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动态

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研讨会综述
哲彦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沈阳物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辽宁社会科学院和人民日报社理论部联合发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的素质”理论研讨会,于不久前在大连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主要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起的人的素质的变化、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和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三个问题深入地进行了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人的素质问题的提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它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自身完善,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振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人的素质的提高
与会者指出,在实现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人的素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和强化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公平意识、科技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独立自主意识,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人们充分认识了自己,充分发挥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会极大地推动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而且也会对人的道德素质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与会者认为,如何准确地评价我国目前的道德素质发展现状,关键是要掌握全面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辩证的评价方法。全面的评价标准既要包含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为核心的社会实践这一根本性评价原则,也应包括起必要参与作用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样的辅助性评价标准。而后者最终是由社会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所检验决定的。以这种道德评价标准理解和把握道德现状,就可以看到目前我国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总体上是朝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符合的方向发展,具有积极进步的性质,并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市场经济为人的素质的充分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以职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公德的提高。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消极落后的道德价值取向和道德失范行为,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背离,也与新的经济体制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不相适应,应加以引导解决。
二、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呼唤全社会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与会学者提出,由于受我国经济文化长期比较落后的制约,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人的素质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就人的文化素质而言,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它对现代的高科技和高文化素质的要求,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与这种新的要求不相适应。就思想素质而言,市场经济是以追求效益为目标,以等价交换为原则,以公平竞争为动力,人们要在这样一种经济体制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转换思维方式,勇于开拓和进取。就道德素质而言,市场经济的效益观和等价交换原则,仅限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不能把这种观念推及全社会各个角落,以至无论做什么都要讲等价交换。但不能不承认,市场经济“重利”原则也潜藏着诱发人们见利忘义的价值取向,导致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产生。目前,我们急需建构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规范人的道德行为。就职业素质而言,市场经济从客观上规定了不同行业的人应具备的职业素质要求。应当说,对于工人、农民、企业家、教师、科技人员、工商税务人员、公检法干部等职业素质的要求都比过去高了,这些不同行业人的素质的好坏高低也决定着本行业和本部门工作的成效。因而,改善和提高人们的职业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客观要求。
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总目标。与会者指出,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风尚等。创建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要求人们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导向,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这就要制定有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以便建立良好的社会制约机制,使道德、文化等方面健康发展,引导人的素质日益提高。同时,要加强道德修养教育。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中蕴藏的优秀道德观念因素,要加以继承、改造和创新,使之适用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依据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律,善于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群体开展相应的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公民法律意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使法制建设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和法律服务机构,开展普法教育,进而提高全民族的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自觉地运用法律维护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教育人们把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国家的利益有机地统一起来,逐步形成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基础的义利统一的价值观。还应提倡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热爱国家和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与会者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选拔任用干部时,应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德才兼备的干部,对人的素质既可起到示范作用,也能发挥其导向作用。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评介
宋小红
滕维藻主编的《战后世界经济三大支柱》一书是《走向世界市场》丛书中的一本,系国家“八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现由贵州人民出版社作为“九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该书第一编介绍了战后三大经济机构建立的历史背景、宗旨及其在战后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作用。第二编分析介绍了基金组织的创立和发展,及其组织机构等,并评述了它5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第三编主要介绍了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的创立背景、发展过程,以及组织机构、资金来源和业务活动等,并分析评述了世行集团50年来的功过。第四编介绍了关贸总协定的成立、发展,及它的一些基本原则,并着重分析了乌拉圭回合的三大协定,评析了我国加入关贸总协定及参加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这三大机构的诞生,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货币、金融和贸易关系准则,结束了战前那种以邻为壑,损人而又不能利己的汇率战、关税战、贸易战等混乱局面;同时,三大机构还通过对各国汇率的监控,对外部平衡发生困难的国家的财政支持,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贷款,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多边关税减让等业务活动,直接促进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的扩展和发展中国家与整个国际经济的融合,从而大大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三大机构通过广泛吸纳会员国,日益成为重要的国际经济联系纽带,并已经或正在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执行机构,在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了支柱作用。对此,读者可以从本书对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经济机构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该丛书还包括《外贸经济效益研究》、《国际高技术市场与中国高科技对外交流》、《国际贸易惯例与中国对外经贸关系》、《国际金融市场与中国利用外资研究》、《中国三资企业研究》、《中国边境贸易现状与展望》和《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研究》。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专论

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冯崇泰
内容提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政治、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法律等各方面的支持与保证,尤其要着力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要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努力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人才,保证和服务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顺利推进,大力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作出回答,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将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当前,我们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学会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通过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人的素质,推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一定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的;而一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也总是在一定的精神、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对此,《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样,一刻也离不开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与保证。
我国四十多年来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高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来实现的,同发达国家相比,从总体上讲,我国科学技术、企业管理、质量效益,还都处于低水平状态。这不仅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也不适应于国际经济竞争。纵观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日趋突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正在取代劳力与资本两大要素而上升到首要位置。简言之,以体现在生产的高科技水平、产品的高附加值、科学的先进的企业管理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球的新趋势。由此不难想见,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做大量的艰苦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经济效益差、亏损的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不严、纪律松散、基础工作薄弱、经营决策能力差等问题。这样,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经济部门特别是企业必须切实转换管理方式。这除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之外,需要结合各地、各经济部门和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并加以创新,强化管理。不仅要抓好质量、成本、资本、营销等基础性管理工作,像邯钢抓住成本管理这个纲,带动和促进整个企业的内部的管理工作,是应加以借鉴推广的;而且要抓好新的组织管理机构、新的决策程序中所需要的各项管理,诸如可行性的调查,民主决策等。还要把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纳入管理轨道,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着力发挥工人阶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能否改变一些企业经济部门的低经济效益的局面,还决定于企业自身,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因而必须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下功夫,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切实推进现代化管理方式,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着力建立新的经济运转机制,以消除因新旧体制并存而出现的种种漏洞,甚至干扰。为此,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经济管理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也就是说,要把两个转变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市场经济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如果没有健全市场体系与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经营是难以做到的。所以,要提高人的素质,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与机制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基础。这就必须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法律、法规,给大众提供一个可遵循的行为准则,营造一个好的社会风气,好的职业道德,好的商业信誉,并消除或减少产生消极腐败现象的社会环境。由此可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能就经济谈经济,需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经济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已证明了这一个事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功,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的进展,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战略性转变,把一个规模宏大的又是集约型的中国带入21世纪,离开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持与保证,其宏伟目标便会落空。
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从政治、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法律等各方面提供保证和支持,但最根本的首先还是提高人的素质,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作用的一个着力点。
观念是人的思想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首先转变人的观念,提高认识,增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自觉性。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如果没有全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没有敢闯敢试的一股劲,就不可能走出一条改革的好路。但是,也还有不少人的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或转得很慢,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上,不少人囿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习惯于铺摊子,上项目,拼人力,耗资金,对通过依靠科技进步和改进管理提高效益,见识不够,办法不多。这是由于旧体制的惯性仍然严重存在,如有的领导者的领导行为仍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原则,搞建设不从实际出发,不计经济效益;又如政企不分,政府仍是事实上的投资主体,企业依赖政府,使得企业走上市场和参与市场竞争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等。这个事实告诉人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调动人的积极性上狠下功夫。这包括要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从计划经济体制真正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进一步树立起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尽快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还要把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真正转到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使发展集约型经济的观念在干部群众中深深扎根。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对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对作为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否尽快建立,科技进步能否实现,现代化管理能否施行,劳动生产率能否提高,都决定于人的素质。值得指出的是,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科技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所占比例还比较少,而且从事经济工作、应用研究和技术项目开发的科技人员更少,大中型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生产经营第一线的一些管理人员知识技能水平普遍不适应企业走向大市场的需要。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培养人、教育人、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优势,努力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人才大军,为其提供扎实的基础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哪个地方、部门只要着眼于解放人的思想,转变人的观念,启迪人的智慧,提高人的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就红火,经济发展就蒸蒸日上。它启示人们,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往往是思想观念的突破,才能使人们开展开创性的工作,勇于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因此,谁走在观念更新的前面,谁注意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谁就掌握了搞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动权。
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作用
有的人总以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软任务。这说明他们仍不理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诚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对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飞跃现象,也觉得不可理解。因此,对我们的同志,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40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走一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道路。没有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反之,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物质文明建设就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从而失去强有力的精神、思想的保证。因此,宣传、理论、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条战线,都要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舞台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目前,举国上下都在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努力,这既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作用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给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渗透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个环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透彻地说明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这些重要的思想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指针。这就要把干部群众的认识和行动统一到这一根本指针上来,以达到共识,形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深入,知识更新显得越来越迫切,要帮助干部群众掌握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备的知识和本领。这就要通过多种途径,努力传播与发展市场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相关的政策、法律、信息、管理、科技等方面的新知识、新经验,尤其要大力搞好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知识水平。同时,要认识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因而也是非常艰巨的事业,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伟大事业中去。对此,应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列宁说得好:“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只有千百万人学会亲自做这件事的时候,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列宁选集》第1卷第688页、第3卷第483页)。不言而喻,只要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其提供保证与服务,那么,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局面也必将能进一步的形成。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非权力性影响力刍议
杨文华在《非权力性影响力刍议》一文中指出,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指以人的品格、知识、能力、感情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和人格力量吸引、感召人的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更好地发挥权力性影响力的基础。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非权力性影响力,群众就会被他的人格力量所感染、吸引,其权力性影响力也就能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事实证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现在,有的领导干部工作中缺乏决断能力,又不努力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只是依仗地位发号施令,在群众中缺乏非权力性影响力;有的领导干部在地位提高后,对自身素质不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急需提高各方面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因而减弱了在群众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领导干部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注重理论素养和精神境界的提高,自觉接受党组织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思想上的高尚,发扬中华民族的正气,大兴实事求是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勤俭节约之风,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之风,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摘自《党建研究》1996年第7期)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探索与商榷

值得重视的让利举措
余永龙
在山东省宁津县的调研中,最为引起人们重视的是为农民服务的经济实体,多采用各式各样的让利办法与农民保持经济联系,这是农村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中生产关系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采取的利益分配关系的调整措施。一、农村经济中出现的让利现象
为农民的产品进入市场,各种服务的公司采用一种“打白条”的办法向农民提供服务。这就是有政府背景的经济实体,如县农业局、畜牧局、供销社等及乡、村所属的公司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生产资料及各种技术、信息方面的服务,农民不交钱,向公司打一张“白条”,待农民的产品成熟后,按市价卖给公司,同时结清白条上的所欠费用。农民称此为“倒白条”。显而易见,这是政府及其公司向农民让利。
不仅如此,宁津县供销联社为了在农民中推广一种叫牛蒡的新蔬菜品种,不仅以“打白条”的办法向农民提供了各种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而且向农民担保每种一亩牛蒡可得1000元最低收入;牛蒡收获时,若按市价计农民的收入低于每亩1000元的话,公司将把不足部分补齐,保证农民的最低收入达到每亩1000元。除此而外,公司还答应,年终结算时,若公司盈利较好,还可适当分一些盈利给农民,以这种“第二次分配”的办法与农民结成了紧密的合作。宁津县相衙镇乡的畜牧公司除了以“倒白条”的形式向农民提供猪苗外,对向公司提供的猪的数量多质量好的养殖大户交售的肉猪,还以每斤高出市价的价格收购。棉花公司对亩产皮棉超过200公斤的交售大户,年终结算时再把一部分盈利给农民以资鼓励。此外,宁津县蔬菜公司、种子公司、棉花公司、畜牧局所属公司,常年聘请科技人员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和防治病虫害所需费用也多为集体开支,农民不出钱。这在市场经济中,也是一种以让利来鼓励农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的措施。这是宁津人民在探索公司与农民之间如何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一种尝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创造。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司让利,实质是为了得利,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经济利益。因为,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政府和公司可收购到更多的原料,经过加工、销售后可获得更多收益,不仅可弥补让给农民的利,而且还可获得更多的利。这对于农民来说,省掉了资金投入,不担市场风险,有确实可靠的收入。为农民的产品进入市场提供各种服务的不少公司,与农民签合同订协议时,为了稳定与农民的合作关系,多采用合同、协议所订利益分成之外,视经营情况再向农民让一部分盈利的办法,确实收到了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很好效果。
二、让利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发展
要使多种经营的专业化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民最为困难的是资金的积累和投入,特别是原初的起动资金的积累和投入,对那些较为贫困、较欠发达的地区来说,这种资金的积累和投入就更为艰难。而“倒白条”等让利措施却为他们解决资金的困难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补贴都是政府的行为。我们国家和政府各部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采取扶持、支助的政策。但是,支农资金往往通过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拨款或贷款的形式发放。金融部门往往要对所支持的项目进行选择、评估,要着重考虑对项目投入的效益回报问题,于是往往支持到所谓效益好的农村中的非农产业上去,甚至有些资金很难流向农业,以致造成支农资金的流失,使农业得不到有力支持。如果,我们把支农资金的一部分着重支持实施“倒白条”或让利企业用于所需的农用物资,这就支持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点子上,再由它们去带动农用工业的发展,那么,这部分支农资金则从农业流向农用工业,就可能有力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进入市场,最大的担心或最不能抗御的就是市场风险,实施“倒白条”或让利的企业把市场风险都承担了,农民没有后顾之忧,则可放心地去发展商品生产。还要看到,农民进入市场,必然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一定的公司发生联系,从目前的情况看,最牢固的联系就是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而在商品经济不很发达的地方搞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是困难的。但通过让利措施就可以跳过这个“不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地就使农民直接实行类似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方式,与公司结成近似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和农村经济要现代化,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由于当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相对低些,农民接受先进的科技成果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倒白条”或让利措施就能很容易地在农民中推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农民直接以科学技术武装起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让利的举措能够实施,说明公司与农户之间确实存在着利益共同的关系。但是,从让利到“利益共同体”,还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不可能仅仅通过这种自发的让利举措就能建立起公司与农民结合的有法律依据的“利益共同体”,也不可能建立起市场经济制度化的新体制。这还可能有许多中间环节需要探索,需要去建立。


返回顶部