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悼念将军书法家魏传统
郑骏
正当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的时候,将军书法家魏传统同志逝世了。
过去的烽火岁月成为今人萦怀心际难忘的聚焦点。在茫茫草地,在皑皑雪山,在集镇山村,一位年轻的红军干部四处奔走积极开展宣传鼓动活动,到处书写张贴革命标语。六十多个岁月过去,在四川省万源市新店子镇的一根石柱上至今还保存有这位红军干部书写的标语手迹:“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它成为一道记载那个血与火战争时代的特殊风景,成为历史与现实交叉融合的真实观照物。
当年书写这条标语的红军干部就是原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政委的魏传统将军。当时他担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秘书、西路军政治部敌工科科长等职。由于战时工作需要,魏传统沿途书写了大量的政治文告、标语和宣传品。在漫长的革命生涯里,从魏传统笔底流出的文字不计其数。经过多少风风雨雨能保存至今,这条标语成为一件记载长征历史的重要墨宝,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魏传统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他把个人的爱好与伟大的革命事业融会到一起,在变动的环境中寻觅到发展、提高自己的机遇。全国解放后,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魏传统更抓紧了对书法的研习。他一方面能从繁杂的冗务中解脱出来聚精会神于墨海之中;另一方面,他身居军队文化宣传方面的领导多年,广泛接触各路书家高手,从中获取经验与真知。
漫漫岁月洗尽人生沧桑,浓浓笔墨写出傲然风骨。作为一名锲而不舍的跋涉者,魏传统老将军也迎来了创作的收获期,《魏传统书法作品选集》一书今年7月由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迟浩田将军为本书题写了书名。
魏老的书法艺术渗透着典型的军人风格——耿直豪爽,其结构严谨,均衡有致,笔力遒劲,雄浑朴拙,功底精深,锋棱宛然。点画之间,以汉魏风骨为框架,吸晋唐气韵于灵通,笔墨所至神合意全,功力与意韵呵成一气,酣畅淋漓。
严格意义上的书法定义,实际上是对人品与书品的真实观照。关注国事,心与民共忧,脉管里奔涌着对祖国对民族绵绵不息的爱心。这种创作基调构成魏传统书法艺术的主旋律。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庆贺魏将军八十寿辰时赠送的贺词是:“金戈铁马诗为证,桑榆未晚霞满天。”张爱萍将军赠给他的五言绝句是:“自幼喜书法,笔耕伴岁华。一心攻魏体,当代大书家。”这可以说是对他的一生最恰当的概括了。这也是我们对魏将军的悼念。


第4版(副刊)
专栏:

上海画坛不老松
周成
在上海书画界有一位中西画法兼备,擅长山水、人物、花卉、翎毛、松竹,尤以画松独步于“海派”画坛的著名书画家,他就是年逾八旬仍在中国画领域挥毫泼墨、笔耕不辍、锐意求新的黄达聪先生。
黄达聪先生是浙江永嘉人,生于民国之初的1914年,自幼喜学书画。1931年,他经伯父指点考进由刘海粟先生担任校长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开始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一年以后,他又随该系师生转入黄宾虹先生担任院长的中国文艺学院,继续学习中国画技艺。当时该院的教师除了黄宾虹先生,还有张善孖、张大千兄弟和郑午昌、谢公展、张红薇、王师子、郑曼青、马孟容、许徵白、刘贞晦、方介堪、楼辛壶等书画、诗文及金石名家。他在接受众多名家指点的同时,还经常听习西画系的课程。中西画法的熏陶,使他的画艺根基初具。黄达聪在本世纪40年代后期,尤其是全国解放后,深研中西画法,进入了“厚积薄发”的更高的艺术创作阶段。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上,他上承宋、元遗意,领悟名家精髓,工笔、写意兼习,各种门类均攻。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他遍访名山大川,写生作画,留下了众多不同风格的作品。黄先生长年临摹众多名帖,博采众长,书法艺术也有深厚功底。
长期在上海这个中西文化交汇的大都市生活和作画的黄达聪先生,与他同时代的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一样,除了精研中国画传统的笔墨技巧,还放眼世界,大胆吸取西洋绘画中透视、构图、造型、明暗、色彩处理方面的精华,为我所用。人们时常可以从其作品内看到西洋画诸多营养的滋润。这也显示出“海派”画家共同的时代特征。黄先生年过花甲以后,更勤于绘事,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留下了累累硕果,1992年的写松杰作《峨眉道上》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这幅画中运用娴熟的写松技巧,描绘了峨眉古道上浓荫蔽日的青松。画家在画面构图上改变散点透视的传统手法而大胆运用西画中的焦点透视,使观者的目光沿着山路由近及远,消失在画面中心。近景中浓墨重彩的青松笔直挺拔,如同特写一般;中、远景的青松用淡墨和色彩勾勒,逐渐淡去……由此创造出深邃、高洁的意境,反映出黄达聪先生极高的艺术造诣。
198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旨在宣扬中国画特有艺术风格的纪录片《唯中国独有》,其中就专门选择了刘海粟、朱屺瞻、谢稚柳、黄达聪这四位“海派”名家。1988年,黄达聪先生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盛大的个人画展,上海画坛反应强烈。
(附图片)
(左图为黄达聪作《峨眉道上》)


第4版(副刊)
专栏:

谭盾获“格兰·郭德国际音乐大奖”
中国作曲家谭盾于9月25日在加拿大多伦多荣获第四届“格兰·郭德国际音乐大奖”,加拿大国家总理及多伦多市市长出席并主持了授奖仪式,谭盾在发表演说后亲自指挥加拿大国家广播乐团为各国来宾演奏他新作的钢琴协奏曲。
以本世纪著名音乐家、钢琴家格兰·郭德命名的这个音乐奖,每隔五年奖励一位当今在世界音乐文化上取得卓越成就的音乐家。本次大奖的指定主评人武满彻先生认为,谭盾的音乐“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宏大的中国传统之精神”。(未蓝)


第4版(副刊)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绿丹兰杯征文

长征纪念林
贾建旺陈兴彬
在湖南西南部的通道侗族自治县菁芜洲乡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红军召开会议的小木屋。每逢盛大节日,寨子里的百姓都自发地聚集在这里,共同悼念长征中死难的红军战士。
1934年12月上旬,中央红军攻占了湘、黔、桂三省结合部的通道县城后,在芙蓉(今菁芜洲)召开会议,作出了放弃原定计划,改向贵州方向挺进的战略转移,从而写下了长征历史上著名的“通道转兵”的光辉一页。
也就是那时候,菁芜洲乡水南村桐板组侗族农民吴景雄降临到这个世界。那天,红军队伍途经水南村,路过吴家门口,当时女主人听说来了部队,是汉人,就以为是国民党兵或是土匪,很害怕,赶忙腆着已怀胎十个月的大肚子,躲到了离寨子两里多路的杨梅冲的一间茅草棚里。谁知下午肚子便开始阵痛,接着阵痛不断加剧,身边又没有一个人,直痛得她满地打滚,不断呻吟。呻吟声惊动了行军路过的红军战士。他们寻声而来,立即找来医生,拿来棉被和备用品,一边挡风御寒,一边极力抢救引产,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一声啼哭,母子终报平安。尔后,红军战士又脱下自己的棉衣将婴儿裹严实,送回了寨子。这个婴儿就是吴景雄。
从此,母亲的一句话一直伴随他长大:“雄伢子,你可千万要记住,是红军救了你的命呐!”“红军是恩人”在吴景雄幼小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印记。60年来,他参加了工作,入了党,先后当过粮管员、乡党委书记、县粮食局副局长,吴景雄就凭借这句话,时时处处为群众谋利益,为老百姓做好事。1988年退休后,他没有留在城里,而是携妻儿回到了寨子,寨子里哪家有困难,他总是主动去帮助。近几年,他带领本组村民共造林570多亩,为山区开辟了致富路,当地的群众尊称他为新时代的“红军”。1994年12月12日是吴景雄老人60岁生日,儿女们早就商量着要为操劳了一辈子的父亲大办寿辰,乡亲们也都惦记着喝他的寿酒。谁想,生日这天,吴景雄一不摆酒,二不设宴,而是一清早就带领儿女们,抬着一块石碑,扛着锄头来到他当年出生的地方——杨梅冲,吴景雄老人要在他亲手栽种的杉树林里,庆祝他60岁生日。原来,吴景雄早就计划好了,他要在红军接他出生6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将自己花费了几年心血,亲手栽种的两亩速生丰产林无偿地捐献给集体。他说:“几十年来,我家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过上了幸福安宁的日子,不能忘记党的恩情,更不能忘记当年的红军……”好奇的村民读着石碑上的文字:“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生我是娘,抚育我是党……为怀念母亲的养育之恩,纪念红军长征60周年,吾特在生我之地造林两亩,取名长征纪念林。林木成材后,我家子孙和其他私人不得占用,全用作公益事业,特立碑为据。”在场的群众无不为他那一片赤诚之心和敢于倡导新风尚的举动而拍手称赞。
而今,两年过去了,在吴景雄老人的精心护理下,长征纪念林的杉树长得枝粗叶茂,树高已两米,树干都有茶杯口一样粗了。(作者单位:湖南怀化军分区)


第4版(副刊)
专栏:海外文苑

祖宾·梅塔执棒 美岛莉奏小提琴
维也纳爱乐乐团再次来华
10月9日和10日,闻名世界、历史悠久的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将在北京二十一世纪剧院和人民大会堂演出,指挥大师祖宾·梅塔执棒,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美岛莉独奏。这是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举办的中国国际交响音乐年活动的最后一个外国乐团演出。
1973年4月,维也纳爱乐乐团在克劳迪奥·阿巴多和威廉·包斯考夫斯基指挥下,曾访问北京,演出四场,轰动一时。自1989年以来,中央电视台一直通过卫星播放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实况,使中国观众每年都有幸一睹维也纳爱乐乐团与世界著名指挥大师的风采。此次来华演奏的曲目也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次不在新年的新年音乐会。10月9日有贝多芬的《埃格蒙特》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瓦格纳的歌剧《众神的黄昏》选曲;10月10日有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序曲》、《闲聊波尔卡》、《皇帝圆舞曲》,约瑟夫·施特劳斯的波尔卡·玛祖卡舞曲《女神塞莱阿》,拉威尔的《达菲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等。
1842年3月28日,德国作曲家奥德·尼科莱指挥皇家歌剧院举办了一场大型交响音乐会,这场音乐会标志着维也纳爱乐乐团的诞生。除尼科莱担任首任音乐指导兼指挥外,德索夫、里希特、马勒、克劳斯等都做过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兼指挥。从1933年起,维也纳爱乐乐团不再设常任指挥,主要依靠客席指挥,一些世界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纷纷加入了这个行列,如托斯卡尼尼、富尔特文格勒、奥曼蒂、阿巴多、海丁克、马泽尔、梅塔、小泽征尔、普烈文和卡拉扬等。对乐团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理查·施特劳斯。从1904年至1944年,他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世界各地举办过无数次的演出。施特劳斯75岁和80岁的生日就是在乐团过的。维也纳爱乐乐团除经常举办巡回演出外,更重要的是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的系列演出。其中一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便是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重头戏。
祖宾·梅塔是本世纪最优秀的著名指挥大师之一。1936年4月29日生于印度的孟买,其父是孟买交响乐团的指挥兼首席。梅塔7岁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954年赴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匈牙利指挥家汉斯·斯瓦罗夫斯基学习指挥,1961年成为柏林爱乐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最年轻的客席指挥,1968年任以色列爱乐乐团的音乐顾问,1977年正式接任该团的音乐总监。梅塔曾于1990年和1995年两次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参加“新年音乐会”的演出。1994年11月,梅塔率领以色列爱乐乐团来华演出,以感情激昂、富有时代感的音乐处理和洋溢始终的活力大受欢迎。
美岛莉是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1971年10月25日生于日本大阪,3岁时跟随母亲学习小提琴,后被朱莉娅音乐学院的鲁西迪蕾看中,1982年进入朱莉娅音乐学院学习,同年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在祖宾·梅塔的指挥下,首次在“新年之夜音乐会”亮相,受到好评。美岛莉先后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举办过独奏音乐会,并同世界上许多著名乐团合作演出,还录制了大量的激光唱片。她的演奏音质亮丽,富于弹性,以前使用的小提琴是一把1735年制造的“耶稣”瓜内利·大卫琴,现在使用的则是1722年制造的史特拉迪瓦利名琴。
维也纳爱乐乐团一行140余人,订于10月7日抵京。
(何文)


第4版(副刊)
专栏:热点回述

金秋九月
袁晞
在秋日的阳光下,在秋夜的清风中,人们欣赏到许多高质量的演出、展览和影视作品,这些文艺活动把秋天的生活涂抹得更加绚丽。
新组建的中国交响乐团九月六日的首演是音乐界的大事情,虽然只有千余人在北京世纪剧院亲耳聆听这一场音乐会,但这毕竟是第一次用“中国”命名的交响乐团的第一次登台。用“刚组建”的标准来衡量,音乐界内外还算满意。世界著名的乐团爱演最常见的乐曲,为的是让爱好者能明分高下。中国交响乐团首演的曲目虽然是贝多芬、肖斯塔科维奇的名作,但却是少有外国乐团演出,甚至唱片、音带也不多见的曲子,这样选择大概是不想一出场就和强手较量。那以后呢?九月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上海、北京演出,十月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访华,使中国观众一次次听到高水平的演奏。如今,世界级的乐团频繁来访,高科技又不断推出高保真的音响设备和音乐制品,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已处在世界音乐的氛围中,这对新的中国交响乐团是压力,同时也是极好的发展条件。俞伯牙抚琴,应该希望多一些钟子期。
“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前夕,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在黄金时间播出电视连续剧《远东阴谋》的第一部。这部戏再现了六十多年前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让老一辈人回首往事、让新一代人知道过去,那样的日子虽说一去不复返了,但却永远不应从中国人的记忆中抹去。电视剧拍得既有气势又有细工,既有激情又有节奏,把日本军人不能抑制的侵略情绪和中国志士“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的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
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九月十日至二十二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参展作品的广泛性和展出规模显示了当前我国油画创作的面貌,其中一些作品很有时代生活气息,在绘画语言上有继承也有所创新。九月上旬在京举办的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中,全国六个昆曲院团以各自最好的阵容和精心准备的剧目让观众一睹昆曲艺术的风采。


第4版(副刊)
专栏:

江西上高县农民摄影展在京举行
应中国摄影家协会邀请,江西省上高县农民摄影展于国庆节期间在京举行。上高县被称为“农民摄影之乡”,该县农民摄影作品曾于1986年、1988年两次进京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上高县农民摄影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如一日,活动不断,坚持至今,屡出新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文化部表彰,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农民摄影之乡”。这次进京展出的是上高县锦江乡的150多幅作品。
(刘建峰游泳)


第4版(副刊)
专栏:新书架

旅途文化小丛书出版
旅途乘车乘船,生活枯燥,容易疲劳,需要一些内容健康而又生动活泼的读物,以消闲解闷,又能增长知识,丰富旅途文化生活。为此,金盾出版社选编了一套《旅途文化小丛书》,现已陆续出版发行。丛书包括幽默笑话、奇闻趣事、佳联趣谈、成语故事、唐诗故事、宋词故事、谜语故事以及其他知识性读物。这套丛书开本小,文字精,便于携带,易于阅读。这套丛书也可供广大读者茶余饭后阅读欣赏。(文边)


第4版(副刊)
专栏:读书偶谈

异国的浮世绘
——读《留学美国》
刘向阳
从报上得知钱宁所著的《留学美国》在上海的书市上位居畅销书之冠,第二天从北京公主坟地铁口出来,就在路旁的书报亭中发现了它的踪迹——如今的书商,真是了得。
近年来,国门大开,人来人往。“外面的世界”(不论是精彩还是无奈),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题材讨巧,很容易成为畅销书,再来点争论什么的风波,就更惹眼了。不过,钱宁的这本《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似乎走的却不是讨巧的路子。古人所谓的“无一字无来历”,在这里可说得上是“无一事无来历”。书中有两条线索,纵的讲,作者将从容闳开始的中国人留学美国史梳理一番;面对书中大量的报章、统计材料,足资有心者引用和研究,但想从这本书中摸索留学美国“秘方”的读者则多少会有些失望。横的讲,作者撷取了眼下无数留美学人的个案,包括作者本人的留学经历,俱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千姿百态,构成一幅异国的浮世绘。作者积数年的心力,看得出花了功夫,下的史笔。所以,书如其名,他要讲的是一个时代的故事,而非某个人在纽约或是在东京的传奇。
记得张爱玲说过,我们过于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略人生平稳的一面。其实,人生中更多是由后者构成的。留学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在异国谋生求学,得意腾达也罢,失意悲凉也罢,大抵都有未足与人道的平淡甚或黯淡的时日相伴随,而充满在这些时日中的断片,又有多少值得记录下来,或者愿意记录下来呢?读此类书的国人,也许更像是在浏览从海外寄回的五彩照片,在欣赏西洋景的同时,未必能够、也未必愿意了解照片背后所发生的一切。更何况留学者是文化人,那么,文化冲击带给他们的内心的震撼,那份刻骨铭心,仿佛从此将远游的浪子,也带上了心灵远游的不归之路。但笔者深深知道,只有在身处异国他乡时,往日每每停留在字面上的爱国主义,此时会化为难以言传、再具体不过的爱国情怀。
书读完了,我还是有点替钱宁惋惜。下了这么大的材料功夫,再加上作者个人的亲身感受,下笔之际,我觉得似乎未能完全展开。就说书中那些留美学人在异国的人生故事吧,为何有时让人觉得失之简略,或点到即止似的不过瘾呢?当然,这里有个全书的体例问题,作者要勾勒的是留学美国的大画面,追寻的是社会背景的大脉络,个人图景绘出个剖面也就罢了;或许,作者另有打算,“引而不发,跃如也”。如果是这样,那么这点遗憾便成了苛求,可以存而不论。


第4版(副刊)
专栏:

《解放军画报》推出长征纪念专刊和挂图
在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根据解放军总政治部部署,解放军画报社最近向军内外读者奉献两份形象化读物,一是《解放军画报》纪念专刊,二是一套展览挂图。
《解放军画报》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专刊共刊登150余幅照片,形象地再现长征的光辉业绩,展示长征沿途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专刊共分《红军女战士的情怀》、《红军长征大事记》和《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三个部分,图文精美。
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展览挂图《长征,历史的丰碑》,共32个画页,以历史照片资料为主,重现红军长征的主要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是一部生动形象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画史。
(附图片)
下面这张选自长征胜利纪念专刊的照片,是几位经历过长征的红军女战士正精心绣制一面红旗,深情怀念往昔的岁月,由郭凯旋摄。
(陈立人)


第4版(副刊)
专栏:天地一瞬

秋日街头 亚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