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固守红军精神的家园
  张良友
8月初,我们一行三人在某雷达团管理营王联军教导员的陪同下,前往该营雷达十二站采访。我们的北京吉普在大凉山的皱褶里缓缓爬行,山沟里凉风习习,与内地的酷热形成强烈对比。小北京只能开到上山的路口,得换乘解放牌大卡车才能上山。我们穿上王教导员为我们准备的羊毛衫和夹克继续前行。山路崎岖不平,一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一边是直插云霄的峭壁,甚为险峻。沿途能看到的绿色只有那瘦弱、矮小的杜鹃。王教导员告诉我们,这种杜鹃属常绿灌木,生命力很强,花瓣虽瘦小颜色却十分鲜亮,是山上战士一年四季唯一能看到的花。越往高处走,杜鹃越瘦小,有的几乎贴着地面,叶子退化成一小点一小点地挂在枝桠上。她们能吸收的营养仅仅是石缝中的水分,而她们以自身枝叶的退化、萎缩换取站立的高度,为荒山点缀十分珍贵的绿色。未到雷达阵地我们就被这弱小而顽强的生命感动了。
上山之前王教导员就给我们介绍了阵地上的情况:海拔3700多米,缺氧达30%,最低气温达零下20多摄氏度,最大风力达12级。山上一年四季雷声不断,不是雪就是雨,绝少晴天。关节炎、脱发症、阿氏综合症等是常见病、多发病。大雪封山时断水断粮时有发生……
记者上山是第一次,战士们热情地将我们拥入房屋,先让我们穿上皮大衣,然后端茶送水,接着就七嘴八舌地给我们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
一年初春,他们执行一次专机保障任务。可就在专机即将飞临雷达探测区域的节骨眼上,雷达天线电机转动系统突然出现故障,情况十分紧迫。雷达站站长迅速将所有非值班人员分成四人一组轮流推动天线。天线转动起来了,荧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波纹。这时,狂风大作,雪花飞舞,气温骤然降至零下十三四摄氏度。官兵们戴着棉手套,穿着皮大衣仍不能抵御寒气,风夹着雪打在脸上如刀割般地疼,稍有不慎还会被风吹倒滚下山去。为了使命,为了责任,官兵们咬着牙始终保持天线每分钟六圈的正常转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十二站连续、准确地上报了专机坐标,圆满完成了任务。
1994年冬天,大雪封山,积雪达1米多厚,山上粮食、蔬菜眼看就要告罄。为了保证基本生活,完成战备任务,站长王祥清带着15名战士手牵手在大雪覆盖、危机四伏的山道上走了两个多小时才摸下山。营里早已将大米、蔬菜送到上山的路口,他们将米、菜分成20公斤一袋,便踏上了更为艰难的归途。前一公里还算是在“走”,以后则简直是在爬了。刚从大城市入伍的小赵爬了不到一半路就爬不动了,王站长接过他的一份甩到自己背上,让身体强壮的战士轮换拖着小赵向前挪。返回阵地他们用了五个多小时。
故事有的沉重,也有的轻松愉快:“八一”节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了体会穿衬衣的感觉,他们不顾长途汽车的颠簸,带着衬衣到60公里外的县城穿上逛街过一把瘾等等。战士们的话匣子一打开,一个个朴实无华、生动鲜活的故事便向我们迎面扑来。
这群雷达兵的故事虽然很平淡,但是,在这平淡的背后我们分明感到了一种精神在涌动。团政委王怀均告诉记者:“我们长期坚持用红军精神教育部队,大力倡导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以此校正官兵的人生追求,使部队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促进了部队的全面建设。”
告别可爱的战士,在下山的路上我们又看到了久经风霜雨雪也并不伟岸的瘦小杜鹃,是她们用顽强的生命力和无边的绿色为大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第12版(副刊)
专栏:

  “长征杯·军营之歌”征文评奖揭晓
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9周年和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由解放军报主办、北京朝阳双桥科研所协办的“长征杯·军营之歌”诗歌与歌词征文评奖日前揭晓,《绿色的我》、《军人本色》、《探家的日子》等44首(组)作品分别获奖。此次征文共收到来自军内外专业和业余作者的作品1万余件,这些作品格调高尚,气势昂扬,内容风格多样,在军内外引起很大反响。(刘业勇)


第12版(副刊)
专栏:

  鲁迅的力量
张恩和
近日读报,见到一条消息是:“鲁迅热”近年来再度升温。我的眼睛不禁为之一亮。
据消息说: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1年推出新注释本《鲁迅全集》后,已多次再版,每次印数都达数万套,尽管书价年年涨,印数也相当可观,但1994年之前出版的《鲁迅全集》已全部售罄。此外,鲁迅的单行本著作也颇为热销,如《呐喊》、《彷徨》、《朝花夕拾》、《故事新编》等都一版再版,其销量远远超过一般的现当代作家作品。又说:除了鲁迅的著作热销,鲁迅的生平事迹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地处上海鲁迅公园的鲁迅纪念馆,近年来参观的人数也有所回升。今年5月1日,到该馆参观的人数达1000多人次,创下了近年来到该馆参观人数的新纪录。此外,有关鲁迅的研究也愈益深入,有关论文和专著比前几年有所增加。
记得前几年,鲁研界的一些同仁们曾发出感慨,说是鲁迅研究进了低谷,人们忙着挣钱,一般年轻人对鲁迅也越来越不感兴趣。
今天听到这样的消息,确实令人欣奋,令人鼓舞。
鲁迅是我们民族最值得崇敬的文化伟人,由其全部著作表现出来的他的思想、人格、精神,都是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他毕生追求并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伟大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他所从事的改造中国社会和改造中国人的伟大事业还远远没有完成。我们不仅应该在他逢五逢十的生日忌辰开会纪念他,也应该时时想起他,更应该真正学习、继承他的思想、人格、精神,融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最近,我的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她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今年五一节(刚好是上文所说上海鲁迅纪念馆千人参观的同一天),她同一位俄国友人到故宫博物院参观。排队购票时秩序较乱,有三个身强力壮的男士着急往前挤。我这位美国学生非常不满,对他们说:“人是应该知道排队的,动物才不知道什么是次序。”他们听了非常生气,额头上的青筋都暴胀了起来,样子非常之吓人。我这位美国学生灵机一动,立即对他们说:“你们知道鲁迅吗?你们这样的表现,鲁迅是很不赞成,很不喜欢的。”没想到这三位男士立刻安静了下来,显得不好意思,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并立刻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最后,我这位美国学生兴奋地对我说:“鲁迅真了不起,鲁迅真有力量!”看得出来,她对鲁迅,对鲁迅在我们国人中的影响,是充满崇敬之情的。
听着这位美国学生的叙述,我自然也感到几分激动、几分自豪。当然,这位美国学生遇到的情况并不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因为在目前国内教育水平和教育状况下,不会是许许多多中国人都知道鲁迅,更不可能所有知道鲁迅的人都从心里尊敬鲁迅,觉得应该按鲁迅的原则办事做人。特别是这些年拜金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毒害了许多人的意识,使一些人感觉迟钝,内心麻木,灵魂锈蚀。但是,不可否认,鲁迅的力量,鲁迅的威信,鲁迅的影响,仍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千千万万的同胞中发生作用,决不是人们都忘记了鲁迅,都把鲁迅看作历史的陈迹。消息报道“鲁迅热”的再度兴起,这位美国学生告诉我的她的亲身经历,就实实在在地证明了这一点。我想,有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悲观,我们就应该看到我们民族的希望。
还是鲁迅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让我们借助鲁迅的指点,借助鲁迅的力量,认认真真地塑造我们自己,塑造我们的社会,使我们的民族能够真正立于世界先进之林,为新世纪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第12版(副刊)
专栏:

  纪念鲁迅诞辰弘扬乡土文学传统
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15周年、更好地弘扬鲁迅开创的中国乡土文学的优良传统,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市旅游局华都饭店于鲁迅诞辰日——9月25日联合召开了“纪念鲁迅先生115周年诞辰座谈会”。60多位学者、专家、记者就鲁迅与乡土文学、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道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与会者指出,鲁迅不仅为中国乡土文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是中国乡土文学创作的开拓者。我们要努力继承鲁迅乡土文学的传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学作品。与会者还就当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等问题发表了意见。
(刘梦岚)


第12版(副刊)
专栏:

  《自嘲诗》题记几点笺释
朱靖宇
鲁迅书赠柳亚子的《自嘲诗》,脍炙人口。诗作的精辞奥义,诸多名家已做出详尽阐释。诗后题记:“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则为注家们所略而未及。笔者谨据涉猎闻见,序陈关于题记的几点本事,作为笺补。
“达夫赏饭”乃是郁达夫、王映霞夫妇邀集的一次宴会。出席者除鲁迅而外,还有柳亚子和夫人郑佩宜,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郁达夫的长兄郁华(时任国民党江苏省高等法院上海刑庭庭长)和夫人也应邀赴宴。
达夫“赏饭”,并非友朋间通常的情感联络,而是借酬酢之机做一重要洽定。“九一八”事件前,国民党政府加强反动镇压,秘密逮捕和关押时任“泛太平洋产业同盟上海办事处”秘书的波兰籍人牛兰及其夫人,并谋划以“危害民国”罪名进行审判。宋庆龄等积极营救,郁达夫联合沪上文界名流三十六人打电报给国民党司法部长居正,抗议和要求释放牛兰夫妇。此事众议当由鲁迅领衔,鲁迅却坚决让柳亚子首签,由自己次署。对鲁迅谦德,柳亚子感触极深。多年后,他在重庆举行的鲁迅逝世九周年纪念大会上,以诗纪感,还特别提及此事。一九五○年冬,柳老过访友人王重民,在应索而作的诗篇题记中,又详细列叙了这件往事,特别点明了它和《自嘲诗》几句题记的渊源关系。
战斗的鲁迅,为何以“闲人”自嘲?这涉及革命文艺阵营内部论争的一件往事。这场内部论争,增进了理解,促成了共识,在此基础上加强了团结,随之成立了共同团结战斗的“左翼作家联盟”。时过事迁,论争已属往事,“闲人”也者,乃是诙谐戏笔也。
鲁迅云:“偷得半联,凑成一律”,何处偷得?凑在何处?未作说明,因而成为鲁迅研究盲点之一。新版《鲁迅全集》的编注者已查明并在《自嘲诗》下做了脚注,出处在清代常州洪亮吉所著《北江诗话》中,原系洪的同乡钱季重撰书的一副对联:“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语经鲁迅点化借用,和“横眉冷对”的半联相衬映,恰足展示诗作者本人风格性情的全面。具体讲,这也正是鲁迅自己的生活真实,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对儿子海婴付出的爱很多,就在书赠柳亚子《自嘲诗》以前的一个月内,他带海婴去医院治病即达十五次之多。鲁迅写的《答客诮》诗中:“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恰好是这“俯首甘为孺子牛”诗意的补充。


第12版(副刊)
专栏:

  雨后(摄影)刘增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