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弘扬长征精神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
戈方大
中国工农红军在30年代中期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凯歌。长征的胜利,一个十分重大的意义就是粉碎了蒋介石企图消灭红军的反革命计划,锻炼和保存了红军骨干3万余人。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革命的精华,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我们更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前不久,江泽民同志发表了《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重要讲话,从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在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极端重要性和基本要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建设高素质军队干部队伍仍然是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早在井冈山斗争初期,毛泽东和朱德同志就把培养和训练干部作为一项紧迫的大事来抓;长征途中,还利用干部团培训干部,提高他们的军政素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要求,毛泽东同志立即号召全军“切实训练自己,提高方面军的战斗力到很高的程度”。当年,面对强大的敌人,红军必须尽快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战斗力。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我们仍然要把建设高素质军队干部队伍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建设高素质军队干部队伍是时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是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关键时期。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形势总体趋向缓和,但在走向多极化的格局中,各种矛盾都在发展,形成“大战不打、小战不断”的局面。影响我国安全环境的因素还存在,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战略,使我军的干部队伍面临着新的考验。在国内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要求提高军队素质和战斗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证。同时,随着国门的打开,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与影响不可低估,加之长期的和平环境,我军能否继承发扬红军的优良传统,也面临着新的考验。
建设高素质军队干部队伍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高科技在军事领域的大量运用,未来战争将是信息化、数字化的高技术战争。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军队建设的发展趋势。当前,加强我军质量建设,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关键是人才培养。打赢高技术战争,人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只有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够驾驭现代战争的高素质军事人才,我军才能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好地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的神圣使命。
建设高素质军队干部队伍是我军干部队伍现状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军在干部选拔、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按照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军有“两个不够”,一个是各级干部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不够,一个是部队打现代战争的能力不够。十几年过去了,这两个能力现在够不够?江泽民同志指出:“我看还是不够。”目前,干部队伍的科学文化水平偏低,高学历指挥员严重缺乏,尤其是缺少高科技知识,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落后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未来战争的要求;指挥员合成制胜意识不强,指挥现代战争的能力不够;部分专业技术干部的知识构成和专业水平滞后于武器装备的发展。还要看到,目前我们一些干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掌握和运用上,在严格的党内政治锻炼和党性修养上,还程度不同地存在差距。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
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必须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
培养和选拔干部的标准是否正确,是我军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由于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使我军正确地执行了党的干部路线,一大批优秀干部在战争实践中迅速成长。最近江泽民同志对新时期的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五项基本要求。这些基本要求,是对我党选拔和使用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
五项基本要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培养和选用干部的一贯标准。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德才兼备的标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方针,从而为新时期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干部队伍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当前,我们干部队伍的总体是好的,但也确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不引起高度重视、抓紧解决,势必影响党和国家的大局。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五项基本要求,既体现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培养和选拔干部的一贯思想,又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抓住了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干部队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将德才兼备的标准具体化,为我们做好干部工作指明了方向。
落实五项基本要求,必须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在长征中,红军广大指战员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那样艰难困苦的考验,能够创造出那样惊天动地的业绩,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奋斗目标,具有高度的革命觉悟和精神情操,具有不怕牺牲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这种思想政治素质,是我军无坚不摧的力量源泉。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消极腐败现象,寻根溯源,在于一些人头脑里缺乏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基本理论修养差。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要突出抓好三条:一是必须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打牢正确的思想基础。二是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听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指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听招呼,守规矩,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三是在腐朽思想文化侵蚀面前,必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坚持廉洁自律,拒腐蚀、永不沾,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落实五项基本要求,军队应当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军队讲政治,标准应该更高一些,要求应该更严一些。”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的继承者,历来强调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风尚,严明的组织纪律,这就为培养达到五项基本要求的干部队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民军队是一个先进的社会群体,历来被人民群众誉为“革命的大学校”,这里有培养人才的沃土和特有条件。在新形势下,我军肩负着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稳定统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安全保障的职能。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军队干部队伍,才能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履行好我军的根本职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才能不辜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使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要充分发挥军事院校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中的积极作用
为使军队干部掌握比较系统的军政知识,全面提高干部的带兵、练兵和用兵的能力,我军早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就建立了随营学校。中央革命根据地于1931年秋建立了工农红军学校。即使在环境异常艰苦的长征途中,我军还把红军大学改为干部团,边行军战斗,边学习,为长征的胜利储备和培养了干部。在和平时期,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主要靠院校。我们要联系国防大学的任务,进一步理清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使教学科研工作更好地适应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需要。
正确处理“专”与“博”的关系,在培养“通才”上下功夫。未来战争将是在多维战场上进行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作为指挥官,特别是中高级指挥官,不仅应是某一方面的军事专家,而且应是熟悉现代战争军事理论、通晓军事、政治、后勤工作,能指挥高技术条件下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军事“通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内容上,要坚持从世界战略的高度来探讨我国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在我国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的指导下,研究战区组织指挥,增强学员的战略意识、谋略决策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坚持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和现代科技发展对未来战争的影响,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以及我军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新的对策,充实更新内容;坚持从军事、政治、后勤、陆军、海军、空军以及军事同经济、政治、外交的结合上设计课程,组织教学,使学员形成经纬交织的知识结构。
正确处理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注重培养跨世纪军事人才。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始终是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处理好的一对矛盾。忽视部队目前建设需要,未来发展的根基不会牢靠;仅仅满足部队暂时需要,部队现代化建设将可能后继乏人。因此,在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面,我们既要立足现实,又要着眼长远。国防大学建校以来,为部队培养了一批高级指挥干部、高级参谋人员、高级理论研究人员,摸索出了一条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路子。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抓紧选拔培训30多岁到40多岁年轻干部的指示精神,需要加大对跨世纪军队高级人才的超前培养。我们经过研究论证,准备招收部分优秀年轻的师团职干部攻读军事学学位研究生,力争在今后5年到15年中,使我军中高级领导干部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有一个较大的改观,造就一批能够担当跨世纪历史重任的高级军事专家。
正确处理学习与实践的关系,重在培养干部的实际能力。国防大学培养的高级军事人才,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应用型的高素质军事干部。他们不只是精通现代军事知识的学问家,更重要的是能够统领千军万马、驾驭军事斗争全局的实践家。因而,在教学中一定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积极创设与部队近似的客观环境,缩小院校教学与部队实践的差异,使学员在日常的学习、训练、生活中得到熏陶磨练;扩大与社会、部队的联系与交流,使院校教学更加贴近部队的实际,反映部队的需求;通过与一些国家和国外军事院校领导人互访、建立校际联系、互派教官讲学和客座研究、专家学者访问座谈,以及出国留学等多种途径,及时了解外军新情况,吸取新知识。
正确处理培训干部与搞好院校建设的关系,为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江泽民同志在国防大学与学员座谈时指出:“培养高质量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院校,要高度重视院校建设。”军事院校的各级领导班子,要根据院校工作的任务和特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领导高层次教学、科研和教学管理能力,整体素质优良,成员优势互补的坚强领导集体。教研干部队伍是学校的主体,要在更高的起点上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首先要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干部队伍。这是学校建设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工程。校风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好的校风会催人奋进。当年抗日军政大学之所以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成为我军干部的摇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抗大的校风好。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军事人才,仍然要大力弘扬抗大校风,坚持以校风带作风、带教风、带学风,把国防大学办成在军内外、国内外享有崇高声望的高级指挥院校。
红军长征英勇斗争的历史,永远是我们汲取前进力量的不竭源泉。我们要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把国防大学建成全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楷模”的要求,时时牢记国防大学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重大责任,为军队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新时期改革大思路》简介
张永生
范恒山撰著的《中国:新时期改革大思路》一书,已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有以下特点:
第一,该书涉及的范围广泛,但却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若干重点问题——新体制的目标与思路、如何对待公有制及产权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市场要素的构成、政府职能转换、法制建设、金融体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等,提出了许多深刻而新颖的观点。
第二,评说改革大潮中的各种热点问题。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涌现出大量的新事物,伴随着一些大是大非的争论,一些似是而非的论点又往往混淆视听。因此,如何看待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关系到人们能否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甚至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败的关键。该书认为,改革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改革措施的走形变样。因此,有必要使人们消除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增强人们对市场经济的正确认识。该书对于改革过程中诸多热点问题富于哲理的思辨及其观点,往往启人心智,使人受益。
第三,该书遵循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原则,较全面地反映了作者对我国经济决策与现代化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认真思考。


第9版(理论)
专栏:

切实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马启智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现状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这对于加快宁夏和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夏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以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包括原材料、冶金、机械、化工、毛棉纺织、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以及铁路、公路交通网和邮电通信网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交通体系;农业和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初步的、比较合理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但是,由于历史、地理以及经济发展基础、人们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宁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有所扩大。加快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与全国同步进入现代化,是宁夏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宁夏的优势产业,现有耕地1200万亩,人均2.5亩,居全国第四位。宁夏的北面有著名的河套平原,灌溉条件得天独厚;东南面有大片的草原牧场和待开发荒地,而且光热充足,地势平坦,开发潜力巨大。为加快宁夏农业发展,全区决定在水利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兴建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这项工程可开发200万亩土地,帮助100万人脱贫,现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二是兴建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工程建成后,将有效地解决卫宁灌区无坝引水问题,提高灌溉保证率,对于银南河套灌区的改造、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兴建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这一工程设计库容110亿立方米,装机200万千瓦,年发电量78亿千瓦时,建成后近期可开发灌溉面积600万亩,惠及陕、甘、宁三省区,宁夏可新增灌溉面积300多万亩,实现“再造一个河套”的宏伟蓝图。目前,这一工程已列入《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和第四批日本协力基金备选项目。随着老黄灌区的改造,扬黄新灌区的开发,宁夏将进一步运用科学技术,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努力提高复种指数,鼓励发展立体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南部山区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调整和优化种植结构,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新路子;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发展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程度,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发展能源工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宁夏拥有量大质优的煤炭资源,已探明储量315.2亿吨。按照“南开发、北挖潜”的战略方针,到“九五”末宁夏煤炭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左右,到2010年左右,煤炭生产能力将形成2900万吨的规模。宁夏煤炭资源丰富,黄河穿流而过,具有建立在水电、火电良好组合基础上的能源优势。能源开发以煤炭为基础,以电力为龙头,以电带煤,以煤促电,水火并举,火电为主。宁夏沿黄河的建设项目有大坝电厂二、三期工程、石嘴山电厂扩建工程、灵武电厂和沙坡头、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到21世纪前期,宁夏电力工业将向装机1000万千瓦的目标迈进。同时,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以及能源输出条件的改善,宁夏将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
以电力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发展原材料加工工业。纵观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目前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以及高耗能工业开始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推移。宁夏煤、水、环境空间相对优越,电力工业发展前景广阔,为发展高耗能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青铜峡铝厂扩建工程完成后,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解铝厂,年产金属镁5000吨,已占全国总产量的1/4。在此基础上,宁夏进一步抓好铝镁合金、硅铁、电石、金属钠、碳化硅等高耗能产品的冶炼和深度开发;拉长以钽、铍、铌为原料、同光电技术结合的钽电容器、铌酸锂晶等稀有金属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从过去比较单一的资源开发,向开发与加工并重的方向发展,形成市场竞争中的拳头产品。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积极支持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既源于国有经济骨干作用的发挥,也源于集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蓬勃发展所做的贡献。作为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应具有更大的空间和优势。然而,目前宁夏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乡镇集体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已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同全国差距拉大的突出原因。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要坚定不移地按照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原则,解放思想,加强引导,合理规划,重视和支持非国有经济特别是乡镇集体经济的发展。对非国有经济在注册登记、贷款融资等方面,不加歧视,引导他们由第三产业向一、二产业转移。通过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共同发展,促进市场发育,增强经济活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变过去城镇居民就业单纯依靠国有企业的状况,为国有企业精简冗员、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改变税源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宁夏既不沿海,也不靠边,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要做好开放、开发、发展这篇大文章,必须着力改善投资“硬环境”,要公路、铁路、航空并举,建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银川处于天津港和秦皇岛港通向新疆的铁路干线的中枢地位,又位于西安、兰州、包头三大城市的引力平衡点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向陕北、陇东、蒙西地区的辐射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在邮电通信方面,要建成京呼银兰和银太济青一线光缆干线,实现以复合环状光缆传输为主,数字微波传输为辅的通信新格局。
由于宁夏经济发展起步晚,扩大开放程度浅,资本积累缓慢,资金短缺是全区长期面临的问题。要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树立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建立招商引资新机制,千方百计拓宽融资渠道。“九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并争取更多的国际间无偿援助和民间资助;充分利用陇海—兰新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开通的捷径和宁夏穆斯林同伊斯兰国家友好往来的优势,扩大开放,加强经济、文化、技术交流与合作,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抓住外商投资向西转移、向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转移,以及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一些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主动迎接,超前部署,形成一个全方位、深层次、高质量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宁夏经济上一个大的台阶,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