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真山美保
本报北京10月30日讯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晚上,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团长真山美保时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应当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李鹏说:“两国人民都愿意生活在和平环境中,都不希望过去不幸的历史重演。你们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为中日友谊而歌唱,为和平与发展而歌唱。你们为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我们对此表示钦佩。”
日本新制作座剧团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多年前,该剧团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来华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周恩来总理曾亲切接见,并给予赞扬和鼓励。
真山说,日本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历史,日本广大人民感到很气愤,希望我们利用这次访华演出的机会向中国人民表达珍视日中友好、热爱和平的真挚感情。
会见后,李鹏总理和夫人朱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观看了新制作座剧团的演出。
日本艺术家们演出了中日两国民族歌舞,表达了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心声。演出结束后,李鹏总理和夫人向日本艺术家们赠送了花篮,祝贺演出成功。
新制作座剧团是应中国对外友协的邀请来华访问演出的。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改成步行街市如何?
谈峰
公休日我去北京宣武门早市买菜,常被夺路混行买菜的小三轮、自行车和人流阻困其中。撞车碰人挤坏蛋菜之事时有发生。有关双方或多方为此论理较起劲来寸步不让,被堵的车群人流迅速向两头堆延,大家进退两难。老太太无奈叹息,急回家者自恨倒霉发火,不文明者骂骂咧咧。
发生这种事,主要是因为有不少人骑小三轮和自行车入市买菜。车往菜摊前甚至路中间一放,讨价、选货、过秤、数钱找钱,好一阵子挡着别人不能买,后边人难通行。对面再挤停上几辆,一下就酿成人车“夺路大混战”。
我被阻困得不能动弹时,难中生智吧,想到两个主意:一是此类胡同街市宜改成步行街市,除进货的车外,不准小三轮、大板车和自行车入市买菜。二是北京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性的特大城市,那小三轮难免给人以类似土泥巴墙之感。可否让它退出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第1版(要闻)
专栏:特写

“让祖国挑选”
本报记者江宝章
10月27日上午,福州五一广场花红草绿,彩旗招展。福州市“爱祖国、献青春,有志青年踊跃应征”万人征兵动员大会在这里举行。
家住台江区的适龄青年林育武早早就随同母亲来到广场。这位正在复习准备迎接来年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听说要招兵了,就缠着母亲要去报名。他说,那一身国防绿是他从小以来的梦想。
人群中,100多名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一大早自发地从仓山学区跨江而来的,为的是表达他们对军营的憧憬。
10时许,国旗飘扬,国歌高奏。1500名青年高举右手,代表全市十几万适龄青年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决心依照宪法和兵役法,履行神圣而光荣的义务,让祖国挑选。适龄青年家长黄黎星说:“一想到独生子要离开自己,还真有点难以割舍。但是,依法服兵役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大熔炉,能培养人、锻炼人。”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记者遇见了福州军分区政委王爱平。他告诉记者,目前福州地区已有8万多名适龄青年报名应征。为了响应军委江主席“把优秀青年送到部队”的指示,他们在“选、征、送”等环节采取了各种措施,严把兵员的政治质量关。
临到中午,当记者离开广场之时,各征兵宣传咨询点前依然人头攒动,它生动地反映了福州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人民对军队的支持,对国防的关注。


第1版(要闻)
专栏:

第八十届广交会闭幕
本报广州10月30日电记者郑德刚、刘霄报道: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第八十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今天在这里降下帷幕。出席的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共5.9万多人,成交金额达98亿多美元,比上届秋季广交会增长12.3%。
据介绍,本届交易会国产名牌商品、高科技产品以及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系列产品和新产品成交势头好。在各类产品中,总成交额达24亿美元的机电产品中的高科技产品、家电产品等成交活跃;粮油土畜产品中的部分深加工制品、纺织服装类中的成品和半成品出口量增长;轻工工艺类中的大部分产品比较畅销且成交量大,价格稳定。


第1版(要闻)
专栏:

青海:增产八千万公斤
据新华社西宁十月二十五日电(记者徐鸿伟)青海又迎来一个粮食丰产年。今年全省粮食总产预计可达十二点二五亿公斤,比上年增产八千多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青海省今年相继出台了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实行粮肥挂钩办法,大力扶持带状田生产等一系列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大了科技扶农的力度。大批机关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抓落实,指导农民科学种田,搞好技术服务。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达六百零三万亩,比去年扩大了十八万亩,为保证农业生产资料及时供应,省农资供应部门积极组织购进化肥、农膜十九万多吨,良种一千五百万公斤,供应到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六和百分之五十。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藏:创丰产新纪录
本报拉萨10月30日电西藏今年粮食喜获丰收,全区粮食总产可达7.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3500万公斤,创丰产新纪录。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抓好全区局势稳定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大抓科技兴农,明确粮食增产奋斗目标,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向农业倾斜的优惠政策。今年,全区3000多名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到生产第一线开展联产技术承包,承包面积达210多万亩,占总播面积的62%。全区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科学种田培训班,去冬今春,共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29万多人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也出现近年来少有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去冬今春,全区维修水渠1.8万条,总长度达2500多公里,新修水渠280条,扩大灌溉面积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恢复和修建梯田6.7万亩,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为粮食丰收打下了扎实基础。(任友明张忠)


第1版(要闻)
专栏:

黑龙江:总产首次突破300亿公斤
本报哈尔滨10月30日电新华社记者王来喜,本报记者董伟、丁伟报道: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战胜去冬今春的连续干旱和夏季局部洪涝灾害,粮食生产再夺丰收,总产量首次突破300亿公斤,比大丰收的去年增产40多亿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黑龙江省重视粮食生产,今年的农业投入达到115亿元,比去年增长14%,化肥、农膜、农家肥的投入量也大幅增加,为粮食大丰收打下了基础。
全省继续推广一批具有突破意义的农业实用新技术,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玉米大双覆和育苗移栽达1170万亩,比上年增长1倍;水稻超稀植新增250万亩;采用优良品种、“垄三”栽培、化肥“三施”的面积也大幅增加。据农业部门估算,仅这几项新技术的采用,就可增产粮食28亿公斤。
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是黑龙江省今年粮食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高产作物玉米、水稻种植面积达到4065万亩和1665万亩,分别比上年增加12.9%和33%。黑龙江省还出台多种优惠政策,为异地开发创造宽松环境。今年,全省投入异地开发人数达10万人,新开土地面积280万亩,均比去年增加1倍多,靠异地开发增产粮食至少10亿公斤。


第1版(要闻)
专栏:

“黄河宁,天下平”
——治黄五十年回顾
本报记者王慧敏江夏
确实是个奇迹,黄河度过了50载安澜岁月。
“三年两决口,灾害年年有”,是对千古黄河的真实写照,而“黄河宁,天下平”的美好愿望,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的50年中,才真正成为现实。
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一样,让华夏民族怀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她既养育了这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又给这个民族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黄河,利河?害河?爱她?恨她?历史告诉我们,大凡国家统一,国力强盛,黄河就能得到比较有效的开发、治理,黄河的安宁,又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繁荣昌盛;而国家分裂,国运衰微,黄河就被忽略,被遗忘,黄河的频繁泛滥,又使民众流离失所,疾疫刀兵横行。因此,黄河宁则天下平,天下平则黄河宁,两者相辅相成。黄河50年的安澜是最好的证明。
历史上,黄河留下的是饿殍,是眼泪,而在人民治黄的50年中,黄河不仅岁岁安澜,而且带给我们无尽的宝藏
她是一条极为特殊的河流:“黄河斗水,泥居其七”。
她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这里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每遇暴雨,水土大量流失。当她背负着沉重的泥沙蹒跚着迈进黄淮海平原时,已被浸染成彻头彻尾的黄色。由于坡度平缓,沉沉的黄沙渐渐停下了脚步,淤积在河道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淤沙越积越高,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上“悬河”。中华民族随时面临灭顶之灾。面对黄河,世世代代,人们惊恐不安!
翻开卷帙浩繁的治黄典籍,章章浸透两岸百姓的血泪:
汉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黄河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洪水“泛兖豫,入平原,凡灌加郡32县,水居15万余顷,深者3丈,败坏宫室无所数。”
明成祖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8月,洪水入开封,4万余户受灾,750万亩农田受淹。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黄河再决中牟大堤,口门宽达360丈,全河狂泄,河南、安徽饱尝灾难,时人诗曰:“黄河决山左,饥民遍淮徐。”…………
史载:自先秦到1945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共计决溢1590余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百年就有一次大改道。
一次次的灾难,人们谈黄河而色变。黄河留给人们的是饿殍、是怨恨,是血、是泪。黄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宁,天下平”,人们朝思夜盼,然而,无情的洪水把人们的梦想化作泡影。
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的壮举,才使黄河获得新生,结束了任意泛滥的历史:
历史上,每当洪水流量超过每秒1万立方米时,黄河下游就要决口泛滥;流量每秒6000—1万立方米时,有一半年份要决口成灾。人民治黄的50年中,尽管黄河出现了12次洪峰流量大于1万立方米的洪水,却岁岁安澜,创造了治黄史上的奇迹!据估算,防洪减灾减少直接经济损失3600多亿元。
此时的黄河,不仅暴戾的性格大为改变,而且用甘甜的乳汁润泽着山川原野:解放前夕,全流域灌溉面积只有1200万亩。如今,灌溉规模已增加到1.1亿亩,翻了9倍多。50年来,全河灌溉增产粮食2550亿公斤,棉花80亿公斤,油料70亿公斤,包括其它作物,灌溉的效益达4000亿元。
奔流东去的黄河水带走了泥沙,留下了贫瘠。水土流失与贫穷互为因果。“失血”的土地,遇旱,赤地千里;遇雨,泥流横溢。百姓“十种九不收,饿殍随处有”。水土流失不治,黄河永无宁日。几十年来,按照“为当地农林牧业生产服务,为黄河减少泥沙”的方针,黄河中上游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截至目前,初步治理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水土流失面积的35%)。累计增产粮食593亿公斤,年减少入黄泥沙近3亿吨。绝大部分群众解决了温饱。昔日水土流失地区“天上无飞鸟,地上难长草,黄风不断头,遍地是沙丘”的景观,已被绿树成荫和阡陌纵横所替代。
尽管黄河的水力资源蕴藏量在全国七大江河中仅次于长江,解放前黄河的水力开发几乎是一张白纸,全流域只有两座水电站,装机总容量仅378千瓦。人民治黄以来,国家先后投资53亿元进行水电建设,隆隆的机声打破了黄河的沉寂,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黄河上矗立起了8座大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达374万千瓦,几乎是解放前的1万倍,不仅给苍凉的西北带来了光明,而且带动了西北经济的腾飞。
及今,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53%,在国内外大江大河中居前列,为整个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效益。海外人士,不管政治观点是否与我们相同,对新中国创造的两个奇迹都是由衷赞佩的:一是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再就是黄河50载岁岁安澜。
为什么暴戾的黄河,在人民治黄的50年中变害为利了呢?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
中华民族同黄河的拼搏始终没有停止过:从大禹“导河积石”到王景“疏决壅积”,再到潘季驯“束水攻沙”……无不体现了志士仁人为使黄河安澜不息奋斗的精神和非凡的聪明才智。历史上一些有为之君对黄河的治理也曾作过一些努力,清康熙帝曾下定“何年乐稼穑,此日是疏通。已著勤劳意,安澜早奏功”的决心。这些努力,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受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手段等因素的制约,面对黄河,人们更多的是无奈。
为什么“靡有定向,莫奈之何”的黄河能在人民手中变害为利呢?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人民群众的无私奉献。
历史上,黄河有天灾,更有人祸。有的统治者,为了达到政治目的,不惜以水代兵。1946年共产党接管黄河后,一开始就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黄河的治理开发纳入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黄河治理工作会议,总结历史上治河的经验教训,编制了黄河治理开发综合规划,这是我国大江大河中第一部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流域规划。
黄河的脉搏连着全中国,也牵动着中南海。几十年来,国家几代领导人始终把黄河问题作为至关重要的大事来抓。1952年10月,毛主席进京后第一次外出巡视,就来到黄河,深情叮咛治黄工作者:“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1964年,已届70高龄的毛主席还提出要徒步考察黄河。1958年,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周总理亲临黄河指挥抗洪抢险,治黄的许多重要决策都是由他主持制定的,直至1974年,重病在身的总理,还在惦记改建后的三门峡水库。80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调整时期,其他基建项目都压缩了,但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每年仍增拨5000万元用于黄河防汛。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临黄河指导工作。江泽民同志题词:“让黄河变害为利,为中华民族造福”。李鹏总理亲自主持小浪底开工典礼。党和国家对黄河的高度重视,是人民治黄5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黄河流经九省(区),它的治理开发不单纯是一个工程技术问题,而且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从全社会的总体利益出发,公正合理地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够在全流域内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开发水资源和治理水患。要做到这些,在以往的任何朝代都是难以想象的。如今,在党的领导下,依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依靠沿黄人民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我们在每个时期都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黄河的治理开发。当年,为了修建三门峡水库,保证下游防洪安全,陕西库区群众离开了世代生息的家园。近几年,黄河下游发生断流,为了下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上游各省都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治理黄河,实质上是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与自然进行的抗争,必须动用千百万人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无私奉献是黄河安澜的基础,也是区别于历朝历代治理黄河的显著特点。建国初期,在防汛物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许多群众把积攒多年用来盖房的砖石捐献出来。1958年大洪水期间,下游沿黄200多万人上堤防守,一昼夜加修子堰1米多高。近几年又实行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每年汛期都组织数百万人的防汛队伍,随时准备迎战洪水。尽管洪水肆虐,在这道钢铁长城面前,也只能乖乖地败下阵来。
据不完全统计,50年来仅下游三次加固大堤就投入10多亿工日,完成土石方13.8亿立方米,若堆成高宽各一米的大堤可绕地球赤道34.5圈。
前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同志在谈到治黄的成就时说,这份伟大成绩的取得,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工程师,那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有一个伟大的治河英雄,那就是有觉悟、有组织的人民群众。
50载治黄,成就斐然,但这并不意味着黄河的事情已经办好
黄河,毕竟是一条世界公认最难治理的大河。对治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绝不可掉以轻心。
黄河50年未决口,确是事实,但安澜之中潜伏着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由于黄河下游的洪水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仍正继续淤积增高,“地上悬河”之势愈加险峻。目前,黄河下游河道滩面比河南新乡市的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13米。而且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防洪工程老化失修,颇多隐患。下游保护区内四省百多县市、7000多万人口,始终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下。50载安澜,是以百万大军年年上堤抢险为代价才得以实现的。今年夏天,黄河下游花园口的洪峰流量只有7600立方米每秒,仅为两年一遇洪水,但水位却比1958年22300立方米每秒的大洪水高出近一米,结果堤、坝频频出险,全线紧张,滩区大量漫水,一片汪洋。豫鲁两省40市县、100多万人受灾。
这场小流量、高水位、大灾害的洪水,及时警示人们,黄河下游的防洪形势比想象的更加严峻。按照现有的防洪能力,如若出现1958年那样的大水,就有溃堤之虞。有专家认为,这场洪水可能预示着枯水10年的黄河,即将进入丰水期。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忽视不得。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虽高,却仍然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穿越我国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黄河本身水量并不丰富,而沿黄地区用水量激增,加之调节年际间径流量的控制性工程仍显不足,黄河水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每年春夏之交,下游便出现断流,且断流的时间和距离一年比一年长,给流域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此外,黄河水质污染的严重程度已位居全国七大江河之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黄河为害最烈虽在下游,但其根源却在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黄50年中,水土保持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有约28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尚待治理。与此同时,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非常严重。据统计,建国后40多年中,黄河流域新增加的水土流失和沙化面积,约占同期治理面积的40%。
长期以来,治黄被当作社会公益性事业,产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投资缺口大,经费严重不足,很多该干的事干不了,留下了不少隐患。这些都是应该引起严重关注的。
黄河治理堪称世界性难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对黄河治理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世界上没有哪条河流,像黄河那样有如此大的含沙和输沙量。黄河平均每年要从黄土高原上冲刷16亿吨泥沙,其中约有1/4被淤积在下游的河道内,造成河床年年抬高不止。黄河“善淤、善徙、善决”盖源于此。
过去,我们曾经低估了治黄的复杂和艰难。50年代末,人们曾天真地认为,修建了大库容的三门峡水库,黄河防洪的问题就可以基本解决了。结果水库蓄水次年便发生了严重的泥沙淤积。人们也曾乐观地认为,水土保持工作很快就能见效,15年时间,就可以将黄河的泥沙减少一半。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入黄的泥沙减少尚不足3亿吨。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开工,又使一些人产生了“一库定天下”的幻想。今年的洪水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小浪底工程的建成,固然将大大提高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却无法取代上中游的水土保持、下游的河道整治和堤防的加固。黄河需要长期的综合治理,不可能一劳永逸。
治黄的历史,就是逐步认识黄河自然规律的历史。只有认识它,才能驾驭它。人民治黄的50年中,几代黄河人付出多少艰辛、血泪,经过无数失败、挫折,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对黄河的认识,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深刻、更科学。但是,不止一位治黄专家说,对于黄河,我们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完全搞清楚。由于流域内自然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的脾性也在改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需要我们再实践、再认识……
也许黄河存在多少年,我们就得认识多少年!
世纪之交,人民治黄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黄河的地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令人瞩目。黄河流域横跨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处于承东启西的重要过渡地带,新开通的欧亚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约有一半与黄河并行;黄河上游既是水电能源基地,又是有色金属走廊,中游是能源重化工基地,下游则有大煤田、大油田,农业综合开发区和纵横贯通的铁路、公路干线。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逐步西移,作为中西部地区生命线的黄河,21世纪必将进入大规模治理开发的新时期。
治黄,绝不仅是黄河流域地区的事。黄河一旦决口,势必酿成可怕的灭顶之灾,居高临下的洪水狂泻而下,横扫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南乱淮河水系,北乱海河水系,水毁沙埋,河渠淤塞,良田沙化,交通中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几十年建设的成果将毁于一旦,整个国民经济的部署都将被打乱。这一切并非危言耸听,它是时刻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
黄河的安宁关乎大局,关乎国运民生,开发治理黄河是全民族的伟大事业。
50年的辉煌已载入史册,100年、200年……永久的辉煌有待我们续写。(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经过治理的花园口黄河排险堤防。殷鹤仙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致纪念人民治黄50周年大会的贺信
国务院总理 李鹏
值此隆重举行纪念人民治理黄河50周年大会之际,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广大黄河建设者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由于黄河得不到有效治理,曾给我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4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治河机构,开始治理黄河,至今已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方针指导下,经过全流域各族人民和广大黄河建设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已初步建立起防洪工程体系,夺取了50年不决口的重大胜利。黄河已成为沿河城市和工矿企业的重要水源,引黄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黄河上游已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沿黄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总结治黄50年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必须对治理黄河的长期性、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治黄方略,标本兼治、上下游同步,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除水害,兴水利,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治理黄河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事业。广大黄河建设者常年战斗在大河上下,兢兢业业,默默奉献,非常辛苦,党和人民感谢他们。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团结治河的优良传统,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夺取黄河治理与开发的新胜利。
1996年10月29日


第1版(要闻)
专栏:

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
纪念人民治黄五十周年大会举行
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贺信
本报郑州10月30日电 记者李杰报道:今天,广大水利工作者和参与治黄的干部群众代表在郑州欢聚一堂,隆重纪念人民治理黄河50周年。国务院总理李鹏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信,向大会表示热烈祝贺,并通过大会向广大黄河建设者致以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全文另发)。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为人民治黄50周年题了词。受李鹏总理委托,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代表国务院到会祝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是,历史上由于黄河得不到有效治理,曾给我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4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治河机构,开始治理黄河,至今已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黄河视察,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重大决策。毛主席关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一直鼓舞着广大水利工作者和沿黄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方针指导下,经过全流域各族人民和广大黄河建设者艰苦卓绝的斗争,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已初步建立起防洪工程体系,夺取了50年安澜不决口的重大胜利。今天,黄河已成为沿河城市和工矿企业的重要水源,引黄灌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黄河上游已建成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罗干在讲话中指出,水利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总结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验,可以说,没有水利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繁荣,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水利放在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决贯彻执行。
罗干强调,必须十分清醒地看到,从总体上讲,我国水利的现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江河防洪标准低,水患仍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黄河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我们对黄河规律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实践。必须对治理黄河的长期性、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一定要坚持科学的治黄方略,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进一步发扬沿黄人民团结治水、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动员亿万人民群众,下决心根治黄河水患,再创黄河治理的新篇章。
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主持了今天的纪念大会。黄河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河南省省长马忠臣致欢迎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綦连安作了人民治理黄河情况的汇报。水利部部长钮茂生发表了讲话。
会上宣读了关于表彰治黄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的决定,并向他们颁了奖。
出席纪念会的还有段君毅、张光斗和中央有关部委、新疆及沿黄八省区的领导以及水利和治黄战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干部群众、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等1600多人。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江苏省铜山县刘集乡丁孟村28岁的青年农民陈西成,去年多方筹资50多万元,开发村西废黄河滩,先后开垦土地300亩,添置了联合收割机、喷灌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今年陈西成共生产14万公斤粮食,创收25万元。肖瑞清 朱晓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