健全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都是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自己的特点,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中国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向十分重视。适应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需要,中国政府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关系,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荣毅仁强调:“在行政科学领域,中国既要从国情出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也要学习各国行政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学习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吸收和利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愿意在行政科学领域与世界各国进行广泛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努力,推动行政科学研究和实践取得新突破,为把一个和平、发展、繁荣的世界带入21世纪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部长宋德福在开幕式上致词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在高速增长,社会在全面进步,计划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替代。中国政府十分重视行政改革,并为此作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行政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行政体制。围绕这一目标,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或将要采取的行政改革措施有: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改革人事管理体制,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制度创新等。中国的行政改革既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体现时代特点,解决现实遇到的课题,又要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方法。中国在行政改革领域也十分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借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益的行政改革经验和做法。这次国际行政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外专家、学者、官员的相互交流探讨,将会对我们深入思考下一步的行政改革以新的启迪,将会对我们推进下一步的行政改革以有益的影响。”
国际行政科学学会主席大卫·布朗、总干事欧·达达女士也在开幕式上致词。国务委员李贵鲜等出席了开幕式。
大会今天还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各国航天局负责人
指出开展航天事业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本报北京十月八日讯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前来北京参加第四十七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暨第四届空间机构论坛的各国航天局负责人。
李鹏对国际宇航联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来自世界各国如此众多的宇航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聚首北京,共同讨论空间技术发展及其应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国际宇航界的一次盛会。
李鹏说,四十年前的今天中国创建了自己的航天事业。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努力,中国的航天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李鹏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还不雄厚,但中国的航天事业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我们就有条件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是例证之一。二是我们有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的航天科技队伍。三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
李鹏说,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航天事业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但我们有信心通过艰苦的努力,把中国的航天事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李鹏说,我赞成朋友们的见解,航天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许多方面单靠一个国家是难以办到的,因此开展国际合作十分必要。中国政府和航天工业界愿意同世界各国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他说,航天事业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相信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定能够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欧洲空间局局长吕东说,与会的各国代表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在北京举行国际宇航联大会是合适的选择。他说,航天事业是一项全人类的事业,世界各国应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互通信息,共享成果。他相信国际宇航联大会和空间论坛的召开,对国际宇航界制定跨世纪的空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军营文化建设
军队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黄彩虹、黄秋生)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认真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努力走在全社会前列的重要指示,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军营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坚定不移地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军官兵,增强了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党的十四大以来,各级党委把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共举办理论读书班5000多期,轮训团以上领导干部30多万人次。基层官兵的学习也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学习,全军官兵进一步增强了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
——持续开展爱国奉献、革命人生观、尊干爱兵、艰苦奋斗四个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全军部队更加发扬光大。
——培育和宣扬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先进典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在各部队不断涌现。近年来宣扬的苏宁、徐洪刚、韩素云、李国安等先进典型,在全国全军产生了重大影响,各部队形成了学英模、赶先进的浓厚氛围。
——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法制教育力度,保证了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和政令军令畅通。各部队认真贯彻党中央、中央军委的一系列廉政建设措施,廉洁奉公在党员干部中成为风尚。“二五”普法成效显著,“三五”普法开端良好。
——科学文化教育和两用人才培养有了长足进步,促进了官兵素质的提高。
军队干部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已达60%,团以上领导干部达到90%以上。全军每年向地方输送数十万名有一技之长的两用人才。
——注重抓好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美德教育,光大了文明之师形象。广大官兵自觉讲文明、讲礼貌,文明执勤、遵纪守法、见义勇为、扶危帮困、敬老爱幼等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全军医疗战线持续不断地开展“白求恩杯”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和等级评审,医疗质量、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
——新闻出版工作坚持正确导向,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卓有成效。全军报社、图书音像出版社和期刊社每年出版报刊300多万份,图书音像制品7000多万册(盒),一大批优秀图书在全国获奖,7家出版社被中央有关部门评为全国优秀出版社或良好出版社。
——推出了大批文学、艺术、影视精品,丰富了部队文化生活。优秀电视剧《潮起潮落》、优秀影片《士兵的荣誉》和优秀歌曲《当兵的人》等一批文艺精品享誉军内外。军队系统两度参加全国“五个一工程”评选连创佳绩,并获组织工作奖。基层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军有105个单位和30名个人被评为全国、全军文体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到国家和军队的表彰。
——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4.7万多个军民共建点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136个国家级和600多个省级双拥模范城。
——组织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参加精神文明建设,全国120多万个民兵学雷锋小组常年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6万多个民兵精神文明示范点被评为县级以上文明单位,53万个“青年民兵之家”和“民兵文化夜校”在传播科技知识、丰富城乡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乔石会见加拿大客人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马桂花)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应全国人大邀请来访的加拿大参议院议长吉尔达斯·莫尔加特一行。
乔石说,中加友谊有着良好的基础,双方领导人一直保持着交往,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全国人大和加拿大议会之间交往密切,对增进相互了解、消除分歧、加深友谊、发展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乔石表示相信,莫尔加特此行必将增进他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两国和两国立法机构间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在此之前,乔石还会见了加拿大前总理约瑟夫·克拉克一行。应克拉克要求,乔石介绍了中国机构改革以及全国人大的机构设置、立法职能等情况。
克拉克一行应外交学会邀请,于9月30日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十天的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灾后反思话水利
新华社记者 李尚志 焦然 鹿永建
波涛汹涌的长江洪水驯服地东流入海了,动地而来的黄河洪峰消融在渤海之中,珠江、淮河、海河,这些河流今年大闹一场之后,渐次消歇了。尽管台风还不时从太平洋扑向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区,但已属强弩之末。
今年是中国90年代第四个洪涝重灾之年。去冬北方的大旱时间一直延伸到今年春夏之交,黄河断流达133天。江河水患紧接着就汹涌而至:长江支流沅江、资水发生历史最高水位的大洪峰,洞庭湖和长江中下游一度险象环生,珠江支流柳江出现本世纪最大洪水,海河的三条支流骤发1963年之后的最大洪水,黄河下游涌现前所未有的高水位,一些中小河流也相继洪水肆虐,一时间全国半数以上的省市自治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灾情牵动着中国领导者的心。江泽民总书记主持会议研究防洪和救灾,李鹏总理奔赴湖南灾区实地察看灾情、慰问灾民,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姜春云到灾区现场办公,水利部长钮茂生南来北往,调度防洪大军。经过广大军民顽强的奋战,我们终于保住了一批重要城市,保住了大江大河的干堤和重要的交通运输线,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夺取了今年防汛抗灾的重大胜利。目前,灾区形势稳定,全国农业丰收已成定局,京九大动脉顺利开通,祖国的建设在重灾之年又有新发展。
但是,我们也又一次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连年的大水灾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中国的水利建设何时能保障我们创造的财富不被洪水吞噬?这的确到了痛下决心,重新调整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水利建设关系的时候了。
水旱灾害频繁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中国是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所以,从古到今,水利建设都是中国一项重要事业。
中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在太平洋的季风影响之下,是个季风国家,处于世界气候的异常脆弱带,冬夏季风的交替活动及其不稳定性,造成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季节分布不均,东中西部空间差异明显。青藏高原又挡住了印度洋对于中国内陆地区气候的调节。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使水旱灾害成了中国的“家常便饭”。
中国每年冬季前后,北风不断,控制北方且侵袭南方,造成晴冷和干燥;夏季前后南风笼罩沿海和南方,又时常挺进北方和内陆,带来湿润和降雨。所以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集中在夏季前后的几个月里,雨水量多且集中,往往会造成时多时少的水患,北方又几乎每年都有春旱。
中国的地形加剧了季风气候带来的水旱灾害。中国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大江大河多发源于西部高原而东流入海,一旦发生大范围降雨,上中游高处的雨水迅速向下游压来,而下游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和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带。平原地区水流缓慢,易涝难排,造成一次又一次水灾。
翻开中国历史,人们会看到一部水旱灾害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每一次大的水旱灾害的发生,几乎都带来“人为鱼鳖”、“赤地千里”、“灾民遍野”的惨剧。仅以长江为例,据史料记载,汉朝以来的2000多年中,长江中下游发生较大洪水200多次,其中1860年和1870年两次特大洪水,冲开了荆江南岸堤防,死人不计其数。1931年的长江大洪水,武汉、南京被淹,死亡14.5万人,4年之后,长江洪水再度逞威,淹死14.2万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本世纪最大的洪水,虽然三次启用荆江分洪工程,长江和汉江干堤仍有64处决口,党和政府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减少了人员伤亡,但造成的损失仍然是严重的,京广铁路100天不能正常通车。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史,就是中国人面对严峻的自然条件,在与水旱等灾害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历史。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水环境污染又成为一种新的水患。
水少了,水多了,水脏了,这三个水的问题同时存在,这就是当代每个中国人必须具备的水的忧患意识。
党的三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水利建设
新中国的领导人对中国的水情都有深刻的认识,无不把江河防洪和人民的安危时刻放在心上。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淮河发生水灾,毛泽东主席看到电报上“不少是全村沉没”的字样,当即流下了眼泪,此后两个月他就治理淮河作了四次批示,部署大规模治理淮河。他作为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出京视察,就来到了历史上屡次决口的黄河岸边,了解这里的防洪情况,并说出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心声:“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后来又发出号召:“一定要根治海河”,足见对于江河安危的重视。他关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指导着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的进行。
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对于长江、黄河等的防洪问题经常亲自过问,祖国各大江河流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当时的大型水利工程大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长江三峡工程是一项对于长江中下游防洪保安意义重大的大型工程,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来到长江三峡,鼓励大家“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为长江三峡初步论证提供了巨大动力。他倡导的小水电建设如今已硕果累累,为山区脱贫致富插上翅膀。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水利和防洪的认识不断深化。1989年夏季,江泽民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冒雨来到湖北长江大堤上,视察防汛情况。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在考虑‘八五’计划时,要认真研究一下水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未雨绸缪。”这些远见卓识的话,在1991年的大水之前就已经说出来了,但今天听来仍如黄钟大吕,不同凡响。
1991年、1994年、1995年和今年中国连续发生水灾,江泽民总书记一次又一次不辞辛劳来到灾区,看望、慰问灾区群众,指导抗洪救灾,鼓舞灾区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灾害,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新的胜利。
1991年7月,安徽省在遭受淮河大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亲临灾区视察。面对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官兵,他勉励大家要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振奋精神,加强领导,团结协作,战胜灾害。11月,他再次来到灾后的安徽视察。当看到水利工地上成千上万的淮河儿女,正在打一场治淮的人民战争,他感到十分高兴,并对随行的安徽省负责同志提出要求,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把水利建设摆上应有的地位,努力避免或降低洪灾损失。
1995年,中国又一次遭受大水灾,党中央在讨论“九五”计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规划时,吸取1991年、1994年和1995年大水灾给中国带来的教训,决定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的地位,将水利置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地位。
今年1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中国气象局,对气象工作者说:“看来经济越发展,气象灾害越容易造成大的损失”,“气象预报是否准确关系到经济建设,关系到社会安定,人民群众关心,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他还语重心长地指出:“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发展农业离不开气象,气象为农业服务大有可为”。这些实事求是、入情入理的话,是我们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时应时刻牢记的。
国务院总理李鹏早在1990年7月19日听取水利部关于“八五”计划汇报时就明确指出:“水利要作为基础产业在‘八五’计划中加以体现,这样,水利的地位就提高了”。
1994年,国务院在当年的大灾之后,召开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李鹏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指出: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各地对水利建设力度还很不够。今年他在河北省视察灾情时,更加具体地指出,我们在今年这样一次大水之后要反思一下,要真正解决如何加强水利建设的问题。
治水,必须顺天道以抗天灾
中国治水史上,有过“堵”和“疏”两种策略。相传史前的鲧,用“堵”的方法治水,效果不大,水患连年。其子大禹,继承父志,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把洪水排入海中,成为治水的圣手。后来的治水者发现,一味疏导,对干旱就无可奈何,堵和疏须因时因地而为,不可偏废。水旱灾多发的中国,杰出的治水者代代涌现,诸如秦朝时的李冰父子、宋朝的范仲淹、元代的郭守敬,均有自己的建树,为华夏大地不断积累治水的经验和智慧。但是,经济在发展,人口在增加,人与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中国在治水上面临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利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历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的黄河47年来伏秋大汛未出现决口。90年代这几次大水灾,其损失随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而成正比增大,但社会安定,人民生命得到保障。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今日中国,治水的难度越来越大了。中国有12亿人口,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之高,更是居世界前列。由于不重视人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人与水争地的问题日益突出,某种意义上犯了鲧的毛病,堵住了洪水的出路,一次又一次使小水带来大灾。
不少地方用围湖围河的方法增加土地,渐渐造成洪水来了无处容身的地步。新中国40多年里,全国被开垦的湖泊至少有2000多万亩,减少蓄洪容量350多亿立方米。仅以洞庭湖为例,它的大小号称八百里,是长江洪水的重要调蓄地,但围垦使之缩小了1/3面积,严重影响了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
山区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湖泊,使河床抬高湖泊变浅,更加重了治水难度。仅黄河每年就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河道内,而长江的泥沙含量也在增加。
今年黄河花园口的流量只有7800立方米每秒,但水位却比1958年22300立方米每秒还高近一米。下游的高水位洪水由于滩地高秆作物阻水,一个小时才走一公里,还不如常人走得快,加剧了险情。今年洞庭湖水量不是最大的,水位却突破了历史纪录。这一切都是我们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
由于家底薄,人口多,水利工程建设本身也严重滞后,带来防洪工程标准低,抗灾能力差。大江大河大湖的防洪工程一般只能防御20—30年一遇的洪水,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标准则为10—20年一遇,多数中小河流一般只能防御小洪水,来了中等洪水就泛滥成灾。
作为全国防洪重点的600多座城市,70%的城市防洪标准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其中70多座城市没有任何防洪工程,广西梧州、柳州90年代已是连年大水连年进水。
现有水利工程由于年久失修老化,防洪中出现的险情越来越多,本来不高的防洪标准进一步降低。今年长江主要堤防出险2800多处,湖北洪湖江堤和安徽东至县的险情和黄河的某些险工险段,差一点酿成大祸。海河水系的防洪标准已由设计的50年一遇下降到20年一遇。全国有1/4的大中型水库、2/5的小型水库带病运行。而一座有隐患的水库,无异于一把悬在下游人民头上的利剑,一旦垮坝失事将造成毁灭性灾害。
由此看来,河道治理既要加高加固堤防,又要清淤除障。现在,这两方面做得都不够,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水利建设真正摆到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要地位上来。
宁肯少上一些工业和其他项目,
也要多搞一些水利工程
水患是中华民族心腹之患,江河集中的地区,不管建设搞得多好,如果不重视水利,就有可能被一场大水冲个精光。但为什么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水利建设的速度和力度却总是跟不上经济发展和防洪保安的需要呢?很大程度上在于水利工程基本上是社会公益事业,直接的投入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一些地方对水利的重视往往流于文件和口号。但今年的水灾表明,决不能再让这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只顾局部、不管全局,鼠目寸光的状况继续下去了。
大灾之后要进行反思,反思的核心内容就是结合本地实际,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把水利置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首位的战略决策上来。能源、交通、通信事业这几年发展都很快,摩天大楼更如雨后春笋。处于基础设施首位的水利建设没有任何理由落后。各级领导在思想上必须明确这一点。
思想转变还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这就是要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并形成足够规模、行之有效的投资渠道。据了解,中央已决定增加对水利的投入,但光靠这一方面是不够的。水利建设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必须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必须全社会办水利,才合情合理,才真正奏效。
《农业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必须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看来这是长期稳定地增加水利投入的必由之路。水利基金的建立,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此外,应引进市场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为水利基金开辟新的渠道。比如,处于江河堤防保护之下的工矿企业事业单位,就必须负担一定的防洪保安经费;水利工程供水必须尊重水的商品属性,水费水价收入中的增加部分也可以用于维持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等等,办法还很多。
加快水利建设速度,增加水利投入力度,必须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城市防洪尤其如此。凡有洪水威胁的城市必须设防,城市防洪必须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并把防洪设施的建设落到实处,在短期内使城市防洪能力有较大提高。
加大水利投入,必须划分事权,分级负责。大江大河的治理,主要由中央负责。中小河流的治理,以地方投入为主。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则主要依靠农民群众投资投劳。也要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发动社会上各种力量办水利,还要广泛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为我所用。总之,在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规划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成合力,有条不紊地把水利搞上去。
我国水利建设欠帐太多,加上水利工程多是投资大、周期长的项目,因此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切忌大灾之后大建设,小灾之后小建设,没有水灾就把水利放在一边的短期行为。
反思之后重在落实
有一位长期从事水利和防洪指挥调度的专家沉重地说,今年的水灾表明,我国水利建设欠帐太多,即便从现在做起,水利建设的投入到位了,近期内小水成大灾的局面还会重现。这就道破了我国的水利建设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怎么办,只有立即行动起来!
水利部长钮茂生透露,针对我国江河湖泊淤积严重的问题,国家将启动“百船计划”:引进和制造100条大型挖泥船,驶入黄河、洞庭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淤积严重的关键部位进行长年的清淤,目前已有两条船在洞庭湖里轰鸣,还有6条船不日驶入洞庭湖。
各级地方政府也要组织力量抓紧对中小河流进行清淤。大小结合,长期坚持,就可以还洪水以容身之地和畅通的出路,减轻洪水对于堤防的压力和城乡的威胁。
在国务院农田水利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各地已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冬春水利建设工程的实施。各级水利部门也要积极着手进行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加强防洪骨干工程建设,抓紧水毁工程的修复和病险水利工程的除险加固,狠抓农田排灌设施建设,下大力气搞水土保持和节水灌溉。
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订《防洪法》,对于那些未能负起防洪建设责任的个人,要依法进行追究,绝不能不了了之。
为了尽快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机制,有关部门和专家正加紧研究,集思广益,准备出台加强水利投入的具体政策和办法。完全可以相信,通过对洪涝灾害的反思,人们的水患意识必将进一步增强,一个更加重视水利建设的新局面正在向我们走来。
但是,要真正提高中国人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这些只是漫长进程的一个开头。


第1版(要闻)
专栏:

兴修水利 造福人民
图为黄河下游涵闸工程——北金堤滞洪区渠村分洪闸。 杨秀云摄


第1版(要闻)
专栏:人物介绍

瑞士联邦主席德拉米拉
今起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瑞士联邦主席让—帕斯卡尔·德拉米拉将于10月9日至11日对我国进行正式访问。
德拉米拉1936年4月1日出生于瑞士洛桑,1960年毕业于洛桑大学,获政治学硕士学位。1960—1964年他任洛桑国家展览馆副馆长,1965年当选为沃州自由民主党第一常务总书记,1974年当选为洛桑市市长,1981年任沃州农业、工业和贸易局局长和州旅游局局长。德拉米拉1975年起为国民院议员,1984年起任瑞士联邦委员会委员,并兼任联邦军事部部长,1987年起兼任联邦公共经济部部长。1989年他曾轮任联邦主席,1996年再次轮任联邦主席。
德拉米拉曾于1983、1992和1995年三次访华。德拉米拉主席的这次访问是瑞士联邦主席对我国的首次正式访问。
(新华社发)
(附图片)
德拉米拉主席


第1版(要闻)
专栏:

十一城市公交职工代表倡议向李素丽学习
敬业爱岗优质服务
新华社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孙杰、潘善棠)来自全国11个城市公交战线的职工代表今天在此间发出倡议:学习李素丽,岗位作奉献。
这一倡议是在今天下午由中宣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共北京市委联合召开的学习李素丽事迹座谈会上发出的。座谈会上,来自上海、天津、沈阳、广州、济南、昆明、成都、西安、南京、武汉和北京市公交战线的职工代表,结合现场观摩李素丽优质服务,畅谈了学习李素丽的感受。大家认为,李素丽是全国公交战线的一面旗帜。她15年如一日,敬业爱岗,为乘客提供优质、热情、周到的服务,做出了突出的业绩,受到了广大乘客的尊敬和爱戴。沈阳市客运集团公司售票员纪云华、济南市公交总公司售票员吴倩等在座谈会上说,李素丽的事迹再一次告诉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们的社会需要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时代需要奉献精神。只要坚持为广大乘客忘我地热情服务,就能用真情架起一座与乘客理解的桥梁。她们表示,要把李素丽的精神学到手,努力为广大乘客提供优质服务。
座谈会上,这11个城市公交系统的代表向全国公交战线职工联合发出向李素丽同志学习的倡议。倡议提出,要以李素丽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做到“岗位作奉献,真情为他人”,“一心为乘客,服务最光荣”。把为人民服务的一片真情化为本职工作的动力,为广大乘客提供一流服务。倡议提出,要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岗位,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自觉提高行业意识、“窗口”意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送到乘客的心坎上。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敬业爱岗精神,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把奉献与岗位结合起来,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工作,用真情架起一座与乘客相互理解的桥梁。
倡议提出,公交战线的广大职工,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忠于职守,规范服务。做到遇事耐心,得理让人,失理道歉,以文明、热情、诚恳的态度赢得乘客,争做社会主文精神文明的宣传员。要刻苦学习,努力钻研业务,真正做到“干一行、钻一行、专一行”。要学习李素丽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岗位技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塑造90年代公交职工的新形象。要树立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习李素丽关心、团结他人一同搞好服务的优良作风,把车队、班组建设成团结、和谐的集体,为公交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