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最后的爱”
——国外社会公德拾零(之三)
本报驻加拿大记者邹德浩
加拿大多伦多圣麦克尔医院的心血管专业和创伤急救科在加拿大很有名气,但在这所现代化医院的第四层楼内,却有几间与医院气氛不协调的家庭式病房,这就是已有14年历史的临终关怀病房。在这里工作的护理人员,都是不取分文报酬的义务工作者,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最后的爱送给最需要的人。
圣麦克尔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有10张病床,平日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值班,但却有50多名义务工作者轮流来这里提供无偿服务。这些义务工作者中有医务工作者、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也有大学生和其他阶层的人士。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周来这里无偿服务4小时。负责排班的玛丽女士介绍说,住在这里的患者大多数是70岁以上高龄的晚期绝症老人,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一样,他们在这里平均住院2—3周。在这段时间里,护理员的目的就是尽量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人际环境,使他们愉快、安详地告别这个世界。
记者在参观时发现,这里的病房设施与日常的家庭摆设没什么两样,墙上挂着患者平日喜爱的画或照片,桌上摆着他们平日爱读的书籍或杂志,厨房里各种炊具一应俱全,可以随时为患者准备可口的饭菜。玛丽解释说,她们尽量使患者来到病房后不产生等死的感觉,在老人们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们每个义务工作者都是他们的亲人,都会尽心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在这里,护理重于治疗,常规治疗主要是帮助他们减轻肉体上的痛苦,重点工作则放在日常的护理上,处处使他们心情上不感到孤独,最后让他们在爱的温情下含笑离开人间。
玛丽说,这个地方按说是个悲伤之地,但每个在这里服务的义务工作者却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去感染患者,帮助他们战胜恐惧,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刻。对于患者的每一个要求,义务工作者都想方设法满足。当记者看到有5年义务工作经验的玛丽用轮椅推着老人去洗澡时,那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让每个见到的人都会为之感动。据值班的拉法尔德医生介绍,这些义务工作者为患者提供24小时的服务,从洗脸、洗澡、换衣、喂饭,到擦屎、倒尿、读书、读报,几乎无所不包,不是儿女胜似儿女。拉法尔德医生还说,在每年加拿大义务工作周的日子里,前来报名参加义务服务的人更多,他们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困难的时候,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做一些事情,是一个文明社会所应有的基本道德。
在一间类似小客厅的房间里,记者还看到墙角摆着钢琴,靠窗处放着书架。在阳光的照耀下,茶几上摆放的鲜花给人一种生命充满朝气的感觉,原来在前一天晚上,一位患者的女儿曾在这里举行过婚礼,这富有人情味道的安排使家属非常感动。也正因为义务工作者把他们点点滴滴的爱融于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许多患者家属在感动之余,不但捐巨款给医院的研究机构,有的还干脆加入到义务工作者的行列。
正如加拿大总督勒布朗所说,如果说加拿大这个移民国家有什么特色的话,那就是人帮助人的互助精神,先来的移民帮助后来移民,黑人帮助白人和白人帮助黑人,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14年里,共有2500多名不同肤色的患者在这里安详地告别了人世。一位名叫福克斯的89岁老人去世后,她的家属专门撰文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了题为《最后的爱》的文章,文章说加拿大每周都会通过新闻媒介评出一个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中有见义勇为者,也有救人或救火者,然而众多的义务工作者中被评为英雄的并不多见。尽管如此,他们仍然默默无闻地把爱奉献给最需要的人,他们也是人们心目中的英雄。(本报渥太华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警告
世界将面临粮食危机
新华社开罗10月6日电(记者安江)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天在这里发表的一份文件中强调,世界谷物储备量目前已下降到了近乎危机的边缘,世界每年必须生产更多的谷物来满足迅速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联合国粮农组织是在关于世界目前粮食状况的声明中发出这一警告的。声明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将于11月13日至17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召开。
声明说,近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粮食出口价格提高了30%至50%,价格的上涨造成世界粮食供给状况的不稳定。目前世界有近8亿人仍吃不饱饭,有近两亿5岁以下的儿童严重缺乏蛋白质和其它必需的营养。
声明强调,到公元2030年世界人口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近30亿,因此必须要有足够的粮食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
声明指出,即将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的口号是“重申世界在反饥饿中的义务”。
届时,与会的各国首脑们将就目前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农业和水利领域里的投资、粮食援助、人口增长、农业研究和粮食的经销、加工及分配等问题展开广泛的讨论。


第7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呼吁
重视解决城市贫穷问题
据新华社日内瓦10月7日电(记者陈维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詹姆斯·斯佩思在今天“世界住房日”之际警告说,全球城市的贫穷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的生存,当前城市贫穷比战争导致的死亡人数还要多。城市贫穷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必须考虑加以解决的紧迫问题。
斯佩思代表开发计划署在日内瓦发表的一份信函中说,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率已到了惊人的地步,到2000年全球城市居民将达到32亿,人类历史上将第一次出现城市人口总和超过农村的情况。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穷困人口迅速高度集中。贫穷人口增多给城市带来的后果是:人口过剩、环境恶化、住房和服务设施不足。
斯佩思指出,经验证明,关键是要加强城市的管理,根据各城市的状况,采取最有效的办法动员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解决城市住房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斯佩思指出,实践越来越证明,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广泛动员城市社会的公民和各个团体参与城市管理的各种活动。


第7版(国际)
专栏:

火星有无生命不可轻易断言
新华社伦敦10月7日电(记者姜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对美国航天局关于火星陨石上曾存在生命的论断提出新质疑,他们发现该陨石上被认为是化石的结构完全可以由非生命过程所致。
由约翰·格罗茨辛格教授等组成的这一科研小组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了这一陨石中被认为是化石的结构,并将其转换成计算机模型,然后根据普通的物理、化学规律模拟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这种结构并不仅是由生命现象形成的。美国航天局曾于今年8月宣布他们在一块所谓来自火星的陨石中发现了曾存在生命的迹象。这在全世界引起很大争论,很多科学家持否定态度,认为在没有真正在火星上发现生命或生命迹象之前宣称发现火星生命踪迹的作法是不严肃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这一科研小组称在没有确实在火星上的物质中发现生命迹象之前,对任何宣称发现火星生命的作法“应持慎重态度”。


第7版(国际)
专栏:出访归来

中荷合作绽新葩
本报记者马为民姚立经济日报记者严恒元
在荷兰采访期间,无论是在采访科克首相及政府其他高级官员时,还是在与荷兰工商界人士的接触交谈中,我们处处感受到荷兰发展对华经贸关系的热情。荷兰一位企业家说,中荷经贸关系的春天已经来到。
荷兰在国土和人口方面是个小国,在经济和贸易方面却是个大国,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目前,荷兰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世界第十四位,外贸出口额占世界第七位,农产品出口额居世界第三,每年的海外投资金额在130亿美元左右,是世界第六大对外投资国。此外,荷兰还有“欧洲的菜园”和“欧洲的花匠”之美称。它的蔬菜水果运销欧、美、亚各地,是世界上最大的土豆、可可制品和奶制品出口国,荷兰的花卉出口额在世界市场上更是首屈一指。
多年来,荷兰政府致力于帮助本国工商企业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荷兰政府的经济政策近年出现了重大调整,政府支持企业发展的手段由直接转变为间接。80年代以来,政府不再向处于困境的如造船厂之类的大型骨干企业提供财政支持,政府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和提高市场效益,即维持低通胀、实行低利率和鼓励充分公平的竞争。这种政策调整为荷兰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贸易立国是荷兰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据荷兰经济部官员介绍,荷兰去年的外贸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超过了50%,比例之高在世界名列前茅。荷兰人素以善于经商而出名,有“欧洲的中国人”之称。
中荷经贸往来始于17世纪。在我们采访期间,科克首相及政府其他高级官员都表示,荷兰企业界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对中荷经贸关系充满信心。荷兰有关官员称,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主要大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荷兰首相科克去年访华,改善和加强了两国关系。据认为,中荷两国经贸合作面临的机遇是40多年来所少有的。荷兰在农业、水利、交通、电子、金融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而这些正是中国当前经济建设的重点。因此,中荷在经贸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决定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荷兰工业与雇主联合会代表着近8万家企业。联合会主席林诺伊坎向记者表示,荷中经贸关系这几年发展迅速,贸易额由1990年的9亿美元增长到1994年的近30亿美元,4年之间增长了2倍多。1994年,荷兰对中国的投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目前,荷兰企业到中国的投资金额还在迅速上升,投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荷兰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多大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迅速,尚未进入中国的一些大企业则在制定进军中国的计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众多的中小企业也不甘落后,有的正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有的则准备联合起来,共同到中国市场上大显身手。有关人士认为,加强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对双边经贸关系将产生重要影响。科克首相去年访华期间,荷兰政府向中国提供了数亿美元的混合贷款,以帮助荷兰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另外,荷兰工商界还成立了一个名为“中国平台”的专门机构,以协调荷兰企业在中国的经贸活动,促进对华经贸关系的发展。
荷兰政府和企业界对发展中荷经贸关系所表现出的强烈愿望和热情,再度显示了荷兰政经界人士的长远眼光。随着中荷经贸合作的程度加深、范围扩大,两国经贸关系必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7版(国际)
专栏: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本报斯德哥尔摩10月7日电记者章念生报道:瑞典卡罗林医学院今天在这里宣布,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免疫学家彼得·多尔蒂和瑞士免疫学家罗尔夫·青克纳格尔,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卡罗林医学院的公报称,两位病理学家的发现为了解一般机体奠定了基础,这些机体可被细胞免疫系统用来识别外来微生物和体内自身分子。这一发现对临床医学有重大意义,将有助于加强机体抵御外来微生物和癌变的免疫作用,减轻其在类风湿、各种硬化症及糖尿病等炎症疾病时产生的自体免疫反应。
多尔蒂1940年10月出生,现任美国田纳西大学医学院病理儿科学系教授。青克纳格尔1944年1月生于瑞士巴塞尔,现任苏黎世大学实验免疫学研究所所长。


第7版(国际)
专栏:

侯捷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据新华社布达佩斯10月7日电(记者侯凤菁)中国建设部部长侯捷7日在这里举办的“世界住房日”庆祝活动中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的最高奖。
联合国人居奖是为嘉奖各国在人类住区发展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个人和建设项目而设立的,每年评选一次。
在以“城市化、公民权利和人类团结”为主题的“世界住房日”庆祝活动中,联合国共颁发了六枚人居奖奖牌,侯捷与美国人彼得·基姆并列获得最高级别奖——“特别荣誉奖”。这是中国首次以个人名义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侯捷领奖后在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说,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何解决好人民群众的住房问题,不断改善人民居住环境,一向是中国政府致力解决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第7版(国际)
专栏: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日本东京的住宅区多设有自动升降双层停车场,居民备有钥匙,将车放于固定的号码台上,用电钮控制其升降。双层停车场方便用户,节省地面。
新华社记者 钱嗣杰摄


第7版(国际)
专栏: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世界文化名城法国首都巴黎,艺术气息颇浓。在巴黎老城区,画家在旧楼的墙壁上绘制了美丽的山水画,将老城装点一新。 新华社记者 徐步摄


第7版(国际)
专栏: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泰国园艺工在修剪曼谷大王宫中的绿树。园艺工人精心将花草树木培育、整修成一件件艺术品。 王卫军摄(新华社稿)


第7版(国际)
专栏: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绿地、鲜花、喷泉点缀着德国埃尔富特市的大街小巷,市民们闲暇时徜徉街头,心情格外舒畅。
新华社记者 时盘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