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平凡岗位上的共产党员

“生命禁区”的钢铁堡垒
——记神仙湾哨卡党支部
黄正雄
神仙湾哨卡位于祖国西线边防的喀喇昆仑山口,海拔538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哨卡,是世界最高的驻兵点。哨卡党支部面对风雪弥漫、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守防任务艰巨、各种高原病威胁严重等不利因素,40年来一直狠抓自身建设,带领全卡官兵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哨卡党支部先后四次被总政治部授予“全军先进基层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在神仙湾哨卡站岗,摆在哨卡党支部面前的棘手问题,首要的就是如何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安心戍边的问题。
天安门是祖国首都的象征。党支部为配合我军职能教育,在哨卡前面的一小片平坦的雪地上,建起了一座天安门城楼的模型,红墙、黄瓦,还有华表、观礼台。从那以后,官兵们上哨或巡逻归来,每次都能看见别致引人的天安门,心里时时装着首都、装着祖国,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
哨卡党支部把提高支部“一班人”的自身素质作为加强支部建设的突破口,从书记、委员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抓起,要求每一个支部成员争做“向我看齐”的排头兵。现任连长张大中身体瘦弱,刚上哨卡时腿上无力,跑起来腿总是像灌铅似的,训练爬山老是落在其他干部的后面。为此,他每天坚持提前10分钟起床,围绕营房长跑,开始穿胶鞋跑,后来穿毛皮鞋跑,再后来扛着东西跑。经过几个月的顽强训练,爬山时他身轻似燕,被誉为连队的“爬山虎”。张大中连长为官兵们做出了榜样,大家都向他学习、看齐,全卡训练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多少年来,哨卡党支部一直十分关心哨卡官兵的疾苦,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对连队的热爱,转化为为国戍边的具体行动。有一年冬天,不知哪一个供应环节出了疏漏,运上来的羊肉太少,至3月份时,维吾尔族战士买托乎提就没羊肉吃了。哨卡气候这么恶劣,长时间不吃肉营养跟不上,身体就撑不住。于是支委们每晚轮流忍着严寒潜伏在雪地上用烂菜叶诱套野兔。两个月缺羊肉的日子,买托乎提的吃肉问题,都是支委们套野兔解决的。这位普通农民的儿子,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照顾十分感激,发奋工作报答组织。汽车陷入冰河,他第一个跳下去推;守防期满了,他又留守在“生命禁区”继续干。战士刘大华父母体弱多病,家中困难很大,13岁的妹妹面临失学,党支部就动员全连官兵为刘大华捐款1500元。刘大华泣不成声感激不尽,表示在昆仑山要干好工作,感谢党支部的关怀。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好支书郑国良
新华社记者吴国清高宁生
贺兰山下,黄河岸边,有这样一位好支书:他不管病体,不顾家庭,不计报酬,不辞辛劳,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5年使全村的面貌发生巨变。他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惠农县尾闸乡和平村党支部书记郑国良。
“为人民做事,要有事业心。我不想一辈子当支书,只想给群众干几件实事,改变群众的生活面貌。”
1991年1月,37岁的郑国良被和平村的党员们选为带头人。当时的和平村是个“空壳村”,没有什么集体经济,帐面上还挂着6800元欠款,村委会连一间办公室都没有。全村年人均收入只有703元。
郑国良帮助群众致富的第一步棋,是根据本村靠近公路、离城不远的地理优势,把种植温棚蔬菜和发展养殖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春寒未消,郑国良便与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建造日光节能温棚。群众过去没种过温棚蔬菜,有顾虑。郑国良便组织大家到邻县参观,请来技术人员办班培训,一户一户地辅导,并带头搞试验。群众缺资金,他跑银行以个人的名义担保,贷款17万多元,分给各家各户。为帮助群众降低建造温棚的成本,他四处联络,千方百计地为群众买回便宜材料,还组织群众集体打墙、焊管架,使每个温棚节省投资400元。就这样,第一年,全村就建起温棚73栋。当年,每个棚少则净挣二三千元,多则五六千元,全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农民们个个喜笑颜开。
接着,郑国良又马不停蹄地为和平村一笔一笔地描绘着宏图:建起一排一砖到顶的平房,解决了村委会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的问题;办起了村养鸡场、装饰材料厂、惠康运输公司、甜菜收购站,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短短5年的艰苦奋斗,和平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变:大棚蔬菜、养殖业和立体种植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三大支柱”,90%的农户有了固定的来钱路。去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800元。今年“七一”,投资43万元修建的一条长3公里、宽6米的水泥主干道路又竣工通车。如今,和平村已经成为自治区屈指可数的几个“小康试点示范达标村”。
“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用实际行动去影响人。”
在号召群众建日光温棚时,为了打消群众的顾虑,郑国良先在自家的责任田里建起全村第一座温棚。他把所有带风险的新技术、新品种都先放在自己的棚里试验,成功了,请村民们来参观,然后再推广;失败了,他自己兜着。几年来,群众都知道村里光种植温棚蔬菜每年收入达数十万元,但郑国良为给群众做试验损失了多少钱,却很少有人算过。
郑国良近20年来动过3次手术,体内穿有4根钢钎,稍一劳累就会神经疼、腰腿麻木。但为了群众的事,他根本不顾惜自己,重要的工作都要自己扑到前面去干。去年,为保证阴雨天前修好槐渠路,他亲自督战,带头苦干,连天在工地上和群众一起推车拉土。一天,由于劳累过度,郑国良昏倒在工地上。群众把他送进医院,医生让卧床休息,但他输了一瓶液体后就又偷跑回工地。在他的感召下,全村的党员和群众踊跃修路。曾经为帮群众救火烧伤了一支胳膊的老党员李忠旺,在修路中也不要照顾,硬是带领全家人用筐抬,用簸箕端,积极运送土方。经过全村干部群众的齐心奋战,道路终于如期完工。
村里建铸造焦厂,郑国良把铺盖搬到工地上,住帐篷,啃干粮,喝开水,带领群众一干就是100来天。去年12月的一天,正当焦厂大窑封顶的紧要关头,一场少见的狂风刮来,直径1.5寸的钢管被刮弯了,罩窑的24米长、12米宽的大帐篷被刮得掀起了一角,眼看帐篷就要撕破,大窑将被冻坏,有的人惊呆了,郑国良却冒着危险,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拽住帐篷……大家都跟着扑上去固定工棚,终于使价值15万元的尚未凝固的水泥大窑保住了。而郑国良却被刮倒在地摔伤了。
“群众不怕为公,就怕不公。当干部要有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在和平村,谈到郑国良,不论老人,还是青年,不论村队干部,还是郑国良批评过、处理过的人,无不佩服地说:“那是个大公无私的好支书。”
和平村村干部的报酬本来就不高,过去一年的补助只有六七百元。但郑国良已经连续11年没有拿过村里的报酬了。尤其是当支书6年来,他仍然不拿一分钱工资,在他的带动下,村队干部们也都全部自觉地不拿报酬,跟着他只管埋头工作,不讲价钱。郑国良不是富有者,他家的生活在村里充其量也只是个中下水平。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使他十几年来没拿报酬呢?郑国良这样回答:“集体底子薄,拿不成。有钱要先用到刀刃上,优先去发展集体经济。只要大锅里有水,小锅里自然满。再说,我一家3口人,种几亩地也够吃。”
多年来,郑国良先后荣获自治区劳动模范、农业战线先进个人等称号和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多次被评为区、市、县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精神文明先进个人、优秀党支部书记和优秀人民调解员,和平村党支部也多次荣获各种先进称号。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当初入党为什么?如今为党干什么?今后为党留什么?”
宝鸡党员以党章为镜转变思想
本报讯陕西省宝鸡县委从县直机关抽调了419名政治强、作风实的干部,与乡镇驻村干部组成了74个党建工作队,从去年8月开始,在74个村的2187名党员中,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学习活动。针对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党支部班子成员公仆意识不强的实际,不少工作队组织党员特别是班子成员,围绕“当初入党为什么?如今为党干什么?今后为党留什么?”和“为谁掌权?”“怎样掌权?”等问题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县委要求各级党组织认真组织党员特别是党支部班子成员,以党章为镜子,进行对照检查。党支部班子成员重点检查思想问题是否解决;是否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维护团结;是否有多占乱批宅基地和胡支乱花、大吃大喝、侵占集体财物等行为。由于检查内容具体实在,避免了空对空。许多党员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错误进行了诚恳的剖析,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主动检查了自己的错误和问题,得到了群众的谅解和拥护。(保先伟)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选准一个班子找到一条路子
信宜基层组织建设重实效
本报讯广东省信宜市委、市政府把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巩固基层政权作为讲政治的一件大事来抓,从89个市直单位抽调干部和省委、茂名市委派出的工作队组成72个工作组进驻72个管理区,扎扎实实地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该市注重加强镇、管理区两级基层组织建设,市委结合今年镇班子换届的机会,把政治素质好,文化层次高,有经济头脑,有改革开放精神,勇于开拓的大批年轻干部提拔到镇级领导岗位上,全市共新提拔镇委书记5人,镇长13人,74人进入新一届党政及人大班子。对软弱涣散的管理区支部进行调整,去年以来,调整了支部60个,调整支部书记31人,改选支委56人。
在帮助管理区选准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的同时,该市积极指导和帮助管理区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资金、设备、技术、种苗等问题。省府办、省外办驻池洞工作队根据贺垌、同古两驻点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经济项目,相继投入13万元办起了石场、洗车场、草粉收购站、农副产品购销中心等项目及扩大果场面积。据统计,今年全市共规划发展新项目128个,需投入2489.8万元,预计年总产值可达4279.8万元。
(凌远科)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组织设置跟上组织关系跟上管理教育跟上
桓台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本报讯山东省桓台县把流动党员管理作为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几年来,先后建立流动党总支33个、党支部334个、党小组1049个,使全县流动党员走到哪里都有“家”,充分发挥了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桓台县是闻名全国的“建筑之乡”,全县有8万建筑大军在外施工,其中有党员2673名,包括务工经商党员在内,全县流动党员达4395人,占全县农村党员总数的26.7%。这些党员遍布25个省、市、自治区。县委不断进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探索和尝试,总结推广了“六个跟上”工作法,即对外出党员组织设置跟上,组织关系跟上,档案管理跟上,教育培训跟上,管理制度跟上,民主评议跟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打破村组、企业界限,将支部建在“连”上。县建管局设立党委,各镇建筑公司建立党总支,各工区建立党支部,凡党员3人以上的工地都建立党小组;凡党员集体外出3人以上、时间6个月以上、地点相对固定的,都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他们还采取各种形式强化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在党员的带动影响下,全县8万建筑大军长年在外施工,连续11年无一人违法犯罪,被建设部门誉为“文明之师”。
流动党员管理的不断强化,为他们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县建筑业、乡镇企业的关键岗位上党员占2/3以上,流动党员中有1850名成为懂经营、会管理、有一技之长的“经济型”人才,促进了全县经济的迅速发展。1995年,该县完成工业产值117.5亿元,国民生产总值达40.7亿元,连续两届跨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张兆武齐胜利李玉文)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议论风生

“老板”与公仆
刘秀品
近年来,“老板”的称呼颇为盛行,一些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也被称作“老板”,甚至一些事业单位及部门的负责人,也被冠上了“老板”的头衔。但是笔者要对所有国营企业的厂长、经理们说:“你不是老板!”如果延伸而对所有党政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的负责干部同样要说:“你也不是老板!”笔者绝不是要给“老板”泼冷水,故意让正沉浸在“老板梦”中的厂长、经理们扫兴,而是在讲大实话。因为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确实不是什么“老板”,别说什么“大老板”,连“小老板”都不是。
何谓老板?按照《辞海》等权威工具书的解释,私营工商业者的财产所有者是也。
老板起码具备一个最基本的特征:你开的工厂也罢,办的公司也罢,财产都是你自己的,是你私人的“资本”。而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哪怕你所在的工厂资产上亿,公司日进斗金,可那不是你私人的资本。你目前虽然坐在厂长、经理的位置上,但你绝不可以像私营工商业主那样随心所欲支配工厂、公司的财产。你得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果你对此没有自知之明,偏要“僭越”“老板”之位,把国家的资本拿来当自己的钱花,结果肯定不会妙。至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负责干部,当然更不是什么“老板”,你最标准的“职务”是公仆。
中国民间有一大特点,什么身份吃香,什么称谓必然盛行。“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时,“师傅”的尊称遍地开花;知识分子受到重视,“文凭不可少”时,“老师”的尊称风行华夏;市场经济日趋活跃,老板“雄得起”时,“老板”的顶戴花翎又漫天飞舞。摆一个烟摊摊的商贩被称为老板,开一个饭店的被称为老板,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也被称为老板,甚至连党委书记、处长、局长之类的党政干部也被称为“老板”,泱泱大国似乎大有成为“老板国”之势。
前段时间,有人在报刊上撰文,建议对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不要称老板。不客气地说,提这个建议的人似乎很“不识时务”,是不明事理的“隔靴搔痒”。叫“老板”已成时尚,叫得顺口,应得顺心,你建议不叫,别人就能不叫么?叫“老板”又不犯法,你能用粘胶把叫“老板”者的嘴粘住么?
依笔者之见,关键在于一是加强引导,讲清道理,让人们弄清“老板”的真正含义,不能把“老板”的帽子随便往别人头上戴;二是被别人戴上“老板”帽子的国企厂长、经理(包括党政机关负责干部)思想上不要“越位”,将自己也当“老板”认定,进而耍起“老板威风”。别人叫你“老板”是一回事,你是不是“老板”是另一回事,自己心里得有个数。如果别人把自己叫“老板”,自己竟以老板自恃,胡作非为,天马行空,问题就很麻烦。武汉出了个用国家1800万元资本在菲律宾为自己办厂的“于老板”于志安,他既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板”,也成了货真价实的“窃厂大盗”!所以说,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还是不当“老板”当公仆好。
(中共四川重庆市委《当代党员》供稿)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调查与研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虚”事实办
余合泉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们党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同志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进行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一。一是悲观论。有的同志总是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与现在比,越比差距越远,因而悲观失望。二是自发论。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农村更落后,经济是粗放型,精神文明也只能是粗放型、低水平。今后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好起来。三是代价论。认为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把经济搞上去。为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精神文明建设难免作出必要的牺牲和让步。
为了纠正这些错误观点,近些年来,我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既不能用五六十年代的目光评估现在,把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说得“一团糟”,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进步和成绩,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势描绘得特别好。而要在肯定其历史性进步的前提下,看到现实存在的问题,增强我们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感。
从长沙县的实际情况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到1995年底,乡镇企业总产值91亿多元,农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000元,绝大多数农户家庭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在湖南省的县(市)一级中名列前茅。但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于物质文明建设,明显存在着三个“不适应”。一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农村深化改革的需要。乡、村党员干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方法简单,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状况与农民思想日益活跃,观念不断更新,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范围扩大的新形势形成明显的反差,农民中的许多思想问题长期无处“就医”或者“医而无效”。二是农村教育事业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县虽然普及了九年义务制教育,普高教育质量也很好,每年被录取上大学、中专的学生很多。但职业教育相对落后,农村中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奇缺。三是农村文化建设不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文化设施稀少,农民开展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困难,农村社会文化消费水平低,这往往是诱发盗窃、赌博、封建迷信等违法行为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采取了几种方法。
一是用由上而下的方法,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抓起。不能一级说给一级听,而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在干的实践中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用由“实”到“虚”的方法,从解决农民急待解决、经过努力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在解决这些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实际,把教育人、培养人的工作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转变农村社会风气,发展农村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等融为一体。努力防止空对空的说教,“虚”来“虚”往的宣传。做到“虚”事实办。
三是用由低到高的方法,在具体工作中,不能超越农村的客观现实,影响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如在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的活动中,既要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又要宣传农民身边的好人好事。在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时,既要在参与的广度上下功夫,又要在活动的高度上做文章。没有“下里巴人”,和者寡矣,活动难以普及;没有“阳春白雪”,则难以提高和升华。因此,我们必须把先进性与广泛性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四是用由“疏”到“治”的方法,要在耐心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引导农民革除一些与时代精神相悖的陈规陋习,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需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一旦被大多数农民接受以后,就要用强有力的手段付诸实施,并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使之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共同的行为规范。
(作者为中共湖南长沙市委常委、长沙县委书记)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编后

让根基更牢固
如果把我们党比作是一座高楼,那么党的基层组织就是这座高楼的根基。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做好党建工作,关键是抓住这一基础建设,党才能真正具有战斗力,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真正落实到基层。
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把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奠定了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也无庸讳言,目前在个别地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还跟不上新形势下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有的基层党组织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缺乏威信;还有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名无实。凡是出现了这些问题的地方,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改革力度不大,经济发展缓慢,甚至社会稳定也得不到保证的现象。与此相反的是,不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搞得好的地方,各项事业就蒸蒸日上。
今天介绍的部分地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经验,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能以改革的精神,善于在新形势下,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因地制宜地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搞好。我们希望借此能启发大家的思路,探索和总结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共同努力,让党这座大厦的根基更加牢固。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依托“党员自助基金会”
四平帮助部分党员脱贫
本报讯中共吉林省四平市委利用“党员自助基金会”的形式开展党内扶贫工作。3年来,被扶持的4051户贫困党员中,有3431户基本摆脱了贫困,占被扶持党员总数的84.7%。
1992年底,四平市委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开展了系列调查,发现全市12万党员中,有4730名党员的生活还处于贫困状态。经过反复研究,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四平市党员自助基金会方案》,经市委批准后,向全市党员发出了“为贫困的同志献上一份爱,送去一份情”的号召,开展了“领导带头,党员自愿,分散捐资,统一使用”的党内捐资扶贫活动,捐资达141万元。市委以这笔捐资为本金,建立了“四平市党员自助基金会”。
该市根据党员的贫困程度和脱贫能力,在首先帮助他们选准致富项目的基础上,基金会无息或低息借给贫困党员一定数量的资金,一次下拨到位。3年来,基金会和各级党组织共投放生产性扶贫资金199.04万元,帮助贫困党员上了1554个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项目,创产值724.7万元,实现利润45万元。
(吉祖)


第11版(党的生活)
专栏:

铁道部第十七工程局重视青年干部的培养,对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都确定专人进行传帮带。图为局长兼党委书记丁原臣(左一)在南昆铁路工地同大学毕业生们亲切交谈。
任耀俊 李良苏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