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

回首忆沂蒙(三章)
厉彦林
无名雕像
高耸的蒙山,是烈士生命凝结的宝贵遗产;弯曲的沂河,是烈士汹涌奔腾的血管。
轻轻走近山水之间这尊无名雕像,几步就跨过远离近半个世纪的门槛,步入炮火连绵、子弹呼啸的昨天。
那场战争,是贪婪的日寇隔海扔来的灾难。土生土长的汉子,头顶一颗红五星,以国恨家仇支撑锐利的刺刀,长喊一声,热血飞溅,山峦震颤。虽然没有留下平凡的姓名和朴素的遗言,事迹也没有走进电影或小学课本,可那疼痛的感觉依然在你、我和历史的骨髓里回旋。英雄倒下了,沂蒙山的名字响起来,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站起来。在战火烧焦的山地,在千万热爱和平的心灵,耸起一尊风吹不倒、雷击不垮的雕像,一尊默默垫高历史的雕像。
面对善恶、美丑混杂的世界,瞻仰这尊无名雕像,精神站立制高点,校正人生走向。
沂蒙山小调
这支平凡的歌,在急行军的路上谱曲,在炮火封山的坑道里填词,在碾米、做军鞋的间隙润色,在沂蒙抗日军民的心窝里扎根……
报国救民,是信念与情感的冶炼,是精神与力量的凝聚。这支不知疲倦的歌曲,与《义勇军进行曲》遥相呼应,挨家挨户敲击虚掩的柴门,唤醒一片片火把、大刀、火铳和长矛,与八角帽手挽手,舍生忘死守卫祖传的家园。
跳动的音符,点播进石缝,长出五谷的穗子;压进枪膛,就是长眼睛的子弹。革命忍受着伤痛,扎根于深厚而质朴的泥土,星火燎原一幅惊心动魄的风景,一段悲壮传奇的故事。
每当聆听强劲的摇滚乐或踏动轻曼的舞步,那支摇曳在千里之外、曾经滋养革命的沂蒙山小调,不知是否仍回响耳畔,是否还像当年血肉相连?
马灯
枪声熄灭之后,沉默的历史如峭壁之剑、岩石之刀。而普普通通的马灯,依旧亮着。就是这灰黄暗淡的光,烧穿浩茫的黑夜之帷,照耀一条艰难的道路和坎坷的历程。
这萤火虫般的火苗,秘密映照鲜艳的党旗、军旗。在寒气逼人的季节或月落乌啼的深夜,惨遭日寇欺凌的山民与苦大仇深的战士,面对面坐在狭窄却暖烘烘的炕头上,谋妙计,拉家常,心与心贴在一起。山寨的铁炉旁,响起铿锵的锤声,锻打银光闪闪的军刀和钢枪,锻打一种铁血精神和民族气节。心头窜冒一团愤怒的烈火,潜伏在崇山峻岭之间。斗转星移,岁月沧桑。马灯依旧挽留一份辉煌,照亮一种信仰。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漫谈

微笑的碰碰车
黄铭洪
人们透过栅栏,围观着。
十米见方的车池,穿行冲闯着十来只碰碰车,那根高翘的“尾巴”触擦顶棚,发出闪闪火花;撞碰的钝响此起彼落。乍一看,啊,天地窄小!
车手们多是活力充沛、血气方刚的男女。看,妙龄女郎的车子被素昧平生的小伙子当头一撞,女郎报以莞尔一笑;少妇带着孩子娴熟地调控着方向盘,每每躲过迎面而来的车子,但还是被男生搭女生的车子拦腰撞个趔趄,少妇孩童笑逐颜开,男生女生也满面春风;两彪形汉子的一对车子在隅角对峙着,仿佛四角相顶的牛,但最后还是彼此都傻笑着礼让掉头……
哦,碰碰车,笑容可掬的碰碰车!
人们身不由己地碰撞着,但这也是熔炉,总把邪恶、仇恨熔去,而陶冶着纯净的友善欢乐的熔浆,再在人们的心灵世界开拓一片宽恕的阔野。
眼前的碰撞令人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些镜头——
镜头之一:车水马龙的街上,有两辆自行车相撞。于是一场战争随即爆发。车主们先是怒目相对,接下是恶语相向,继而便是拳脚相加了。
镜头之二:艰难推行着的自行车无意中碰着了当道的水果摊。于是那设摊的女人吼了起来:“你瞎了眼,碰坏了我的苹果。不加钱赔偿,休想脱身!”
镜头之三:熙熙攘攘的市肆间,一位老太太的脚被后生仔踩着。那老太小声地怨他:“这位同志,你踩着我的脚啦。”后生仔却横眉:“踩着了又怎么样?怕踩就别上街!”
瞧,“有理”的不让人,无理的也不让人。在这里,碰撞是吵架,是怨恨,是争斗,是水牛与老虎,是独木桥上互不相让的两只羊……
进入车池的人理解碰撞方程的“解”,进车池能不碰撞?于是“碰撞车”充满了笑声;车池外围观的人们也能明白这个“解”,于是车池外也充满了笑声。可叹街上那相撞的自行车车主、当道摆摊的女人、踩了老太太脚的小伙……此类人中间,常因失去理智而偏激,微微的触接,也会有雷霆轰鸣!
身处狭窄者寻广阔。宇宙该是无穷的了,可曾知,1994年7月17日凌晨,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第一块碎片开始与木星相撞,22日下午,彗星最后一块碎片撞击木星。这一奇观历时六天。天宇此时也只是狭隘的碰车池。
碰撞是人们所不希望的,却常逃避不了“万一”。海洋浩淼而狭窄,天穹无穷而有限,唯碰碰车池逼窄而无垠。因探身其间的人们都有着一种宽阔的胸怀,这宽阔是理解的锄子铲平的,是微笑的推车拓展的。
“碰碰车”充满着微笑,围观的人们也充满着微笑。
其实,社会也是碰碰车池,也应该充满微笑。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六渡坳
肖韶光
当年这里一座山坳一块盆地就是一幅天然屏障一块“红色割据”坚守住了意味着一份胜利走出去了革命就多了一份希冀六渡坳鬼斧神工凿开的山坳那年军长①指挥部队还击空袭的敌机英武的姿势瞬间便完成了一尊雕像的造型军长缓缓倒下山缓缓长高坳缓缓深沉虽已恋上这片热土却仍率领着那支劲旅远征轻岚拂尘锦霞作被瀑布悬幛茶林供果红色苏维埃以革命的名义将大坳用作军长的灵柩为湘乡赤子矗起一个惊叹号那注脚的圆点已嵌入红土地厚重的史书哦军长给了大坳不朽的灵魂永恒的深沉特殊的标高不知山伢崽站在哪个位置惊奇地发现这坳真像长城上的
一个垛口如今大坳已经走出单色调风景线这不云间仿佛飘落朗朗谈笑声老区人自信地说那是“朱毛彭黄”②的川调湘音
①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五日,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率部进发,在被陈毅赞为“此是东井冈”的东固山六渡坳壮烈牺牲,时年三十三岁。②苏区人民对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特殊的爱称,流传至今。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

盛开的精神文明之花
——记北京市朝阳青年文化节
张学军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北京朝阳区成了经济发展的一块宝地。在物质文明取得了迅猛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朝阳区作了许多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共青团朝阳区委等单位组织的青年文化节,已经坚持了八年。这项旨在引导青年奋发向上、爱党爱国爱家乡,活跃和丰富广大青年文化生活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百花园中盛开的小花。
把握青年需求紧扣时代主题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广大青年渴望成才的愿望日益迫切。因此,自1989年9月开始的首届朝阳区青年文化节至今,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区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全面活跃基层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充分展示新时期朝阳区各行各业青年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到各项工作之中,全面促进青年健康成才,就成为历届青年文化节的宗旨和目标。
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丰富青年文化生活
回首八届青年文化节活动,可以明显感到,它不仅极大丰富了广大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每一届青年文化节,不管是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科普活动,还是思想性较强的主题教育活动,都能引起广大青年极大的参与热情,带动了地区的青年文化繁荣。青年文化节在活跃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的基础上,还紧紧围绕党政中心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如“第六届北京市朝阳区青年文化节”开展的“企业形象设计大赛”、“我为企业繁荣献计策”活动,执法系统开展的“朝阳区执法系统青年风采大赛”,通过开展业务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明执法,为民服务等形式,直接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受到了党政领导的支持和广大青年的喜爱。第八届青年文化节举办的“青年与九·五”大讨论,“七十五载光辉,跨世纪的赞美”朝阳青年歌颂党合唱比赛,“朝阳家乡美”青年书法、绘画、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在全区巡回展示后,将征得作者同意举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优质服务社会承诺卡推行活动等,使广大青少年“知九·五,爱朝阳,奉献在岗位”。
展示青春风采提供成才舞台
以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为主的“朝阳区青年文化节”,为广大青少年搭起了一个展示青春风采,促进健康成才的社会大舞台。每一届青年文化节都是一次对全区青年精神风貌的大检阅,都是一次青年充分展示自己蓬勃向上青春风采的好时机,都会促使一大批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岗位标兵、文艺人才、体育尖子等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历届文化节发掘出的一些乡村青年歌手、青年职工歌手都成为日后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骨干和主力。第四届、第五届青年文化节期间连续举办的全区金融系统“金色潮”主题教育、技术比武练兵活动,激发了金融系统青年钻研业务、提高技术的热情。在活动中评出的点钞能手、珠算尖子等青年业务尖子成为行业技术骨干,在后来参加的全市、全国同类比赛中也力拔头筹。第七届文化节举办的“朝阳区女青年风采大赛”,涌现出一大批杰出女青年人才,为迎接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作了充分宣传。第七届、第八届青年文化节中开展的“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争创活动,使一大批优秀青年集体和青年岗位能手成为广大青年们的楷模。青年文化节已经成为促进青年建功成材的有效途径。
繁荣地区文化促进团的建设
共青团组织开展青年文化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目的还是要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参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团的建设。本着这一目的,每届文化节的成功开展,都力求成为对共青团自身建设,延长工作手臂,加速社会化进程工作的一次有力推动。面对农村团组织出现的瘫痪松散的状况,面对街道团员队伍萎缩且无青年来源,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景气、青年职工思想不稳定的状况等,通过青年文化节,在农村团组织中开展吸引活跃青年的文体活动、主题团日活动,达到治瘫治散的目标,在街道系统,通过将街道团委改建为地区团工委这一组织措施,延长团组织的工作手臂,充分发挥在驻区中央、市属单位及大专院校的人才、物力优势,广泛开展地区性文化活动。“奔向21世纪健身、体育比赛”、“爱国主义歌曲进我家”、青工系统的“金色潮”主题活动,“企业形象设计大赛”、“我为企业繁荣献计策”以及“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争创工作等,促进了企业发展,提高了青工素质和技能,推动了企业共青团建设。
精神文明贵在建设。从青年抓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成为文明、健康的新一代,这便是青年文化节所起到的作用。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百花园里,这朵绚丽的小花也将会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茶楼

读诗有感
叶延滨
《诗刊》1996年开辟了“名家经典、××诗选”这个栏目,迄今已发出了多位当代著名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及近作。这个专栏开辟以来,越来越受到读者的喜爱,这使我们有信心把这个栏目继续办好。作为一个编者,在编发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重读了中国新诗百花园里这些长开不败的鲜花,受到美的陶冶,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教益。
这些著名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重新发表出来,与它们当年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春光不再,魅力依旧。这些已经可以在中国新诗史上称为“经典”的名篇,总让我们想去寻求一个答案:它们的艺术魅力为什么能持久地保有?近日,我将今年这个栏目的作品,又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我感到这些作品有三个相似的走向,那就是:向善、向美、向上。
向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会有追求的。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是与一代代人相伴,争论不休的话题。那些为人们所喜爱的诗人,大概有一个共性,就是他们在诗歌中表现了对善的礼赞,对恶的鞭笞。这些在中国新诗史上做出自己贡献的诗人,在他们最初发表作品的时候,是面对着黑暗的旧中国。在那个恶势力猖獗的年月,写一首小诗也许是太弱小的反抗,但它的生命力却比不可一世的恶,更顽强更长久。臧克家写于1932年的《难民》、《老马》,艾青写于1933年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些作品记录下的那个黑暗时代已经过去了,而作品中诗人对善的歌唱,诗人表现出的人性向善的力量,却随岁月走向永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向美。诗是与美共生的,诗是一种创造,诗创造的就是美。在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着对美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重读这些名作,仿佛走进一条美的长廊。从牛汉的长诗《鄂尔多斯草原》,那大草原上“我要让这歌声/扬得/更高,更响!”到孔孚的三行小诗《泉边》“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绿了”,诗人用不同的笔调创造着美,用不同的声音歌唱着美。诗人李瑛大概是当代著作最丰的诗人之一,他40多本诗集,记录了他对美不倦的追求。
向上。我们常说诗是属于青年的,诗与青春有着不解之缘。我想,这里有一个原由,那就是诗的精神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人类是在不断向上的努力中进步的,有压迫就有向上奋起的反抗,有阻力就有向上破土的萌芽,有高峰就有向上不止的攀登。一个社会如此,一个民族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向上,对于一个诗人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读绿原的处女作《小时候》,读曾卓的成名作《铁栏与火》等作品,我感到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诗人作品中那种向上的东西,也最具生命力。向上,并不是人们在某些时候误以为的唱高调。没有内在精神的“高昂”之作,我们都读过,也许还写过,社会上也流行过,但它们因为没有生命力,成为早早凋落的“谎花”。这种向上的精神归根到底是诗人的人格体现。从屈原到李、杜,从郭沫若的《女神》到许多当代著名诗人的近作,都感到诗人人格所赋予作品的文化品格。
有机会较为系统地重读一下当代诗人的成名作、代表作,我想会有利于我们思考目前处于“平静”发展中的诗坛,所面对的那些问题。对于目前关于诗歌前景的种种议论,我想引用8月号诗刊《名家经典·苏金伞诗选》中老诗人近作《病中寄克家、艾青老友》一诗中的话,献给所有关心诗歌的朋友们:“二十一世纪/新诗将从幽谷中/走上新的境地/二十一世纪也许/能成为诗的世纪。”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

慕田峪长城旅游区金秋游园会多姿多彩
金秋十月是慕田峪长城旅游区最美的季节,红叶染遍万山,硕果坠压枝头,龙旗迎风猎猎,烽火狼烟孤直。历时一个月的慕田峪长城金秋游园会于10月12日拉开帷幕。
游园会期间,游人登上长城观赏红叶、采集标本;点狼烟、穿盔甲、操兵戈再现古战场烽火;游览中华梦石城内的水琳洞、怪石园、奇石大观楼;嬉戏鹿鸣游乐园内的骆驼、侏儒马、梅花鹿、孔雀等珍禽异兽;攀吊桥、射野兔,与大自然同趣同乐。游园会期间还举办土特产品销售和慕田峪秋色有奖征文、摄影比赛。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商泽军的诗集《生命不再孤独》日前出版。这是作者继《孔繁森之歌》后的又一本诗集。全书共分六章,从人生与爱情、向往与追求之中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
(文一)
▲董立群的《渴望远航》和金桂云的《秋之神韵》两本散文集,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两位作者都是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总公司的宣传干部,业余时间创作散文。作品充满对长江的热爱,洋溢着浓郁的江海气息和积极奋进的精神。
(君羊)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

父亲在检阅“队伍”
毕东海
沿着田埂
父亲一遍遍
从这头走向那头
面前茂密青纱帐
如士兵的方阵
而父亲则俨然是
身经百战的将军
在这飒爽秋天里举行
盛大阅兵式
风声浩荡
奏响雄壮军乐
父亲倒背手
逐棵逐棵地
审视自己的千军万马
哪棵庄稼站歪了
哪棵庄稼无精打采
都逃不过父亲锥子般眼睛
他会侧身几步走进队列里
毫不客气地用锄头和铁锨
给他们下达立正命令
让他们保持坚挺姿态
有时父亲会停下来
和某棵庄稼
长久对视
仿佛要透过这棵庄稼瞳仁
洞悉所有庄稼的心理活动
掌握它们的精神状态
也有时候
父亲朝棵粗壮的庄稼走去
先是歪着脑袋打量一番
接着亲切地拉拉庄稼手臂
又突然兴奋地拍下庄稼
肩膀
嘴里不停地啧啧赞叹着
庄稼们都挺胸昂首
威武静穆整齐
向头罩白肚巾的父亲
充满敬意地
行庄严注目礼
这军容
这士气
这魂魄
这阵势
父亲感到踏实了
父亲嘿嘿笑了
无论还有什么风暴灾难
这个个都不是孬种呵
绝不会三摇两晃地趴下
打胜秋收这一仗
父亲有十足的信心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

亲人回故地,重游十三陵水库
星竹
仲秋时节,红叶漫山。对于北京昌平十三陵水库,确有一个个喜庆而又不平凡的日子。这一天,她迎来了38年前水库的建设者们。
堤坝上,灿灿阳光里,当年的设计者来了,有名的“九兰姑娘”来了,陪伴毛主席左右的服务人员来了……一时间,群情激荡,仿佛又回到了38年前,十万大军排满大坝,坝上坝下,车马嘶鸣,炮声隆隆的岁月。
而昔日的风沙旷野,干枯河床,水害泛滥之地,却已是碧波荡漾,满眼皆绿,江山如画般情景。雄伟的水库大坝,壮观的九龙景点,耸立在蓝天下,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亲笔题字的纪念碑,以及高山上新建的十三陵蓄能电站,宝石般的天池,在层层叠叠的绿树红花中,让人振奋。
38年过去,当建设者们重回故地,看到这一切时,无不感慨万千。岁月流逝,青山依然,可当年的英雄们,却已经一一老去,就是赫赫有名的“九兰姑娘”中最小的一位,如今也已两鬓银发。
38年前,在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带领下,人们从一镐一锹,一砂一石开始……那时的天气,总有零下20多摄氏度,多少人冻坏手脚,多少人累倒在这长长的大坝上。而又有多少模范和英雄在这里诞生。那时几乎所有的中部委同志,都来过十三陵水库劳动。
为此,刘少奇同志写下了“劳动万岁”四个大字。朱德同志写下了“移山造海,众志成城”八个大字。
眼前的锦绣山水,38年来,凝结了多少人的情感、泪水和热汗,当时有诗句传遍大堤上下:“燕山八百里,雄图谁来抹,梯田作画,我作歌。”每一个建设者,都警言般挺立在水库工地上。红旗如海,歌声如潮。
而在水库落成的几十年里,由于种种原因,水库并没有被充分利用,80年代,水库竟然干枯,除了大坝、纪念碑,再无一处可看。
为重整山河,北京水利局下大决心,与日本国熊谷组株式会社合资,兴办“九龙游乐园”,投资2.6亿元。如今不但每年给国家节省上百万元的投资,还改善了整个水库的大环境。五年来,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
展眼望去,38年,又如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水库上下,已经达到了当年国家领导人,尤其是周总理的殷切希望。不但治害为宝,兴修了水利,灌溉万顷良田,又增加了水光山景万顷,大大美化了环境,成为中外旅游者的观光胜地。
如今的十三陵水库,满山树木成林,水上烟波浩淼,耸立着的九龙景观,金顶高殿,古朴气派,集中了中、日、美三国游乐科技人员的共同智慧。水上游艇,浪花飞溅,大船小船,美如诗画。山顶,又搬来一碧天池——著名的十三陵蓄能电站。
俯瞰整座十三陵水库,绵延几十里,山上山下,地上水下,已经形成了旅游大文化的壮观景象。
秋风爽面,阳光暖热,昔日的建设者们,走在用汗水亲手浇灌出的水库大坝上,无不为眼前的景象而动情。
他们参观了“特特乐科幻探险馆”,走入水下龙宫,参观了“水族馆”,水库“陈列馆”。他们站在蓝天白云下的纪念碑前,在红花绿树中仰望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题字……
可以说,如今的十三陵水库,每走一步,都是历史与现今的结合,都有感人的故事,都能勾起风风雨雨,几十年炽热的回忆。
今后在这片热土上,人们一如既往,辛勤耕耘,挥洒汗水,为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
草地长征篆刻:孙月亭


第11版(文化广角)
专栏:

养鸽子(中国画)包淑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