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白雪洁:如火真情今更浓
本报记者段心强
金秋季节,记者赶到钢城——辽宁省鞍山市,采访两年前舍身救儿童的女英雄——白雪洁。两年前,她身上6处挨了21刀,3个指头断掉,右手与胳膊只连着一点皮,鲜血流得过多,血压为0,经过21个小时抢救,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但由于伤势太重,接着又动四次手术。她忍受着、挣扎着、拼搏着,和死亡战斗了好多回合,终于告别死神,恢复得很好。
最近,白雪洁被调往市图书馆当副馆长。为了不当“名誉副馆长”,她上任后就到各地图书馆调查研究,查找自己的差距。有一次她带儿子到北京出差,就在亚运村开会,没有带孩子到附近的民族村一游,却抽时间参观了北京图书馆、国际图书博览会,受到很大启示,认识到自己的落后:现代化程度太低。于是,她到处筹集资金,把闲置在仓库里的微机安装起来,尽快实现借阅和还书现代化……
白雪洁说:“那次救护儿童中,我身体是受了严重的伤痛,但这远远不如精神的伤痛严重。我一直在想,一个孩子受到目不忍睹的残害,为什么没有一人去救?我去救护受这么重的伤,看的人站成围墙,为什么只有两个警察相助?”痛苦的思索使白雪洁看清了问题的症结:民族素质还低。她立志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点力量。许多人到图书馆借书,她都尽力帮助借到,没带押金不能把书借走,她总是拿出自己的钱作为押金,千方百计让更多的人从书中寻找通往美的钥匙;大连市一家市民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大学生,想不到患了重病,没钱买药,白雪洁亲自给这位大学生买药寄去,让他安心读书;听说灾区学生没钱买书,她用自己的钱买了字典、词典和课本,送到困难学生的手里。她还常到机关、学校和劳改队做报告,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干部、学生和失足的人。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陈金水:高尚情操葆青春
本报记者赵相如袁亚平
九月二十九日下午。记者走进浙江临安县城一条窄窄的小弄。一幢普普通通的楼房里,住着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临安县气象局干部陈金水。他曾三进西藏,为我国气象事业默默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长达三十三年。
推门进去,一眼见到光光的水泥地。客厅里一张小方桌,几把旧折椅。卧室里一张木床,一组木柜,柜顶叠着旧旧的纸板箱。这份简朴,在浙江寻常人家已属稀罕。唯有那墙上,一帧领袖群像,一幅中国地图,表明了主人独有的情怀。
红润的脸膛,自信的微笑。陈金水刚从外地回家。一问,中秋节那天,他还在杭州给大学生作报告。最后要送他回临安家里,他一看时间已过夜晚十时三十分,就婉谢了。宁愿自己不回家团圆,也不让杭州司机半夜三更来回跑车。
陈金水摆摆手,说这点小事不值一提。为他人着想,为工作着想,为事业着想,这在陈金水已是几十年如一日,可谓习惯成自然了。
陈金水捧着一个透明的茶杯,喝着说着。这茶杯却原来是四川腐乳的玻璃包装瓶。一九八一年,陈金水结束第一次援藏回家时,全部家当是一台上海牌缝纫机、两辆自行车和七只木箱子,里边是换洗的衣服和气象资料及书籍。一九九五年,陈金水三次援藏结束回到老家时,全部的积蓄仅是一千多元存款。
当年的老同学来看他,大为惊讶:“你在西藏那么苦,工资那么低!什么也没有!”
陈金水淡淡一笑:“我不是为了钱。如果为了钱,那么在临安老家当一个农民也比我强。我清贫,心甘情愿,我是为了西藏,为了祖国的气象事业。”
今年五月,临安县召开表彰大会,重奖有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陈金水,奖金一万元。陈金水当场就将这笔奖金全部捐献给了西藏的“希望工程”。
一万元,在社会上那些“大腕”、“大款”眼中,也许不屑一顾。而对陈金水来说,实在是一项巨款。他上有九十四岁高龄的老母亲,下有一女一子。他现在的月工资仅六百一十三元,妻子的月工资仅四百九十九元。虽说两个孩子已参加工作,一家人还是紧紧巴巴地过日子。
奉献者所拥有的喜悦,那是奢侈者无法享受到的。今年八月,陈金水回到久别的西藏泽当,看望职工们。在气象局的院子里,三十年前他栽种的六株苹果树、一株桃树,如今枝叶繁茂,硕果累累。光苹果树一年采摘少则二千公斤,多则三千公斤!
更让陈金水欣慰的是,他在三十年前辅导过的山南小学气象科技小组,那些虎头虎脑的小学生,如今都成了当地的技术骨干和领导干部,有一位还当了山南地委副书记呢!
“我的生活是清贫的,但我的精神是富有的。我有两个无价之宝哇!”陈金水很自豪地说。
一帧大幅的彩色照片:江泽民总书记和政治局其他常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代表。陈金水是十二位中的一个。
一枚镀金的奖牌:杭州市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陈金水。
记者双手接过,一看,什么都明白了。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陈观玉:倾注爱心育新人
王楚王欣
白衣蓝裙、老款式旧皮鞋,直直的短发轻轻拂动着那瘦削的面庞,眼睛透出的微笑,显得格外的善良。从京城载誉归来的陈观玉依然是这样朴素、平和。
在深圳沙头角那个从不上锁的俭朴的家里,记者翻开陈观玉每天的安排,留下的第一印象:“太忙了。”沙头角镇政府的同志说:“她总是这个样。”
众多的社会活动,使陈观玉分身乏术,但来自孩子们的邀请,她从不推辞,发现有教育意义适合孩子参加的课外活动,她总是主动联系。“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要画好第一笔。”在深圳中学,在田心小学,在特区内外十几所中小学、幼儿园,孩子们经常看见陈奶奶奔波、忙碌的身影。甚至远在湖南望城县的雷锋学校也聘她做长期校外辅导员。
“陈奶奶,您为何把卖股票的20多万元钱捐给那么多学校和没钱上学的小朋友?”一次,一位中学生在沙头角找到陈观玉见面就问。面对天真和直率的提问,陈观玉感慨万千:“陈奶奶小时候家里穷,特别想读书,但偏偏读不上,现在,生活好了,看到有些孩子家贫读不上书,我心里特别难受。”作为补偿,陈观玉把自己未了的心愿化作浓浓的爱意倾注在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与教育上。
为了孩子,她总是这个样。
前不久,陈观玉参观深圳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展览,颇受感动,便主动与担任学校辅导员的四所小学校联系,安排免费参观。星期六,当东和小学师生兴高采烈地来到展览场地时,一向省吃俭用的陈观玉,为孩子们准备好了两箱水果,“虽然一个人只能吃一个,这也是我的一番心意。”一扎进孩子堆里,曾在幼儿园当过“孩子王”的陈观玉,忘掉了多年的腰腿疼,顿时显得精神多了。
“陈奶奶上课有意思,我们可爱听她讲故事了。”问起东和小学的学生几乎都知道。“陈观玉做报告,学生可安静啦。”老师介绍说。陈观玉讲自己、讲雷锋、讲刘胡兰、讲黄继光……黑板上挂着她亲笔绘制的英雄画像,讲到兴头上,她还会吹起笛子,唱起革命歌曲,跳起自编自演的舞蹈来。被电视卡通片宠坏了的孩子哪里听到过这些纯朴的故事?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和陈奶奶一起悲、一起喜。五年级的学生王志超说,“我长大了也要像陈奶奶那样,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听到孩子们纯稚的话语,看到孩子们热情的小脸,陈观玉欣慰地笑了。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谭彦:意志顽强斗病魔
本报记者段心强
9月30日清晨,记者在医院再次见到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法院的法官谭彦。两个月前还躺在病床上少气无力的谭彦,现在竟能坐在床边与妻子、同事谈笑风生,恢复得真快啊!
“我只做了一个人民法官应该做的事,党和人民就给我这么多荣誉和关照,把我送到最好的医院接受最好的治疗,我和我的全家对党对国家终生感谢。”谭彦见到记者,迫不及待地说出这些话。
我点点头后问他:“你最近感觉如何?”
他高兴地回答:“感觉很好,从身体上我得到了全国最好医生的治疗,从精神上我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外一些好心人的关心,这使我有了战胜病魔的决心和勇气。”他的夫人贾丽娜在一边说:“你们的报道发表后,许多人写来慰问信,有的到医院送营养品,有的还献方寄药。一位70岁的老中医,赶到医院为谭彦诊断,提治疗建议。香港、台湾同胞和日本、美国的朋友,知道谭彦的病后,不少人来信、寄药。大家都是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好人一生平安。谭彦知道人民的心愿,以钢铁般的意志与病魔抗争。”不管在哪里治病,谭彦都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汤药再苦,他每天都咬着牙喝下两碗,一连坚持40多天,从不说一句“难喝”;平时输液很多,手臂上扎得满是针眼,血管也有些变形,再打吊针很疼,但他为了治病,总是表现得若无其事,让护士大胆地扎针。夏天很热,他病房里又不能安装空调——因为肺结核严重,一见凉气就咳嗽,再热也不能有冷气,他躺在病床上十分难过,身上起了许多疙瘩,痒、痛钻心,但他忍受着,坚持着,终于度过了困难的几个月……
谭彦身在医院,心系法院。他在医院里时刻不忘学习:医生不让他读书,他就不时地看报、看杂志。他特别关心两件事:一是“严打”进展状况。他恨不得马上走出医院,立即投入“严打”斗争中去,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二是司法改革的每个进程。明年即将公布新刑事诉讼法这件大事他记得一清二楚。他住在医院里不能系统地学习,就在与来客的谈话中,在翻阅报纸、杂志中,找自己的差距,努力提高自己。他表示:“我出院后一定更好地秉公办案,报答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吴天祥:荣誉面前不停步
龚达发傅大彩
今年3月26日,本报发表长篇通讯《优秀信访干部吴天祥》和评论员文章《讲政治爱人民》,使吴天祥这个响亮的名字从黄鹤楼下,传遍神州大地,深入千家万户。党和人民把荣誉和鲜花献给了真正的人民公仆,授予他基层党员干部的榜样、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6月21日,在江泽民总书记面前吴天祥还是那句朴素的话:“牢记党的宗旨,一生一世当好人民的公仆。”他把荣誉归于党,一切从零做起。从北京载誉归来,他一脚踏进信访办公室,回到了上访群众中间。几个月来,他地位没有变,岗位没有变,但信访工作量却成倍增加。
面对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吴天祥和“吴天祥小组”的同志们不分分内分外,一样满腔热情地接待,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几个月来,他共收到全国各地来信1700多封。外地来信不能直接处理,他就给有关单位打电话、写信请求解决。白天忙,晚上他就把信带到家中处理。前一段他应邀到全国各地作报告,飞机、旅馆都成了处理来信的办公室。
接待来访,处理来信,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吴天祥够累够忙的了。许多群众来信不反映问题,只是要他“关心别人的时候关心一下自己”,祝愿“好人一生平安”。可是吴天祥心目中只有群众,顾不得自己。7月19日,他把自己住宅的电话作为“爱民解难热线”向全区公开。在致全区70万父老乡亲的信中,他深情地说:
“为了给群众办更多的事情,我除了每天上班时间努力工作之外,晚上和节假日也应该为群众解决一些急事、难事……如果您遇到什么急事、难事,如停电、停水、危房、渍水、灾害等,可与我联系……能为群众解除一点困难,个人辛苦一点算不了什么。”
信印了370多份,发到全区每一个居民委员会。“爱民解难热线”开通的当晚,就接到一居民区停电的电话,吴天祥当即拨通了供电局长的电话,局长连夜派人进行抢修。8月底的一个深夜,武昌解放路一处水管爆裂,水桶粗的水柱汹涌地流进附近的商店、民房。群众情急之下拨通了吴天祥家的电话,吴天祥迅即找到自来水公司,避免了一起重大事故。一天深夜3时,吴天祥刚防汛巡堤回来,电话铃响了。一群众反映一户居民的危房倒塌,没等天亮他就找上了门。户主是一位中年残疾妇女,还带着一个12岁的小孩,面对房倒屋塌痛不欲生。吴天祥安慰了她几句,转身买了两卷油毡,动手搭起临时窝棚,随后又到她所在单位发动群众捐款献爱心。他带头拿出500元,很快凑齐了几千元,一间新房即将建成。吴天祥的爱心温暖了这位残疾人冰冷的心,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荣耀,就是一生一世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用实际行动在党和群众中架起“连心桥”。吴天祥过去这样说,也这样做;今天他仍然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诺言,用实际行动为党争光。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王思明:黄土地上写新篇
孟西安祁勇
在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原腹地,在纵横交错的峁梁沟壑深处,有一所闻名全国的山村小学——陕西省延长县下西渠小学,这儿出了个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延安地区“人民教育功臣”王思明。
9月28日,我们来到了下西渠小学,只见一座白色瓷砖贴面的二层“小洋楼”矗立在红色的围墙内,围墙四周的山坳沟畔上,葱绿的果树林中满是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梨,那一棵棵金黄色的油葵,向着太阳,喜滋滋地笑弯了腰……
“今年雨水足,秋庄稼长得不错,苹果、油葵丰收在望!”眼前的王思明依旧是那样憨厚质朴,那样实在。就是这位普通的陕北汉子,带领学生艰苦创业,29年来累计勤工俭学收入近20万元,使下西渠村的两代人享受了免费教育。学校三迁校舍,从两孔岌岌可危的土窑洞,到3间砖木结构大瓦房,直到现在两层12间的“小洋楼”。当年仅有14名学生,五角钱的学费把2/3的学龄儿童挡在校门外。如今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连年实现100%,比延安地区普及初等教育规划整整提前了15年。
经过几年的努力,到1995年底,下西渠小学终于实现了五机一幕(电视机、录像机、投影机、幻灯机、录音机和投影屏幕)的电化教育,近两年又相继购回了五台电脑学习机,今年8月还添置了一台386电脑。看着山村孩子的小手紧张地在键盘上操作,王思明欣慰地笑了。如今,他正筹划着把学校建成一所免费寄宿制学校,同时也打算接收其它村的一些特困生。而这一切都需要钱。从北京回来,收好劳模奖章,他便搞起了勤工俭学。今年他创办了校办油脂加工厂,引进了油葵新品种,同时积极筹建计划中的养猪场。为修理学校果园而摔伤致残的右脚,不能长时间站立,一天劳动下来肿得老高。但是,他咬咬牙,仍坚持奔波在教室和勤工俭学基地。
利用学校的空教室,王思明又办起了“农民技术学校”,自费购置了种植、养殖技术录像带和农业科技书籍。他捐资1万元购买苹果、梨树苗分给村民栽种,使40多户的小村庄建起了200多亩的果园。他说:“我们打算明年在村里建设一个400亩的优质仁用杏基地。今年引种的油葵新品种获得丰收,明年将为村里每人提供一亩地的种籽,仅此一项每人可增收300元。”村长王雁民则高兴地说:“学校成了我们村的科技窗口和信息窗口。王老师看得远,看得准,他怎么说,咱就怎么干,过两年俺村准会变成小康村。”
王思明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动并激励着周围村民和全县干部群众。前来学习新技术、求购油葵种的人络绎不绝。县烟草公司学习王思明的拼搏奉献精神,加强管理,一举扭亏为盈,两年来累计创造利润2000多万元。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新风貌

韩素云:新岗位上再攀登
林鹂
见到好军嫂韩素云时,惊喜地发现她丢掉了曾陪伴她五年之久的拐杖,重新站了起来。
去年2月,军嫂韩素云已被录用为广西凭祥市财政局的正式职工。从农妇到国家职工,工作的种类变了,但韩素云军属的身份没变,拥军爱国的心意更是从未更改。她工作后的第一个除夕,就买了两箱水果、几斤糖果和几包烟,全家三口来到最前哨和边防连队联欢。前不久,通过她和丈夫的联系,凭祥市财政局和她丈夫所在的部队结为“军民共建单位”。
在日常工作中,考虑到韩素云身体不好,单位领导让她以养病为主,兼顾办公室的内勤。但韩素云坚持每天提前上班,抢着扫地、打开水、分发报纸函件,争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同事们为照顾她,经常尽量让她少走动,多休息。拗不过大伙儿的韩素云就会坐在椅子上,接转电话,或摹帖练字。
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韩素云又开始了新的攀登。工作中常会涉及到财政方面的知识,因为底子薄,韩素云觉得有些吃力。生性倔强的她一边找来专业书请丈夫辅导,一边向局里提出申请,希望能到广西财政专科学校深造。
韩素云喜欢在忙碌中进行工作和学习,而这对韩素云又决非易事。经过手术,她病情有所好转,左腿正在恢复,但右腿的软组织不能承受太大的压力,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轻松行走和站立。她每天下班回家,经常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但对这一切,韩素云都默默藏在心里。她说,她不能因为自己再给组织和大伙添麻烦。
对于自己曾获得过的荣誉,韩素云总觉得受之有愧。她常说:我只是做了每个军人妻子都能做到的一些分内事,在千千万万个军嫂中,还有很多人比我做得更好,我只不过比别人幸运,得到了这么多理解和荣誉。她坦陈心声:“其实我和从前一样,没有什么改变。从前我坚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现在和今后,我还将这样去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