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堵污染源头 还碧水蓝天
全国关停污染严重企业近五万家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 自国务院发出《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后,各地积极行动,认真部署了今年9月30日限期取缔、关闭和停产的小造纸、小制革、土炼焦等15种污染严重企业的任务,目前,这一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任务仍很艰巨。
国家环保局今天介绍说,全国应取缔、关闭和停产15种污染严重企业70024个,目前已取缔和关停的49735个,占总数的71%。这些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大,严重地污染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北京、天津、河南、江苏、甘肃、福建、吉林、海南等8个省市措施有力,行动快,已经完成了取缔和关停的任务。
在15种污染严重的企业中,取缔和关停总数较多的分别是土法选金、土法炼焦、小制革、小造纸、土法炼油、土法电镀、土法铅锌、土法炼硫和小染料等。陕西、辽宁、河北、广东、河北、青海、安徽、山东、黑龙江等省区也完成了关停总数的80%以上。其中受这些小企业污染严重、国家确定重点治理的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流域,不少地方在取缔和关停工作中较好地解决了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落实国务院决定的态度坚决,步子也迈得较大,保证了政令的畅通。
国家环保局认为,全国取缔、关闭和停产15种污染严重企业的任务仍很艰巨,部分省、区的取缔关停率还比较低,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国家环保局提出,未完成任务的地区应提出全面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这些地区的环保部门应会同政府有关执法部门,进一步做好国务院决定的落实工作。对已被取缔和关停的15种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防止弄虚作假和重新开工。同时,要协助做好这些企业停产或转产的善后工作。(孟范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科学政策》制定工作启动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 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昨天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科学政策制定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中国科学政策制定工作。
“中国科学政策”将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确立下世纪上半叶各主要阶段我国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我国科学发展重点和优先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体制和机制,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广大科学工作者充分施展才华的优越环境,加速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并在科技投入以及其他保障条件方面,加大对科学发展的支持强度,充分调动广大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为繁荣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同时,科学政策还将动员科学界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在全社会的传播,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风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何玉仙)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电公司科研成果转化创佳绩
本报讯 北京科电高技术公司以研究所为背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成果转化为己任,1990年以来连续六年被评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秀新技术企业。
科电高技术公司是中科院电子所主办的科技企业。成立十年来,该公司在电子所技术优势与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IEAS微机、全自动交流稳压电源、霓虹灯电极系列等拳头产品,技术转让超过60家,年收入近亿元。同时,公司完成了研究所200多名人员的分流工作,形成了合理的人员结构,技术人员达总人数的67%。(齐中)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医学科技之星评选揭晓
本报北京10月22日讯 记者艾笑报道:当选为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的107名医药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今天在京获得了荣誉证书。
科技之星评选活动是卫生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举办的,旨在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推动卫生科技事业的发展,加速培养年轻优秀的跨世纪人才。
这107名科技之星涉及专业领域59个,其中博士43人,占40%;硕士30人,占28%;年龄最小的30岁,最大的45岁,都是奋斗在卫生科技第一线的中青年骨干。他们有的是近三年中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员;有的是发表过杰出科技著作和优秀科技论文的第一作者。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播种文明传授知识增进健康
黑龙江农民健康教育重实效
本报哈尔滨10月22日电 中国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们日前在黑龙江检查卫生工作时,对这里开展的农民健康教育给予好评。由全国爱卫会、卫生部、广电部和农业部联合发起的“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实施两年多来,黑龙江省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
黑龙江省14个地市及19个县级市中有80%以上的县、市100多个乡镇建立了“行动”领导小组,初步形成了行动组织网络体系。副省长周铁农说,全国九亿农民健康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行动,符合黑龙江2200万农民的心愿。
全省还充分发挥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精神,做好“行动”的宣传工作。黑龙江电视台专门开办了《九亿农民健康大行动》专题节目,每天在黄金时段免费播放农民健康教育内容。省广播电台的《健康咨询》节目深受农民喜爱。省气象局开展“保健天气预报”,对农民进行时令保健知识介绍,这在全国尚属先例。现在,全省初步形成了“广播有声、电视有像、报纸有文、村头有栏”的“四有”格局。
“抓‘治’不如抓‘防’,抓‘防’不如抓健康教育”。持这种看法的人越来越多。富锦市卫生局拿出12万元为所属的18个乡、镇全部配备了电视机、录像机、照相机、录音机等一整套宣传设备。富锦市政府去年一次性拨款7万多元用于农民健康教育。现在,长期危害农民健康的腹泻、菌痢、妇科病、中毒等常见病有明显下降。
农民获健康,快步奔小康。哈尔滨市动力区黎明乡朝阳村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不仅使农民增长了卫生常识,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村两个文明建设。他们在治理环境卫生、修路、改水、改厕等方面舍得花钱,为农民创造了一个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
 (刘智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八五”攻关创辉煌(一)

  让百姓餐桌更丰盛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开篇的话
“八五”科技攻关取得的丰硕成果,已在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作用,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八五”科技攻关体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通过引进、吸收、创新和国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在“七五”攻关的基础上,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农业、资源勘探、主要原材料、重大装备、能源、交通、新技术、轻纺和社会发展等领域开展攻关,既出成果,又出人才,取得了整个战役的全面胜利。为了向读者介绍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我们从今天起特辟“‘八五’攻关创辉煌”栏目,进行连续报道。
科技攻关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食用油更香了,大米更好吃了;还有一日三餐离不了的牛奶、面包、鸡蛋、蔬菜、肉类、水产品等等,花样也变得更多了。
创造美好生活先从育种开始。也许喜欢吃面包的人会发现,有的面包爱掉渣儿,有的面包爱粘牙,好吃的面包以往得用进口的专用面粉加工制作。安徽农业大学的科技人员把这些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终于培育成功优质面包小麦“安农8455”,品质可与美国、加拿大同类小麦相媲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在经费极端紧张的情况下,选育成功“中硬8019”、“轮综51号”等一批小麦良种,为打破我国专用小麦依赖进口的局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七十多岁高龄的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邓景扬博士,是60年代初从法国归来的爱国华侨,为我国农业做出过重要贡献,曾获劳力士雄才伟略大奖。“八五”期间,为了培育抗干旱、耐盐碱的小麦新品种,他不顾自己年迈体弱,经常头顶烈日,下到麦田开展研究工作。如今,由他主持培育成功的“轮抗6号”、“轮抗7号”两个品种已在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河南等地种植739万多亩,使全国经常遭受干旱、盐碱危害的中低产地区小麦展示出广阔的增产前景。
地处河南安阳的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远离市区、甚至远离乡镇,四面都与农村接壤,生活不便,工作、交通条件较差,子女上学、就业都很困难。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棉花所的广大职工先后培育成功“中棉所12号”等一大批主力棉种,为我国棉花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八五”期间,科技人员又取得重大突破,培育成功优质“中棉所19号”,比“中棉所12号”增产10%以上,成为我国第一个多抗棉品种。
“扬麦158”是我国南方麦区育成的又一突破性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大幅度超过当地主栽品种“扬麦5号”,已推广1550万亩,成为长江中下游第六次小麦品种更换的主体品种。为了培育这个品种,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带领一批中青年科技人员,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有一次不幸出了车祸,伤还未痊愈,他居然又下麦地观察。他把无数个节假日和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都献给了事业,五年中有三个春节是在温室里度过的。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我国杂交小麦育种在“八五”获得重大突破。由西北农业大学培育成功的“杂交春小麦901”,亩产达600公斤,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了新希望。为了早日育成这个品种,何蓓如教授常年奔波在陕西杨陵农科城和甘肃张掖地区。为了节省时间,他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凉水……
水稻新品种“汕优63”在“八五”共推广4亿多亩,占全国杂交稻面积的40%,创经济效益250多亿元,是目前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福建农科院院长谢华安为了育种不辞辛劳,来到海南的偏远农村租房租地进行繁种,甚至经常住在仓库里,与化肥、农药为伍。
一个优良品种的培育成功,有一半成绩归功于对种质资源的发掘利用。“八五”期间,由中国农科院品资所牵头组织全国598家单位的2545名科技人员,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历经千辛万苦,又成功地将11万余份种质资源存入国家种质库,从而使我国入库保存的种质资源达到33万多份,跃居世界第三位。
为了更加安全有效地保存种质资源,我国在青海西宁市率先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种质资源复份库,将30余万份种质资源同时在西宁保存。建库和入库任务紧迫而繁重,全所职工上下一条心,忘我工作,终于如期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在“八五”农业攻关的战役中,老试区焕发出新活力。那是去年深秋的一天,38岁的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村青年农民肖昌兴怀揣当天卖苹果所得的1万余元现金,兴奋得彻夜难眠,他祖祖辈辈渴望告别贫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深深地懂得,是中国科学院水保所设在本村的攻关试验区帮他圆了致富梦。他永远忘不了,是郝明德和广大科技人员耐心说服他在山坡栽果树、给他技术指导、帮他联系苹果销路,才有了他今天的这一切。
如今,在广袤的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北方旱地及南方红黄壤地区,正有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像肖昌兴那样,在攻关试验区的指引和带动下跨过温饱线,大步奔向小康。农民致富了,科技人员的收入却并未增加多少,每次谈到这些,郝明德总是微微一笑:“‘后天下之乐而乐嘛’,只要农民兄弟富了,我们收入暂时上不去心里也是甜的。”
六十多岁的“马扎”教授王树安,为了试验成功“吨粮田”,经常随手带着一个马扎,从北京赶往吴桥县,为的是在拥挤的长途公共汽车上给自己加一个位子,这样就能在车上继续工作、看书了。“八五”期间,王树安教授和蓝林旺教授又创造成功了“春季只浇一水,亩产八百斤”的冬小麦节水高产高效综合技术,被命名为“吴桥模式”,在河北大面积示范推广。
五年来,我国农业科技攻关共取得1130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其中53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和84项居国际领先水平、208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使百姓们的餐桌正变得越来越丰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